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
- 格式:docx
- 大小:38.04 KB
- 文档页数:3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
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中国名人茅盾小时候的故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着名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革命作家,社会活动家,浙江桐乡人。
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他创作的着名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他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向国内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命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随波逐流的倔强学生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
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
《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
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
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
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
茅盾秋收故事梗概
摘要:
一、茅盾简介
二、秋收故事背景
三、故事梗概
四、故事主题与启示
正文:
【茅盾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雁冰,字秋实,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巴金等共同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茅盾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代表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秋收故事背景】
《秋收》是茅盾创作于1933年的一篇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生活。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村庄里的两户人家在秋收季节的遭遇,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江南一个叫李家村的农村。
主要讲述了张、李两家在秋收季节的遭遇。
张家是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家,张老爹和张老奶带着四个儿子辛苦劳作。
李家有两家,一家是财主李剥皮,另一家是破落户李四。
在秋收季节,张家丰收,而李家却因灾荒和瘟疫导致庄稼歉收。
李剥皮为了偿还债务,不顾农民死活,强行征收租粮。
李四负债累累,生活无望,投身革命。
张家的四儿子参加了共产党,带领农民反抗剥削,最终推翻了李剥皮的统治。
【故事主题与启示】
《秋收》通过讲述农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故事主题是农民阶级的觉醒和反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的强烈反感。
茅盾的人物生平简介茅盾的人物生平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郎损、蒲牢、沈余、微明,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
茅盾的人物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
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
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
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
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创作前提《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象征手法本文手法: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学习本文,我们将——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子夜》、《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虹》、《锻炼》、《白杨礼赞》(散文)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小说《灭亡》、《死去的太阳》、《萌芽》、《寒夜》、《复仇》
曹禺(1910年-1996年),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只拣儿童多处行》。
茅盾名人介绍茅盾名人介绍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
其中《子夜》《林家铺子》《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
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
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
茅盾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
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
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
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
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
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
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
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
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
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茅盾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茅盾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代表作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有很多知名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子夜》、《林家铺子》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为最。
茅盾的小说《子夜》更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被人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小说”,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而《林家铺子》则被人们称之为“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昏天暗地的时代”,有此可见这部小说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之深远。
《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以杜牧著名古诗《山行》作为主要的创作点,其用意之深邃可想而知。
茅盾最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便是《子夜》,其中主要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中,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是最终却也以破产而告终的血泪故事。
整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了小说中风云变幻的世界,同时也暗示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现实。
而在小说《林家铺子》中,茅盾则别具匠心,通过对农村经济的描写从而映射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面貌,其手法之高超可见一斑。
茅盾代表作《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主要描写爱情和经济危机的种种茅盾,小说的布局非常精妙。
茅盾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茅盾简介篇一: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 - 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茅盾童年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1921年,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茅盾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虹》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篇二: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茅盾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和对文学事业的奉献,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茅盾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他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的重要地位。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茅以升,字体美,号盾,江苏吴县(今吴江市)人。
茅盾于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后转入文科部主修英语专业。
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基础。
毕业后,茅盾先后从事了教育工作、编辑工作以及文学创作工作。
他以扎实的写作技巧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当时文坛的璀璨之星。
茅盾的文学作品广泛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子夜》以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遭遇和内心的挣扎。
这部小说以鲜明的文学形象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进步的向往,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此外,茅盾还创作了许多以民族题材为主的作品,如《新人》、《秧歌》等,这些作品通过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茅盾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体的命运,更关注了社会阶层的关系和社会的变革,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创作成就上,更在于他对文学事业的积极推动和倡导。
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作家组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茅盾还致力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研究,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提出的一系列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茅盾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不懈奉献,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并对中国作家协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茅盾的精神和创作成就将继续激励后来的文学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
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茅盾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代表作
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有很多知名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子夜》、《林家铺子》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为最。
茅盾的小说《子夜》更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被人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小说”,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而《林家铺子》则被人们称之为“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昏天暗地的时代”,有此可见这部小说
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之深远。
《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以杜牧著名古诗《山行》作为主要的创作点,其用意之深邃可想而知。
茅盾最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便是《子夜》,其中主要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中,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是最终却也以破产而告终的血泪故事。
整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了小说中风云变幻的世界,同时也暗示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现实。
而在小说《林家铺子》中,茅盾则别具匠心,通过对农村经济的描写从而映射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面貌,其手法之高超可见一斑。
茅盾代表作《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主要描写爱情和经济危机的种种茅盾,小说的布局非常精妙。
茅盾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茅盾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强烈的茅盾主义,他非常注重小说的篇章布局,这也是其代表作品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奖项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它是以中国近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主要是根据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质量来进行评比,最终确定出一本长篇小说作为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因为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协所举办的,因而其每一届的评比和获奖结果都备受人们的关注,目前茅盾文学奖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并且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之所以设定茅盾文学奖,主要是因为茅盾先生生前的心愿,茅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他担心中国长篇小说发展滞后,为了鼓励中国小说的发展,于是在死前表露出了心愿,最终在1982年,开展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比活动。
茅盾
文学奖在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从最初的只限于当代小说题材,如今已经延伸到了网络小说,但是由于茅盾文学奖的评比程度非常严格,因而很多文学作品虽然很优秀,但是最终也与奖项失之交臂。
茅盾文学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奖项之一,因其多轮筛选文学作品的惯例,也受到了业界广大好评。
茅盾文学奖也一直善于挖掘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的时代小说,如《平凡的世界》《这边风景》等等小说都是因为参与茅盾文学奖而广为人知,可见茅盾文学奖早已经不单是一种殊荣,更是一种对于文学质量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