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反对论依据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三峡工程:反对派被要求服从大局“公案”一则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十年后,2002年5月16日,三峡总公司请来三峡工程最大的“反对派”——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到建设现场考察,当时一团和气,事后却引起一段“公案”。
三峡总公司主办的《中国三峡工程报》和香港《文汇报》其后刊出报道称,李锐对三峡工程不无赞许,“能搞成这样很不容易,修好了将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看到报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同年6月21日写下日记,认为李锐“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有了一些变化”。
(引自《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下称《日记》)“毫无变化。
”93岁的李锐对此予以否认,他是在2009年11月23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作出这番表示的。
但他也证实,曾对枢纽工程质量表示满意,“从技术上看,能修这样一个大工程,了不起。
”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83岁的两院院士潘家铮,向本刊记者回忆起李锐的那次考察,他记得李锐当时是这样说的:“我对三峡工程的态度是明确的,也难改变了。
但看了工地的建设后还是很高兴、放心的,希望尽量建好。
”李锐和潘家铮曾是水电系统的上下级同事,后来成为三峡论战的重量级“对手”。
“他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反三峡派的骨干和统帅,”潘家铮在《我所知道的李锐》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他,三峡之争绝难如此‘波澜壮阔’。
”争论归争论,交情归交情。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决议后,潘数次登门拜访李。
李欣赏潘的技术乃至文学才华,潘亦敬重李的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称李对三峡“居功至伟”。
“李锐在五十年代反三峡(工程)立了大功,那个时代没有能力、没有需要搞三峡(工程),草率上马,后果严重。
”潘家铮对《瞭望》新闻周刊说,“他八十年代仍然反对,这对三峡论证也大有好处,质疑有利于工作的改进。
”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你知不知道南宁会议?林一山那个时候红得很啊。
”93岁的李锐向本刊记者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南宁会议,口气很是自得,在那次会议上,他把三峡工程拉下马了。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专题卢耀如 本刊记者 金晓霞今年4月以来,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与近几年三峡及周边频发的泥石流、地震、水灾等一样,又有人指责:三峡工程是这次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干旱的罪魁祸首。
与此同时,国务院于5月18日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英国路透社即刻就以《中国承认三峡大坝存在弊端》为题做了报道,又一次将三峡工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三峡工程历经十七年的施工,已胜利建成,然而这项曾被称为“共和国的动力心脏的工程”却一直处在是非论争的漩涡中。
截断巫山云雨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历来水患频繁。
最早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长久流传下来的还有都江堰水利工程。
截断巫山云雨(即修建三峡工程)是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梦想。
最早是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水利、交通等建设的设想。
但后来由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而未能实现。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鉴于国外,特别是美国在田纳西河兴修水利上的成就,兴建三峡大坝又被提及,并聘请美国著名水利专家萨凡奇来华考察。
但这一次建设三峡的梦也因为中国的时局被阻隔。
真正将三峡工程摆上议事日程的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水调歌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坚定了中国要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决心与信心,而更重要的考虑是长江三峡中下游两岸年复一年的人水之斗。
那时,周恩来总理兼任国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为副主任,开始了长江流域的规划工作。
1956年,地质部组织大批地质人员进行长江水利工程的有关地质勘探工作。
同年,国家又聘请了当时苏联著名地质学家波波夫等人和中方地质专家多人共同进行三峡考察,期望对三峡坝址的选址进行多方论证。
当时的国内水利人员和苏联专家组有的倾向选择南津关坝区,也有设计人员和一些地质学家偏向火成岩坝区。
最终在详细论证了两坝区的地质条件等基础上倾向于火成岩三斗坪坝区。
三峡工程的论证钱正英(1992.1.12)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6]15号通知,责成水电部负责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重新提出可行性报告。
部党组6月19日组成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论证工作。
经过三年的工作,完成了14个专题论证报告和重新编写的可行性报告,1989年9月由水利、能源两部联合上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
1990年12月到1991年8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又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
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李鹏总理提出的有关议案后,4月3日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论证领导小组的任务胜利结束。
一、论证工作的背景三峡工程是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1942年国民党政府曾聘请美国的世界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查勘研究。
