宁蒗5.7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2012年宁蒗一盐源5.7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文献标识码:A0 引言流动重力测量反映的是区域重力场的非潮汐变化信息,地壳内部的物质迁移、地壳构造和地震的形成过程等都可以在流动重力复测结果中反映出来。
重力变化与构造应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强弱的变化,重力场图像也会相应地显示出时空变化,而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一直是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基本信息源。
通过对重力场动态变化的深入分析,有可能捕获某些地震前兆的有效信息,为地震的预测预报进行有效的探索。
2012年6月24日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地区(27.7度N,100.7度E)发生了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1km,属主一余震型地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川和云南的流动重力资料显示重力场在该地震前有异常变化,本文利用两省的流动重力资料研究震前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探讨重力场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规律,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捕捉地震前兆进行监测预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测区概况及资料处理宁蒗一盐源5.7级地震发生在川滇菱形块体接近东边界的内部丽江一小金河断裂带以西的博克一木里断裂附近。
四川和云南流动重力联测路线如图1所示,联测路线覆盖了川滇地区主要的活动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川滇菱形块体的活动断裂带,形成了完整的流动重力闭合测环,测网图形的控制能力较强,能够监测川滇地区的主要构造带的活动并可以辐射到邻近区域,为对地震活动的孕育形成研究提供丰富而准确的重力场变化数据。
笔者采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数据资料的处理利用中国地震局实用化攻关推广的应用软件LGADJ,统一起算基准点,采用绝对重力控制下的相对重力联测的弱基准平差,绝对重力点采用四川郫县、云南下关和昆明3个绝对重力点(图1)作为起算基准点(3个绝对重力点相对于2011年的重力变化分别为-6.1×10nm?S-2、-1.8×10nm?s-2、5.8xl0nm?s-2重力变化较小,2012年没有测量,采用的是2011年的测量结果),对川滇流动重力联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得到统一起算基准的绝对重力变化。
1998年11月19日云南宁蒗6.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特征钱晓东;刘祖荫;李光泉
【期刊名称】《四川地震》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1998年11月19日在云南省宁蒗发生了一次M6.2级强烈地震.该次地震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累计频度和应变能释放随时间从线性缓慢增加变为非线性快速增加,出现孕震空区、多项地震活动参数异常.此外,地震活动性诸多参数在地震活动处于线性缓慢变化的时间段内,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随机的现象;在地震活动处于非线性快速变化的时间段内,这些参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向未来震中收缩、集中的明显特征.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钱晓东;刘祖荫;李光泉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041;中国科技大学,安微合肥,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5
【相关文献】
1.1998年云南宁蒗6.2级地震四川震区地震度考察与震害评估 [J], 张家涛;杜国光
2.1998年宁蒗地震前兆短临异常分析 [J], 牟雅元
3.1998年10月宁蒗5.3级地震前后地震序列分析和短临预测 [J], 牟雅元
4.1998年11月19日云南宁蒗6.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特征 [J], 钱晓东;李光泉
5.2012年云南宁蒗5.7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 [J], 谢阳;常祖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7级大震地下水位异常特征∗
张立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对云南地区水位观测网建立以后发生的3组7级地震水位异常进行分析,给出云南7级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的统计特征。
1云南7级大震自通海地震以后,云南省逐步开展地下流体前兆观测。
1986年全省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地热观测网建成,1988年全省地震地球化学网建成。
自前兆流体观测网建成以来,云南及周边地区已发生3组MS≥7.0级地震,1988年11月6日澜沧MS7.6、耿马MS7.2、1995年7月12日孟连西MS7.2及1996年2月3日丽江MS7.0地震。
分布于滇西南、滇西南中缅边境及滇西北,处于流体观测网内。
【总页数】1页(P156-156)
【作者】张立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与应力异常区 [J], 敬少群;王佳卫
2.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应变场的时空异常特征 [J], 罗国富;屠弘为;丁风和
3.唐山大震地下水位前兆场的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模式 [J], 车用太;鱼金子;黄振义;王安滨;董守玉;万迪堃
4.用于震情预报的地下水位数据处理方法——唐山地区130口水井大震前三个月
水位变化的初步分析 [J],
5.云南地震活跃期的大震加速律及对未来三年大震趋势预测 [J], 罗葆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要:利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地震孕育阶段震中区域重力场出现大面积的重力正值变化高值异常区域,并形成密集的正值变化梯度带;震前震中区域呈重力正变化低值状态,处于重力变化0值线附近且等值线稀疏;震前与发震有关的断裂带的跨断层重力测段段差值变化明显。
