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近代史
- 格式:ppt
- 大小:5.21 MB
- 文档页数:13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虞城高中高一7班:杨宝龙纲要:因为1997年撤除商丘县,建立睢阳区。
因此本文阐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清(包含清)从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
商丘县从帝喾高辛到现在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这近五千年历史中,其建臵屡经改革,政区也在不停更改。
重点词:商丘县;政区;沿革因为1997年撤除商丘县,建立睢阳区。
因此本文阐述的主假如睢阳区在有清一代(包含清)从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
(一)先秦期间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都亳。
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有一种说法: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
这是对于“商”的最早说法,此刻的商丘人向来以“阏伯”为商丘的鼻祖。
而丘在古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称丘,二是墓地称丘,阏伯曾在台上居住,死后又葬在台上,因此此处称商丘。
本来的商丘是指阏伯台,五千多年来尚袭到现在。
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故名商丘。
到了契的十三世孙汤,又在商丘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建都南亳。
据《史记》记录:“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尚书注疏》中也写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传汤自商丘迁焉”。
这是商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封微子于商丘,称宋国,国都在今城南。
《史记》记录:“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1]这是商丘第一次成为分封下诸侯国国都所在地。
春秋时,宋都在商丘。
孔子游宋,因避其讳,曾改写为商丘。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录:“商丘县。
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与楚、魏分割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属魏向来持续至秦一致。
(二)秦汉期间秦灭齐,全国一致,为了增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取销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旧宋地臵睢阳县,隶属砀郡。
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现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人、商品、商业发源地之隐喻。
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
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
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城区西南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现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
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丘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人、商品、商业发源地之隐喻。
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明代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
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
商丘古城城墙周长3.6 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城内建筑多为四合院建筑。
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
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
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
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一。
历史沿革商丘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燧人氏、颛顼、帝喾先后建都于商丘。
帝喾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都南亳(今商丘)。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为梁国,属豫州。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将梁国改为梁郡。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
南朝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
北魏为梁郡,属南兖州。
隋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596)置宋州,大业三年(607)复置梁郡。
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宋州,天宝元年(742)置睢阳郡,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
五代梁三年(909)升为宣武军,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为归德军,五代周时仍为宣武军。
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诏升为南京,为北宋陪都。
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商丘为南宋开国都城。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
元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
民国2年(1913)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
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
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商丘专区,辖商丘市和商丘县及睢县、民权、宁陵、柘城、虞城、夏邑6县。
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
1951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市治朱集。
1952年1月,永城县由皖北专区划归商丘专区。
