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93.27 KB
- 文档页数:2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标签: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清晰观察手术野区的血管血流情况,且操作方便、价廉,近年来逐渐被临床广泛使用[1~7]。
现就其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1 ICG造影技术的发展史吲哚菁绿是一种近红外线荧光三碳氰绿染料,最大吸收波长为805 nm,最大荧光波长为835 nm(可见光波长范围为390~780 nm)。
1966年,Loop和Foltz 首先使用术中造影技术,但由于缺乏通透射线的头架和可移动的数字减影机等原因,应用并不广泛,又因操作复杂、费时、设备条件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多等原因,多数学者只有在复杂动脉瘤治疗中才使用造影技术[1]。
ICG血管造影最初应用于心血管血流研究方面,1967年,荧光血管造影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使用荧光摄影机记录影像学资料,近年来将近红外光源及荧光摄影机整合于显微镜内形成荧光显微镜。
ICG血管造影装置是经过改装的荧光数码摄相机,在荧光造影时中断手术,需移走手术显微镜。
2005年产生了整合ICG荧光造影的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操作和荧光造影可以同时进行。
由于其操作简单、便捷,现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此后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得到迅速推广。
2 相关技术及基础理论ICG在体内不能被代谢,经静脉注射后,迅速与α1蛋白结合,然后被肝细胞摄取,通过肠道排出。
其半衰期为3~4 min。
ICG的推荐用量为0.2~0.5 mg/kg,每日极量为5.0 mg/kg。
少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出现过敏反应后,可立刻给予甲强龙40.0 mg,静脉注射。
因此,术前必须确认患者无碘、贝壳类食物及其他严重过敏史,无妊娠[2]。
使用时应用无菌注射用蒸馏水溶解,在静注ICG 15~20 s后,血管即开始显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血管影像,能显示管径小于1.0 mm的细小血管。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神经外科血管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是一种近红外线荧光三碳菁绿染料,其最大吸收波长为805nm,最大荧光波长为835nm。
ICG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球蛋白等结合并存在于血管内,在近红外光源及荧光摄影机下,可发出荧光使含有ICG的血管显影,并最终在肝脏的帮助下被排出体外。
1967年,荧光血管造影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
此后,随着显示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 angiography, ICG VA)的手术显微镜的出现,ICG VA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神经外科血管性疾病手术中。
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血管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烟雾病患者16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5例),在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均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
对41例动脉瘤患者行术后CT明确有无缺血梗死,并行CTA或DSA评价动脉瘤夹闭效果,并与ICG荧光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
对16例烟雾病患者行术后CT明确有无缺血梗死,行CTA或DSA评价血管搭桥的效果,并与ICG荧光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
对5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术后DSA评价手术切除效果,并与ICG荧光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41例患者的动脉瘤夹闭手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颈残留4例,手术者均根据造影结果调整动脉瘤夹位置。
41例患者术后复查CT无缺血梗死。
36例患者复查CTA或DSA(5例患者未行复查),其中34例患者提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与ICG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相符率94.4%(34/36)。
2例患者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但术后DSA示微小动脉瘤颈残留。
吲哚菁绿应用原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荧光染料,具有许多重要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介绍吲哚菁绿的应用原理,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吲哚菁绿是一种具有强烈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吲哚环和菁环。
吲哚菁绿的荧光特性使其成为生物成像和药物传输的理想候选物质。
在生物成像方面,吲哚菁绿可通过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而发射荧光。
这种荧光可以被用来实现生物组织的实时成像。
通过将吲哚菁绿注射到患者体内,医生可以利用荧光成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疾病。
例如,吲哚菁绿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眼底血管和视网膜,从而指导手术操作。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用于肿瘤标记,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
吲哚菁绿在药物传输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吲哚菁绿可以与药物分子结合并稳定药物分子的结构。
这使得吲哚菁绿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被运输到靶细胞中。
通过将药物与吲哚菁绿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如光照)来释放药物,从而实现对靶细胞的精确治疗。
除了医学领域,吲哚菁绿还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吲哚菁绿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具有选择性的结合能力,可以通过荧光信号来检测和测量目标物质的浓度。
这种基于吲哚菁绿的化学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水质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总结起来,吲哚菁绿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染料,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荧光特性使其成为生物组织成像和药物传输的理想选择。
吲哚菁绿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还可以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吲哚菁绿研究的深入,相信吲哚菁绿的应用将会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吲哚菁绿的临床应用进展吲哚菁绿是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常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领域。
