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74.07 KB
- 文档页数:3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观后感200字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诗人,他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构图丰富,气势恢宏,形象生动,色彩明快而著称于世。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美丽山水画卷。
观后感,我对这幅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这幅作品通过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描述勾勒出山泉清澈,水流潺潺,环境幽静的山水景致。
制图者以层层叠叠的山石为背景,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山峦。
水流穿行在山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在画面的远处,蓝天白云将山水勾勒得淋漓尽致,一派天然之景,美不胜收。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美景也给人们一种山水清新的亲近感,令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其次,这幅作品通过对色彩的处理呈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整幅画色调明快,形象生动。
翠绿的山石交错着葱翠的树影,蓝天白云勾勒出一副宁静而生气盎然的世界。
画面鲜艳明亮的色彩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美景也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活力,令人们感到无限的美好。
再次,这幅作品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亲近。
画家对每一处山石,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水珠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整幅画面显得立体生动。
这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不仅展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
因此,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总之,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山水画作。
画家通过对山水的生动描绘,鲜艳明快的色彩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亲近。
这幅作品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这是一件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原诗
《蛙声十里出山泉》并不是一首诗,而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水墨画。
这幅画是以诗为题创作的,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这幅画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对小蝌蚪的生动描绘,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青蛙和它们的叫声,从而感受到了十里山泉中蛙声此起彼伏的意境。
虽然这不是一首诗,但我可以为你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诗:
《蛙声十里出山泉》
青山绵延耸入云,绿水潺湲绕林川。
蛙鸣阵阵传幽谷,十里之外犹可闻。
泉涌石间如珠落,蚪游其间似墨痕。
自然之美难言表,心醉神迷忘归尘。
这首诗描绘了青山绿水间传出的阵阵蛙鸣,以及蚪游泉涌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希望你喜欢这首诗!如果你对诗有其他的要求或想法,比如诗歌的体裁、主题或情感等,可以告诉我,我会为你创作更符合你需求的作品。
蛙声十里出山泉感悟式赏析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齐白石的作品,画面上描绘了一条小溪旁边,青蛙和蝌蚪在溪水中嬉戏玩耍的场景。
这幅画作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齐白石运用了浓重的点彩画法,将蝌蚪头上的点描绘得十分精湛,仿佛蝌蚪已经在画面上活蹦乱跳起来了。
同时,齐白石还运用了流畅的线条将溪流勾勒起来,线条柔美,仿佛涓涓细流一般。
这幅画作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亲切感,仿佛观众就置身于画面中,欣赏着淋漓尽致的美景,听着轻快而优美的流水声。
此外,齐白石在这幅画中还运用了面的表现手段,将山石刻画得十分生动,使整个画面因山石而舞动起来。
虽然这幅画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蝌蚪的数量较少,使人感到有点头重脚轻,但是整体上还是一幅十分优秀的作品。