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近代史作业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河南省商丘市近代史大事件(经济管理学院金融1403 郭龙家 26号金融1402 李旗 15号)一、商丘简介《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丘是“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
商丘是“火文化之乡”,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地、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
商丘,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魅力之城;一座物华天宝、宜业宜居的生态之城;一座改革创新、务实进取的活力之城;一座城乡繁荣、共享共荣的和谐之城。
(一)地理位置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下辖夏邑县、虞城县、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6县2区1市和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904.7万人(2014年1月,永城被列为省直管县)。
(二)历史人文商丘历史悠久,约有5000年文明史。
据史载,商族始祖契(xi)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十三世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称宋国,都宋城(今商丘古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称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称梁郡;隋唐时期称宋州;后唐改称归德郡;宋景德年间称应天府,为宋朝陪都;金承安五年改称归德府,元、明、清袭之;民国十八年(1928年)起,称商丘。
新中国成立后建商丘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97年6月撤地设市。
商丘是火文化的发源地,被命名为“中国火文化之乡”,“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在此发明了人工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纪元;“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阏伯在此观星纪时、掌管火种,全国十运会在此举行了“华夏文明之火”采集仪式。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简介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开始,简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传说时期1. 三皇五帝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三皇通常指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而五帝则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这些传说人物都是古代部落的领袖,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主和文明之祖。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统一了三大部落,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共主制国家。
他结束了战争,开创了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五帝时期,尧禅位于舜,舜又禅位于禹,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治理体系。
2. 禹传子启,家天下禹在治水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疏导江河,划定九州,使百姓安居乐业。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打破了之前的禅让制,建立了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
二、先秦时期1. 夏朝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带。
夏朝的存在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虽然关于夏朝的文字记载较少,但通过出土的文物和遗址,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夏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状况。
2. 商朝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创立者是商部落的首领成汤。
商朝的政治中心早期在河南商丘,后期迁至河南安阳,史称“殷”或“殷商”。
商朝时期,青铜器得到了广泛使用,甲骨文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文字的成熟。
3. 周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对周天子称臣纳贡。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大约在6000-7000年前,中国出现了许多分散的文明,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曙光。
在约5000-4000年前,最早的国家体制逐渐诞生,在经历了民族融合和与外族的战争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国。
在先秦诸子百家时期,使中国文化理论化。
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了中国文化一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大致发展方向。
而在汉代以后的民族大融合中,汉族的文化也吸收了不少少数民族的文化,使得中国的文化更趋多元。
科举制的发明是中国的寒门最终进入了权力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国在古代远远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然而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或少部分人手中。
这样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另一方面有严重制约了中国的民主发展,使得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
而今天的中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在赶超发达国家。
美国是一个在英国殖民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由于美国建立比较晚,且在美国建立时正值欧洲由封建社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期,因而美国直接跳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
为获得更多的土地来进行国家的发展,美国开始了著名的西进运动,占领了大片印第安人的土地,也屠杀了许多美洲土著居民,美国还向欧洲国家购买或通过战争占领了大片土地,大致形成了美国现在的版图。
