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及其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9
论武侠小说、武打片中的“武术”【摘要】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活动内容、打练结合、并融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娱乐审美为一体、富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身体活动。
而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部分改编的武打片是它的影像体现。
笔者从是否继承发展传统武术的精华作为它们生存的关键为切入点,来论述它们的发展方向。
从而更好地来发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侠小说武打片影响武打小说、武打片的作者、导演是怎样利用传统武术使自己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呢?笔者以历史的先后顺序从中选代表的武打小说片段、有影响的武打片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武侠小说的开始形成在唐代,那时的代表作《昆仑奴》、《聂隐娘》等,在这些作品中“武”均占了重要地位。
而且,作者在写武功剑术时特别注意追求渊源。
如聂隐娘自述其炼剑经过说:“尼与我药一粒,兼令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令剸逐二女(尼姑的另两个徒弟)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狖,百无一失。
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
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
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
”可见,在炼剑之前必须先服药,这就给道教的炼丹术发生了关系,而剑术实渊于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武术的主要影响还是武术精神和理论方面。
其一是道教哲学和思想对武术文化内涵结构的影响渗透。
这集中体现在武术技击理论如“以静制动”“后发制人”“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等战术原则和技击方法中,以及武术有机摄取了道教阴阳、五行、八卦等思想以构建自身的理论。
另外,道教宣扬“重生”“全生”的养生观促使武术部分功能转化,技击向养生方向发展。
最后,武术还有机摄取了导引行气等内炼法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内练系统。
而读者对道教文化并不陌生,再加上传统武术本身的内涵,所以对作品很容易接受。
在描写练剑过程中,作者注意观察社会,从一年后刺猿狖到三年后刺鹰隼是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卧虎藏龙》与中华武术的完美结合卧虎藏龙与中华武术的完美结合《卧虎藏龙》是一部备受推崇的武侠电影,由李安导演于2000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精湛的武术打斗场景和悲壮的爱情故事而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引发了对中华武术的深入思考。
影片中不仅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更将其融入到剧情和角色塑造当中。
本文将探讨《卧虎藏龙》与中华武术的完美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电影艺术和武术传承的影响。
一、武术是电影的灵魂电影《卧虎藏龙》中出现了大量精彩的武术场面,这些场面形成了电影的核心内容。
武术动作的设计和展现,以及演员们的出色演技,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武术的力量和美感。
这些震撼人心的武术场景,不仅是《卧虎藏龙》成功的关键之一,也赋予了电影独特的魅力。
二、中华武术的价值与意义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以其独特的技艺和哲学思想,培养了人们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深厚的智慧。
同时,武术也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注重刚柔相济的原则,让人们在修习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双重提升。
因此,中华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门深厚的文化艺术。
三、《卧虎藏龙》中的武术元素《卧虎藏龙》中的武术场景融合了多种拳法、剑法以及其他武技,表现出中国武术的多样性和精湛技艺。
影片中的每一场打斗场景都兼具美感和力量感,展现了武术高手之间的巅峰对决。
武术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动作上,更融入了情感和故事情节之中,使得观众与角色之间建立起了情感共鸣。
四、武术电影的艺术表达《卧虎藏龙》的成功使得武术电影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并对电影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武术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武术的力量和美感传递给观众,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同时,武术电影也为武术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武术的热爱和学习。
五、中华武术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卧虎藏龙》的成功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大量赞誉和关注。
第1篇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武侠电影作为我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我看来,武侠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体现。
通过观看武侠电影,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武术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武侠电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武侠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1. 儒家思想:武侠电影中,主人公往往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德,他们秉持正义,捍卫道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
如《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他坚守正道,以武会友,最终战胜邪恶势力。
2. 道家思想:武侠电影中的主人公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往往追求“道”的境界,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历经磨难,最终领悟到“道法自然”的道理。
3. 历史文化:武侠电影以我国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如《英雄》中的秦朝,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刺客的故事,反映了秦朝的统一与分裂。