关键词:流动重力测量;重力场;川滇地区;宁蒗一盐源5.7级地震中图分类号:p3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5)02-0370-070 引言流动重力测量反映的是区域重力场的非潮汐变化信息,地壳内部的物质迁移、地壳构造和地震的形成过程等都可以在流动重力复测结果中反映出来。
重力变化与构造应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强弱的变化,重力场图像也会相应地显示出时空变化,而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一直是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基本信息源。
通过对重力场动态变化的深入分析,有可能捕获某些地震前兆的有效信息,为地震的预测预报进行有效的探索。
2012年6月24日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地区(27.7度n,100.7度e)发生了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1km,属主一余震型地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川和云南的流动重力资料显示重力场在该地震前有异常变化,本文利用两省的流动重力资料研究震前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探讨重力场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规律,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捕捉地震前兆进行监测预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测区概况及资料处理宁蒗一盐源5.7级地震发生在川滇菱形块体接近东边界的内部丽江一小金河断裂带以西的博克一木里断裂附近。
四川和云南流动重力联测路线如图1所示,联测路线覆盖了川滇地区主要的活动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川滇菱形块体的活动断裂带,形成了完整的流动重力闭合测环,测网图形的控制能力较强,能够监测川滇地区的主要构造带的活动并可以辐射到邻近区域,为对地震活动的孕育形成研究提供丰富而准确的重力场变化数据。
云南丽江宁蒗县发生5.5级地震,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地块内,未来需关注安宁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据中国地震局测定2022年1月2日15时02分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
地震发生时云南丽江,宁蒗县,香格里拉,四川木里县,盐源县,攀枝花市,稻城县等地区震感较为明显。
本次地震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县城西北约60千米的永宁乡,地震震中位于著名的泸沽湖景区,震中附近最近10年最大的地震是2012年6月24日云南丽江宁蒗县和四川凉山州盐源县交界5.7级地震。
根据官方提供的地震数据来看本次云南丽江宁蒗县5.5级地震震前并无明显前震活动【至少我翻阅了最近1个月内该区域地震活动并未发生有2级或者2级以上的地震活动信息】。
本次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地块中南部,震中非常靠近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历史上该区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本次地震所处的泸沽湖就是一个断陷湖【断陷湖是指在断裂带上的湖泊,由于多次剧烈地震活动形成的凹陷之后蓄水成湖】。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自2021年5月以来川滇菱形地块西南面【红河断裂带】,川滇菱形地块南边已经先后发生多次5级至6.4级不等的地震活动了,而本次地震活动位于川滇菱形地块内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因此从地震活动分布来看今年需要关注川滇菱形地块东部安宁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
本次云南丽江宁蒗县发生的5.5级地震属于该区域长期蓄积应力+自去年5月开始川滇菱形地块周边地震活动产生的外部应力扰动诱发的本次云南丽江宁蒗县5.5级地震。
本次云南丽江宁蒗县发生的5.5级地震我方认为是主余震型地震概率更高一些【当然也不能排除是震群型地震的可能性】,不过我方认为应不是大地震的前兆。
总结:1、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的5.5级地震位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附近。
2、2022年1月2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发生的5.5级地震是由于该区域断裂带长期蓄积应力+自去年5月开始川滇菱形地块周边地震活动产生的外部应力扰动诱发的地震活动。
云南地区中短期前兆场异常与强震关系研究付虹;刘丽芳【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03(026)0z1【摘要】通过对云南地区观测连续、稳定的近200个台项前兆资料全时空的中短期异常信息分析研究,发现有规律的前兆变化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在强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会导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使观测值的规律性发生变化(这类变化通常发生在强震前后),从而异常的判别标准需有变化,才能提高预报效能.由于常常存在多个应力集中点,用前兆预测地点很难达到现行预报要求的精度,但用场上的群体特征判别云南地区的活动水平,有较好的预测预报效能.云南强震前前兆的群体异常特征很显著 ,当有40%以上的前兆观测项目出现异常,可能有7级地震发生.笔者认为目前观测到的大部分异常是区域应力场增强的结果,是场上的信息,而不完全是震源的应力集中引起的.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一定范围内可以有多个应力集中点,这些点中因结构和介质的不同, 有的积累了应变,逐渐发展成震源,有的以应力应变的形式表现出来,被前兆仪器观测到就成了人们认为的异常,地震和异常都是区域应力场增强的结果,二者是伴生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总页数】6页(P95-100)【作者】付虹;刘丽芳【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8【相关文献】1.云南地区强震前兆短期综合异常特征研究 [J], 林辉;张平;唐采;付虹2.强震中短期前兆异常的共性特征 [J], 陈立德3.云南地区水氡前兆异常动态演化与地震关系研究 [J], 和宏伟;和国文4.云南地区水质前兆异常与M≥6.0级地震关系研究 [J], 张立;付虹5.华北地区强震前兆空间动态场中短期综合预报研究 [J], 李平;朱元清;肖兰喜;宋俊高;周翠英;许跃敏;骆勇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蒗6.2级地震前丽江井水位异常特征和国文【期刊名称】《四川地震》【年(卷),期】2001(001)001【摘要】1998年11月19日宁蒗发生6.2级地震前,丽江井水位在长中短期、临震阶段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