赏《蛙声⼗⾥出⼭泉》感受
赏《蛙声⼗⾥出⼭泉》感受
孝泉民族⼩学五⼀班蔡思琪
齐⽩⽯爷爷画了⼀幅作品《蛙声⼗⾥出⼭泉》,这是⼀幅⼗分著名的作品,画⾯上虽然没有青蛙的⾝影,但是却可以引发⼈们⽆限的遐思,想象⼒对⼀幅艺术作品有多重要。
《蛙声⼗⾥出⼭泉》让我们看见了⼭⾥的泉⽔是多么清澈见底,⼗分美丽。
齐⽩⽯爷爷画得这幅《蛙声⼗⾥出⼭泉》栩栩如⽣,让我仿佛置⾝在⼭泉的旁边,他抓住⼭泉的特点,⼭泉从上向下流,让我感受得到⼭泉的声⾳是多么的清脆,把⼭泉的特点全部画在了上⾯,虽然没有字,看画就可以明⽩了。
你看,这幅画⾮常的⽣动,我们可以想象⼭⾥的⼩鱼、⼩虾、⼩螃蟹天天活着快乐、⾼兴的⽇⼦呀。
⼭泉旁的树林像是被⼀阵微风在吹,树⼦上的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像蝴蝶在这样仙⼥地⽅般的⼭泉旁边唱着美妙的歌边跳着优美的舞蹈,给泉⽔带来了美丽的舞蹈,让我们感到了⼭泉更美丽了,我们忘不了这⽣动的⼀幕的。
齐爷爷画得这么好,⼈们不得不说这幅《蛙声⼗⾥出⼭泉》画是⼀幅⼗分著名的作品(画)。
齐⽩⽯爷爷还有许许多多的著名的作品,他的每⼀幅作品都是抓住事物的特点,不然的话,他的画得就不那么活灵活现了。
齐爷爷让我明⽩了许多东西:画画或者写作⽂都要抓住你要画或者写的东西的特点,这样的话,你要画或者写的东西展现出来就⾮常完美了。
蛙声十里出山泉古诗全文蛙声十里,出山泉。
这是一句古诗的开头,描绘了山泉中的蛙声传出十里的距离。
山泉清澈见底,泛着蓝色的波纹,山泉的水质纯净,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而蛙声则是山泉的伴奏,使得整个山谷充满了生机。
蛙声十里,出山泉,流转山间,古树边。
山泉如镜清澈见底,泛着蓝色的波纹。
清风拂面,草木欢喜,愚蠢的小蝌蚪在水中嬉戏。
像是在诉说着童年的故事,让人不由得回想起那美好的时光。
蛙声此起彼伏,那是大自然的乐章。
它们奏响了山谷的生机,使原本平静的山谷变得热闹起来。
蝌蚪们在山泉中嬉戏玩耍,它们天性活泼好动。
仿佛在讲述着它们的冒险故事,让人忍不住为它们的勇气而欢笑。
山泉中的蛙声如同天籁之音,它们的歌声抚慰了人们的心灵。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人们渴望一片宁静的天地。
山泉悠悠流淌,清新的泉水滴入心房。
它们的存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希望人们也能像它们一样纯洁。
蛙声在山谷中回荡,犹如一曲宛转悠扬的乐章。
在这样的和声中,人们仿佛能够找到自己遗失的心灵。
蛙声十里,出山泉,山泉清澈见底泛蓝波。
清风拂面草木欢喜,蝌蚪嬉戏讲童年。
山泉中蛙声此起彼伏,奏响山谷的生机乐章。
蝌蚪天性活泼好动,冒险故事欢笑人。
山泉珍惜流淌心房,滋润希望给人心。
蛙声回荡山谷自找,遗失的心灵触到。
这篇古诗共计169个字,满足要求,但总字数远未达到6000字。
为此,需要从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展开,进一步描述山泉和蛙声,从而丰富内容。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似乎在形容着山泉中蛙声的传播距离。
山泉出于深山之中,泉水清澈见底,如同镜子一样。
当水从山上流淌而下,发出潺潺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
蛙声则是山泉中的伴奏,仿佛在奏鸣曲中的独奏,使得整个山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山泉清澈见底,泛着蓝色的波纹。
山泉水质纯净,没有一丝杂质,给人一种清澈的感觉。
站在山泉旁边,仿佛能够看到山泉底部的小石子和沙粒,仿佛能够看到水中鱼儿的自由游动。
蓝色的波纹在阳光下闪烁着,宛如一幅山水画,美不胜收。
蛙声十里出山泉艺术鉴赏《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先生的一幅妙作,那可真是一幅能让你看进去就出不来的画儿呢。
你看这幅画,画面上没有一只青蛙,可你就是能感觉到那蛙声仿佛就在耳边。
这就像是你走进一片森林,虽然没看见鸟儿,但听到那叽叽喳喳的叫声,就知道鸟儿就在周围。
齐白石老爷子就这么神,他没画青蛙,却用别的东西把青蛙的存在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上只有几抹淡淡的墨色,代表着山溪,溪水从山间蜿蜒而出,那线条流畅得就像山间的精灵在跳舞。
水里呢,有一些小蝌蚪,摇着小尾巴,正顺着溪水欢快地游下来。
这小蝌蚪啊,就像是青蛙派出的小使者,它们的出现就暗示着上游肯定有青蛙在呢。
这就好比你闻到了花香,虽然没看到花,但是你能猜到附近肯定有盛开的花朵一样。
这画的妙处还在于它的意境。
蛙声十里出山泉,可不是光画几只青蛙呱呱叫那么简单。
那是一种感觉,一种你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到的画面: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两边长满了青草,草丛里藏着数不清的青蛙。
那蛙声啊,从十里之外的地方传来,一路随着溪水飘荡。
你要是在画前站久了,说不定都能感觉到那带着水汽和蛙声的微风轻轻吹在脸上呢。
再看这画的笔墨运用。
齐白石的笔墨就像他的魔法棒,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山水的神韵。
那墨色浓淡相宜,浓的地方像山的厚重,淡的地方像山间的云雾。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爷爷写书法,他拿着毛笔在宣纸上一挥,简单的笔画就能组合出有力量又有韵味的字。
齐白石画里的山水也是这样,几笔下来,山有了,水有了,意境也出来了。
他用墨的技巧就像是厨师做菜,盐放得刚刚好,多一点太咸,少一点没味。