4. 文学艺术:武侠电影中的诗词、对联、书法等元素,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如《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他不仅武功高强,还精通诗词,具有文人气质。
二、武术精神的传承武术精神是武侠电影的核心,它包括忠诚、正义、勇敢、坚韧等品质。
在现代社会,武术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我对武术精神在武侠电影中的传承感悟:1. 忠诚:忠诚是武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坚守信仰,忠诚于国家和民族。
在武侠电影中,主人公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如《黄飞鸿》中的黄飞鸿,他为了保护国家和民族,不惜与外国侵略者战斗到底。
2. 正义:正义是武侠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坚守道德底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白发魔女传》中的卓一航,他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与邪恶势力展开了一场正义之战。
3. 勇敢:勇敢是武术精神的核心,它要求人们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探析电影《叶问》中的“武”学文化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武术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特有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运动方式,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它具备特有的运动方式、技术特色和技击特色等多种元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精神。
文章通过对电影《叶问》中的武学文化的探析,解读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武术精神,让中国特色的武术精神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叶问;武术文化;武术精神;电影《叶问》放映之后,掀起了学习“咏春拳”的狂潮,推动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发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特有魅力。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代宗师叶问不畏日本军队的威胁,利用双拳唤醒人们大众共同奋起反抗日本侵略,给观众再现了一个武技高超武德高尚的伟大武学宗师形象。
同时该影片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该影片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提名奖等多个奖项,这些荣誉的一方面获得离不开演员们的高超演技,重要的是该影片将中国传统的武术精神传达给人们并激发了观众向往武术的共鸣。
武术精神作为武术文化的核心,推动者中国特色武术向前不断发展。
《叶问》影片的导演叶伟信曾说过:“《叶问》要表现的并不是炫目的功夫武术,而是他的精神内涵,该影片拍摄的最大目的就是弘扬中国特有的武术精神。
”细细欣赏影片,我们从片中的很多场景中看到武术精神的存在,就从以下几处进行分析:1、武术精神之仁在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中,通常都是“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古人们在进行练武都是将武德放在首要的位置,所谓的“英雄”就是具备高超的武技更有常人难有的武德。
武德就是武术精神,就是练武之人乣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叶问》的影片中,多个场面都包含了特有的武术精神。
如刚进广东的廖师傅在和叶问比试过后,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很诚心想叶问说道“多谢赐教,获益颇多。
”叶师傅回复到“彼此,彼此!”他们比武,虽然廖师傅战败,但也是各有所长,但最后两个人都说了谦让的话语,这体现出了武德中的“仁”。
武侠电影中的中国侠客文化一、武侠电影中的功夫:1、功夫的不同类型:功夫是武侠电影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类以柔美优雅的气韵示人,辅之以琴棋书画,讲究刚柔并济、收放自如。
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
一类出自经典的武侠小说,高深莫测、天马行空,如“吸星大法”、“黯然销魂掌”等。
还有一类以喜剧手法表现功夫。
如周星驰《功夫》、成龙《师弟出马》等。
2、兵器:剑:剑是武侠文化中特殊的指征符号,是侠客身上不可或缺的武器。
徐克说:“剑是兵器之王,是中国武侠文化里特有的精神代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心态和风度,它所包含的哲学、修养跟聚集的技术,在世界文化中是独有的。
”二、侠客精神:(重义轻利、锄强扶弱、济困救贫)“侠”第一次出现是在《韩非子·五蠹》篇中,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它一方面满足了观众追寻侠义道的噱头,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了人们对侠义精神与侠义世界的向往。
司马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义”反映的是侠客文化的道德内涵,“武”则是这种道德内涵得以外在实现的必要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了侠客文化的主要内容。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主人公一行遇上白连教逞恶,调戏十三姨,黄飞鸿打出无影脚解围《;猛龙过江》中唐龙凭借一身高强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将敌人打败,并一举歼灭歹徒团伙。
看到这些行侠仗义的场面,它是否也会涤荡尽每一个热血男儿在现实社会中的懦弱。
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建立在“武德”基础之上的,即以精神的力量战胜自身和对手的哲学概念。
整个系列中存在大量黄飞鸿与人比试武艺的段落,在这些眩目的打斗中,黄飞鸿总是点到为止,出手之间看似刚猛无比实则留有仁慈之心。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实际上在运用这些灿烂的动作场面传达一个纯中国化的处世原则,只有心存仁爱才能无敌于天下。
三、宗教力量:佛、道《卧虎藏龙》中,主角李慕白(周润发饰)则是浑身道家的氛围色彩,闲云野鹤,不恋俗世。
中国武术在电影中的表现中国武术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由于它的特殊性质和生动形象,中国武术在电影中得到了独特的表现和发展,成为了中外观众热爱的一种电影元素。
中国武术从古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生活形态的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武术的独特性格和文化内涵,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国影视文化中的一个独特标签。
中国武术为影视文化贡献了丰富的内容和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在电影中,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形式。