1944年萨凡奇提出一份高坝计划,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灌溉之利。
1954年长江大水之后,党和国家决定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研究,并聘请苏联专家帮助工作。
1958年2月周总理率有关领导和中苏专家进行查勘讨论后,当年3月,党的成都会议根据周总理的报告,专门通过《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并决定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
1959年长办上报三峡工程初设重点报告,建议蓄水位200米,除解决中下游防洪外,可装机2500万千瓦。
但工程规模太大,移民太多,与当时的国力不相适应。
6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发生严重淤积,同时又提出大水库的防空问题,使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期不能决定。
70年代初,决定先上三峡工程的航运梯级——葛洲坝工程,解决华中地区缺电问题,同时为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
80年代初,葛洲坝工程开始发电,根据长江防洪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兴建三峡工程又提到议事日程。
当时考虑蓄水位如果太高,移民负担太大,泥沙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将蓄水位降为150米,于1983年提出可行情报告。
1983年5月,姚依林、宋平同志主持召开了350多人的审查会进行审查并原则通过,但很多专家认为蓄水位太低。
三峡工程焦点问题及方案论证第五小组一、构想阶段(一)孙中山最早提出三峡工程设想的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
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提出:“自宜昌而上入峡行,……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流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
” 1924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作《民生主义》演讲时又讲道:“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
有人考察由宜昌至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这是我国最早提出梯级开发三峡、改善川江航道、结合水力发电的设想。
(二)“萨凡奇计划”1944年5月,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高坝专家、当时担任印度巴克拉大坝工程顾问的萨凡奇博士来华,在中国工程师陪同下查勘了三峡,随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就是同年10月由美国白宫披露、轰动世界的“萨凡奇计划”。
该“计划”的坝址在南津关上游约2000米处,最大坝高22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00米高程,水电厂装机总容量1056万千瓦,单机容量11万千瓦,设船闸通航,万吨级船队可通达重庆,还可拦蓄洪水,估计投资9.35亿美元。
应当说,“萨凡奇计划”是第一个比较具体的、可以充分利用三峡水能资源的计划。
1945年5月,资源委员会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同年8月,在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下成立了三峡勘测处,从美国租借了两台钻机和两名钻工,着手进行部分勘测和调查工作。
1946年4月,萨凡奇博士再度来华复勘三峡坝区。
同年 5月,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了由该局进行设计的技术合作协议,并先后派出54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去美国垦务局参加三峡工程设计、研究工作。
1947年5月,国民党政府明令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
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三大顾虑摘要:毛泽东为了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先后6次召见林一山。
对三峡工程的考虑,他逐步地深入和细致,提出了很多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二是投资国力能不能承受;三是怎样解决防空炸问题,同时要考虑防原子弹的问题。
毛泽东对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极为关注,他从战略的高度,对长江的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南水北调等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2}有一架望远镜跟随着毛泽东多次视察长江,是毛泽东重视水利水电工作的重要见证。
这架望远镜是1944年美军延安观察组送给毛泽东的礼物。
但望远镜是在哪种情况下,由观察组的何人所送,至今仍无资料佐证。
望远镜为双筒,黑色铁质,外包一层黑皮,大管直径4.5厘米,镜孔直径3.2厘米,左筒上部有白色‚BINOCULAR M36×30‛字样,右上筒则有白色‚WEASTING HOUSE 1943 H.M.R‛字样。
很显然,这是美军当时最新式的望远镜。
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主动撤退,随身带着的物品中就有这个望远镜。
在陕北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面对尾追不舍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镇定自若,沉着应战,终于反败为胜。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工作人员为毛泽东添臵了几个新望远镜。
然而毛泽东仍然不忘过去生死与共的‚老朋友‛,他带着这个望远镜到全国各地视察。
1958年,毛泽东为治理长江三峡、规划长江重大决策进行实地考察,又带上了这架望远镜。
3月29日凌晨1点多钟,毛泽东健步登上了‚江峡轮‛,他被安排坐在三楼船尾。
‚江峡轮‛经过一天一夜紧张航行后进入三峡。
这天刚吃过早饭,毛泽东身着睡衣来到驾驶室,他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着两岸的地形。
航行途中,船差点撞上江中心一块大石头,惊险过后,毛泽东拿起望远镜专注地回头去看,他问船长:‚这石头能不能炸掉?‛船长立刻回答:‚能炸。
解放后已经炸了不少了,今后还应炸。
‛毛泽东继续问道:‚有些地方航道仍然很不好,在三峡修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你们赞成吗?‛船长爽快地回答:‚我太赞成了,修了水闸,航行就更加方便了。
