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小组讨论报告——国共实力对比
- 格式:pptx
- 大小:9.07 MB
- 文档页数:35
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比“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667页】一、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力量对比注释:[1]来源于670页,[2]来源于668页;还有将近1万人保卫延安。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第一二○师(贺龙)、第一二九师(刘伯承)。
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人亿。
(陕北、山东、东北大部:从共产党的解放战争可以看出)分析结果: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挥了了重要作用;自身付出惨重代价共产党在抗战后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5万多人发展到300多万人。
结论:抗日战争前后共产党和国民党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共产党由弱渐强,国民党遭到削弱。
二、共产党在抗战期间逐渐强大的原因分析(宏观)战局分析1、统一战线思想(群众路线)把人集中在共产党一边军队上:党指挥枪(军队拥有巨大战斗力)2、军队——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但不集中,各自为政3、统一过程——军阀混战时的统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为什么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共产党能把人民集中起来?)4、依靠群众——政策上:土地上,减租减息;敌占区,日军,人民的有了斗争的思想和行为,集中情绪5、政策分析——(人民战争和正规军的局部战争的分析)——党性共产党成分单一(农民、工人出身)国民党:成分复杂(地主、官僚、资本家);群众利益相冲突,不敢发动群众6、党自身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成分单一;思想工作(整风运动);军队建设;领导魅力;战争洗礼;理想信念。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真实实力之比较本文通过大量原始史料从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影响力、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加以比较研究,深刻阐述国共两党在第一合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源所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客观评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败。
标签:国民党;共产党;实力;比较尽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论说,但大革命的成败已成为既定的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的存在着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为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会选择党内合作的方式?为什么陈独秀会在大革命中走向右倾?又为什么大革命会走向破裂?太多的为什么的回答都及不上回归到当时的历史事实,回归到合作前夕国共两党的真实实力之比较。
是两党当时的实力决定了以后的一切,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这一切“为什么”的答案,合是历史的必然,分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事实才是真实的答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国共两党自身规模、发展实力比较内因是事物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真实实力的较量根本在于其自身内部实力的差异。
国共两党成立的时间、资历、合作前夕的规模以及在全国分布的势力范围都有很大的差距。
从中国共产党这方看,中共是1921年7月23日在共产国际苏俄一手策划下成立的,对此毛泽东就明确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是共产国际派人来帮助组织的”。
早在1920年3月共产国际东方局就派魏金斯基来华,目的是与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各种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
到1921年中共成立之前已相继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以及在日本的旅日共产主义小组和在巴黎的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党的“一大”成立会上出席了七个地区代表党员57人的12名党员。
可以看到,此时共产党员只有57人,也只分布在全国五个主要城市。
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时,党员也不过195人。
直到1923年5月共产国际的代表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形势和工作时还在说:“我们的团体还一直这么小,谈不上是一个政党。
1924年孙中山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同时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
在孙中山看来,三民主义比共产主义更具包容性,更适合中国国情。
他同时借鉴西方分权整治与苏俄党治学说组织国民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即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从“主义”到“组织”,无论是“治党”还是“党治”,均“以俄为师”,“全盘俄化”,建立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高度内聚力与社会动员能力的列宁主义政党。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国民党退守台湾,共产党占据大陆,共产党从国共分裂后的艰难前行到最后全线胜利,国民党从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党统治到惨痛败退,二者命运的天壤之别可从组织方式中获得一个答案。
一、组织定义:不断调整vs空洞不明《中国共产党党章》从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的一大到建国前的七大,28年间修改了六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完善党内的各项组织方式。
与之对比,《中国国民党党章》上对组织方式的定义相当简略。
从两党的《党章》中即可发现,《中国共产党党章》对党的组织方式的规定非常具体民主,操作起来可行性非常强。
