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护理_1
- 格式:ppt
- 大小:12.81 MB
- 文档页数:59
颅内动脉瘤护理查房
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经常见的危险性高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在患者查房经常会遇到。
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护理查房内容
一、患者情况
在护理查房时,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颅内动脉瘤的部位、
大小和病程,以及患者目前的症状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状态等。
二、疼痛管理
颅内动脉瘤患者常常伴有严重的头痛,需要及时给予镇痛治疗,可采用口服或静
脉给药的方式进行,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镇痛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三、观察意识状态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及时发现意识改变、昏迷等情况,并密切监测患
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减退、肢体无力等,及时报告医生。
四、监测生命体征
定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五、药物管理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止痛药等,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严格执行医嘱。
六、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注意监测患者的饮食情况和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饮食计划。
结语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在护理查房的过程中,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一、术前护理1、护理评估(1)评估起病方式,有无脑外伤、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2)评估患者头痛程度。
(3)评估患者有无便秘、剧烈咳嗽、癫痫等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因素。
2、护理措施(1)保持病房安静,限制探视人员。
(2)遵医嘱正确使用降压药及镇静药物。
(3)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协助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如MRI和脑血管造影。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意识状况、头痛情况、运动功能等,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应告知医生,予以相应处理。
3、健康指导要点(1)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按时禁食水。
(2)绝对卧床休息,训练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
4、注意事项(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吵闹。
(2)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解除思想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二、术后护理1、护理评估(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神经系统体征,注意有无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及癫痫发作。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及时发现颅内出血征象,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
(3)监测血压的变化,控制血压以基础血压为准,一般增高10%-20%,以增加脑灌注,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4)观察患者头痛、呕吐情况,及时遵医嘱使用脱水及止痛剂。
2、护理措施(1)体位:30度的头抬高位具有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而又不致影响脑供血,是最合适的体位。
(2)注意保持头部切口敷料干燥,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注意无菌操作。
搬运患者时注意夹管,防止引流液逆流。
(3)并发症的处理:①脑血管痉挛:遵医嘱继续使用尼莫地平针,以4-5毫升/小时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3-7天,以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60毫克,q4h口服;②癫痫:注意安全防护,专人护理,观察癫痫发作先兆,按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一旦发作及时控制,并记录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及次数。
③脑梗死: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容治疗。
④脑积水: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及头痛情况,积极采取脱水、利尿治疗,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一腹腔分流术。
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护理观察要点观察头痛部位、性质,颅内压增高症状。
发病两周内观察脑缺血及脑动脉痉挛症状,如偏瘫、失语、精神症状、意识变化等。
DSA检查术后有无相关并发症,如出血、栓塞及意识障碍是否加重。
观察有无诱发出血相关因素。
发病两周后观察有无脑积水症状、头痛、意识变化等。
护理措施术前护理1、按神经外科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病情观察:观察神志瞳孔变化,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活动、癫痫等情况,并密切观察癫痫症状发作的先兆、持续时间、类型,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3、预防再出血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病室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如用力咳嗽、排便、情绪过分激动等,并告知目的及重要性,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及缓泻剂。
4、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
5、辅助检查护理:DSA检查的方法、目的及重要性及术后注意事项,穿刺处沙袋压迫1-2小时,患侧肢体制动12小时,防穿刺处伤口渗血。
观察DSA检查术后局部敷料情况,患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末梢血运情况。
术后护理按神经外科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对无颅内压者控制血压高于基础血压10-2OmmHg。
2.注意观察行脑动脉栓塞治疗术后有无脑缺血症状,及行肝素化后病人出血情况。
3.药物护理:使用扩血管药物时,如尼膜通、佩尔、20%硫酸镁等需静脉注射微泵控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低血压头晕、意识改变等脑缺血症状,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
4.引流管护理:行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者按蛛网膜下腔引流护理常规。
5.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1.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
多食粗纤维食物,切忌用力过猛,避免再次出血。
2.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咳嗽。
4.有高血压病史者应按时服降压药,使血压维持稳定水平。
5.遵医嘱按时服抗癫痫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6.颅脑术后去骨瓣者,注意局部伤口保护,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修补术。
颅内动脉瘤护理常规一、定义颅内动脉瘤(ntraraial aneurym)系指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
二、症状体征(一)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
