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疾病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754.00 KB
- 文档页数:26
膀胱肿瘤总结什么是膀胱肿瘤?膀胱肿瘤是指发生在膀胱壁上的肿瘤,是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
膀胱肿瘤主要分为两类: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和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通常生长在膀胱的内层黏膜上,一般生长比较缓慢,病情较为轻微。
而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则是指肿瘤细胞已经侵犯到膀胱壁的肌层,病情相对较为严重。
膀胱肿瘤的症状膀胱肿瘤的症状可能因肿瘤的性质和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症状:1.血尿:血尿是膀胱肿瘤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尿液中呈现鲜红色或暗褐色。
血尿的程度可以因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而有所不同,有的病例只有间歇性的血尿,有的病例则可能持续有血尿。
2.尿频尿急:膀胱肿瘤刺激膀胱壁会导致尿频尿急的症状。
患者常常感到需要频繁地排尿,并且尿急,有时甚至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3.尿路梗阻症状: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肿瘤在膀胱内生长可能会导致尿路梗阻。
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尿流变慢等症状。
4.其他症状:膀胱肿瘤还可能引起下腹胀痛、腰骶部疼痛等不适感。
膀胱肿瘤的诊断膀胱肿瘤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来进行。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1.尿液分析:尿液分析是最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以检测尿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以判断是否存在血尿。
2.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是确诊膀胱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导入一根特殊的柔软管道(膀胱镜)到膀胱内,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膀胱壁上的肿瘤,同时也可以进行组织活检。
3.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CT扫描和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深度,对于指导手术治疗和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肿瘤的性质、病理分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膀胱肿瘤切除术: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通常可以通过膀胱镜进行肿瘤切除。
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并且保留了膀胱功能。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概述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
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膀胱癌中最为恶性的一类,经常容易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造成极大影响。
目前,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手术切除,但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问题。
如何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并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就这一方法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进行探讨。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是一种针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预防治疗方法。
其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切除肿瘤:通过膀胱镜等器械切除膀胱癌病灶。
2. 电切:对术后残留病变组织进行电切,确保切除干净。
3. 联合膀胱灌注:将化疗药物或者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膀胱灌注的方式直接注入膀胱,以达到杀灭残留癌细胞的目的。
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膀胱镜直接观察、切除和治疗膀胱癌病变,将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起到局部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1. 提高手术切除的彻底性:通过经尿道二次电切,可以对术后残留的癌变组织进行更彻底的切除,减少残留癌细胞对机体的侵害,从而降低了复发的风险。
3. 降低复发率: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切灌注可以显著降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 副作用小:由于治疗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相比于传统的全身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小,对患者的耐受性更好。
5.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未来展望尽管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TUR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二次经尿道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40例,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7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TUR治疗后直接行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TUR治疗后,隔4~6 w时间行二次TUR治疗,配合膀胱灌注化疗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13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7.6%,对照组患者术后60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5.3%,两组患者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有20例出现膀胱刺激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对照组患者有21例出现膀胱刺激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次TUR治疗联合即刻灌注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且无不良反应增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二次经尿道电切;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效果;安全性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泌尿外科肿瘤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临床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膀胱癌病例已超过30万例,首诊时有70%的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临床上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主要采取的是电切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采取电切治疗后,其短期疗效尚可,但是有6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情况[1]。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治疗,促进患者取得良好预后,降低肿瘤复发率,成为了临床一直关注的焦点。
我院在研究中采取二次经尿道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40例,其中男192例,女148例,患者年龄为23~86岁,平均年龄为(51.4±5.6)岁,患者的病程为1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0.8±0.2)年。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高、T2、T3、T4a N0 M0)是一种常见的膀胱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多发性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不如人意。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适用于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其中,前列腺素E1和超声联合治疗(PVBT)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PVBT的治疗机制PVBT是将前列腺素E1和超声波联合应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
