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腹痛
- 格式:ppt
- 大小:415.00 KB
- 文档页数:35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2. 掌握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 学习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腹痛是指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腹部疼痛症状,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倦内伤等。
2.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腹部触诊、舌脉诊等。
3.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症状进行鉴别,如胃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4.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实证宜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虚证宜温中补虚、养血柔肝。
5.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指导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腹痛治疗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腹痛相关章节。
2. 病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视频:腹痛治疗的针灸、推拿等操作视频。
4. 教学图片:腹痛相关的腹部穴位图、推拿操作图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六章:腹痛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教学内容:介绍腹痛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部位、性质、程度等,并阐述腹痛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讨论,评估学生对腹痛临床表现和分类的理解。
2. 第七章:腹痛的中医诊断方法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中医诊断腹痛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实地操作演示。
教学评估:通过模拟诊断练习,评估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
3. 学会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病症,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注意区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如胃痛、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特点。
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方法。
5.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3.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典型腹痛病症的治疗方案,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腹痛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
2. 辅助材料:腹痛病症的临床案例、治疗方案等。
3. 实践操作器材:针灸针、推拿按摩器材等。
教学时间安排: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0.5课时)2. 腹痛的诊断方法(0.5课时)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1课时)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0.5课时)5. 常用治疗方法(1课时)六、教学内容:6. 腹痛的中医治疗策略讲解中医治疗腹痛时,如何根据病因、病机、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调和脾胃等策略。
7. 腹痛的预防与调护介绍腹痛的预防措施和日常生活中的调护方法,如饮食调节、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腹痛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能够分析腹痛的病情,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中医对腹痛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腹痛进行诊断。
重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
3. 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等。
常用中药有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大承气汤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课件:展示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腹痛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3.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诊断方法。
4. 讲解中医对腹痛的治疗方法。
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6.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加深对腹痛知识的理解。
2. 分析案例资料,巩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腹痛的现代医学观点:了解现代医学对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腹痛的临床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针对腹痛症状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真题] (中医内科学)腹痛、鼓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气滞腹痛宜选方A.大四七汤B.香连丸C.金铃子散D.半夏厚朴汤E.柴胡疏肝散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2题:寒邪内阻腹痛的治法是A.消食导滞,理气止痛B.疏肝解郁,理气止痛C.泄热通腑,行气导滞D.散寒温里,理气止痛E.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3题:实热腹痛证宜选方A.大承气汤B.泻青丸C.龙胆泻肝汤D.大黄黄连泻心汤E.玉女煎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4题:王某,女,65岁。
形体消瘦,久病腹痛,喜温喜按,常在进食生冷后加重,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该病例腹痛属于A.寒邪中阻腹痛B.寒实积滞腹痛C.中脏虚寒腹痛D.寒积食滞腹痛E.脾肾阳虚腹痛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5题: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的腹痛特点是A.脘腹胀满疼痛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B.脐中痛不可忍C.腹中雷鸣切痛D.腹中冷痛E.少腹拘急冷痛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6题:寒邪内阻腹痛的主要特点是A.腹部胀痛,攻窜不定B.腹部刺痛,痛处不移C.腹痛绵绵,时痛时止D.腹痛急暴,得温痛减E.饥则痛甚,得温稍减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7题:叶某,男,55岁。
久病腹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该病例中医方剂当用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B.大黄附子汤C.小建中汤D.附子理中丸E.保和丸合良附丸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8题:患者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空腹或劳累后更甚,得食稍减,面色无华,时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应首选A.小建中汤B.桂枝茯苓丸C.正气天香散D.参苓白术散E.痛泻要方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此患者为中虚脏寒之腹痛,故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一、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二、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掌握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
3. 学习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和方剂。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腹痛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2.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3.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4.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5. 腹痛的预防和调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腹痛的预防和调护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腹痛的教学课件。