异常的阶段性明显,并随地震的临近其幅度和种类方面逐渐增加。
出现了自有观测以来下降幅度和上升幅度最大的破年变异常。
短临异常主要表现为突降、固体潮畸变、锯齿波、毛刺、脉冲等。
%There were long term, middle term, short term and impendingearthquake anomalies of deep well level in Lijiang before M6.2 Ninglan Earthquake on 19 November 1998. These anomalies include distorted changes of recording curve of solid tide, segmental changes of amplitude. Most sudden changes are beyond the change limitation form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at before.【总页数】3页(P36-38)【作者】和国文【作者单位】丽江地区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3【相关文献】1.地震活动因子A值在丽江7.0、宁蒗6.2、永胜6.0级三次地震前异常变化特征[J], 李丽清;李群;和国文2.宁蒗-盐源地震前的西昌地磁短临异常特征 [J], 牟雅元;丁大惠;管勇3.丽江井水温动态在中强以上地震前异常特征 [J], 杨跃文;勒程;褚金学;任佳;和玉权;李丽红4.新疆乌恰7.4级地震前蛟河井水位异常特征——吉6井远震效应再研究 [J], 李富5.2012年云南宁蒗5.7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 [J], 谢阳;常祖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
(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
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
(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
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
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
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
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
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震前动物异常比较普遍,表现行为有:烦噪、惊慌、不安、活动反常、不吃食、不进圈,有的萎蘼不振表情傻呆。
动物异常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震前几分钟至两三天,以震前一天反应居多,震中区最为集中。
动物异常:包括哺乳类 (海狮、河马、鼠)、鸟类 (企鹅、麻雀、鹅等)、两爬类 (蛇、龟、鳄鱼)、鱼类 (泥鳅、大肚鱼、金鱼)、昆虫 (蚕)、环节动物 (多毛类、蚯蚓)、软体动物 (蛤、蚬) 等,这些动物震前都会有异常行为:鱼类、鸟类、蛇类、猫、老鼠、狗、牛等对声波和震波之剌激,反应非常灵敏,故地震前,它们常出现异常反应。
对这些动物显现震前异常反应,中国历史上从唐代开始便有记载,例如开元占经地镜篇中有曰:‘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
’说明在地震地裂之前,出现了老鼠成群鸣叫的现象。
1、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郑县内乡‘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顺治郑州志)。
2、清仁宗嘉庆二十年(西元1815年),山西平陆强烈地震后,还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
虞乡县志中曾经明确地指出:‘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
’3、在对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长期而大量的观察后,一些震区的中国先民还得到了震前‘水陆间生物顿有异象’的认识。
地震安全知识地震前兆1、前震:大地震前经常会有小震发生,多的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2、大气异常:震前,特别是大震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
如:狂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温度的骤然变化等。
3、出现地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会有声音从地下深处传来。
声音越大越沉闷,震级也越大。
这是大自然向人类万物发出的警报。
4、动物反应异常:兴奋型异常: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
5、地光现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现象发生,有红、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
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也有的象电火花一样。
地光一般时间很短,一闪而过,很难观察到。
6、水位异常:震前,地下水的水位往往会发生异常变化,有时甚至会喷出地面。
有时还会发生水质的变化,如变味、变色、出气泡等。