而《国民党党章》对党的组织方式的规定非常简单,只有原则,没有具体的方式方法。
实施可能因具体行执人的理解而出现很大的差异,非左即右。
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按照一个标准,实施同样的方式方法,团结如一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国民党人只能参照组织原则,依据自己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在合作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矛盾,分散精力,从而很难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二组织吸纳:严格考察vs无序扩张共产党在进行党员吸纳时,是通过基层组织的认真考察。
吸收新党员都要通过基层支部,只有基层才能了解掌握新成员的基本情况,衡量是否合格。
意识形态越强有力,对基层组织要求也越严。
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支部”的重要性大大强于国民党的“区分部”,共产党除了支部审查,还有一段时间的候补期,以考察是否符合意识形态标准。
中共在组织上追求一种高度纯洁性,对稍有动摇和疑点的党员,都持苛刻怀疑态度,对之“隔离”、“冷冻”、“审查”、“控制使用”。
以往各种著作中述及解放战争时,大多认为1946年夏拥有430万军队。
几百架飞机、几百艘舰艇的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及个人的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讨的。
国民党当时的确是有较为强大的人力物力、有美国的支持、有日军的遗留装备,但这只是战争的强力而不是直接的实力,国民党军事实力被远远高估。
46年夏季的国民党军事实力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在从战略思想到战役战术、从后勤补给到军制训练都有很多严重的问题,甚至在历来被认为最占优势的武器装备方面也并不适应这场战争的需要。
可以这样说——在1946年夏季内战全面爆发时,国民党方面没有将其大部分战争潜力转化为实际的作战实力,其在军事上的某些方面实际处于劣势,而另一些方面未能发挥其优势,国共双方战争实力的天平一开始就倾向共产党方面,战争的结局在开战时就已经定论。
一、力量的拥有军事力量的拥有并非是指军事人员和装备的多少,更重要的还有人员的士气与训练程度,武器装备对战争的适应性及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先就战争的最基本条件“人”而言。
国民党方面虽然拥有430万军队,但它包括了近百万后方人员,一百多万的作战能力很差的非正规部队,其实际可用于野战的正规部队不过二百余万。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既大肆裁军(并不单指杂牌军,也包括非同一系统的嫡系部队),将大批有作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兵赶出军队。
仅以第 1 战区为例:在1945年末至1946年初,就将78军裁撤,嫡系10军与89军编并为整3师,陕军38军与96军合并成整38师等。
同时有收编战斗力很差的伪军,例如在山东收编伪军吴化文部,裁减抗日有功的东北军)。
更为严重的是按派系、按实力、按关系裁减部队,更加重了国民党军队惯有的保存实力的风气。
不是将得到的补充人员和装备编入缺编的老部队,而是将其组成新的部队(包括使用老的番号),就是五大主力中的整74师在孟良崮战役时,仅步兵就缺员三千余,应有的36门美制山炮只有28门。
国共两党对待其各自革命事业态度的不同——原因分析及产生的结果在《在华五十年》一书中,作者司徒雷登这样总结国共两党各自成败的原因:“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可悲的是某些国民党员缺乏这种精神”。
蒋介石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国民党:“党、政、军干部之自私、无能、散漫、腐败不可救药”。
事实上,正如司徒雷登和蒋介石所说的,在国共相互对抗的过程中,共产党往往是团结一致、无私奉献,对革命事业充满忠诚与热情。
而国民党不仅没有表现出这种精神,反而是内部斗争不断,政府贪污腐败严重。
共产党与国民党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由拥有先进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组建的政党,那么为什么会在对待各自革命事业的态度上存在这样的差异呢?这种差异又是如何决定了最终的成败呢?两党党员对各自革命事业态度有差异的原因1.国共两党党内成员组成上的不同共产党的党内人员组成是非常单纯的。
在共产党建立初期,党员都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其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壮大,但与国民党相比,共产党始终都是实力较弱小的一方,其党员只有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不会有其它目的。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从1927年的“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党员,这虽然对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是有益处的:在这其间,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共产党党员纷纷脱离了党组织,这也保证了那些当时选择坚持留在共产党,以及之后依然愿意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才是真正的坚定勇敢的无产阶级战士,是真正愿意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党员。
与之相反,国民党是一个复杂的政党。
在国民党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党表现出了对革命态度的不坚定,有很大的软弱、妥协性。
一开始孙中山只是希望改革,在改革道路无法实现后被迫选择了革命,但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又向袁世凯妥协。
在自己的革命处于低潮时,国民党又开始与共产党合作,当时国民党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甚至与共产党的纲领基本一致。
国共内战前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核心提示:国共内战前国民党的总兵力为430万,它占有3.39亿以上人口、73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他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
解放军的总兵力为127万,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的人口为1.36亿,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被分割、包围的,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外援。
内战后国民党只剩下100多万部队逃到台湾;而共产党兵力超过400万,大陆基本解放,除了西藏等一些偏远的地方。