3. 案例:准备一些典型的腹痛病例供学生分析。
教案内容请提供,谢谢!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腹痛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表现:介绍腹痛的定义,分析其常见临床表现,如部位、性质、诱因等。
3. 中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认识:讲解中医对腹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包括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等。
4. 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介绍中医治疗腹痛的常用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并讲解其原理和操作要点。
5. 治疗腹痛的常用方剂:讲解中医治疗腹痛常用的方剂,如芍药甘草汤、柴胡疏肝散、大承气汤等,并分析其适应症和组方原理。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典型腹痛病例,评估其诊断和治疗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腹痛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腹痛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改进。
2.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对腹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结教学经验。
九、教学延伸:1. 腹痛相关疾病的学习:介绍腹痛相关疾病,如胃痛、肠易激综合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治疗手段3. 学会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的病因病机4. 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a. 问诊b. 望诊c. 闻诊d. 切诊3. 腹痛的常用治疗手段a. 中药治疗b. 针灸治疗c. 推拿治疗d. 饮食调理4. 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a. 寒邪客胃b. 湿热蕴结c. 饮食伤胃d. 肝气郁结e. 脾胃虚弱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病因病机分析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临床诊疗能力4.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2. 课件: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3. 案例:典型腹痛病例4. 医疗器械:针灸针、推拿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腹痛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引导学生掌握腹痛的基本概念3. 讲解腹痛的诊断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的中医诊断技巧4. 讲解腹痛的常用治疗手段,结合实际操作演示,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5. 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病因病机分析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腹痛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际病例,提高诊疗能力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腹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病例分析的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际操作:评估学生在模拟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技巧熟练度和理解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腹痛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引导学生了解腹痛可能涉及的其他疾病,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2. 现代医学观点:简要介绍现代医学关于腹痛的诊断和治疗理念,促进中西医知识的融合。
中医内科学(腹痛)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1.腹痛的部位是A.上腹胃脘部心窝处B.脐周及两少腹部C.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D.胃脘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E.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腹痛2.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是A.《千金方》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内经》E.《景岳全书》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腹痛3.下列哪项不是腹痛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情志抑郁D.脾胃虚弱E.房劳过度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腹痛4.最早强调腹痛“痛则不通”病理学说的是A.张仲景B.巢元方C.孙思邈D.李东垣E.刘河间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腹痛5.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者为A.气痛B.虚痛C.寒痛D.虫痛E.热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腹痛6.以腹痛的部位辨证,胁痛、少腹疼痛者,多属A.肝胆病B.肠痈C.虫积D.胃痛E.膀胱病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腹痛7.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的腹痛特点是A.少腹拘急冷痛B.腹中冷痛C.脐中痛不可忍D.腹中雷鸣切痛E.脘腹胀满疼痛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腹痛8.感受寒邪引起腹痛的病机为A.气滞血瘀B.寒凝气滞C.寒凝血瘀D.寒凝痰瘀E.气滞痰瘀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腹痛9.患者,男,17岁。
猝发腹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腹痛、腹泻后痛减,舌苔厚,脉滑实有力。
应诊断为A.饮食积滞型胃脘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湿热壅滞型腹痛D.湿热泄泻E.气机郁滞型腹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腹痛10.患者,女,36岁。
腹部胀满疼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每于情绪不良时加重,得矢气后疼痛可减,舌苔薄白,脉弦。
该病例中医辨证为A.气滞血瘀B.肝郁气滞C.寒阻气滞D.气滞化热E.食阻气滞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腹痛11.患者,女,42岁,有腹痛病史3年。
腹痛较剧,痛处不移,伴有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脉细涩。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病历一: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1)辨腹痛性质: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④辨血瘀⑤辨伤食痛(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2、治疗要点(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1)寒邪内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第十三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合并讲解第十三单元腹痛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病因病机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可导致本病。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及腹部术后也可致腹痛。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断和类证鉴别1.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辨证论治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腹痛之证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第三节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
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
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
《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