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公共场所如何个人防护在群众集聚的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最忌慌乱,否则将造成秩序混乱,相互压挤而导致人员伤亡,而应有组织地从多路口快速疏散。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4、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1.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地震来临前的5大预兆地震来临前的5大预兆1、地震预兆: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地震生物异常现象表示为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等。
地震前湖水异常2、地震预兆: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地震云3、地震预兆:地光异常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
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
4、地震预兆:地气异常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
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地声异常5、地震预兆:地声异常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
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
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
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
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
丽江地震台形变观测典型前兆短临异常特征识别分析王赟辉;吴艳芳;李丽红【摘要】以2012年6月24日宁蒗5.7级地震为例,通过研究该地震前后的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宁蒗5.7级地震前的形变观测资料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总结了前兆异常识别的方法.【期刊名称】《高原地震》【年(卷),期】2016(028)001【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宁蒗地震;形变观测;短临异常【作者】王赟辉;吴艳芳;李丽红【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024;云南省丽江市地震局,云南丽江674100;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5宁蒗县地处滇西北高原横断山脉中段,辖属丽江市,西部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接壤,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98.9%是山地,总人口26.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82%,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宁蒗—盐源地区是5~6级中强地震高发地区,195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多达18次,最大地震为1976年11月、12月盐源6.7级、6.4级双震,这些地震主要集中发生于沿北东方向横穿宁蒗—盐源地区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周围30 km内的较小区域,而2012年宁蒗—盐源5.7级地震发生于宁蒗—盐源地区西北部泸沽湖以西地震相对较少地区。
对该次地震前的异常进行总结和研究,对短临异常特征识别分析,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形变资料由于采样率的大幅度提高,大量短临前兆异常信息通过各种观测手段被记录到,丰富了形变观测的震前变化信息,如地震前短周期的脉动、突跳、转折等短临信息及全球大地震的同震变形等,使研究震前短临的异常信息成为可能[1]。
利用固体潮观测资料获得了震前地壳形变的中短期异常信息特征[2-5],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但是,短临的异常信息常常伴随多种干扰噪声,如何排除干扰、识别出前兆异常成为短临前兆异常研究的关键。
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大地震来临之前,地下水往往会发生突然升、降。
井水会发生打旋、冒泡、变色、变味等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希望有所帮助!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1、生物异常许多动物有非常灵敏的器官,它们能够感知到地震即将到来。
地震来临前动物们非常的惊恐,所以会出现蛇、老鼠等纷纷出洞,大量的鱼跃出水面,猪、牛跳圈,狗不停歇的狂叫等异常现象。
2、地下水异常井水、泉水等许多地下水无故发浑、冒泡、升温、突升或突降、变色、变味。
3、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
主要有天气闷热,人感觉烦躁,久旱不雨或者霪雨绵绵,天空弥漫黄雾,日光晦暗,狂风怪起,六月冰雹等。
4、地声异常地震前地下会传来奇怪的声音,有的像炮响雷鸣,有的像重车行驶而过等多种多样。
5、地光异常地震前会从地下射出许多的光,其颜色多种多样,而且形状也多种多样。
6、电磁异常电磁异常导致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调频不准等,同时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
学校人员如何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
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如何避震?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
宁蒗6.2级地震前地下水动态异常与跟踪预测
夏菲
【期刊名称】《华南地震》
【年(卷),期】2000(020)002
【摘要】根据云南省地下水动态网显示的中期、中短期、短期和临震地下水位异常,对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进行了成功预测.自1996年丽江7.0级地震后,震前的异常仍然存在,省内一直缺5.0~6.0级地震.中期异常显示1~3年省内将有强震发生,西部地区特别是滇西北东条带的北端为重点危险区.地下水动态中短期异常分3个阶段,分布面广,异常井孔最密集的地区是大理-丽江-中甸,且明显地向宁蒗地区收缩;短期异常无论从时间进程还是从空间展布都有向滇西北地区收缩的趋势;临震异常出现在滇西北地区.