近年来,吲哚菁绿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吲哚菁绿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探讨。
吲哚菁绿作为一种优秀的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其分子结构稳定,荧光持久,荧光强度高,能够在体内精准地标记目标组织或细胞,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同时,吲哚菁绿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体内稳定性,不易引起细胞毒性或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记、器官显影、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手术等方面。
吲哚菁绿在肿瘤标记方面的应用是其在临床上的重要突破之一。
吲哚菁绿可以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显影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实时显示肿瘤组织的位置和范围,帮助外科医生实现精准切除肿瘤的目的,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此外,吲哚菁绿还可以通过与肿瘤相关的分子信号途径相互作用,实现肿瘤诊断、治疗和监测的多功能一体化。
在器官显影领域,吲哚菁绿的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通过将吲哚菁绿靶向性地注射到特定器官或组织中,结合荧光显微镜等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活动,帮助医生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疾病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估等工作。
吲哚菁绿的高度荧光性和生物相容性为器官显影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吲哚菁绿在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神经外科手术对神经组织的精细操作要求极高,而吲哚菁绿的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准确定位神经组织,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受损伤。
心血管外科手术则需要对心脏和血管进行精准显影,吲哚菁绿作为一种理想的心血管显影探针,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结构,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吲哚菁绿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的荧光探针,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不断提高,相信吲哚菁绿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拓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福祉。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 raphy, FFA)用于眼科临床以来, FFA已成为眼底病检查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FFA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动态地观察视网膜血管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由于脉络膜血管被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 igmental ep ithelium, RPE)色素及脉络膜本身的色素阻挡,很难像视网膜血管样容易被观察到。
因此,人们对脉络膜血管构筑的了解远不如像对视网膜血管那样清楚。
对脉络膜血管结构了解较少,并不意味着脉络膜血管的病理生理作用不重要,因为约90%的眼部循环流经脉络膜血管,许多致病因子都易聚积于脉络膜而发生多种脉络膜疾患。
为了能在活体上更好地观察到脉络膜血管构筑,早在1969年国外就有学者采用吲哚青绿( in docyanine green, ICG)及红外光对狗和猴子进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研究,随后又在人身上进行了系列研究。
但由于脉络膜血管构筑的复杂性及ICG的荧光效率较低(比荧光素弱25倍) ,很难采用像FFA那样的记录方法来清晰有效地记录到脉络膜的循环状况。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录像技术和激光扫描眼底镜( scanning laserophthalmoscope, SLO ) 引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增加了图像的时间分辨率或空间分辨率,并与数字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图像的处理及分析。
这些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ICGA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 ICGA作为FFA的一种补充技术,已在世界各地较普遍开展起来。
下面就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设备及技术、临床释义注意要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1ICGA的基本原理与特性ICGA是用ICG为染料,近红外光或红外激光为激发光源,通过高速摄影或实时摄像并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记录眼底尤其是脉络膜循环动态图像的一种技术。
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背景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菁染料药,安全无毒,因其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在临床上被多科室广泛应用。
第一,根据ICG的药理特性,静注后与血清蛋白结合,被肝细胞摄取,以游离形式由肝细胞分泌至胆汁,不参与体内化学反应,无肠肝循环、无淋巴逆流、不从肾等其他肝外脏器排泄,半衰期为3~4min。
因此,通过监测ICG体内动态代谢过程可量化评估肝储备功能有效状态,即为临床开展的ICG清除试验,主要以15min血液中ICG滞留率(ICG-R15) 、血浆ICG清除率(ICG-K值) 、有效肝血流量(ICG-EHBF)等作为衡量指标。
ICG清除试验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实时动态肝脏储备功能定量检测方法,采用脉动式ICG 分光光度仪分析法具有微创、简便、快速、可床边实时监测并短时间重复的明显优势[1]。
第二,根据ICG的荧光特性,可发射波长840 nm左右的近红外光,其增强荧光的组织穿透深度范围在0.5~1.0 cm之间,作为成像介质已经在临床使用超过50年,如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通过动态记录脉络膜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脉络膜疾病;ICG分子荧光成像技术通过观察不同组织荧光程度可用于组织血供评估、肿瘤定位、前哨淋巴结示踪导航等[2]。
以下根据ICG不同特性进行各科室的具体应用情况介绍。
一、ICG在肝胆外科临床应用精准肝脏外科在追求彻底清除目标病灶的同时,确保剩余肝脏解剖结构完整和功能性体积最大化,并最大限度控制手术出血和全身性创伤侵袭,最终使手术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术前精确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把握安全的肝切除范围,从而降低患者术后肝脏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3]。
肝脏储备功能指受检者健存的所有肝实质细胞的功能总和,依赖于活性细胞与肝血流灌注的相互作用,包括肝固有代谢容量储备及肝功能性血流量储备,两者相辅相成,特别是代谢容量-血流匹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