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工学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谈计算机专业⼯学结合⼈才培养⽅式谈计算机专业⼯学结合⼈才培养⽅式 对于⾼职院校来说,培养好学⽣的实践能⼒、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等有极为重要,那么,计算机专业⼯学结合⼈才培养⽅式是?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结合已经成了⼀种全新的⼈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职业教育的⽣命⼒,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更好的发展。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通过应⽤⼯学结合⼈才培养⽅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需要从⾼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出发,坚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进⾏⼈才培养。
本⽂对⾼职计算机专业⼯学结合⼈才培养⽅式进⾏了简要阐述,并提出⼏点个⼈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职计算机;⼯学结合;⼈才培养;⽅式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信息技术⼈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职计算机⼈才培养上却存在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职计算机专业⼈才的就业率。
因此,教师就要做好分析与研究⼯作,结合好⼯学结合模式,提⾼学⽣的职业素质,解决教学问题。
1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定位 对于⾼职院校来说,培养好学⽣的实践能⼒、专业技能以及敬业精神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部分的⾼职院校中,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这样也就使得在校⽣具有⼀定的规模。
但是从实际上来说,确⾯临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学⽣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实际应⽤的技术并不熟悉,⾃⾝的现场操作能⼒等⽅⾯也存在着⼀定的不⾜。
⽽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但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却是相对较慢的,这样也就使得所培养出的⼈才难以满⾜就业的需求。
所以想要实现⼯学结合,就要先解决好适销对路的问题,如果学校不能掌握好企业中相关岗位与素质上的要求,那么也就难以满⾜实际的需求,造成了学⽣就业上的问题。
所以就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将教师与学⽣输送到企业中去,实现课程上的置换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的发展[1]。
2确⽴出项⽬课程的主体性 对于⽬前的⾼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来说,⼀些课程依然以本科教学为主,这样也就造成了教学问题不断。
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探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所必备的技术人才。
然而,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纯粹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工作需求,还需要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经验和创新。
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探讨话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注重计算机技术的理论知识,但是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和应用实践的实际体验。
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实际的操作技巧和工程应用经验。
实践是对理论的验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的内涵。
因此,应该将实际项目和应用案例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复杂多样的工作场景模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各行业的重要技术工具,因此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交叉的知识。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将工程学科与计算机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打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壁垒,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多样化的知识。
三、团队合作与项目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能力,这也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之一。
应该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让学生掌握技术交流、领导力、沟通技巧等非技术性能力,培养学生很好的工作习惯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创新能力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需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该有创新和创业思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设计、优化和改进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需要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还要注重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能力。
文化视野401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耿 云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这个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学也特别注重。
计算机专业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学会正确的应用计算机。
想要保证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率,就应该去运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进行工作,在工作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了理论,又掌握实际操作,这样的方法值得在实际教学中去运用。
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401-01计算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加强对计算机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可以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所以对于这些学生的教学应该尤为注意。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值得老师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去尝试。
一、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计算机专业想要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确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确定了教学计划和内容,老师才能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场所来进行教学,哪一部分是在学校进行教学,哪一部分是在工作中去进行实践和教学,这都是老师需要去考虑的。
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的计划,再根据市场调研,来决定哪些内容需要去进行重点的教学,这样可以保证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比较合理,又适应了整个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步骤,老师在实际教学时也应该注意。
2.教学准备工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也是教学一个必要的步骤。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引言:“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学,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
”职业学校就是要体现做和教学的结合,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就必须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办学思路是: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方案,面向企业,培养高素质中等技能型计算机技术应用专门人才。