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前列腺素E1的扩张血管作用,将超声波的治疗效果更有效地传递到肿瘤组织中;同时前列腺素E1也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从而使得PVBT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此外,PVBT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伤害较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其中50例患者接受PVBT治疗,另外5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标准治疗(手术+放疗或化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均衡,包括年龄、性别、病情分期等。
PVBT组治疗方案:以前列腺素E1为基础,将超声波应用在膀胱肿瘤灶上,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10周。
传统治疗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传统治疗。
研究周期为两年,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病理学和生存学分析。
研究结果PVBT组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均可通过对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进行调整来缓解;传统治疗组患者存在相应的化疗反应和放疗反应。
治疗后,PVBT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88.5%,传统治疗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PVBT组患者的生存率也高于传统治疗组。
治疗后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6.8%和78.6%;传统治疗组同期的生存率分别为84%、60%和45.1%。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新发膀胱癌患者82270例,发病率为5.8/10万[1]。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占大多数,总体预后较为乐观,即使高危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可达到70%~85%[2],但NMIBC的5年复发率高达31%~78%[3],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NMIBC 的生物学行为和表现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高危NMIBC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不论是复发(31%~78%)抑或进展(0.8%~45%)的风险均存在较大变异度[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既往T1期高危NMIBC临床研究中不同队列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性较大。
T1期NMIBC患者确诊后的5年死亡率达10~34%[5],因此这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并威胁患者生命。
究其原因:其一,诊断因素,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或病理活检时,术者没有切到膀胱固有肌层,病灶体积过小或肿瘤基底烧灼导致病理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等,以上因素导致T2期患者被低估,而误判为T1期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分析;其二,肿瘤生物学因素,侵袭性的病灶难以完全切除,进而出现疾病进展[6](图1)。
图1:T1期NMIBC进展的可能机制[6]T1期膀胱癌治疗上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及区分卡介苗(BCG)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和进展的患者,以及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从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获益。
尽管已有基于膀胱黏膜肌层浸润性情况的亚分期预后模型(如T1a/T1b/T1c),但这些模型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对于具有侵袭倾向的T1期膀胱癌(例如二次电切时仍有T1期肿瘤,肿瘤脉管浸润,尿路上皮癌特殊组织学变异)需尽早进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
高危NMIBC在TURBT术后首选BCG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推荐进行1~3年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7]。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推荐Ta高级别、T1和Cis患者,进行BCG膀胱维持灌注治疗[2]。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29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研究进展李伟(桂平市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广西 桂平 537200)0 引言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西方国家膀胱癌在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中排第四,中国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为7.3/10万,女性2/10万。
膀胱癌有易侵袭、易复发、易耐药、多中心等特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膀胱癌中占70%-80%,其中10%-30%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目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方式是单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以及TURBT 联合膀胱灌注治疗。
由于患者因素的多样性等,具体治疗方式也有不同。
加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治对于提高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断荧光原位杂交(FISH )是一种细胞遗传学试验,在临床上能够用于确认可疑的尿路上皮癌,或可疑的尿路细胞学检查,也可以用来对已经确诊的疾病的复发进行预测[1-2]。
荧光原位杂交能够从尿脱落的尿路上皮细胞中,对3号、7号、9号、17号染色体异常进行识别。
对于膀胱癌接受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后的复发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光动力学诊断(PDD )也称为蓝光检查、荧光检查。
相比常规膀胱镜检查,光动力学在原位癌和乳头状膀胱肿瘤中的诊断检查更敏感[3]。
常规膀胱镜下,一个炎症区域的原位癌通常是不可区分,或者不可见的。
光动力学诊断是在膀胱内灌注5-氨基乙酰乙酸(5-ALA )光敏剂,或者氨基乙酰丙酸己酯(HAL )等亲脂性酯,在快速增殖的细胞,或者代谢亢进的组织中,光敏卟啉会不断积累,使肿瘤细胞发出荧光,荧光带有特定的波长,在荧光膀胱镜下,可以从正常组织中区分肿瘤。
蓝光照射的正常组织是蓝色,红色就是可疑组织。
但光动力学诊断比常规膀胱镜常出现更高的假阳性结果。
可能是由于近期进行了TURBT 手术,或者炎症,或者灌注诱发。
2024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断与治疗AUA/SUO指南修订版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泌尿肿瘤学会(suo)指南修订的目的是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有效循证治疗策略提供进一步参考。
近期,AUA/SUO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024修订版发表于《The丿ournal of C 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其中,对组织学变异、膀胱癌诊断后尿液标记物、膀胱灌注治疗、卡介苗(BCG)维持治疗、增强膀胱镜检查以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更新,对方法i佴D参考文献部分做了进一步修订。
医脉通编译如下,以飨读者。
一、组织学变异如果正在考虑对组织学变异的患者进行膀胱保留治疗,则临床医生应在初次经尿道膀胱切除术(TURBT)后4-6周内重新进行TURBT分期。