【总页数】8页(P32-39)
【作者】夏菲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3
【相关文献】
1.地震活动因子A值在丽江7.0、宁蒗6.2、永胜6.0级三次地震前异常变化特征[J], 李丽清;李群;和国文
2.宁蒗-盐源地震前的西昌地磁短临异常特征 [J], 牟雅元;丁大惠;管勇
3.宁蒗5.7级地震前数字化形变观测短临异常识别与分析方法研究 [J], 王贇辉
4.宁蒗
5.7级地震前通海垂直摆倾斜异常变化分析 [J], 蒋薇;杨学慧;王华柳;白世达;孙维怀
5.2012年云南宁蒗5.7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 [J], 谢阳;常祖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M≥5地震震前异常的统计特征
付虹;李永莉;赵小艳;刘丽芳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08(31)4
【摘要】通过对1970年以来云南38组M≥5地震震前异常的综合分析,得到云南5级以上地震的异常共性特征:震前小震频度普遍增强;6级以上地震的异常持续时间比5级地震长;异常分布越广可能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大;部分前兆观测项目趋势异常结束、新的突变异常增多,是地震孕育进人短临阶段的标志.
【总页数】5页(P335-339)
【作者】付虹;李永莉;赵小艳;刘丽芳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5
【相关文献】
1.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回顾与统计特征分析 [J], 晏锐;田雷;王广才;钟骏;刘杰;周志华
2.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研究 [J], 邓嘉美;高琼;陈佳;张华英;王军
3.滇东北MS≥5.0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与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研究[J], 李琼;付虹;朱荣欢;何德强
4.大姚6.2级地震前云南地区水氡中短期异常及其地震预测意义 [J], 赵家本;杨芬
5.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中缅边界7.3级地震中短临预报及前兆特征(2)——云南强震活动特征及孟连7.3级地震前的地震学异常 [J], 付虹;陈立德;罗平;蔡静观;范杨;马殿军;雷素华;龙晓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蒗5.7级地震前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宁蒗地震前,周围台站(丽江、云龙、永胜、洱源、弥渡、楚雄)的前兆仪器不同程度记录到许多异常信息,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异常不仅有清晰的特征(短临指标)和明显的同步性(可信度高),有的还有完整的短趋势过程,显示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对于台站进行资料分析、地震预报等来说,这些异常信息无疑更具及时性、和可靠性,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标签:宁蒗地震前兆异常特征
0引言
异常与地震都是区域应力增强活动的结果(陈立德,付虹. 2003),在地震前的一段时间内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往往出现一些异常,临近地震时在震区附近也出现一些异常(马瑾等,1995)。
1998年10月2日至1999年1月3日,在云南宁蒗和四川盐源之间发生的五次5级以上地震前,四川小庙台的钻孔应变仪就记录到这次系列地震的应变前兆短临异常(牟雅元等,2001)。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永胜、云龙、攀枝花、弥渡等台的倾斜、应变观测记录曲线所显示的震前4-16小时的异常图像,证明这类前兆异常现象是值得深入入研究的临震信息(陈德福等,1997)。
2012年6月24日云南宁蒗发生5.7级地震。