无论是古装武侠片,还是警匪题材的动作片,或是现代题材的武术电影,都必定有着武术的存在。
武术的表现,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视觉上的震撼和艺术上的美感,更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
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在电影中也愈发多样化。
在古装武侠片中,刀枪之舞、剑舞、功夫刀法、空手道等,使电影中的武术形式多姿多彩。
例如电影《大话西游》中,当孙悟空使用了他的独门绝技七十二变时,视觉特效和武术动作都非常出色,使得观众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武术的味道。
而在动作片中,拳脚相加、搏击格斗的风格更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
例如,电影《英雄》中展现的各种武术动作的流畅性、美学性和表现力,令人赞叹不已。
中国武术的电影表现,不仅仅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技艺,更展现了中国武术所蕴藏的文化、哲学、艺术、历史和传统价值。
电影《少林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讲述了一个沙弥在降魔过程中,通过学习少林寺武术九阳真经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向恶魔斗争并最终赢得成功的故事。
电影强调了武术再现人类生命之体验的精神和哲学层面。
而新版《射雕英雄传》中当郭靖重回草原,挥剑征战时,将派系、势力、文化和军事战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又把草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中国武术也不断进入世界大银幕的视野。
中国武术电影在海外市场表现出不俗的影响力与市场能力,各种武术动作和体式的表现受到了国际观众的广泛欢迎。
武侠电影对中国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及传播启示武侠电影对中国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及传播启示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和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刀光剑影和精湛的动作场面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代表,武侠电影不仅在审美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更将其传统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入到电影中,使观众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武侠电影对中国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以及对文化传播的启示。
首先,武侠电影在对中国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上极具特色。
中国武术文化包含丰富的符号体系,如刀剑、拳术、内功等。
而在武侠电影中,这些符号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电影中的剑法、棍法、拳法等技巧,不仅是一种动作表演,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比如在《大话西游》中,至尊宝运用借出的武器“九阳真经”中的九阳真气,一招“大闹牛魔王宫”,以满腔热血和侠义精神击败了邪恶势力,传达了“正义必胜”的价值观。
这种符号的选择呈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其次,武侠电影通过其精彩的故事情节传达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武侠电影的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忠诚、仁义、侠义等主题展开,强调了正义战胜邪恶、正道战胜歪路的信念。
这与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以德为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紧密相连。
例如,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为了替义兄曲立言报仇,选择了以武术为代价,这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
这种故事情节的选择使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同时,武侠电影在对中国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方面也给予了文化传播的启示。
武侠电影不仅在本土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市场,并且受到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这表明,中国武术文化在武侠电影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武侠电影的文化传播成功,一方面归功于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另一方面也因为观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正因如此,武侠电影中的中国武术文化符号成为了其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叶问》武术与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传统。
而《叶问》这部电影,则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武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武术在传承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电影《叶问》中所呈现的武术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以期能够深入了解武术的价值与意义。
1. 叶问的武术精神在电影《叶问》中,主人公叶问被描绘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武术大师。
他以精湛的武艺和强大的内心力量,承载着传统武术的精神。
这种精神包括了拳拳到肉的勤奋与毅力、不畏艰辛与困难的毅然决然、坚守传统道德与价值观的品德修为等。
正是这些精神的传承与积淀,使得叶问成为了一代武术宗师,并将武术的力量传递给了后人。
2. 武术与中华文化的联系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中华文化密切相连。
它不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中华民族身心修炼的一种方式。
电影《叶问》中通过展示叶问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相处与互动,呈现了武术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感受到武术对人的身心修炼的价值,并进一步了解到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3. 武术传承的重要性《叶问》这部电影由此也引发了对于武术传承的思考。
传承不仅仅是将技艺传给后人,更是将武术精神与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在电影中,叶问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断推动着武术的发展与传承。