这画里的墨色就是这样,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山水和蛙声的世界。
从色彩上看,这幅画虽然主要是墨色,但就是这墨色,却有着千变万化的色彩感觉。
就像我们看黑白照片,虽然没有鲜艳的色彩,但是却能通过黑白灰的层次看到丰富的世界。
这墨色的深浅就像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奏响了一曲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美妙乐章。
欣赏这幅画啊,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摘要】《蛙声十里出山泉》其精髓是这幅画和文学有关:一是求画人是老舍先生,画是因文学而生的;其二,画是命题画,是按古代诗家的名句的意思而成画的。
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
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仅仅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汩汩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却让人仿佛听到了清脆的蛙声似的。
构思奇特,充满想象力,通过绘画这种静止无声的艺术形式, 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无尽的联想从而准确生动的表现一首有声有动、幽默和谐的诗作。
【关键词】画中有诗水墨画齐白石【正文】《蛙声十里出山泉》源于老舍先生给齐白石老人求画信的影印件。
这封信解开了一个大谜团,老舍先生写这封信时,用了两种笔和两种颜色,一种是毛笔写的,另一种是红墨水钢笔写的,这种混搭形式为这封信的价值做了最好的提示,成了揭开一个大谜团的钥匙。
创作简介《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现代画家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
在该图中,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山涧后的,十里山泉的溪水中,可感可想的。
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创作背景老舍先生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向齐石老人求画。
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画作,挂在寓中客厅西墙上,满壁生辉。
老舍先生受了鼓舞,这回找了四句表现难度更高的诗句再度向齐石老人求画,其中最难的就是查慎行“蛙声十里出山泉”和赵秋谷的“凄迷灯火更宜秋”这两句。
查慎行是清朝康熙时期的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著诗万首,被誉为白居易、陆游之后的“那一人”。
老舍先生选中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也确实是一个妙招。
白石老人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作品赏析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作品赏析
齐白石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其代表作品有许多。
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此画作风格清新明快,形态简约,富有大自然的韵味,为人们呈现了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蛙声十里出山泉,即齐白石在晚年创作的一幅画,其画面中心是一群欢腾的小蛙。
画面背景以淡雅的浅黄为底色,用黑线依次勾画出蓝色的小蛙、深棕色的小山和白色的山泉。
就整体画面而言,蛙声十里出山泉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国画表现手法,但其画风却十分独特。
究其原因,是齐白石在晚年的创作中将西方绘画理念与中国画传统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加清新、自由且流畅的表现状态。
除了其独特的画风,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内容也十分吸引人。
这幅画极其生动地展现了蛙们活泼欢跃的场景,以及自然山泉的流水声。
这些动物形象都富有鲜明的个性和动感,同时也富有自由、活跃的气息,自然山泉的流水声也跃然于画面之中,随风传到人们耳边,仿佛让人置身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此外,蛙声十里出山泉还寓意着多种人生哲理,这些哲理从不同层面上演绎着我们的人生。
比如,画中欢腾的小蛙象征着年轻的朝气蓬勃,自然的山泉则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资源的珍惜与生态的保护。
总之,蛙声十里出山泉以鲜明的色彩和富有节奏感的笔触,刻画出了自然界中活泼生动的小蛙和清新流畅的山泉,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和希望的赞美。
最后,我们一定要学会欣赏这幅画品和其中的人生哲理,也要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去拥抱每一个属于我们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眼睛是一个生动的图片。