关于三峡的“御前辩论”作者:韩磊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6期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12年的建设,将于2008年全面完工,但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热门话题”,不会因三峡工程的完工而转冷,仍将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持续热下去。
本文想就上世纪50年代的“三峡热”以及当年决定三峡工程命运的南宁会议上关于三峡工程的一场“御前辩论”,作一扼要介绍。
中国历来视治水为大事,有“治水如治国”之说。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都非常关心洪水的问题。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长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向他汇报了修建三峡工程的设想。
当他听说即使修一大批梯级水库拦洪蓄水,也还是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毕其功于一役”时,毛泽东也想快点上马。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主持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几个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后来所称的“南宁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1958年的国民经济计划预算、批判“反冒进”。
这是毛泽东为在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进行思想理论准备和具体部署的一次会议。
会议后期,毛泽东提出修建三峡工程。
薄一波反映说,此事有反对派,有个李锐是搞水电的,同林一山在这个问题上有争论。
毛泽东说,那就把两个人都找来当面谈一谈。
于是,就有了随后发生的决定三峡工程命运的一场精彩的“御前辩论”。
笔者曾先后就此事采访过李锐和林一山,两人对事情的叙述稍有出入,评价也不尽相同,但主要史实大致是一致的。
1958年1月17日,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兼水电总局局长的李锐突然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要他第二天乘专机去南宁,讨论“三门峡”问题。
还说专机在武汉停留,接林一山一起去。
李锐知道电报多了一个“门”字,其实是要讨论三峡。
载着一对“冤家”的专机,18日中午到达南宁。
李锐刚刚住进宾馆,他的好朋友、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就找上门来,急切地向李锐介绍会议形势:主席大批“反冒进”,并点名批评周恩来、陈云,大家紧张得很,有的人睡不着觉。
院士答:三峡工程的几个热点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进行表决。
在出席会议的2633名代表中,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有25名代表未按表决器。
议案通过,三峡工程完成了它的立法程序。
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并没有停止。
三峡工程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和舆论监督的焦点。
目前,三峡工程已经处于整体竣工验收的尾声阶段,一些事实已经尘埃落定,一些则需要更悠久、更漫长的时间检验。
三峡工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呢?大坝错了吗?为此我们请到了陆佑楣院士接受我们的采访,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记者:三峡工程一直备受争议。
为什么那么多的争议会集中在一个工程上?陆佑楣:重大工程的争议是普遍现象,并不是三峡工程才有的。
大工程都是伴随着大争议的。
英法海底隧道在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提出,人们为此争论不休,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也曾经有反对的声音,也建成了;埃及阿斯旺水电站也还是有争议,最后还是建成了。
反对水利工程的人,很多是因为对工程的不了解。
他们认为工程切断了河流,事实上,水在照样地流,水电站没有吃掉一立方水,也没有污染一立方水,只是调蓄了水的时空关系。
水坝工程是人类有效利用水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措施。
水电站的高速发展是在二战之后的发达国家。
当时的欠发达国家,没有兴建能力。
阿斯旺水坝是冷战时期苏联帮助建设,所以西方的舆论说它破坏了环境,但是我们亲眼看到阿斯旺水坝下游尼罗河两岸是一片绿洲。
如果没有这个水坝,洪水来的时候,居民就只能放弃耕地。
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利水电工程已经干得差不多了,反对的呼声就转向了刚刚起步大型水电工程的中国。
另外,一些人反对三峡,并不是从工程本身出发,而是他们的一个情结。
争议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可以归纳出类型,可以给予回答和解释,但也需要倾听的耳朵。
记者:有人认为三峡工程破坏了长江的生态环境,中华鲟的生存处境堪危。
陆佑楣:即使没有三峡工程,长江的生态环境也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鉴于重庆市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的兴建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当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乃于1986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要求:1、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论证和修改,根据论证意见重编报告;2、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新编报告,再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交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审议。
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
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
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
199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
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转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