他坚守传统武术的精神,并试图将这种精神通过教育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种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只有让更多的人接触、学习和理解武术,才能确保武术精神在这个时代得以传承与延续。
4. 武术传承的难题与解决之道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武术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与难题。
其中之一便是传统武术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冲突。
在电影《叶问》中,叶问所面临的困境正是武术传承过程中的一种写照。
然而,电影中也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即通过教育与培训的方式,将武术的精神内核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并推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及其影响摘要中国的武术运动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流变,而武侠电影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它对武术精神的承载和传播、对武术思想的弘扬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并剖析了作为艺术形式的武侠电影给武术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期能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武侠电影的影响力。
关键词:武侠电影武术文化武术精神影响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类别,其中所包含的武术、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武术思想可谓丰富而有内韵,对促进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同时,在武术对电影推动的同时,武侠电影也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流变,在这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武术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
从传统的曲艺、武侠小说到现在的影视传播,其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而电影和电视则成为当代最流行、最广泛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方式。
从20世纪初的《定军山》肇始,二三十年代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一百五十多部武侠电影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盛状态,之后便消迹三十余年,而60年代,经过《独臂刀》《大醉侠》《龙门客栈》等几部有影响力的武侠力作后,七八十年,武侠电影再次井喷发展。
出现了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明星拍摄的几十部又卖座又叫好的武侠电影。
而进入新世纪,虽然势头不如从前,但亦有《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功夫之王》《叶问》《苏乞儿》等口碑和影响都不错的武侠电影。
这些武侠电影,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些武侠电影蕴含了中国丰富的武术文化,从武打动作到武术器物,从武术思想到侠义精神,其丰富的内含不仅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武侠电影是中国重要的电影题材之一,武术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同时,武侠电影也折射出了我们民族的武术思想和武术精神。
首先,武术作为电影艺术表达的方式,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武侠电影通过场景的转换与移动、蒙太奇技术手法的处理,还有与声音、色彩、光影等因素的结合,武侠电影中的武术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节奏感鲜明,等等。
武侠电影可以说既是一部动作片,也是一部生活片,更是一部艺术片。
它将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武术原型经过艺术的加工、想象和再创造,塑造成了兼具动作性、艺术性等极具审美的电影艺术要素。
如《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在尊重基本武术原型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艺术雕凿,增加了飞檐走壁、踏雪无痕等想象性的武术动作和技艺。
这些武术画面,有的甚至有诗意、画意的境界,如《卧虎藏龙》中飘逸优美的武打动作,营造出了一种具有东方式动静相宜的文人式的诗意武侠。
它完全遮盖了武侠片的残酷,而以朦胧的诗意和优美的武侠镜头取而代之,可以说是武侠电影的一个新转向。
其次,武侠电影中,武是灵,侠是魂,“武”“侠”共同构成了武术电影的精髓,没有武,电影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侠义之精神,电影就没有了灵魂之所在,也就失去了文化依托。
所以,武侠电影中,充满了对侠义精神的诠释和阐发。
如徐克的《龙门飞甲》,李连杰所饰演的赵怀安所代表的一群武侠之士,虽是剑客,云走江湖,却胸怀大志,记念天下苍生,希望以一己之力来拯救当时腐败的局面,而他手中的剑也正是他扶弱救贫,惩恶扬善的利器。
为了能够惩奸除恶,赵怀安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在影片最后,他宁愿舍弃生命,也要与雨化田同归于尽,这种为天下苍生的侠义精神是武侠电影的灵魂所在。
又如,《三侠五义》展现了侠客们为惩奸除恶、匡扶正义而行的种种义事,《儿女英雄》中又塑造了一个到处行侠仗义的十三妹形象,《黄飞鸿》中的黄飞鸿在民族大义面前,能够忍受个人屈辱,而为民族挺身而出,这也是中华侠义精神的体现。
侠义精神始于先秦时期的“士为知己者死”,后经唐朝糅合了儒家的家国意识和忧患意识形成了儒侠精神,到宋代,它又与忠君爱国思想相融合,直至清末,在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重要关头,传统的侠义精神又一次被升华。
这也正是我国武侠电影侠义诠释的来源和基础,而侠义精神的艺术化呈现更成为我国几乎所有武侠电影的主题表达。
二武侠电影的影响1 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之传播电影作为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已是当代最具大众化也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之一,它直观生动的信息化传播,是较少受语言、地域、国别、民族等因素干预的,电影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播。
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一般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行传播的,还有是通过武术表演、武术教育、武术比赛、武术培训来传播的,另有以书籍杂志的方式进行传播的,相对这些传播方式,电影和电视的传播可以说是更具力量,不仅在国内形成影响,也成功打开了国外的市场。