国民党内战前军事实力一览: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所辖陆军计有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师),约200万人,非正规部队约74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勤部队、军事机关和院校约101万人,总兵力约为430万人。
海军编组为海防(驻青岛)、江防(驻江阴)、运输(驻上海)3个舰队及8个炮艇队,有各型舰艇129艘;空军编组为5个军区(沈阳、北平、西安、汉口、重庆),有4个驱逐大队,2个轰炸大队,2个空运大队,1个侦察中队,各种飞机443架。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的部署大致为:一线:1、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7个军;2、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下辖第十一战区(北平)4个军、4个整编师,第十二战区(归绥)3个军、1个整编师、1个骑兵军、2个骑兵师;3、第二战区(太原,司令阎锡山),5个军;4、徐州绥署(主任薛岳),下辖第一(南通)、第二(济南)、第三(徐州)、第八(蚌埠)绥靖区,共5个军、9个整编师;5、郑州绥署(主任刘峙),下辖第一战区(西安)8个整编师,第四(许昌)、第五(开封)绥靖区6个整编师;6、武汉行辕(主任程潜),下辖第六(樊城)、第七(大冶)绥靖区2个整编师。
二线:1、广州行辕(主任张发奎),2个整编师;2、衢州绥署(主任余汉谋),1个军、1个整编师;3、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3个军、3个整编师、1个骑兵军、4个骑兵师;4、重庆行辕(代主任朱绍良),6个整编师。
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作者:朱晓明胡博来源:《读书文摘》2019年第04期1948年,一场几乎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会战——淮海战役爆发了。
从这一年的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10日止,这次历经66天的、堪称中国近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以国民党军队的惨败告终。
经此一战,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失,再也无力抵御解放军的攻势。
长久以来,关于国共双方的参战兵力多以国民党军80万败于解放军60万一说最为常见,然而国民党方面却认为自己是以40万兵力“在无后续补给状况下苦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到底有多少部队参战。
先说解放军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进行淮海战役,特地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对参战部队实施统一指挥,其参战部队则由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为主要的部队联合作战。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参战有3个兵团15个纵队(军)40个师(旅),计36万余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战有7个纵队19个旅,计15万人;华东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参战有7个独立旅、数十个军分区,计9万余人。
在这些部队中,属华东野战军部队实力最为雄厚,多数纵队的兵力在25000人左右,成为淮海战役中承担主要歼敌任务的主力。
据战后统计,华野歼敌44万余人,占全部战绩的79%。
第1兵团(又称粟裕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下辖第1、3、4、6、8、10纵队,计6个纵队15个师,是华野所辖各部中战斗力最强的兵团,华野“六大主力”纵队,有5个隶属该兵团,囊括了粟裕全部嫡系,即所谓“叶王陶”部队(1纵司令员叶飞、6纵司令员王必成、4纵司令员陶勇),擅长运动战和打穿插,战果最大。
据战后统计,1纵歼敌38830人;4纵歼敌最多,达72863人,并生俘杜聿明;6纵歼敌30154人。
此外,3纵擅长攻坚,8纵攻守兼备,10纵长于阻击。
第2兵团(又称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属于强弱结合,主力中坚是聂凤智的9纵,战斗力强,完成任务坚决,发挥作用大。
对国共势力对比急剧变化原因的分析【核心观点以及基本思路】共产党重视基层人民(农民)的切身利益,获得民心。
而国民政府阶级明显。
存在阶级冲突。
从共产党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三管齐下进行分析,并且重点分析国共双方对农村农民的态度和方式的差异。
【分论点】政治上:土改以后广大农民拥军参军保卫胜利果实,增强了解放军实力;共产党采取统一战线得到其他阶层党派的拥护;国统区人民反内战,反饥饿运动的斗争;共产党在政治上对国军分化瓦解。
军事上:初期国共实力对比: 之后,共产党军队达到280万人,原因在于:解放军军事上节节胜利粉碎了国军进攻,敌我力量在军事上的差距不断缩减;解放军挺进中原后战火烧到国统区大量消耗了国民党的战争资源和有生力量。
经济上:解放区经过大生产运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 《南京政府崩溃探索》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对于农民阶级的态度与方式的差异:认为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迅速崩溃,农村问题、特别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未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反,共产党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改以后共产党满足了农民千百年的愿望。
为了保住分得的土地,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供应物资。
农民在共产党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规模动员起来,成为强大的社会资源。
· 《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成汉昌,中国档案出版社·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董志凯,北大出版社,1987军队数量 武器装备 拥有人口 国民党430万人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有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
3亿多 共产党 120多万人 基本上是步枪 一亿多。
国共三年内战期间双方的兵力武器对比如何一、解放战争初期:1、人数对比:至1946年内战爆发时, *** 总兵力430万人,包括陆军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师)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其他军事机关共101万人,以上为正规军356万人。
此外还有非正规军74万人。