其时,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
是日下午3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票664票未投票25票当大会宣布三峡工程议案被通过时,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案例分析作业案例1: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的诞生1992年4月3日,是我国领导决策史上极为有意义的一天。
在这一天,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从此揭开了中国决策史上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的新一页。
三峡工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继万里长城之后最大的一个工程。
它将创造人类史上蓄水、发电、主题建筑物等多项世界纪录。
国外专家盛赞它是21世纪最大的、最有雄心的土木工程。
三峡工程的研究、设计、论证时间之长,参加专家之多,涉及问题之广泛,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早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过修建三峡水电站,近一个世纪以来,三峡工程的最终决策经历了四上四下,多次反复的过程。
终于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为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梦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是否建设三峡工程,一直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仅建国后就论证了四十年,争论了三十年。
在这些激烈的争论中,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争论的实质,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工程技术上的不同观点所引发的,但相当大的成分在于人们处于不同的环境,对最终决策建设三峡工程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和心态。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三峡工程的受益者,大都期盼工程能够尽快上马;长江上游地区,由于水库建成后将大面积蓄水,淹没大片的土地和家园,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有所异议是十分正常的;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后,原有的长江水域的许多宝贵的自然和人文的历史遗产必然会受到破坏,即使能够将部分文物迁出,仍然有相当多的文物被淹没在水下,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全国其他地区也有人认为,三峡工程浩大,担心工程上马后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等等。
正是因为全国各地人民的不同心态,在三峡的最终建设问题上形成了诸多的意见和建议。
长期以来,三峡工程几上几下,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工程技术力量固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在进行如同三峡工程建设这样超大型建筑工程的决策时,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
辩论案例--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到底事辩出来的,还是建出来的呀!(掌声)对港辩友告诉我们推翻前任理论也叫辩,那我就奇怪了,爱因斯坦推翻牛顿理论,对方辩友是否要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和牛顿也在辩论吗?(掌声)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百家争鸣的历史,对呀,百家争鸣不是大家各说各的话吗?到最后谁是真理呢?到底性山还是性恶,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呀?到今天还没有定论呢!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已从无数的事实获得一一证实.第一,千百年来许多的哲学命题经历了无数智慧超群的先哲们的唇枪舌剑,到今天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千多年前,盂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已为我们开设了一个激烈的辩论舞台.4年前,台大和复旦代表还在这舞台之上为这一千古难题而争论不休呀!再看看庄子和惠师为了鱼是否快乐进行了一场古人津津乐道的辩论,可是有了这场辩论之后,对方辩友能告诉我鱼是快乐的吗?第二,心灵层次真理要靠觉悟.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最后悟出人生的真谛.这是辩论所造的吗?如果佛陀热衷于辩论,想必他也没有多少时间去明心戒性去追求真理了.第三,真理的检验要靠实践.邓小平先生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好猫还是坏猫不是由辩论决定的,再不会捉老鼠的猫在辩论中把它称赞得天花乱坠它仍然不是好猫啊!(掌声)第四,主观真理不会越辩越明.一朵花是否漂亮,一种食物是否美味,天龙八部与神雕侠侣何者更为精彩,可是见仁见智啊!多几辩论或许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意见,但你能告诉我这会辩出真理吗?谢谢.(掌声)主席:谢谢周同学,经过:正反两方前3位代表的陈词之后,接下来又是他们施展辩才的时刻了.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让我提醒双方代表,你们各队有4分钟的发言时间,那么正方须先发言.一方发言之后,另外一方要马上发言,否则时间照计.好,现在我宣布自由辩论正式开始.正方四辩:请问在定比定率的发现过程中难道不是真理越辩越明吗?反方一辩:对方辩友那么推崇辩,那么就请你们以辩来论证地球是以3.5度来绕着太阳转的.正方一辩:对方辩友,看来你是无法解释我方提出的这段科技史上的佳话,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如何解释波普尔的猜想反驳定理呢?反方二辩:对方告诉我们辩论是一种充分条件,对方是不是告诉我们辩论必然带来真理呢?那么请对方以辩来论证地球是以23.5度环绕着太阳运行的.(掌声)正方三辩:对方今天错误地理解了我们今大的辩题,我们说充分条件是说既有真理又有辩存在的情况下,真理越辩越明,对方根本排除辩的存在.请问这又如何论证你方的观点的呢?我在一次问对方辩友,在《诸子舆论大全》中说道,朱熹和他的学生往复诘难.其越辩越祥,其艺越精,请问这难道不是越辩越明吗?反方三辩:如何必须有其他的条件配合,那么辩论如何还是追求真理的充分条件呢?再请问对方辩友,遗传之父曼德尔他是通过豆苗的实验还是豆苗进行辩论来找到遗传的定律呢?