地震前,震中距350千米范围内,有6个台站(丽江、云龙、永胜、洱源、弥渡和楚雄台,最小距离90千米,最大距离310千米)的前兆仪器不同程度记录到许多异常信息。
本文根据这些异常的形态(陈绍绪等,1999;王雪莹等,2003)、异常持续时间(谭金意等,1998)及成因,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判断和归纳出三种类型,即①震前持续、震后恢复的短趋势异常。
②具同步性的短临异常。
③“震前扰动”短临及临震异常。
具体情况如下:
1震前持续、震后恢复的短趋势异常
1.1异常特征
这类异常最明显的共性就是具有完整性,即从震前到震后,异常过程清晰,易于识别,随着地震的发生,异常逐渐恢复正常。
异常持续时间在3-6个月左右,异常形态对于连续观测的记录多为转折、突变(如楚雄台形变记录);非连续观测记录为群发式单点突跳(如洱源气体观测)。
这可能是因为震前震区周围区域应力场逐渐增强所至。
1.2典型异常
(1)楚雄台2012年垂直摆日均值曲线,从趋势变化看,在宁蒗地震前,有3个月的剧烈倾斜加速变化,宁蒗地震后,变化仍延续,接着发生彝良地震,之后速率变化逐渐恢复正常。
见图1。
(2)楚雄台2012年水管倾斜仪日均值曲线,
宁蒗地震前经历了近5个月的异常变化。
宁蒗地震后异常趋势仍未消除,3个月后又发生了彝良5.6级地震,之后逐渐恢复正常。
(3)弥渡台地电场资料,自2012年3月初,日均值、月均值形态均改变,幅值增大,特别是东西,北东测向比较突出。
异常持续到6月24日发生宁蒗地震,震后逐步恢复正常。
见图2。
(4)弥渡台气汞观测,自2012年2月开始,气汞出现高值异常,高值持续到6月24日发生宁蒗地震,之后恢复正常。
见图3。
(5)洱源台滇20井水汞观测,2012年1月21日至2月5日间,出现6天高值,4月7日出现一天单点高值突跳,5月初开始明显连续多天群体高值变化至7月初,期间发生宁蒗5.7级地震,震后逐渐恢复正常值。
(6)洱源台CO2观测,在宁蒗5.7级地震前,多次出现高、低值大幅变化的明显异常,震后恢复正常值。
见图4。
2具同步性的短临异常
2.1异常特征
这类异常最明显的共性就是具有同步性,可靠性高。
同时出现在不同台站同类仪器的观测记录上,或者同时出现在同一台站不同仪器记录中。
异常持续时间一般在震前5-50天左右,异常形态为“凹形”、固体潮畸变、脉冲、突跳等(如各台形变记录)。
这可能是因为震前震区周围区域应力场在同时间增强或调整所至。
2.2典型异常
(1)不同台站同类仪器同步出现异常。
丽江台钻孔应变仪与永胜钻孔应变仪时在2012年6月8日,记录到“凹形”异常,较完整的记录到震前的应力变化由压力向张力的转换过程。
(2)同台不同类型仪器同时步出现异常。
宁蒗地震前,丽江台不同仪器记录到准同步变化(同步变化是核实异常的可靠性指标)。
水管仪、伸缩仪和钻孔应变仪均于2012年6月8日这天开始,同时记录到异常。
钻孔应变仪记录到的“凹形”异常与水管仪和伸缩仪记录到的固体潮畸变,在2014年6月8日至13日基本上同时出现,之后发震。
见图5、6。
出现这种情况的还有云龙台,2012年6月14日云龙台水管倾斜仪六个端点、伸缩仪EW与NS分量、水平摆EW与NS分量在13:05同时出现阶跃突变、突变与错动等。
3“震前扰动”短临及临震异常
3.1异常特征
这类异常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震前扰动”(陈立德等,2003),出现的时间可以是震前十几分钟,也可以出现在震前几到几十天,异常形态以脉冲型为主,其次为阶跃、固体潮畸变和突跳等(主要出现在各台形变记录),转折型的异常少见。
这类异常有时与出现的干扰类似,识别时要谨慎。
形变倾斜仪记录到的“扰动”异常,极有可能为岩石微破裂或微小地震引起,这可能为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许昭永等,2001),这类异常与岩石在临破裂前应变突升或突降有关(许昭永等,1998)。
3.2典型异常
宁蒗地震前,丽江台、云龙台水管仪在不同时间段均记录到脉冲、突变、阶跃等“震前扰动”。
对比分析后,认为是短临和临震异常。
丽江台水管仪震前5-7天记录到“震前扰动”,见图7。
云龙台水管仪自2012年2月25日开始东西分量开始记录到震前扰动,脉冲,阶跃居多,一直持续到3月29日,震前扰动持续时间达38天,见图8。
此外,云龙台水平摆仪于2012年6月24日15:48记录到脉冲、突跳等“震前扰动”,15:59,发生地震,视为临震异常,见图9。
楚雄台垂直摆仪,从6月19日开始记录到两个分量的倾斜速率发生转折(加速),至6月24日发生宁蒗5.6级地震,之后记录正常,视为临震异常。
见图10。
