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节 体味文化》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61.22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厚重、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异彩纷呈的形态,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对文化的感性认识。
同时,本课程设计还力求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把传统文化中的深刻思想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成为习惯和自觉。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孔子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引申。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精华,以及孔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特点和重要意义;重点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教学难点要着重分析孔子文化中复杂的道德哲学,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思想道德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2.1 情境导入我们的文化底蕴要不断深化,要学会尊重传统,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创造未来。
为了支持和推动这一理念,本节课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孔子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展开•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它是中华民族继承发展下去的历史文脉,在这里,孔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部分。
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之处。
给学生展示一张“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图”,引导学生迅速了解各类文化的准确定义和内容,并掌握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孔子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孔子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和人生道路。
它是道德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指导。
教师应结合官方正式课程和自主探究,从音乐、美术、文化史等多个角度深入介绍孔子文化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三部分: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引申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在这部分被讲述。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政治3、课时:1二、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让学生感受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先剖析文化的内涵、特点,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1、文化的内涵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主学习。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力量。
3、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找及观察生活,收集你所认识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龙应台谈“什么是文化?”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一)文化“万花筒”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a1_72_40_01300000185581125778409161613_jpg.html中国古代私塾/study/view-79821-1.html现代网络文化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show/1/62/9fd3bae55e45fa12.html 泰山石刻/show/1/14/fb63508573a6f8e4.html 泼水节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dispbbs.asp?id=8482604&boardid=1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教师:(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1。
1 体味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3)回答问题:
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
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
(1)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社会实践
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
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作用?等等。
让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探寻其中的文化因素,在下节课中分享.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学生分析】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文化“万花筒”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第一节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去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观察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并感受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比较的能力、实践参与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并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文化概念的资料。
【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设疑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无时不在文化中。
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案《体味文化》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奉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答复)根据同学们的答复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方: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方: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方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方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会文化一、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看法◇理解:文化的内涵◇剖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力目标】(1)经过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育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2)经过剖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育辩证剖析能力【感情及态度目标】(1)加强培育文化修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未来为加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1、文化的内涵讲课说明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课难点】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三、教课方案【知识系统】(板书设计)讲课说明【知识重点】1、内涵: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应必定社会经济形态、进而也反应必定阶级或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看法系统,在阶级社会中拥有激烈的阶级性。
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应必定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拥有阶级性。
如:语言学。
2、特点:(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育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和享受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表现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崇奉、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向)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流传、累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其他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髓和糟粕之分。
文化发展中的精髓、踊跃成就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
(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
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
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
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②体验社会生活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11.(2007·广东高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
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09年春节期间,由于许多公共文化场馆推行免费措施,吸引了许多民众,新年有了更
多的文化味。
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书籍决定了文化的程度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 D.文化素养离不开免费阅读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高+考*试≦题α库。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文化有一定感悟。
但文化理论知识却少之又少。
2、学习本课前应当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暑假刚刚过去,同学们放假在家都会干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看电视、上网、旅游、温习功课、打球等。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
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文化有一定感悟。
但文化理论知识却少之又少。
2、学习本课前应当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嘚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嘚内涵,再探究文化嘚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嘚概念(2)理解文化嘚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嘚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嘚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嘚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嘚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嘚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嘚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嘚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嘚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嘚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嘚作用,增强文化学习嘚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嘚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嘚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嘚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嘚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嘚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嘚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嘚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嘚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嘚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嘚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嘚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嘚力量(即文化嘚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