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课件 茅盾及其《子夜》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0
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巨著——《子夜》作者:闫涛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8年第44期内容简介1930年的一个夜晚,上海裕华丝厂总经理吴荪甫携妻子林佩瑶和姐姐吴芙芳、姐夫——上海恒丰银行总经理杜竹斋到码头接吴老太爷来沪。
吴老太爷是因为乡下农民暴动,才匆匆逃到上海的。
初到灯红酒绿的上海,吴老太爷突然感到头晕眼花,天旋地转,突发脑溢血于子夜去世。
吴老太爷的丧期,吴公馆宾朋满座,成了工商界名流聚会的好机会。
这天,在孙吉人、王和甫等人的倡议下,吴荪甫决定自己办银行,几家合资筹办益中信托公司。
濒临破产的德丰丝厂总经理朱噙秋恳求杜竹斋借款延期,不料吴荪甫存心要榨出他囤积的干茧,怂恿杜竹斋再借款给他,等一个月后把丝厂吞并。
当时,丝厂工人正在酝酿罢工,开展经济斗争。
裕华丝厂工人听到老板削减工钱的消息,开始消极怠工。
吴荪甫听了总管事莫干丞的报告,怒不可遏,要追查走漏消息的人。
他决定开除已被查明向工人透露风声的小职员屠维岳。
屠维岳非但不认错,反倒平起平坐地同吴荪甫议论起如何才能既少花钱又能制止罢工的办法来。
屠维岳的话使吴荪甫不仅取消了开除他的决定,还给屠维岳加了薪,升他为总管事,屠维岳从此成了吴荪甫的心腹。
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托杜竹斋带口信,要与吴荪甫合作做公债。
吴荪甫虽对投机买卖不感兴趣,但他想假如能在公债上捞点钱,对他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或许会很有好处,就与杜竹斋拜访了赵伯韬,并办起了合伙买卖证券的公司。
吴荪甫把朱噙秋的丝厂连机器带干茧全部吞并了,益中公司又收买了八家小厂,吴荪甫踌躇满志。
赵伯韬依靠美国人撑腰办起了托拉斯,打算用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裕华丝厂成了赵伯韬吞并的目标之一。
工人运动方兴未艾,在玛金的领导下,以陈月娥、朱桂英为代表的裕华丝厂罢工运动开展起来,她们又联合各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活动。
以屠维岳为首的工贼们,分化瓦解工人,将朱桂英逮捕入狱,工人运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吴荪甫如果不投靠赵伯韬,就会面临益中公司破产的厄运,在孙吉人的建议下,与英商怡昌洋行大班商量,用八个工厂作抵押,借了一笔款子。
茅盾的《子夜》: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中不仅涵盖了社会、历史、人性等多个方面的思考,也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刻思考。
其中,他的小说《子夜》正是一篇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之作。
《子夜》讲述了女主角琴心和男主角曹辅相恋的故事,两人在革命和家庭的压力下分离,最终琴心嫁给了富家子弟。
小说中表现出了爱情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挑战。
茅盾在小说中以琴心和曹辅的遭遇,对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茅盾对爱情进行了思考。
在小说中,琴心和曹辅的爱情充满了矛盾和挑战。
他们的爱情既是美好的,又受到了家庭、社会的阻碍。
茅盾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探讨了人们在爱情面前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具有独立性和自由性。
爱情应该是真实的,不能被金钱、权势所左右。
其次,茅盾对婚姻进行了思考。
在小说中,琴心最终嫁给了富家子弟,而曹辅则成为了革命志士。
茅盾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对传统婚姻观念进行了挑战。
他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被家庭、社会的利益所左右。
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而不是为了金钱、权
势等目的而结婚。
总之,《子夜》是茅盾对爱情与婚姻进行深刻思考的一篇作品。
茅盾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探讨了人们在爱情和婚姻面前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子夜初中文学常识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
甫的经营活动和人生遭遇,展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多重压迫下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刻画相当丰富。
全书共19章,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
为主线,通过吴荪甫在公债市场、裕华工人的罢工和双桥镇农民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等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他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官僚不满,但又敌视工农。
《子夜》把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被认为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
小说在整体布局上具有史诗般的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子夜》曾被吴宓先生赞誉为“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
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
1、《子夜》:《子夜》原名《夕阳》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
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
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吴荪甫是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
赵伯韬是一个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2、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创作方法上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3《边城》:《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边城》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人物性格:天保是一个敢作敢为,胸怀宽广的人;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金钱和地位、责任感很强的人;翠翠则天真善良、温柔清纯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
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创作风格:诗境的朦胧美,语言的音乐美,诗体的散文美。
第7讲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与《子夜》一、茅盾生平(一)、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二)、主要代表作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主要作品1:“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主要作品2:《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霜叶红似二月花》(三)、人物影响1.文艺影响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
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
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
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当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
名词解释茅盾的子夜茅盾,原名范镜湖,生于1896年,去世于198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主义文艺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被人们誉为“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者”。
子夜,是自晚上十二点到凌晨一两点之间的时间段,被许多文人墨客视为最寂寞、最深邃的时刻。
而茅盾的小说《子夜》则是以这个特殊的时间段为背景,展现了人生的无穷迷茫和宿命的无奈。
《子夜》是一部描写上海社会的小说,以主人公唐世佳为中心,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勾勒了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历史背景和人性特点。
茅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洞察,展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和群体的迷茫、挣扎、妥协和对生活的期许。
在《子夜》中,唐世佳这个中年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富代表性。
他是一个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影公司老总,如今却变得命途多舛。