例如,随着《太极张三丰》《太极》等电影的热播,太极拳亦名声大噪,而且从国内走向了国外,发展成为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项目之一。
还有像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主演过的几部武侠电影和80年代的《霍元甲》《少林寺》等,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21世纪武侠电影的影响力虽然不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但《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功夫之王》《叶问》《苏乞儿》等电影的推出,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人们对武术文化的关注和认知。
武侠电影的发展需要武术运动的支持,而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武侠精神的弘扬更需要武侠电影的夯力宣传。
2 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之受众武侠电影是武术与电影相结合的产物,武侠电影将故事性、表演性、娱乐性与武术文化相融合,有着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在场景上,武侠电影多有荒远无烟的大漠流沙,或峭壁悬崖的孤峰险岭,或骏马奔腾、刀戈幻影的剑戟交锋。
在武术上,武侠电影的设计也越发精美绝伦,充满无限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作,令人唏嘘惊叹。
在人物设置上,具有气吞山河的气魄、高超无双的武艺和侠骨柔情的武侠英雄更成为电影之魂。
这些因素让观众享受美的视觉感受的同时,更大大地吸引了人们对武术的热爱。
20世纪八九十年的《少林寺》《少林小子》《少林寺弟子》《少林俗家弟子》《武当》《新方世玉》《南北少林》《笑傲江湖》《东方不败》《东邪西毒》《新流星蝴蝶剑》《方世玉》《太极张三丰》等武侠电影的相继放映,中华武术文化的影响迅速扩大,尤其是少林功夫和太极拳。
目前,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专门的武术学校在教授少林功夫,其海外弟子人数达三百多万。
而太极拳在全球的影响更有甚于少林功夫,有一百五十个国家已开展了太极拳运动,国内和国外参与太极拳学习和锻炼的人数有两亿多人。
这样的数字足以看出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地推广有何等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的繁荣,对武术文化的推动、对武术人才的吸收是不言而喻的。
3 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之整型武侠电影大力地宣传和推广了武术文化,由此吸引了无数的人开始关注武术、学习武术,从而刺激了武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武术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推出了“以武养武”的发展思路。
透过武侠电影的影响力,国内掀起了武术学习的热潮,与此同时,与武术相关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武术培训、武术用品、武术旅游、武术表演等,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而我国的少林武术可以说是武侠电影影响下实现武术文化产业化良性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多部少林经典影片的推出和宣传,少林功夫名声鹊起,吸引了国内国外众多武术爱好者到河南学习少林功夫。
在此基础上,河南也审时度势,渐渐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与少林武术相关的经济产业,其中,武术教育这一经济类别已经成为河南登封市重要的经济元素。
而与武术教育相关的武术用品市场,如器械、服装、药品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河南省登封市成功经验的影响下,广东佛山也努力打造出了一条佛山武术文化产业化的道路,如将李小龙、叶问、黄飞鸿这些武术名人的历史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利用武侠电影的影响力,在全国造势,也成功走出了一条武术文化的产业化道路。
4 武侠电影对电影武术之生成在武侠电影的影响和推动下,武术文化呈现出不同于生活武术的新的状况,即电影武术。
它以现实武术的动作为原形,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进行形象地诠释和完美地演绎。
电影武术仍保留了现实武术中的基本动作和技法,如踢、打、击、刺等,但通过镜头的剪接和特技效果的运用,使电影中的武术突破了时间的局限,比现实武术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作为一种经电影加工过的武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国武术文化和武术运动的变化过程。
虽然电影武术以是现实武术为基础的设计和生发,但同时,它也相对促进了现实武术的发展,丰富了现实武术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完善。
电影武术不仅为武侠电影的可观赏性增色不少,而且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武侠文化和武德思想。
这些思想和文化在电影载体之外,还以书籍、光盘、报刊等形式式流传。
例如,《少林寺》等一系列少林电影走红后,以“少林”或“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命名的功夫书籍和光盘不禁走俏。
又如,李小龙的电影走红后,有关李小龙和李小龙武术的书籍报刊也大量出刊发行。
再如,《叶问》第一、二部的相继放映,使咏春拳再次受到热捧,有关咏春拳的书籍也开始发行。
这些由武侠电影影响而产生的多样的武术电影文化,直接丰富了我国武术文化的内涵。
武侠电影,毋庸置疑,它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武术精神的弘扬是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但在客观看待它的积极影响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武侠电影中呈现的一些负面因素。
首先,武侠电影中有些情节所呈现的暴力场景给儿童、青少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些武侠电影,有时为了单纯地追求视觉感,设计了大量充满血腥的暴力动作,如徐克导演的《刀》充溢着鲜血和暴力,刀法的残酷令人窒息和恐惧。
又如,《夺帅》中天虹长剑杀敌,血溅沙场,血肉模糊的场景也令人不堪目视。
这些带有暴力和残酷血腥的场景实际已经给无数观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武侠电影也与时俱进,将电脑特技引入到了电影的创作中,制造出了出神入化的画面效果。
如《风云》《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中特技的运用,使电影中的画面更生动、更完美、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尤其是那些惊险的打斗场面和武术技能,更令观赏者的审美享受达到极致。
但是,无论电脑特技能够制造出怎样完美绝伦的影像效果,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哲学原理,即适度。
如果过分使用或依赖电脑特技的营造效果,而忽略电影故事或内容所传达的生命内涵和文化思考。
如《英雄》中无名以十步一杀的绝技向飞雪和残剑进攻的场景,就是以电脑特技制作而成,其夸张的手法使武术被神化,虽然在视觉效果上满足了人们对奇美的渴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真正武术工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