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展风险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78.89 KB
- 文档页数:3
膀胱癌实验诊断进展膀胱癌是常见的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之一,膀胱镜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仍是目前膀胱癌诊断的主要技术,前者是有创检查且检查费用较高,后者的敏感性低。
因此,研究开发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膀胱癌无创诊断新技术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及其复发监测是迫切需要的,现已发现多种具有重要诊断作用的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其中部分已用于膀胱癌的筛查。
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膀胱癌实验诊断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六位,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首位。
在欧洲其发病率约为1/万~3/万,在美国每年新增膀胱癌患者50 000多例,每年因该病引起死亡人数多达12500例:在我国膀胱癌也是泌尿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发生在老年人,但中年患者也占相当多的份额。
在国内外膀胱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较高与吸烟、环境污染、通讯、化学致癌物有关,其中吸烟和职业接触芳香胺是目前已知的两个主要的膀胱痛危险因素。
膀胱癌90%以上为移行细胞癌,其中80%以上为无浸润的浅表性癌,初次治疗后复发率高达70%。
由此可见,膀胱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其早期治疗,而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又有赖于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另外,由于膀胱癌治疗后的复发率极高,其跟踪监测也迫切需要有效的、简便易行的诊断技术。
目前,临床上用于膀胱癌诊断手段主要有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其中膀胱镜检查被视为目前膀胱癌诊断的金标准,它可提供直接视觉信息及肿瘤组织分期分级的依据,具有较高特异性。
但该检查耗时、费用较高、有时需要麻醉,对原位癌敏感性较差,且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尿道损伤、膀胱损伤等并发症。
此外,该检查侵入性大,给许多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带来痛苦和麻烦,也不能用于膀胱癌的筛查。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另一种目前用于诊断膀胱癌的常规方法,其优点是无创伤,特异性高、非侵入性,克服膀胱镜检查的缺点,但其检出率因受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及安全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膀胱黏膜的恶性细胞。
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肿瘤切除术、经尿道膀胱切除术和开放膀胱切除术。
本文将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和安全性。
经尿道肿瘤切除术(TURBT)是一种常用的膀胱癌手术方式,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初始治疗和复发治疗。
该手术通过将肿瘤从膀胱内切除,可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控制癌症的进展。
TURBT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时间快,适合于患者的局部病变。
TURBT有很高的复发率,对于大面积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有限。
经尿道膀胱切除术(RC)是去除膀胱及相邻组织的手术方法,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该手术通过移除膀胱和周围组织来治疗癌症。
RC手术可以保留尿道,同时也可以切除尿道,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RC手术的治疗效果较TURBT更好,可以减少癌症的复发风险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RC手术的切口较大,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和出血等。
由于膀胱的切除,患者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改变或膀胱替代物插入手术,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开放膀胱切除术(OC)是一种传统的膀胱癌手术方法,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该手术通过完全切除膀胱和周围组织来治疗癌症。
OC手术与RC手术类似,但切口更大,恢复时间更长。
相对于RC手术,OC手术的切口更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风险较低。
OC手术可以更彻底地切除癌症,降低复发风险。
综合以上三种手术方式,经尿道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经尿道膀胱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浸润程度较深的患者。
开放膀胱切除术适用于需要更彻底切除癌症的患者。
这些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等来决定。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和安全性各有优劣。
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患者应在与医生进行详细讨论后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膀胱癌疾病治疗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增加。
膀胱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的推出,膀胱癌的疾病治疗市场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膀胱癌疾病治疗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的膀胱癌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膀胱癌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的手术包括经尿道电切手术、经膀胱镜切除术和全膀胱切除术等。
这些手术方法在特定病例中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化疗和放疗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化疗和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化疗使用药物来杀灭肿瘤细胞,而放疗则使用高能射线照射膀胱区域。
这些治疗方法可减少肿瘤的体积和数量,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膀胱癌治疗的新方法。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能够减少一些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