茅盾通过描写唐世佳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痛苦和困惑。
唐世佳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一方面,他想要逃离世俗的琐事和物质的追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社会的压力和生活的现实却使他不得不屈服于物欲和功利之中。
这种矛盾使得唐世佳在《子夜》中陷入了精神困境,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
茅盾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唐世佳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唐世佳在子夜时刻常常独自倚窗凭栏,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他的内心充满了迷惘和无助,他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无力,同时也对社会的虚伪和贫穷感到愤怒和悲哀。
茅盾通过唐世佳这个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深处的孤独和痛苦,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进行思考。
茅盾的《子夜》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社会风貌的小说,更是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和思考。
茅盾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心描写,激发出读者对人生意义和处世哲学的思考。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困境和心灵彷徨,茅盾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碰撞,展示了一个世纪之初的中国社会的矛盾和纷乱。
这部小说虽然是以子夜为背景,但却展现了更广阔的人生与社会,对人性、对爱情、对现实都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子夜》赏析中国有几句古话:“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就是说,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便会产出什么样的文学来,我们可说正因为是乱世,所以文学的色调要成了怨以怒;是怨以怒的社会背景产生出怨以怒的文学,不是先有了怨以怒的文学然后造成怨以怒的社会背景!《子夜》这部作品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子夜》是茅盾小说创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相抗衡以及吴荪甫的最终失败。
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并以吴荪甫的失败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作品概括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都市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预见了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是矛盾先生笔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
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
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叹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这些艺术形象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他们在我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在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
如其中的吴荪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每一个读完《子夜》的读者所了解的。
吴荪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论茅盾作品《子夜》摘要〕《子夜》是茅盾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样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意义非凡的作品。
对于《子夜》文学的价值以及主体倾向进行研究和反思,现在以及过去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以及认识,从本质上来说,茅盾的《子夜》是我国当代的政治小说,《子夜》的价值以及倾向具有历史合理性,十分符合政治文学所提出的诸多要求,因此,人们必须要对《子夜》进行承认以及尊重。
但是,与此同时,《子夜》也存在着由创作方法以及政治化追求所带来了局限以及失误,所以说,《子夜》也是政治小说局限以及价值交融并存的产物,为我国文学史提供了值得人们进行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
本文中,笔者就茅盾作品《子夜》进行讨论。
〔关键词〕《子夜》政治小说倾向价值民族工业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里面,茅盾一直都以自身的创作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竖起一面具有标志性的大旗。
茅盾的小说大多以全景式的方式来展现一个宏阔社会生活的画面,在茅盾的诸多作品中,茅盾总是运用政治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等理性的观点来对时代本质以及社会本质进行理性以及冷静的分析,反映出在大时代里面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本质以及景观,正因如此,茅盾的小说被人们称为了“社会剖析小说”。
下面,笔者就茅盾作品《子夜》展开讨论。
1 关于茅盾的作品《子夜》茅盾的作品《子夜》主要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实施了描写,虽然当时的中国民不聊生,战乱不止,但是,在我国都市化的上海却呈现出了另外一番景象,上海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明争暗斗的不停算计以及纸醉金迷的丰富生活。
然而,这样的一个工业时代骑士却生不逢时。
处于1930 年时期的中国,因为外国列强对于我国实施了军事上攻袭,经济上面的残忍掠夺,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对于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上,都不允许吴荪甫实现自身的理想以及抱负。
与此同时,纵观我国社会的内部,各种各样的矛盾复杂交错,十分激烈和尖锐,国民党统治集团自身存在内讧以及混乱,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政局动荡和不安,工厂的工人进行罢工,家乡的农民进行暴动,再加上赵伯韬这一买办金融资本家实施的欺诈和家庭亲属所带来的诸多烦恼,使得吴荪甫的生活处于一种十分可怕和危险的境地。
《子夜》简介
《子夜》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1930年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故事中,吴荪甫为了振兴民族工业,与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小说通过吴荪甫的失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如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以及工农大众的苦难与反抗等。
除了吴荪甫这一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赵伯韬、工人、交际花、军人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共同构成了那个特殊时期下的社会群像。
《子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茅盾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命运,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矛盾冲突,也让我们思考了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子夜》的简介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3年。
它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吴荪甫的人生经历和民族工业的兴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实业救国的愿望。
然而,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困难。
同时,吴荪甫也面临着来自其他资本家的竞争和排挤,他的事业最终走向了失败。
小说中通过展现吴荪甫的奋斗和失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包括民族工业的困境、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束缚、官僚资本主义的腐败等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导致了民族工业的衰落和破产。
《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社会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全貌。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因此,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