4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宁蒗地震前,周围台站前兆观测资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这些异常分布广,出现的时间各有不同,以形变资料最为突出,并且短临和临震异常最明显,多台的形变仪器多次记录到“震前扰动”或震前突变(转折),如丽江、云龙和楚雄台。
短趋势异常以流体资料较为明显,如洱源台水汞、CO2,弥渡台气汞等;弥渡台地电场在宁蒗地震前也有较明显的趋势变化。
还有些台有多种观测仪器同步出现异常。
5结论
三种异常类型的归纳,基本上包含了宁蒗地震前周围台站前兆观测资料的异常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出了地震能量孕育过程中,应力缓慢变化过程及震前突变至岩石破裂的发震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震前持续、震后恢复的短趋势异常上;而随着应力的不断增加,发震断层裂隙扩展、联结和集中化(马胜利等,1995)引起周边区域的应力跟着同时调整,引发了具同步性的短临异常;“震前扰动”则极可能是由于临震前断层微破裂或微小地震引起(许昭永等,1998)的临震异常。
同时也表明了一个事实,即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段出现的“前兆”也不相同,同一地震前的“中长期前兆”和“短临前兆”并不一定出现在同一地区,正是这种复杂性,为地震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马胜利等,1995)。
因此,深入研究地震前兆资料,是从复杂性中探索地震预报的有效途径。
今后台站在分析资料时,可以以此作为参考,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复杂性”中探求一些“规律性”。
其次,这些异常作为短临信息,无疑更具及时性和可靠性,对于台站地震预报,也起到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这也正是台站地震预报工作值得重视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立德,付虹.2003.地震预报基础与实践[M]. 北京:地震出版社.
[2]马瑾,马胜利,刘力强.1995.地震前异常的阶段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地震地质,17(4):363-371.
[3]牟雅元,胡德军,杨国威. 2001.宁蒗地震的应变短临异常分析[J].地震研
究,24(1):36-39.
[4]陈德福,何世海,李旭东.1997.洞体形变在丽江7级大震前作了正确的中短期预报[J].地壳形变与地震,17(1):112-114.
[5]薄万举,杨国华,郭良迁.2001.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测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
[6]陈绍绪,王宝坤,张跃刚.1999.华北地区地倾斜中断短期地震前兆识别及预报方法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4):8-14.
[7]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1998.地壳形变分析预报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
[8]谭金意,杨林章.1998.地壳形变观测与分析[M].北京:地震出版社.
[9]王雪莹,刘长海,张有林,等.2003.合肥形变台短水准测量资料趋势及震例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4(6):85-88.
[10]许昭永,王贤仁,黄雍,等.2001.倾斜扰动--一种可能的有效地震前兆[J].地震研究,24(2):131-135.
[11]许昭永,杨润海,王彬,等,1998.突发应变扰动-一种新的破裂前兆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20(6):628-634.
[12]马胜利,马瑾,刘力强.1995.典型构造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时空演变的实验和理论研究[J].地震(增刊):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