(专家意见)2021年,Iida等人发现,组织学变异的存在是总体生存率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支持组织学变异的高风险阳贡因此,具有混合组织学特征的患者通常不是膀胱保留治疗的理想候选者,最好采用积极的治疗方式。
由千组织学变异高发,临床医生应考虑提供初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专家意见)先前引用的Iida等人的研究支持对卡介苗(BCG)无反应的NMIBC患者存在组织学变异时,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基本原理。
二、膀胱癌诊断后的尿液标记物对千NMIBC患者临床医生可以使用生物标志物UroVy s 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来评估膀胱灌注BCG的反应,并对可疑的标志物进行检测(UroVysion和Im munoCy t�(专家意见)BCG注射后立即出现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尿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
尿液标记物可用千评估膀胱内BCG治疗的反应。
多项研究表明BCG反应与疾病进展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
完成诱导BCG后出现持续阳性的UroVysion FISH可能预示着BCG治疗的反应较差,且复发和进展的可能性较高。
临床医生可以使用UroVy s ionFISH作为预测膀胱内BCG治疗反应的早期指导。
・综 述・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子分型的价值与研究现状蒋凡,贺大林,吴开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710061)摘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是一种复杂的膀胱癌,其生物学及临床特征具有可变性与不可预测性,对于泌尿外科 医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已较完善,在指导医生判断患者预后和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策略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NMIBC 的分子分型研究仍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
本文结合最新的文献报道,对高危NMIBC 的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简要评述,以指导泌尿外科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继而为患者制定最DOI :10. 3969/j. issn. 1009-8291. 2021. 02. 021恰当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子分型;高危;复发;进展中图分类号:R737. 14文献标志码:R 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 )是泌尿系统中仅次 于前列腺癌之后第2位的常见肿瘤,在各种肿瘤中,其发病率居第11名。
全世界范围内,男性膀胱癌年 龄标准化发病率为9. 0/(10万人•年),女性为2. 2/$0万人•年)卩2。
初诊的膀胱癌中,75%为非肌层(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 ,NMIBC ),包括 Ta.CIS.T1 期。
对于 NMIBC 患者,通常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辅助灌注治 疗3 ,然而50%〜70%的患者会复发,10%〜15%的患者会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 MIBC )。
在NMIBC 中,T1HG 或T1G3膀胱癌是最复杂的一种,其临床特征、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征是可变且 不可预测的,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来判断和区分这种 高危NMIBC 复发和进展的风险,对泌尿外科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21年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膀胱癌发病率排在第十位以后。
膀胱癌的分期膀胱癌的分期指肿瘤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是判断膀胱癌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目前普遍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2017年第8版TNM分期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的首选方案为TURBT,其术后的肿瘤高复发率与TURBT不完全导致肿瘤细胞残留及TURBT术后膀胱内游离的肿瘤细胞立刻种植创面有关,因此,TURBT术后需进行辅助治疗,其常用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为膀胱灌注治疗。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危险分层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可将NMIBC分为低、中、高三个危险度,近年来,在高危中又分出另一类——最高危(最高危NMIBC在拒绝或不适合进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低危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单发;Ta期;低级别(G1);肿瘤直径<3cm。
中危除外低、高危的其他情况,包括肿瘤:多发;复发;Ta期低级别(G1-G2);肿瘤直径>3cm。
Tis;具备以下任一条件:多发且复发的Ta期低级别;高级别(G3);T1期。
最高危满足以下任何一项:T1期高级别癌合并原位癌;多发、复发或肿瘤直径>3cm的T1期高级别癌;TURBT后病理组织标本伴有淋巴血管浸润或特殊类型尿路上皮癌(腺样分化、鳞状分化、神经内分泌分化、浆细胞样改变和微乳头样改变等)。
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灌注治疗即通过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抑制剂(如卡介苗(BCG)、干扰素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体内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
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作为经尿道手术后的局部辅助治疗手段,对机体影响小,患者接受度较高,是目前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操作之一。
膀胱灌注治疗方案可根据危险分层,选择不同的膀胱灌注治疗方案:低危TURBT术后即刻进行单次剂量膀胱灌注化疗,后续可以不进行膀胱维持灌注。
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作用【摘要】目的:探析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的作用效果。
方法:将2016.4~2018.7作为病例时段,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发生血尿,疑似肿瘤复发33例患者作为对象,其中经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复发者有27例;另选健康者24例作为对比组,建立阳性阈值。
经采取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查,对膀胱癌复发和膀胱癌患者组织切片营养原位交杂结果的相关性情况进行分析探究。
结果:经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相比阴性者膀胱癌复发率,呈阳性者的复发率较高(P<0.05)。
在复发膀胱癌患者中,9P21基因位点的缺失能达到46%,而在未复发膀胱癌患者中则能达到21%,数据间无差异(P>0.05)。
结论:在NIBC术后判断肿瘤是否复发中,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主要检测手段,以及无创性诊断之一。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作用效果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简称为NIBC,其在膀胱肿瘤疾病中属于常见病症之一,有较高的复发率。
有研究表明[1],经初次治疗后,约50%至70%的NIBC患者均会出现病情复发情况,而演变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也能达到10%至30%左右。
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主要是对染色体的改变情况进行检测,其目的是能在临床病理发现前将癌变倾向情况检测出。
故本文以我院接收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发生血尿,疑似肿瘤复发33例患者作为对象,经采取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现做检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资料将2016.4~2018.7作为病例时段,选取我院接收的NIBC术后发生血尿,疑似肿瘤复发33例患者作为对象,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46-82岁,均龄(63.5±2.4)岁。
经术后病理证实,在所有患者中确诊为NIBC者有27例。
根据UICC标准进行术后肿瘤病理分期:18例T1,9例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