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障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由于美国本土远离旧大陆(亚欧非三洲),因而未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的侵扰,使得美国在此期间大发横财,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美国由于人口大多为移民,民族之间矛盾比较复杂,但也是美国文化呈现多元化。
中国历史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四千年以上文字可考的历史。
最早的远古遗存人类距今则已有170 万年以上。
从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始终就是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商丘的历史文化商丘文化灿烂,轶闻趣事丰富多彩。
这里有“相思树”的悲剧,有“月下老人”的喜剧;有“闹龙街”的幽默,有“葫芦诗”的戏谑;有“桃花扇”的凄美爱情故事;有“高祖斩蛇”的威武神勇传说,可谓包罗万象,不胜枚举。
商丘是许多美丽故事传说的发源地:相思鸟吟唱千年一曲、大小乔醉曹千口一传、花木兰忠贞千古一人、月老人牵情千里一线、李太白娶妻千金一壁、李香君贞烈千古一扇,“庄周梦蝶”、“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朝三暮四”等成语的发源地均在商丘。
1、《相思树》:西周成王三年(前1039年),微子封于宋,都睢阳(近商丘)。
宋国最后一个国君康王戴偃废兄而立后,东侵齐,南掠楚,西败魏,与邻国齐、楚皆成敌国。
他将血盛在牛皮袋中,悬而射之,名曰“射天”。
他像纣王一样沉溺于酒色,荒淫无度。
群臣凡进谏者一律射杀。
所以诸侯都叫他“桀宋”。
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天资国色。
康王闻之大喜,便将何氏抢入宫中。
韩凭为夺妻之恨发了几句怨言,被降罪下狱,继而又带罪去成西修青陵台。
韩凭之妻何氏于是作《乌鹊歌》以明志:“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鹊高飞,罗当奈何!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民,不乐宋王。
”不久何氏有向韩凭密传书信,信曰:“其雨霏霏,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不料此书落到了康王之手。
康王以示左右官员,但都不解其义。
谋士苏贺看了半天,突然悟出,向康王道:“其雨霏霏,是说无限悲伤,思念丈夫之甚。
河大水深,是说她无法往来,以探望丈夫。
日出当心,是说她将以死拒大王而殉丈夫。
”康王大骇,若有所失,闷闷不乐。
为防何氏殉情,命宫女严加看守。
韩凭闻讯,无限悲愤,深知再无缘与妻子相见,便含恨而终,何氏闻韩凭自尽,痛不欲生,暗将衣服腐蚀,伺机殉夫。
一日,康王携何氏游青陵台。
何氏俯视台下,突然看到不远处韩凭新坟,泪如雨下,百感交集,悲痛欲绝,纵身投台殉情。
随从官员和宫女无不惊骇,急忙阻拦,不料衣服因被腐蚀而不中手,可怜如花似玉般的何氏竟坠台身忘。
康王至台下,见何氏身亡叹息不已,一步三回首,恋恋不舍。
顽强抗日商丘人民浴血奋战7年多破坏、掠夺、奴役、杀戮。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商丘后,便给商丘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抗战时期,商丘因处于郑州、武汉、徐州的三角地带中间,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1938年5月初,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十三师团为配合华北方面军围攻徐州,自蚌埠出发,经怀远、蒙城直扑永城,5月12日驻守永城的国民党军稍加抵抗即行撤退,永城沦陷。
5月17日至18日,日本华北方面军第十四师团及暂配十六师团之酒井支队,从山东菏泽南下,于18日占领民权县城,切断了陇海铁路的交通,堵住了国民党军西退的后路。
19日,日军攻陷军事重镇徐州,接着大举向豫东进犯,企图西夺郑州,南攻武汉,占领中原。
25日,攻陷夏邑县城。
26日,攻陷虞城县城。
29日,攻陷商丘县城,同日,攻陷宁陵县城。
31日,攻陷睢县县城。
6月2日,占领国民党军拱手相让的柘城。
至此,日本侵略者攻陷商丘全部所辖县城。
侵华日军在商丘狂轰滥炸,烧杀淫掳,无恶不作,使商丘人民蒙受了空前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日军禽兽暴行:件件都是血泪记忆“四月里到十三(阴历),日本鬼来到县东关,头一炮打到三台阁,放起火来烧四关,不知房子烧多少,狼烟咕嘟七八天。
”日军无恶不作制造众多惨案《抗战时期商丘市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报告》显示,狂轰滥炸是日军侵略商丘的一个重要军事手段,每当其发动进攻之前,就派出大批飞机轰炸国民党军的阵地、军事目标,城镇、交通要道,甚至穷乡僻壤的无辜群众也不能幸免。
据资料记载,1938年2月至7月,日本飞机轰炸商丘车站,虞城县城(现利民镇)、马牧集(现虞城县城)、贾寨,朱集,民权邓庄寨,夏邑县城和周围村庄,睢县县城,宁陵县城,商丘县(现睢阳区)路楼、崔楼等地10次,共计触动轰炸机60架,投弹453枚,共炸死、炸伤平民519人,炸毁民房无数,一些村庄被夷为平地。
1938年6月12日,日军100多人以抓捕游击队为名,团团包围了商丘县老南关,他们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抓,血腥屠杀116人,随后又在尸体上浇上汽油进行焚烧,企图通过焚尸灭迹来掩盖其犯下的罪恶。
篇一:《我的家乡商丘》西横距168千米,南北纵距128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辖睢县、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个县及商丘市。
后经多次变更,1997年6月撤地设市后,商丘市:辖梁园、睢阳2区,虞城、夏邑、民权、宁陵、柘城、睢县6县,代管县级市永城市。
历史文化商◇丘◇欢◇迎◇您◇商丘是先商和商业的发祥地。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e)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阏伯便是商的始祖。
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
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
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
从此“商人”一词作为“买卖人”的代称一直沿袭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仓颉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喾陵,有中华之战】【梁孝王守睢阳】【睢阳之战】【赵构登基】【师尚诏攻克归德府】【李自成两次攻打归德府城】【黄河在商丘北徙】夜校】【睢州高许之变】【淮海战役商永战斗】【全国绿化会议在商丘召开】【京九与陇海铁路交汇通车】历史名人之王商汤烹饪鼻祖伊尹汉字创造者仓颉文哲大师庄子灌婴江淹一代才子侯方域范三皇之一炎帝五帝之一帝喾“火神”阏伯经商始祖王亥醉酒第一人杜康孔子商朝开国商◇丘◇欢◇迎◇您◇仲淹巾帼英雄花木兰三代帝王师沈鲤兵部尚书袁可立旅游资源商丘古城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河南省商丘县城。
建于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
建于明正德六年( 1511年)。
商丘地名沿革略考--说商与商丘薛立芳【摘要】早期文献记载中“商丘”与“商”本不相同,自杜预《春秋释地》释“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始引起理解的混乱。
其实杜预“三名一地”之说特指春秋时期宋地有商、商丘之名,皆指宋地而言。
其后学者忽略具体的历史背景,将阏伯时期之古商丘与宋之称商丘等同,造成诸多分歧,并进而对传统文献记载产生怀疑。