膀胱癌治疗市场的现状膀胱癌治疗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膀胱癌治疗市场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不断推出。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治疗膀胱癌的药物。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同时,一些生物技术公司也在积极研发新的治疗膀胱癌的药物,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膀胱癌治疗市场中,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虽然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新技术逐渐得到应用,但其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未来,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的不断推出,膀胱癌治疗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膀胱癌治疗市场的未来发展将面临以下几个趋势:1.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膀胱癌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2.新药的研发: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药进入膀胱癌治疗市场。
这些新药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小的副作用,能够为膀胱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热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郑曦;张青;郭宏骞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6(035)004
【摘要】热灌注化疗作为一种新兴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无肿瘤生存时间,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就膀胱癌热灌注化疗的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617-621)
【作者】郑曦;张青;郭宏骞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江苏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江苏南京 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4;R730.53
【相关文献】
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热灌注化疗研究进展 [J], 白云金;杨玉帛;王晓明;王佳;韩平
2.TUR-BT术后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应用初探 [J], 王俞;李煜罡;洪健;李伟明;郑少波;吴凯辉
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热灌注化疗的研究进展 [J], 黄小龙; 张思州
4.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J], 付云峰
5.新辅助与辅助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 [J], 刘三河;崔殿生;贾全安;邓康俐;黄雷;李有元;魏少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膀胱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膀胱癌在我国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可以用作早期诊断、监测复发及评估预后,因此膀胱癌肿瘤标志物一直是泌尿外科的研究热点。
笔者就膀胱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膀胱癌;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膀胱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于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第一位,在美国的发病率为第5位,是人均治疗费用最高的肿瘤之一。
近十年间,膀胱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膀胱镜检是膀胱癌诊断的主要手段,但侵人性检查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且费用较高;尿细胞学是膀胱癌诊断和术后随诊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易产生假阳性。
膀胱癌肿瘤标志物有提高诊断准确性,协助疾病风险评估,监测肿瘤的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进展的潜力。
目前,BTA、NMP22、FDP等临床应用已获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现将热点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膀胱癌相关肿瘤标志物1.1 BTA(膀胱肿瘤抗原)膀胱肿瘤抗原又被称为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可干扰补体途径,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从而产生肿瘤。
膀胱肿瘤与膀胱的基底膜相接触,肿瘤细胞通过分泌基底蛋白与基底膜表面蛋白受体结合,进而释放出蛋白水解酶将基底膜破坏,产生的基底膜碎片进入膀胱后聚集产生BTA。
BTA的常用检测方法为BTAStat和BTATrak。
一项针对BTA与膀胱肿瘤关系(大小、分期、分级、发病类型、生长方式)的分析发现,随膀胱肿瘤的分期、分级的升高,BTA检出水平升高,多发肿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单发肿瘤,且初发肿瘤明显高于复发肿瘤。
有学者对3733例膀胱癌患者相关文献行Meta分析发现,BTAStat对膀胱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中等,还不能代替尿细胞学检查,也不能单独应用于膀胱癌诊断,为无创性膀胱癌诊断的可选方法之一。
BTA检测主要缺点是易随尿液状态的改变而出现假阳性,如浓缩尿、血尿、行侵人性检查及经BCG治疗后。
美国FDA已批准BT-ASrat、BTATrak应用于膀胱癌患者的诊断和随访,但是目前BTA仅在膀胱癌的诊断中起辅助作用,不能取代膀胱镜检查。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高、T2、T3、T4a N0 M0)是一种常见的膀胱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多发性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不如人意。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适用于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其中,前列腺素E1和超声联合治疗(PVBT)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PVBT的治疗机制PVBT是将前列腺素E1和超声波联合应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
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前列腺素E1的扩张血管作用,将超声波的治疗效果更有效地传递到肿瘤组织中;同时前列腺素E1也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从而使得PVBT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此外,PVBT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伤害较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其中50例患者接受PVBT治疗,另外5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标准治疗(手术+放疗或化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均衡,包括年龄、性别、病情分期等。
PVBT组治疗方案:以前列腺素E1为基础,将超声波应用在膀胱肿瘤灶上,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10周。
传统治疗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传统治疗。
研究周期为两年,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病理学和生存学分析。
研究结果PVBT组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均可通过对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进行调整来缓解;传统治疗组患者存在相应的化疗反应和放疗反应。