*** 部队总数约为127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1万人(计有24个纵队及相当于纵队之师、11个旅及相当于旅之师),地方部队66万人。
*** 领导的 *** 在同时期约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辖有纵队及相当于纵队的师共22个,旅及相当于旅的师共94个。
此外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
*** 装备较 *** 军落后,但也不是“小米加步枪”。
内战爆发时, *** 有炮兵14个团、17个营和38个连。
步马枪、冲锋枪、轻机枪等各种枪支数量也并不少。
2、装备对比:1946年7月, *** 军的装备大致为1/4美械、1/2日械、1/4“国造装备”(自己生产制造的装备),美械与半美械装备部队最少为22个军(整编师)64个师(旅),交警部队18个总队又4个教导总队;其中45个师(旅)与交警部队为全美械。
以装备不是最好的整编第11师为例,装备长短枪11520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2370支;火炮四百四十门,其中最大口径的是美制105mm榴弹炮八门;火箭筒一百二十具;汽车三百六十辆。
另外还组建了三个快速纵队,每个快速纵队下辖一个步兵旅、一个战车营、两个炮兵营、一个装甲搜索营、两个工兵营、两个汽车营,装备有坦克四十辆,重炮二十四门,汽车二百辆。
大约只有不到1/10的杂牌军装备较差。
空军有五个军区司令部,5个战斗机大队,2个中型轰炸机大队,1个B24大队,加上一个侦察机中队,有飞机约九百余架,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
海军有接受日伪舰艇288艘,美 *** 让的舰艇271艘。
1945年苏军占领东北时,抗联也随苏军直接进驻东北,几乎在同一时刻, *** 命令关内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冀热辽军区 *** 部队迅速奔赴东北进行接收。
说到1949年的国共争斗,最让人意外的就是国民党军队的短期土崩瓦解。
从当时实力而言,国民党占绝对优势。
1945年底,国军数量有四百五十万(内有正规军两百万),共军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内有野战军六十一万)。
在武器装备方面,国军多为美式,又接收日本和伪军武器,明显优于中共。
据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报告,国军有可起飞的飞机三百四十四架,完全掌握制空权,并有海军船舰两百四十多艘。
在获得外援方面,苏联在东北虽然也给共产党不少援助,但总量上大大少于美国对蒋的援助。
故而蒋介石轻视共产党的思想非常严重。
1945年9月23日,他说:“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受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中共祸患已除其半矣。
”而实际上中共力量集中在长江以北,实力俱在。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说,共军只是“毫无训练的老百姓”。
1946年5月,四平战役国民党得手后,蒋更不把共军放在眼里,他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次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
6月17日,蒋还说,“共产党的战术和江西时代一样,并无多少进步……他们在东北虽然得了不少日本的武器,但并不知道运用。
”“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的好,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
然而,事实上,3年后,被赶到海岛上去苟延残喘的不是他眼中“乌合之众”的共产党,而恰恰是“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的国民党。
谁为为之?孰令致之?在这里面,作为最高军事指挥的蒋介石当负最大责任。
蒋介石的第一个失着是作为大国领袖,他却没有四海一家包容异己的胸襟气度,这主要表现在他战后对伪军的收编态度上。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就如何对待沦陷区大量存在的伪军召集何应钦、白崇禧和陈诚等人开会讨论。
在会上何、白主张收编,陈诚坚决反对。
何、白认为:“我们既要伪军坚守阵地防拒共军,又要解散他们,这怎么行得通,势必激成变乱。
”陈诚则认为:“如果把伪军编成正式部队,不仅妨害国军的整编,且混淆了国军的血液,千万不能办。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10期(总第154期),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但当蒋介石调遣部队开赴日伪军占领区受降时,却严命中共领导的武装不得参与受降,这种单方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遭到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
为了获得更多的占领区,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大打出手。
从1945年9月开始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军的战事从未停止,由美国出面促成的军事调停小组几乎形同虚设,使得原本应该在战后转入建设的中国失去了和平的机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之后,又坚定地继续发动“剿共”战争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对3个月内“剿灭共匪”盲目充满信心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一边整军一边备战为了限制中共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蒋介石在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的前两天就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第1战区所属部队向洛阳推进,第2战区所属部队向太原推进,第3战区所属部队向杭州推进,第5战区所属部队向郑州、开封、新乡推进,第6战区所属部队向武汉、宜昌、沙市推进,第7战区所属部队向汕头推进,第9战区所属部队向南昌推进,第10战区所属部队向徐州、海州推进,第11战区所属部队向保定、石家庄、北平、青岛、济南、德州推进,第12战区所属部队向察、绥、热三省推进,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广州推进,第3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南京、上海推进,第4方面军所属部队向长沙、衡阳推进,新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东北的接收。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向解放区推进,美国政府也调动大量运输舰和运输机帮助国民党军队向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输送军队,为蒋介石在全国各地的接收创造有利条件。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不仅遭到了中共方面的强烈抗议,还遭到大量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反对,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