一且破裂出血,发病急剧,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滴,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严重者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引发枕骨大孔疝,导致呼吸骤停。
(二)局灶症状1、动眼神经麻痹常伴有患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
2、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兆轻微偏头痛、眼睑痛,随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
3、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感觉性失语。
4、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可有视力视野障碍。
(三)脑血管痉挛脑部血管瘤发生破裂后,广泛脑血管痉挛可造成脑梗死,出现意识障碍、偏障、失语甚至死亡。
三、护理问题(一)有出血的危险与动脉瘤破裂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四)躯体活动障碍与肢体活动障碍有关。
(五)自理缺陷有效体活动障碍有关。
(六)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七)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脑水肿反应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预防出血或再次出血(1)卧床休息,拍高床头 15-30°保证充足睡眠。
(2)控制颅内压:严密监测颅内压波动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保持病房安静,稳定病人情绪,减少血管内外压力差,以防动脉瘤破裂。
①预防颅内压波动幅度过大,应用脱水剂时,控制输注速度。
行脑脊液引流者,引流速度要慢。
腰大池引流管位置不能过低。
②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因,如便秘、味嗽等、(3)控制血压,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变化,避免血压偏低造成脑缺血。
2、术前准备介入栓塞治疗者,除了按照术前常规准备外,还应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二)术后护理1、开颅者待意识清醒后,抬高床头 15-30°,避免压迫手术伤口。
健康域护理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极高,因此需要尽早完善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并尽早进行干预。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有先天因素的。
颅内动脉的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所以分叉的部位容易受到冲击。
如果患者先天的动脉发育有问题,就容易出现囊性动脉瘤,最后变为梭形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是有后天因素的。
比如动脉硬化就容易造成动脉闭塞,引起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瘤体破裂,引发脑出血和致命的神经功能障碍。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开颅手术和介入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护理要点1.器械准备。
(1)无菌包:用于装载无菌器械,保证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
(2)动脉鞘:用于插入患者的动脉,作为介入操作的通道。
(3)泥鳅导丝:细软的导丝,用于引导和放置其他器械。
(4)压力连接管:连接注射器和其他器械,用于控制血管内的压力。
(5)导引导管:经过动脉鞘插入体内,用于引导微导管和微导丝。
(6)Y型阀:用于控制介入操作中的液体流动。
(7)微导丝和微导管:细长的导丝和管道,用于进一步导引和治疗。
(8)弹簧圈:嵌入动脉瘤中,用于加强血管壁,防止破裂。
(9)可脱性球囊:嵌入血管内,充气膨胀,用于栓塞动脉瘤。
(10)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用于栓塞动脉瘤内的血管。
(11)电解脱器:用于溶解栓塞剂以解除动脉栓塞。
(12)血管内支架:在血管内植入,用于支撑狭窄的血管壁。
(13)液体加压袋:用于在栓塞操作中控制液体的加压和流动。
(14)瞳孔笔和烧水壶等:用于标记和消毒等辅助工作。
2.药品准备。
(1)全身肝素化:栓塞手术前需要给予全身肝素化治疗,根据患者体重按照一定剂量进行静脉注射,需要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2)其他药品:除了常用的介入手术药物外,还需要准备其他药物,如镇静剂、解痉剂、扩血管剂等。
3.术中卧位。
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2、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探视,避免一切外来刺激。
情绪激
动、躁动不安可使血压上升,增加出血的可能。
、
3、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早发现出血情况,尽早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避免患者用力打喷嚏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反射性增加颅内
压,引起脑动脉瘤破裂。
5、伴发癫痫的患者要注意安全,防止发作时受伤,保持呼吸道通
畅,给予氧气吸入,记录好抽搐时间,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物。
6、维持患者血压在正常范围,遵医嘱使用血管扩张药。
7、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8、介入栓塞治疗患者还应进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术后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2、患者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介入栓塞
治疗患者术后绝对卧床24小时,术侧下肢制动8-12小时,观察下肢血运情况。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维持血压在一个稳定水
平,避免血压过高引起脑出血或血压过低导致脑供血不足。
4、遵义组正确使用脱水剂及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给药期间注意观
察有无胸闷、面色潮红、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
5、根据患者病情定期给予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
发生。
6、严密观察患者头痛症状、肢体活动及感觉情况,及时发现颅内
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梗塞等征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医院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一)术前护理1.一般护理。
嘱咐患者绝对卧床,避免外界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增加再次出血的可能。
给予合理的饮食,勿食导致便秘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通便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要保持病房的通风,预防着凉而引起打喷嚏或是咳嗽,易使颅内压增高,引起动脉瘤破裂。
2.心理护理。
让患者有机会表达出忧虑,了解有关手术的情况。
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主动传递大量信息给患者以纠正其潜在的认知缺乏。
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内容,积极配合手术。
3.特殊护理。
为预防脑血管痉挛,手术前3天给予尼莫通静脉泵入。
有癫痫病史的患者注意保证患者安全,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
记录抽搐的时间,及时给予抗癫痫的药物。
4.进行术前访视。
探访时间为10~15min,在术前一天下午或晚上进行。
评估患者,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告知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注意事项及进入手术室后有关的应对措施。
(二)术中护理1.调节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安静,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
注意保暖,嘴唇发干的患者可用棉签湿润。
患者转运时保持平车平稳,避免不必要的颠簸和碰撞。
言谈举止表达对患者的关怀,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2.协助麻醉医生实施麻醉,与医生协力轻柔摆放患者体位,预防在摆放体位时造成患者动脉瘤的破裂。
术中连续心电监测,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实施监测动脉血压、保持中心静脉置管的通畅。
准备自体血回输机,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尿量。
