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_地质作用与地貌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

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

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5.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

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

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

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

向斜。

6.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河漫滩的形成: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2017•天津卷)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

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0—11题。

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11.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