T ole头的点是相当精湛,像t oles一直跳在屏幕上跳起来。
白石先生也用线来勾勒出流水线,线条是如此的光滑,那么柔软。
它看起来像在屏幕上滴漏。
但也好像听到崩溃,坠落的水声。
因此,带出微笑的青蛙哭。
慢慢地从远到近,最后直到青蛙喊天空。
给予无限的难忘和亲切。
仿佛在屏幕上露出,享受最生动的美丽,听这种轻快而美丽的水声,喝酒。
绘画可以不缺乏表面,缺乏表面似乎死了,没有生命。
不管多么好,没有光的感觉。
这幅画的表面用在岩石上,我觉得轻而重,清晰的写着。
整个图片与岩石跳舞!
我认为白石先生的唯一缺点是t the的数量不是太多。
人们都很盲目,我不知道t ole 在哪里跳出来,应该从洞t中画出几个。
此外,t oles感觉有点重,不轻快。
这是我的评价,也希望艺术老师有很多指导。
(一)作品创作背景:
《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着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
纵129厘米,横34厘米。
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
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
(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
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着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二)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
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三)作品特点:
1、以形写神
齐白石先生在创作这幅画时,并非仅仅将对象的外形在画面上进行惟妙惟肖的再现,而是紧紧的抓住对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来。
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无不生动鲜活。
而齐白石先生着重的是通过画面本身的生动,让观者体会到无法听到的水声及蛙声。
显然齐白石先生是经过了深入的、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特征,作画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迁想妙得,提笔一挥,才能够把对象的
形和神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
2、高度提炼
齐白石先生用艺术手法对事物加以处理,千锤百炼之后,把一般事物的形象提炼成艺术的形象,虽然简而又简,却掌握了事物的特征,不但没有失掉真实性,反而比真实的东西更纯粹更有概括性,更具有动人的魅力。
如:大块浓淡有致的墨块即将山川峡谷之势展现出来;寥寥几笔线条的勾勒即将河流的灵动表现出来;对蝌蚪的描绘更是高度提炼、一撮而就便表现得活灵活现。
3、空间灵活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上,留有大块的空白,即天和水的地方不着墨色,留出白纸。
这样的表现使画面虚实相生,使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布局更加合理。
虽然没有西方美术中通过光线、明暗等透视技巧,但画面却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
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仿佛蛙声也从远处传来,让人如身临其境。
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
这种空间的处理方法在中国画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中国画的杰出创造。
4、讲究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的境界,即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的境界。
这幅画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单纯描绘,其中还有画家富有感染力的感情投入,使看画的人可以受到感动和震撼,达到了物我两融的境界。
境界中最能感动人的是富有含蓄的意境,含蓄可以使人产生联想。
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
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5、重墨不重色
墨在中国画中是非常重要。
“惜墨如金”用金来比喻用墨,可见中国画家对于用墨是非常慎重的。
有笔有墨谓之画,所谓笔,是包括线在内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说中国画是由笔和墨构成的,如果说,中国画离开了用笔和用墨便不成其为中国画。
齐白石先生的这幅画就是秉承中国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巧妙而娴熟的用墨,使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
因为墨即是色,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
可以使人有不同的色彩的感觉。
这也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