3.手术配合(1)用物准备齐全,器械护士熟练、默契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重视无菌操作,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工作安排合理有序,动作敏捷。
单独一人时,应有慎独精神。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避免污染。
(3)安全使用电刀,在粘贴负极板时,简单向患者解释负极板的作用,保证负极板与患者皮肤完好的粘贴,防止电刀使用不当,造成皮肤损害。
手术结束后要检查负极板处皮肤是否完好。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1、行心电监护,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2、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瞳孔、血压、肢体感觉和运动情况并记录,与术前神经功能进行对照检查,了解有无异常变化。
3、严密观察股动脉伤口敷料情况,保留动脉鞘的防止意外拔鞘,拔鞘后按压局部伤口60分钟,盐袋加压6小时,穿刺侧肢体伸直不可弯曲8小时,制动6小时,遵医嘱观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每半小时一次,连续4次,密切观察患侧足背动脉皮肤温度及末梢血运情况。
4、对于行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病人,术后早期要严格限制活动,防止球囊移位。
卧床休息36~48小时,36小时内在监护室,限制体力活动1~2周。
5、由于手术本身或栓塞物质的刺激,病人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头痛、呕吐,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和镇吐剂。
6、预防脑水肿:遵医嘱静脉滴注20%甘露醇,甘露醇不仅可脱水、降低颅内压,还可以增加脑血流量,保护脑组织。
静脉滴注要快速,250ml甘露醇在20~30分钟内滴完,应避免渗出或漏出血管外。
术后颅内压增高和原有高血压者应保持较高血压水平,以提高脑灌注压,满足患侧脑组织供血。
7、扩容:遵医嘱给予706代血浆静脉滴注,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用多巴胺适当升高血压。
尤其是载瘤动脉闭塞后病人的患侧半球主要靠健侧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供血,局部血压较栓塞前显著降低。
同时出血性休克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升高,高分子蛋白、脂蛋白的增多以及缺氧、组织pH降低,都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升高。
缺氧还可损伤内皮细胞,释放促血小板聚集因子,而引起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凝固性升高,容易形成微血栓。
8、扩张血管:遵医嘱正确应用尼莫地平静脉泵入,尼莫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主要作用为扩张脑血管和增加脑供血,可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痉挛并发脑出血。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头痛、头晕、恶心、低热、多汗、皮疹等,并告知病人停药后症状均会很快消失。
静脉给药时,使用配备的聚乙烯导管,注意避光。
医院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常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如下几种。
1先天性因素血管壁的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都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2.动脉硬化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削弱了动脉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压力。
3.感染感染性动脉瘤约占全部动脉瘤的4%。
身体各部的感染皆可引起以小栓子的形式经血液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终末支,少数栓子停留在动脉分叉部。
4.创伤颅脑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由于异物、器械、骨片等直接伤及动脉管壁,或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临床表现】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
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患者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
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部分患者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可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
约1/3的患者,动脉瘤破裂后因未及时诊治而死亡。
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
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出血。
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62%,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d o广泛的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发生,患者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2.局灶症状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
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接、间接光反应消失。
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后护理【摘要】颅内动脉瘤手术后的病人采取合适的护理方式能保证术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本文主要从体位护理、呼吸道的观察与护理、脑室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伤口护理、心理护理等几个方面介绍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后护理的经验。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环节。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可因血压突然升高、情绪激动、用力大小便等诱发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常以手术方法切除病变血管及夹闭动脉瘤。
为了使病人早日康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护理病人。
1 体位护理(1)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2)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压迫手术伤口。
(3)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人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术侧下肢制动8~12小时。
(4)搬动病人或为其翻身时,应扶持头部,使头颈部成一直线,防止头颈过度扭曲或震动。
2 一般护理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对光反射、肢体活动、伤口及引流液等变化,注意有无颅内压增高或再出血迹象;2.3 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和抗生素;2.4 术后当日禁食,次日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昏迷病人经鼻饲提供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5 保持病房内清洁卫生及空气流通。
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对于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应有专人看管,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3 呼吸道的观察与护理3.1 气管插管的护理①约束好患者,防止患者自行拔管;固定好气管插管的位置,检查其深度及气囊充盈度,防止滑出或移位。
②观察呼吸频率、双肺呼吸音、动脉血氧饱和度(要求维持在95%以上)。
③及时有效地吸出气道内和口腔的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15秒/次,做到轻、提、转、快、抖,吸痰前后充分吸氧,防止患者缺氧及气道黏膜损伤;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痰液、面色、血氧饱和度及胸廓动度等,若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