(掌声)正方二辩:我不得不提醒对方注意,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辩能不能真理明的问题.可是对方举出了各种实例都没有辩的参与其间,根本就没有辩,如何论证你方观点呢?(掌声)反方四辩:谢谢对方辩友,终于退出了一步,我们知道许多的真理根本不用靠辩,就好像曼德尔找出遗传的真谛是没有经过辩这个过程的啊!正方四辩:既然对方辩友都不承认有辩,那我们今天的命题你们又怎么论证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反方二辩:谢谢对方辩友终于承认了辩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因为在许多条件之下辩是不需要存在的.再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星球之间的距离轨道之间的引力是如何通过辩来论证的呢?(掌声)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并没有回答我方刚提出的问题,我想请问,难道所有的真理都不要辩了吗?我们今天打个比方,我方认为人越长越胖,对方说人不会越长越胖,今天你根本说没有人,根本就不会长,那又如何论证今天的命题呢?(掌声)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一再逃避我方的问题,那么如何把真理给辩明呢刚才对方辩友还提出维新论法,维新论法是一种规律,它不是一种辩的方法,请你不要混淆了.既然辩友的所谓辩不能在科学方面辩出来,那就请问对方辩友上帝爱世人,如何越辩越明啊!正方二辩:对方老说事实是很重要的,难道我们说事实能解决一切吗?要让人相信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是不是要牵来一只猴子把它变成人我们才相信呢?(掌声)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搞错了,今天我们由猿进化到人的过程当中,我们是要用科学的检验来答之,而不是辩.对方辩友请您论证我方主辩所提的上帝爱世人这个神圣的命题是如何通过您方的辩论辩出来的呢?正方四辩:我倒想问对方辩友,你是如何通过科学检验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呢?反方四辩:让我们谈谈造神论的命题吧,对方辩友还没有回答刚才我方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存在是不是靠辩出来的呢?(掌声、冷场)反方三辩:按照对方辩友说法,真理的相对面就是谬误,说上帝不存在,是否说全世界的基督教徒都在相信一个谬误呢?正方一辩:我更知道在宣传圣经的过程中,人们是提倡辩论的,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是怎么样用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猴子是怎么变成人的呢?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搞错了,上帝爱世人这个是不证自明的辩理,难道还要通过辩来答之吗?(笑声)我们再请问对方辩友,佛家讲求顿悟为什么不讲求辩悟呢?正方三辩:刚才台下的一片嘘声就说明了对方的观点到底是不是一个真理.(掌声)那么,这个姑且不谈.对方辩友刚才说得好,不证自明,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那么我们现在要谈论在有证情况下如何是明还是不明.对方刚才说国家,我们也来谈国家.敦煌壁画中著名的维摩洁经辩图,讲述的就是文殊菩萨和维摩洁辩论佛法的道理.连佛都在辩呀,对方辩友.(掌声)反方一辩:那不是要告诉我们所有的出家人都不用敲木鱼不用念弥陀了,拿着麦克风搞搞辩论就算了.(掌声)正方二辩:对方说真理不会越辩越明,那么我请问我们在学校里要开展师生之间的讨论,难道这讨论来讨论去就是让我们越讨论越糊涂吗?(掌声)反方二辩:对方首先就搞错了辩论,把辩论等同于讨论,(这是)对方辩友概念上的错误.真理怎么会越辩越明呢?对方说辩论是一种充分的条件,又告诉我们许多情况下不需要辩论,对方这个逻辑上的矛盾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正方三辩:我方说的是有辩的存在的情况下真理会越辩越明,这就是我方的立论基础.我倒要请问对方假如说真理越辩越不明的话,而对科学史上许许多多真理辩明的例子你们又是如何解释的呢?(掌声)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刚才终于承认了,有辩的情况下真理一定会搞出来,但是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白马黑马也是有辩的情况,真理搞出来没有?正方四辩:难道在座的各位有谁相信白马不是马吗?反方一辩:所以这就论证了辩论不一定会带来真理,你方的充分条件就已经不能成立了呀!对方辩友不断告诉我们进化论,我只听过达尔文是环绕世界的时候经过经验的累积发现进化论的,可不是辩论辩出来的啊!正方一辩:请问达尔文在探索真理过程中,有没有思想的争辩呢?如果没有那可是全盘接受的呀!反方三辩:这关键还在于考古学呀.对方辩友刚才提到权力,我们知道权力的介人使真理不会越辩越明.赵高能够指鹿为马,连鹿都可以变成马,真理如何越辩越明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刚才将辩推到了极致,那么有必要我们就要天天辩.那么我举个例子,我们今天人们需要吃饭,难道说我们就要每时每刻都要去吃饭吗?岂不要撑死大家啊!(掌声)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这么说的原来把思辨也等同于辩,那么今天我在想,我要吃饭还是吃面,也是你方所谓的辩了!(掌声)正方二辩:我们说对方狭隘地把辩仅仅以为是诡辩和狡辩,我们一再说,我方的观点可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请问对方辩友,关于克隆人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难道用事实真的去克隆一个人吗?让我们看看利大还是弊大.我们今天还讨论什么克隆人利大还是弊大呢?反方四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思辨也是辩,那么板桥神经病院里的神经病人时常也跟自己讲话,请问你是说他们自己辩论吗?(掌声)正方四辩:对方辩友说诡辩也是一种辩,那么我倒想请问了,你能说《笑做江湖》里的桃谷六仙,喋喋不休,纠缠不清也是辩论吗?(掌声)反方二辩:对方说为真理而辩就能带来真理,为诡辩就不能带来真理,对方辩友不要忘记你们今天是一个全称性的问题.有时辩会带来真理,有时辩不会带来真理,你方的立场能够成立吗?(掌声)正方一辩:我们一再强调,为真理而辩真理越辩越明.医生告诉我们吃水果有利健康.而对方辩友却说了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所以吃水果使身体健康就不对呀!反方三辩:对方要来谈水果,我们就来谈水果吧.你要分辨一个苹果是甜的还是酸的,你是要尝一口还是辩一口啊?(笑声、掌声)正方三辩:有人说苹果是甜的,也有人说苹果是酸的,要不要辩呀?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只要辩,不辩就不明.那么我要请问对方辩友……(铃声响)反方三辩:苹果之甜,苹果之酸,辩了3天3夜苹果都烂了还不知道,还不如吃一口就知道苹果是甜酸了.(掌声)对方辩友在语言表达的极限之下道理怎么会越辩越明呢?主席:谢谢,(掌声)非常谢谢正反两方.经过了精彩刺激的自由辩论之后,我们稍微休息一下,稍后再辩.(掌声)欢迎大家再次回到辩论会的现场,现在我们请反方的第四位代表叶纹豪同学总结陈词,他的时间是4分.反方四辩:恕我喧宾夺主为对方辩友总结陈词吧!