从文献记载可知:阏伯迁居商丘,此处的商丘为古商丘,特指阏伯观星台旧址所在区域;契作为商人始祖,被封于商,商是其封地,后来更成为国号;商灭国后,商后裔被封于宋,宋在商故地,宋又称商,亦称商丘,此“商丘”之丘有废墟之义,商丘指商故地。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商;商丘;阏伯;契;相土【作者】薛立芳【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商丘地名曾多次变革,前后共使用过11个地名,其中多与商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商、宋、商丘、归德等名皆与商族或商朝有关,表明商丘为商文化之发源地,并且有着长久持续的影响力。
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不详,这些地名最初来源与所指之区域都存有较多争议。
这其中又以“商、商丘”之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多。
本文拟对“商”地名之来源及其与商族之历史渊源进行辨析,希望能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商丘的历史及其与商王朝之间的历史渊源。
由于年代久远,史迹渺茫,对商地名最初之来源的研究往往只能从文字学的角度来探求。
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商族之来源来推断商名之本义。
如胡阿祥在《商国号考说》中认为,商族之名最初来自玄鸟图腾,进而成为商族之名,又继而成为商朝之国号[1]。
另一类则与之相反,认为商族之名或商之国号来自地名商。
以王国维为代表,其在《说商》一文中明确提出“商之国号,本于地名”[2]327。
但其并未进一步解释商地之得名原因。
"揭开历史文化名城的面纱"系列——商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中国大地上置放着的最大一枚货币,那就是商丘古城。
从3000米高空鸟瞰商丘古城,她就象一个外园内方的中国古铜币。
说来也巧,中国最早的商人也是在这里诞生并开拓出去的。
说起商丘那可是故事多多,我们说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揭开她的面纱。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原始社会末期商丘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商汤灭夏,在商丘建立南亳。
西周时商丘为宋国。
春秋时期宋与鲁、楚同为周朝的文化中心。
战国时期,宋国在百家争鸣的态式下曾出现过文哲大师庄周。
西汉时商丘为梁国,经梁孝王刘武的治理,国富民殷,人才济济而雄冠诸侯,占尽天下风流。
北宋初期,商丘被定为陪都南京,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即设在商丘城内。
明清之际,商丘名人迭出。
近代史上,商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商丘地处黄河故道南侧,北邻山东,南接安徽,东畔江苏,西望开封,商丘古城座落其中。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商丘古城,即明代建筑,又称归德府城。
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距今已有494年的历史。
城池里方外圆,形如铜钱。
是中国现存四座古城建筑保存较好的一座。
古城内外文物景点有几十处,主要有:阏伯(俗称火神)台和阏伯庙;古宋国第一个国王的微子墓;战国时期三陵台;西汉梁国遗址和遗存下来的千年银杏树;纪念孔子讲学处文雅台;纪念唐时张巡、许远守睢阳的六忠祠;赵匡胤避暑处清凉寺;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具有独特建筑特色的大成殿、明伦堂;清初称为国朝三大家之一侯方域的书斋壮悔堂等等。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商丘,当时是水源丰实,土地肥沃,为远古的民族部落提供了理想的生息繁衍之地。
传说黄帝的孙子高阳氏即颛顼帝,他自穷桑来到商丘,建立帝都。
黄帝的曾孙姬夋辅佐颛顼有功,后也建都于亳,今商丘高辛集,号高辛氏,史称帝喾。
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契,二儿子叫实沈。
历史名城商丘历史名城商丘八王书屋2013年8月2日收集整理商丘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阏伯在公元前28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
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
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
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
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商祖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由此衍生的文化称为“商文化”。
商丘为六朝古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前中期都城、周朝宋国国都、汉朝梁国国都、南宋开国之都、金朝末年暂迁之都。
早在8700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六任帝、大伏羲氏族栗陆氏执政的首任帝栗陆氏伏安降生于栗广之野(今夏邑)并都于此。
商丘也是炎黄、燧人氏、神农氏等三皇五帝的建都地。
商丘是中国重要的古都,建都时间最早,跨度最长,前后共历1500多年。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建都于商丘。
帝喾之子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虞城谷熟镇),商丘为商朝的第一个建都地,并先后数次在商丘建都。
课时达标2—《抗击八国联军》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共78分)1.“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左宗棠收复新疆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套在中华民族脖子上的沉重枷锁,下列条约中,规定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居住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下图是某一条约签订的情景,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不平等条约。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中国海军访问英国,有英国网友感慨道三艘巨大的军舰……真遗憾,这是中国军舰,不是英国的。
记得我们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
”近代史上,英国发动或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认为:“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以下对条约的内容或影响分析正确的是()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②《南京条约》使英国从中获得很多块领土③《马关条约》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④《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①②③B.③④C.②③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2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