治疗后,PVBT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88.5%,传统治疗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PVBT组患者的生存率也高于传统治疗组。
治疗后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6.8%和78.6%;传统治疗组同期的生存率分别为84%、60%和45.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王金华【摘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研究发现,多种膀胱癌分子标志物对膀胱癌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膀胱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具有方便、快捷、高效、无创、敏感性高的特点,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膀胱癌分子标志物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雨后相关分子标志物对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17【总页数】3页(P2344-2346)【关键词】膀胱肿瘤;肿瘤侵润;肿瘤复发局部;肿瘤进展;综述【作者】王金华【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为6.69/10万,病死率为2.53/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
90%的膀胱癌为移行尿路上皮细胞癌,其中15%~30%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临床医生极为重视,多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膀胱全切、全身化疗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另外70%~85%的患者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2],大多恶性程度较低,因此多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再辅以抗肿瘤药物膀胱内灌注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但是,其中少数NMIBC患者的肿瘤临床表现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主要表现为膀胱肿瘤的快速复发,细胞肿瘤分级的增加及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这部分患者初诊时预后判断较为困难,目前多根据肿瘤大小,是否多发及细胞分化程度加以判断,多有判断不准确或误判发生。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发现多种肿瘤分子标志物对膀胱癌的预后判断有巨大的潜力。
在现行的研究中,主要是对膀胱癌复发和浸润转移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有较多的研究,已发现多种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对判断膀胱癌复发、浸润转移具有积极的作用。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新发膀胱癌患者82270例,发病率为5.8/10万[1]。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占大多数,总体预后较为乐观,即使高危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可达到70%~85%[2],但NMIBC的5年复发率高达31%~78%[3],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NMIBC 的生物学行为和表现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高危NMIBC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不论是复发(31%~78%)抑或进展(0.8%~45%)的风险均存在较大变异度[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既往T1期高危NMIBC临床研究中不同队列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性较大。
T1期NMIBC患者确诊后的5年死亡率达10~34%[5],因此这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并威胁患者生命。
究其原因:其一,诊断因素,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或病理活检时,术者没有切到膀胱固有肌层,病灶体积过小或肿瘤基底烧灼导致病理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等,以上因素导致T2期患者被低估,而误判为T1期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分析;其二,肿瘤生物学因素,侵袭性的病灶难以完全切除,进而出现疾病进展[6](图1)。
图1:T1期NMIBC进展的可能机制[6]T1期膀胱癌治疗上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及区分卡介苗(BCG)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和进展的患者,以及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从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获益。
尽管已有基于膀胱黏膜肌层浸润性情况的亚分期预后模型(如T1a/T1b/T1c),但这些模型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对于具有侵袭倾向的T1期膀胱癌(例如二次电切时仍有T1期肿瘤,肿瘤脉管浸润,尿路上皮癌特殊组织学变异)需尽早进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
高危NMIBC在TURBT术后首选BCG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推荐进行1~3年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7]。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推荐Ta高级别、T1和Cis患者,进行BCG膀胱维持灌注治疗[2]。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结合了经尿道电切术和膀胱灌注的优势,通过将药物直接输送至膀胱内,可以有效清除残留膀胱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尚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对其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
目前,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生存压力和治疗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新颖治疗方法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对该方法的原理与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结合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综合评估预防复发效果,进一步讨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展望。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系统性分析,为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2. 正文2.1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原理与方法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是一种用于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利用电切技术对残留的病变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并结合膀胱灌注的方式将药物直接送达至病变区域,从而达到杀灭和抑制残余癌细胞的目的。
在进行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时,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确保其适合接受该治疗方式。