首先,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辩是寻求真理的充分条件.让我们来看看充分条件在逻辑上的地位是什么?如果它是一个充分条件的话,我方只要指出一个例子,一个例子就足够了.一个例子在辩论的过程之中找不到真理,那对方的立论就不攻自破.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在很多国会议案的通过,在国会之中的辩论,认为法案的通过都是真理吗?如果不是的话,对方辩友的充分条件就不能够成立了.对方辩友认为狡辩跟诡辩就不是辩.对方辩友提出这样的概念就是要告诉我们只有找到真理的才叫做辩,不是找到真理的就不叫辩.对方辩友的这种说法才是叫诡辩呀!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在诡辩的时候是不是在辩论呢?对方辩友只有找到真理的那才叫辩,那不是找到真理的辩论,我们为了利益而辩的时候不是叫辩而是叫什么呢?哥白尼说:"人的天资在于探索真理."今天我方与对方辩友是志同而道不合,找出探索真理的方法同样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对方辩友要论证我们的充分条件就要为我方解答以下六大疑问:第一辩论必然牵扯人的情感,在缺乏RQ的情况之下,真理又如何越辩越明呢?就是亚圣孟子也情绪化地骂墨子无无君的禽兽,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第二,在个人利益、群众利益交错的辩论中,为了保障个人利益就必谎话连篇,巧言令色,这时候真理又怎么会辩得明呢?第三,辩论有赖于语言.在构造语言驾驭能力不同时,或者是语言无法表达出抽象的概念时,辩论是在寻找真理还是在浪费时间呢?以上三个疑问既驳了对方的立论,又总结了我方第一助辩的立论.那就是现实的社会之中,不像对方所想象的,人人都是圣人,个个都是天使.在利益、语言、情绪的限制下真理是永远藏于九地之下.而另外的三个疑问只是我方第二助辩就是说,寻找真理是辩不出头绪的.第一,如果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话,我倒要请问对方辩友,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这个命题我们辩了许久,我是越听越不明啊.第二,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液体力学浮体定律是阿基米得在浴缸中所悟出的真理,可不是浴缸中辩出的真理呀!第三,面对一些必须经过实践才能发现的真理,比如说这个电灯泡会不会发亮,对方辩友是不是也要认为,也要用辩论来寻找呢?辩论是一个不具有生产性的形式上的辩论论点冲击.辩论过后只有更多的意见没有更明的真理,只有生产性的实践和思考才是剥开迷雾的唯一手段.各位,请暂时别相信我方的话,把我方的话放在实践的土壤中让它成长,当你们察觉这是一个真理的时候,不要赞扬我们的辩才,因为那是你方的实践之功.谢谢各位.(掌声)主席:谢谢叶同学,下面我们请:正方的第四位代表李雪霞同发言,她的发言时间也是4分钟.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们双方都需要论证一个全称判断.我方已充分证明了,如果有辩的参与,真理就会越辩越明.可对于许多领域中真理确实越辩越明的例子,对方却始终没有给予我们一个圆满的解释.请问,你们的立论如何站得住脚呢?而且我们所说的是辩真理,为真理辩,真理越辩越明.这里涉及多到目的和态度的问题,必须要加以澄清,为真理的明晰而辩,就必须要以事实力依据,遵照逻辑规则,辨析论题,分析概念,列举事例,推演论证.为真理而辩目的是确认真理,与不顾事实,巧言今色,简单取巧,驳倒对方的所谓诡辩或狡辩截然不同.对方又说不辩自明的常识不用辩,那么我请问筷子插在水里是弯的,可是实际上是直的,到底是弯是直需不需要辩论呢?当然需要了嘛!(嘘笑声)宇宙浩瀚无边,百万年的历史也不过沧海一粟,但人类就在这沧海一粟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今天瑰丽的世界,这恰是人们不懈地探寻真理,把握真理,利用真理,传播真理的结果.人类的理性就是要追求真理,追求平等、自由、民主,人类的精神就是要反对垃圾真理,反对禁锢视听,愚民政策,以势压人.为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人们甚至以殉难的精神高扬这样的信念:要为真理而斗争.然而,"宝剑锋从磨硕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真理的发现、发展往往都凝聚着几代人的汗血水,凝聚着传播者为真理而辩的才智和勇气.布鲁诺为真理而辩,面对罗马鲜花广场上燃起的火焰,他说:"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的,我们了解布鲁诺,我们更崇敬布鲁诺,尽管为真理而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先者们光荣的榜样无怨无悔的精神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已使我坚信真理越辩越明.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当今世界,今天的人们为了真理更需要辩.从东西文化之争,到南北之间对话,从多无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到经济一体化的多边关贸谈判,辩论无所不在.新问题需要辩,老问题也需要辩,时至今日,什么是自由,什么是人权,什么是公正仍存在着分歧.而这些只有通过各种思想的交锋,各种观点的碰撞才能寻找到真理之所在.强权不是真理,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更不更不怕争辩,让我们记住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话吧:最好把真理比作碎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散出的光辉就越加灿烂.谢谢各位.(掌声)。
三峡工程论证 9专家拒绝签字三峡工程论证20年闪回 9专家拒绝签字2011年05月24日 04:03字号:T|T1610人参与64条评论打印转发4月15日上午11时,水电专家陆钦侃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竹厅举行,走完98岁人生旅程的陆钦侃告别了送别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嚣一时的三峡工程论战。
5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就被认识到的,而且是可控的。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袁国林告诉本报记者。
那场着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个小组,共412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
同这场论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名专家。
事实上,陆钦侃并非那9名专家之一,其时他的身份是防洪论证组顾问,而非专家。
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
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
“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反对意见理应得到保留。
”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