继续探索一条有效的产、学联合之路,在实习过程按企业生产模式运作,使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就能够体验企业精神,学生的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得到培养锻炼。
做好工学结合工作也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设目标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施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管理质量建设,制订系统完善的工作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提高管理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根据项目建设任务要求,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做质量管理和质量建设的示范。
二、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与行业企业共同调整专业设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文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建立能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需要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
推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明确学校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各自管理职责,制订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
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工学结合
摘要:不良信息应对策略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高校校园网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综合论述了如何有效控制和监管不良信息的传播,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关键词:校园网不良信息防火墙
1高校校园网发展现状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校园网已经从最初的实验室网络迅速扩展到学生宿舍,进入到校园全面信息化的崭新阶段。
用户数的大幅增加不仅对网络带宽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
1高校校园网用户高度密集,数据量大、网速快,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蔓延快;2校园网面对的用户群体是知识水平高、思想活跃的大学师生,他们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勇于尝试,同时也思想激进,容易受别有用心的人的蛊惑和利用;3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决定了高校校园网的开放性和管理的松散性,缺乏有力的安全预警机制和监管措施;4网络安全维护是一项庞杂的工作,然而大多数校园网的建设经费有限,大部分都投入到急需的网络设备购置上,而且网络中心普遍人力有限,只能满足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法更多的兼顾信息安全建设上。
校园网的以上缺陷和漏洞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制造了可乘之机。
2网络不良信息的界定
“违反法律”类信息主要有:(1)低俗信息,如宣扬淫秽色情和暴力的;(2)违禁品买卖类信息,如毒品、违禁药品、刀具枪、监听器、假证件和发票;(3)诈骗信息,如股票内幕、信用卡和彩票等;(4)涉及到赌博、网络销赃和犯罪技能教唆等多方面内容的其他犯罪信息。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淫秽色情类”低俗信息。
“违反道德”类信息比较模糊难以界定,有的钻法律空子(如“代孕”、“伴游”、“赴香港产子”),有的披着高科技外衣(黑客技术交流、强制视频软件下载等)。
“破坏信息安全”类信息含有病毒、木马、后门,可能对访问者电脑及数据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当用户点击某些网页时,不经意中就有可能感染病毒或木马,轻者导致电脑罢工,重者导致大面积网络瘫痪。
3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
1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词快速找到符合用户要求的网站,并按照各网页的相关度和排名等级,按顺序将这些网页排列,供用户选择浏览。
2网站的BBS、博客、播客、社区。
由于国内的主流网站聚集了数量庞大的网民,通过在这类网站上散布不
良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
3垃圾邮件。
邮箱中的垃圾邮件大部分是不良信息,比如反人类反政府类信息、办假证、卖发票、伴游等各类违法信息。
4即时通信软件,如MSN、QQ等,网民在上网聊天时经常遇到各类弹出链接,钓鱼网站信息大都通过此途径传播。
4校园网中不良信息的应对策略
4.1首先在校园网内部要遏制不良信息的发布。
高校论坛,又名BBS,由于其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为了师生们交流思想、倾诉情感和获得帮助的主要场所。
其匿名发帖的特点让用户可以畅所欲言,繁荣了校园文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虚假和内容肤浅的问题,是不良信息的滋生地。
有的用户会通过BBS肆意发布谣言,制造事端,造成校园秩序的混乱。
虽然有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用户加强教育和引导,对发帖内容加以监管和控制,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信息的散布,从而让BBS这一交流平台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制度。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校的用户守则和上网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并纳入到学生守则。
让学生自觉杜绝不文明的上网行为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2)着重教育。
要从学生思想入手,教育大学生们如何利用网络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制造和侵
害;引导大学生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够客观判断、有效利用网络信息。
(3)加强监督。
培养由学生组成的网络技术组织,实时对网站内容进行监管,一旦发现不良信息,及时清除。
保证校园网络环境清新。
(4)完善技术。
网管中心对服务器、交换机和路由器要定时检测,一旦发现流量异常,就要对目标网段进行抓包分析,尽快锁定目标主机和端口,将不良信息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4.2其次控制校园网用户对外网不良信息的访问
(1)在外网入口处安装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其目的就是防止外部网络用户未经授权的访问,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由于内网和外网之间的所有网络数据流都必须经过防火墙,因此可以通过精心选择和定义应用协议来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阻断了外网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的通道,故能极大地提高校园网信息的安全性。
(2)在服务器上安装过滤软件。
过滤软件是对检索到的网络内容进行过滤限制的软件,最常见的过滤方式是通过关键字或网址或者两者结合方式。
在服务器上安装的过滤软件,能够根据开发商的数据
库自动更新不良信息限制清单,从而针对一些网页上不良信息的过滤有很好的效果。
(3)利用网络应用程序进行屏蔽。
很多浏览器、搜索引擎和邮件系统都有过滤功能,可以通过设置过滤不良信息。
(4)安装补丁程序和网络杀毒软件
(5)严格控制访问权限。
对于校园网用户,可以进行实名登记,利用学生证和工作证登记上网,以便于完善上网记录,并对有上网违纪的学生予以追查和相应的惩罚。
4.3最后是严格监管校园网内不良信息的传播。
建立由监控站、校园控制平台和管理中心相互配合的校园网监控系统。
当计算机获取信息时,监控站利用地址列表和关键字检查等过滤方式对信息进行审查,如果信息正常,则允许通过,如果出现不良信息,则向控制平台发送警报,并切断与不良信息的连接。
控制平台接收到报警信息,将详细情况送达管理中心,并在日志中记录,以备查询。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信息在高校校园网的传播和蔓延。
但是要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确保校园网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会有新情况出现,作为高校网络工作者仍需要不断努力,继续完善相
关技术和策略,为广大师生们创造更美好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晋. 校园网边界不良信息屏蔽系统研究与设计.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8(12): 96~99.
[2] 刘华宝. 对防治网络不良信息的思考.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5(12): 49~50.
[3] 邓斌,等. 校园网信息过滤及监控系统的设计. 中国电化教育. 2004(12): 82~85.
[4] 雷国铨,等. 高校校园网不良信息源头控制机制创新研究. 东南学术. 2004(12): 1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