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22腹痛说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61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
2. 掌握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3. 学习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病机:腹痛是指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腹部疼痛症状,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劳倦内伤等。
2.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诊断要点: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腹部触诊、舌脉诊等。
3.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症状进行鉴别,如胃痛、胆绞痛、肾绞痛等。
4.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实证宜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腑攻下;虚证宜温中补虚、养血柔肝。
5. 中医内科学腹痛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法:演示和指导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知识进行腹痛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腹痛治疗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腹痛相关章节。
2. 病例资料:典型腹痛病例。
3. 教学视频:腹痛治疗的针灸、推拿等操作视频。
4. 教学图片:腹痛相关的腹部穴位图、推拿操作图等。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六章:腹痛的临床表现与分类教学内容:介绍腹痛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部位、性质、程度等,并阐述腹痛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讨论,评估学生对腹痛临床表现和分类的理解。
2. 第七章:腹痛的中医诊断方法教学内容:详细讲解中医诊断腹痛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实地操作演示。
教学评估:通过模拟诊断练习,评估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腹痛的定义和病因。
2. 掌握腹痛的诊断方法和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
3. 学会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腹痛病症,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教学内容: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2. 腹痛的诊断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注意区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
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如胃痛、大肠杆菌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各自具有不同的症状特点。
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腹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方法。
5.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腹痛的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3. 实践操作法:演示腹痛的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腹痛定义、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典型腹痛病症的治疗方案,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腹痛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
2. 辅助材料:腹痛病症的临床案例、治疗方案等。
3. 实践操作器材:针灸针、推拿按摩器材等。
教学时间安排:1. 腹痛的定义和病因(0.5课时)2. 腹痛的诊断方法(0.5课时)3. 常见腹痛病症的临床表现(1课时)4. 腹痛的中医治疗原则(0.5课时)5. 常用治疗方法(1课时)六、教学内容:6. 腹痛的中医治疗策略讲解中医治疗腹痛时,如何根据病因、病机、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包括疏肝解郁、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调和脾胃等策略。
7. 腹痛的预防与调护介绍腹痛的预防措施和日常生活中的调护方法,如饮食调节、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腹痛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病历一: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
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
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1)辨腹痛性质:①辨虚实②辨寒热③辨气滞④辨血瘀⑤辨伤食痛(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2、治疗要点(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1)寒邪内阻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
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