“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国林是三峡工程最早的建设者之一。
如今,早已从三峡工程岗位退休的袁国林对记者感叹,他最关注的三峡问题是移民和环境。
在当年的论证意见中,给出了“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解决”的结论。
在当时的移民安置中,还没有如今的社会保障概念。
拒签三峡论证书的人“动态移民113万多人,我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113万人,因为这是个双向问题,还涉及到移入地区人民的承受问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当时认为。
时任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郭来喜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在参加几次论证会后,变成一个“慎重态度”者。
在具体意见中,论证报告给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开发性移民”方针,但也坦承“目前尚无系统的经验”。
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国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
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
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万吨轮将直达重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最后却发现原来那很多描绘不过是谎言。
原来“空调论”虽然是真的,装的却是个夏热冬冷旱涝咸至的“反空调”。
终于蓄水成库了,由02年的135米而到05年的155米,媒体和专家照例按宣传口径发布普天同庆一片欢腾的报道。
质疑和清醒的声音的发出和传播都是那么地困难,几乎湮没在一片喝彩的主流声音中了。
网上倒是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多为不谙内情的人的发言。
虽不乏局部的真知灼见,但往往热议不到全盘的点子上。
那些主流派专家们,照例出来进行粉饰工程。
你说不好他就说好,你挑问题他就来给你个七虚三实且不无误导的“解答”,反正一般网民们,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对这些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
就算你质疑,也往往抓不到他的痛脚。
但是自然地质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争论谁对谁错而稍有停留。
因此,我一直试图揭示些什么。
近年长江科考的发现,对长江的成因有了直观的证据。
在科考队发现,宜宾以上的向家坝坝址,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另一构造与地形捩点,那里地面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地表现有水温达到摄氏七十多度的温泉。
而三峡的长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250米的高度(此段长江河面自然高度不足100米);在江汉平原,同期沉积则埋藏于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这一区域至今还在强烈下降。
强烈上升区与强烈下降区之间的转折部位恰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附近,那里有个明显可见的九蜿溪断裂,从总体上看对南津关以上40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基很不利。
所以,哄哄外人的“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的说法,可以休矣!你不能以局部的坝址地质来偷换概念,诱导成是整个库区的地质,这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三峡成库是个整体概念,它是在一个上千公里范围内发生在一个地球版块上的大工程,说地质,要全面地论证南北的支流和回水所至的地质情况,也要从东到西论证从坝头到库尾的地质情况。
你说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那从这往上不过几十公里的巴东,却是有名的地质破碎地震带。
三峡工程改变的、成库后地表要承受的,绝不是只有三峡大坝那点“坚固的花岗岩地质”。
在2007年4月14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发布。
该报告主编之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表示,报告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构造性和非构造性地震。
翁立达指出,对三峡水库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型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
事实上已经多次诱发地震了,只是震级还没到过高烈度。
参与过多次长江科考、有“世界河王”美誉的杨联康(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近年多次对外界指出:“不能只用地质学家的平面视角,因为它几乎与三峡峡谷毫无关系,只可以适用古比雪夫、阿斯旺等众多平原水库,而按照地貌学家的观点,三峡的问题恰恰出在250万年来峡谷迅速抬升,邻区明显沉降上,即这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四度空间问题。
”“不宜照抄所谓‘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由水库造成的触发地震,一般不超过这一地区天然地震震级’结论。
因为中国大河存在世界最严峻的新构造运动形势。
”根据他的调查:古长江已证实抬升为1250米,而在清江与长江三峡的分水岭上,古长江河床抬升到了1800米以上。
(记者注:在远古长江故道的清江沐抚大峡谷两旁山顶上,2006年本人也考察发现1600米山顶上存在古长江河床)。
而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使用的抬升高度仅300米,对于论证地壳活动性属严重失误。
此结果明显影响对诱发地震强度的认定,有过于倾向问题不大的不科学态度,必须重视研究搞清楚!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的9月15日20时30分,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
这个井口直径6.25厘米,底部有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
(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
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20时31分,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