在术中,先通过膀胱镜检查确定残留肿瘤位置和范围,然后使用电切技术将这些残留肿瘤进行切除。
接着,将合适的药物制剂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通过膀胱灌注的方式将药物输送至膀胱内,使其充分接触到残留的癌细胞,达到杀灭和抑制的效果。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以有效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膀胱癌药物治疗的临床进展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
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
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而在西方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
膀胱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负担,全世界每年有超过430000名男性和女性被诊断为膀胱癌,高发于50~70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全世界每年有将近17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膀胱癌有许多相关的危险因素,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6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膀胱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另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是与一系列职业或职业接触有关。
现已证实苯胺、二氨基联苯、2-萘胺、1-萘胺都是膀胱癌的致癌物,长期接触这类化学物质者患膀胱癌的概率增加,职业因素所致的膀胱癌患者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25%。
膀胱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与多种临床结局相关。
尿路上皮癌(UC)以前常被称为移行细胞癌,在美国和欧洲是主要的组织学类型。
UC起源于上尿路(即肾盂、输尿管和尿道)的较少。
侵犯逼尿肌的肿瘤被称为肌浸润性膀胱癌(MIBCs),具有更高的扩散到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倾向。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包括不同的实体,包括原位癌(CIS)、乳头状非侵袭性肿瘤和侵犯固有层的乳头状肿瘤。
NMIBC约占新诊断膀胱癌的70%,并且考虑到需要反复内镜评估和切除,其是治疗护理花费最昂贵的恶性肿瘤之一。
NIMBC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0%。
大约15%至20%的NMIBC会进展为MIBC,CIS和高级别乳头状肿瘤进展为MIBC的可能性更高。
MIBC患者的5年OS率约为60%至70%,约10%的UC患者存在膀胱以外的疾病,相关的5年OS率为5%至30%。
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MIBC约占膀胱癌新诊断病例的20%。
尽管进行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仍然有约50%的患者最终会因为播散性微转移而在远处发生肿瘤。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摘要】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
本文从原理、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经尿道二次电切可以去除残留癌细胞,膀胱灌注则有助于杀灭潜在的癌细胞,联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易复发的特点,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术后复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提供了新的希望。
这种联合治疗模式有望成为膀胱癌治疗的新突破。
【关键词】经尿道二次电切、膀胱灌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联合应用、临床效果、影响因素、预防、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和痛苦。
传统的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切除肿瘤,但术后的复发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提高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被提出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可以在手术中彻底清除残留的肿瘤组织和预防术后复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来说,这种联合应用更是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延缓或避免术后复发的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分析其原理、临床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经尿道二次电切的原理经尿道二次电切是一种通过膀胱镜途径对膀胱内肿瘤进行切除的微创手术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和预防复发。
其原理是通过高频电刀将膀胱内肿瘤进行局部切除,并同时热凝止血,避免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经尿道二次电切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保留膀胱功能的同时有效清除肿瘤组织,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综 述・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子分型的价值与研究现状蒋凡,贺大林,吴开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710061)摘要: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是一种复杂的膀胱癌,其生物学及临床特征具有可变性与不可预测性,对于泌尿外科 医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目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已较完善,在指导医生判断患者预后和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策略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NMIBC 的分子分型研究仍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
本文结合最新的文献报道,对高危NMIBC 的价值和研究进展进行简要评述,以指导泌尿外科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继而为患者制定最DOI :10. 3969/j. issn. 1009-8291. 2021. 02. 021恰当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子分型;高危;复发;进展中图分类号:R737. 14文献标志码:R 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 )是泌尿系统中仅次 于前列腺癌之后第2位的常见肿瘤,在各种肿瘤中,其发病率居第11名。
全世界范围内,男性膀胱癌年 龄标准化发病率为9. 0/(10万人•年),女性为2. 2/$0万人•年)卩2。
初诊的膀胱癌中,75%为非肌层(non-muscleinvasivebladdercancer ,NMIBC ),包括 Ta.CIS.T1 期。
对于 NMIBC 患者,通常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辅助灌注治 疗3 ,然而50%〜70%的患者会复发,10%〜15%的患者会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 MIBC )。
在NMIBC 中,T1HG 或T1G3膀胱癌是最复杂的一种,其临床特征、生物学和组织学特征是可变且 不可预测的,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来判断和区分这种 高危NMIBC 复发和进展的风险,对泌尿外科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