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的严重矿难。
(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数日方反压制服。
(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
)看看此图重庆大旱真相一目了然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到三峡蓄水和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
据我多年调查的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
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
最近的地质调查发现,川东鄂西存在着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可以说地底下尽是天然气包。
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一但蓄水175米的高压强到来,可能发生变数的风险就会增高。
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修建大型水库一定会诱发一定程度的地震。
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
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27日18时52分04秒,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个别土坯房倒塌,小部分房屋开裂。
震中周边地区襄樊、锺祥、荆门、荆州、宜昌、天门、武汉、黄陂等地有感。
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
10月28日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
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距三峡大坝不过几百公里,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
一个地质学者告诉我:“蓄水三个月半年到三两年,就发生这么多事故,和我们论证三峡工程时,对地下情况调查不明有关,三峡工程上得太仓促了啊。
井喷在蓄水前期就一再发生,显而易见是库水压迫岩溶地形裂隙孔洞,形成地下水渗压压迫地下气田所致。
而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对于地质时间来说,就相当于人之一秒。
换言之,等于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
”那么,就到该反思三峡工程上马不科学不民主的时候了。
反对意见那么高,不明情况那么多,14个专项论证报告,有五个报告专家组不签字,都挡不住政治工程的强硬上马。
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在地质情况如此不明,超过1/3工程论证报告专家组不签字的情况下,还能强行上马。
论证时,反对者排挤出去,赞成者拉请进来,排除异已意见,一切皆往有利论证,最后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
象水坝实力很强的美国,其论证方式却相反,人家是要把反面的可能一一证倒了,才可能心里有底工程上马。
换种思维看问题:当年全国人大票决三峡工程时,2000多个代表们,有几个人对地质、水工、大坝方面有专业知识?既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就应该是投弃权票,因为你不能对你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表态和行使表决权,如果你这么做了,你这是对国家的渎职,你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但三峡票决只有100多票反对,600多票弃权,高达1000多票赞成。
当然再以进程的眼光看,这已经是多年被讥为人大表全票通过敲橡皮图章的一种进步了。
民主制度方面的缺陷带来的制度恶果,最后在桩桩件件事情上得到了体现,三峡即是其一。
最终国家被利益集团绑架了。
按说三峡水库建成了,水面增加了,气候应该更加湿润才是。
却不想蓄水156米,首先是二场川东百年不遇的洪灾,这黄万里先生早已指出过的了,是蓄水抬高水位后,将下游的洪水挪到了上游,因为洪水下泄被抬高了的库水顶,库尾闾的地方不光形成拦门沙淤塞严重,而且将形成由此自上的洪水下泄困难问题。
三门峡造成陕西关中平原洪患就是已经证明了的一例。
接踵迎来的又是川东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
高温酷暑天气连创四川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的达到45度(重庆人认为这还只是敢公布出来的数据,他们身体感受的温度要远远超过报出来的气温)。
重庆遭受百年未遇大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损失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粮食减产超过3成,有8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大旱一直持续着,重庆长江段成了一条细流,上游金沙江的梯级水库却还在“按计划”蓄水。
三峡下游的洞庭湖,自打三峡蓄水起,就开始露出干涸面目,以往烟波浩淼的东洞庭,如今干得几乎徒步可以涉过。
鄱阳湖也迎来了干旱。
二湖流域可是自古“江南”这个慨念的核心区啊!不管作用多大,三峡成库事实上改变了整个长江流域生态。
不是说冬暖夏凉么?会增加降雨么?怎么修了三峡工程气温反而升高得更厉害?政府和那些专家们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对此作出解释?这些专家们在左推右搪中找不出合适的理由。
如果说三峡对气候没有影响,那是瞎说。
因为前一段就是这些权威部门言之凿凿地说三峡将对气候产生影响(冬暖夏凉空调说),现在突然说没有了,那不是证明此前是狗戴嚼子——胡勒么?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像所说的降温作用,而是持续高温干旱?最后御用专家们总算找到借口了,那就是“全球大气候转暖”,简言之就是四川大旱和三峡工程无关,是整个地球变了。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四川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他认为目前流行的“木桶效应”说并无充分科学依据。
张强说,三峡流域长度虽长,但宽度并不大,对沿途流域气候的影响很小,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而且据科学模拟三峡试验表明,三峡大坝的修筑不但不会导致周边地区乾旱,反而会提高降水约百分之十左右。
特别是最近重庆遭遇特大山洪暴雨,关于三峡工程改变自然的反击很强大,御用专家们似乎找到的有力证据。
不信?那你有本事证明给我看?这反击的就是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抛出的“木桶理论”,认为四川盆地形似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就是长江三峡这个海拔多几十米到100多米的峡江缺口: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