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 汇报展示
- 格式:ppt
- 大小:781.00 KB
- 文档页数:15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演进和现状[提要]本文在回顾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展示了信息技术教育在美国目前的最新发展状况,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目标与原有目标的不同之处,总结了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学习,美国经验21世纪之初,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构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美国无论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上,还是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都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本文试图对美国信息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作一初步探讨,为我国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发端与历程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巾的运用为核心的,如果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教育领域的革命的话,那么,这场革命发端正是源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以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1969年,美国Internet网创建成功,尽管Internet网(前身被称为阿帕网)最初的研制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用以防止核武器的突袭造成军事指挥中心的瘫痪,但这项技术不久便为科研和教育部门所用,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广泛民用。
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率,将人类文明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1977年,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的问世,又使得计算机在各部门和千家万户的广泛使用成为了可能,大大推进了人类迈入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此前,电子革命对教学的影响大多限于研究领域,或直接涉及与开设计算机课程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领域。
而从7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广泛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已经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信息化的浪潮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以排山倒海。
雷霆万钧之力席卷全球,与美国政府倡导建立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示范效应不无关联。
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这项计划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三章美国计算机通识教育发展历史有一个划分。
变革时期的计算机教育带框图的那个第一节 60-80年代计算机通识教育准备阶段(原生态阶段)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是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
计算机刚刚诞生,只有研究生产者学习其计算机知识。
在1960年以前,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出于国防需要,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计划。
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
计算机教育的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
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
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
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
80年代初期,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
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 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
一、计算机通识教育观念的萌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NIEPE-PO)副会长塔克尔(M.Tucker)进行一次全国性的调查。
发现美国的有些学校一直认为,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经验的过程,故教师们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计算机只是一种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新式工具,其作用就如自动传送带一样”。
塔克尔还发现,在一些学校中,计算机只被用于进行“计算机扫盲启蒙”课程。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及分析在当前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出现一个热点问题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即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考察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美国密西根州的一些教师根据密西根州的教学大纲文件设计了若千方案,包括小学和中学的几门课程的整合设计,涉及美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数学、理科、社会学科、特殊教育以及技术等,并且已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实验。
“沿着那颗星”学习案例:1.课程描述这个专题学习要讨论的是:美国内战前期专门帮助奴隶逃跑的秘密组织——地下铁路问题,它对于理解黑人圣歌的历史意义,以及对PaulCillins的一幅油画“HarretTubman’s Underground Railroad,的历史意义。
所涉及的学科包括交流艺术、人文学科(音乐和艺术)、语言艺术、社会学科、技术等。
适用的年级:4—8年级。
这一课突出了内战之前的时期内音乐和艺术的意义。
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音乐变得生动,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呈现信息则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
时间安排:用大约2到4周的时间,包括每个班级每周两次到媒体中心。
教师要先准备:(1)唱片或光盘集,了解各个有关的因特网站点;(2)教师角色的配合与协调:电脑教师收集所需的资源,教授调查研究的技能,帮助学生鉴别和查找资源材料,并提供指导;课堂教师引入单元,描述计划和相关的活动,评价学生的作品;艺术教师在艺术课内为计划和教学的进行安排一定的时间,并为手工艺和评价计划提供材料;电脑教师和课堂教师帮助个别学生的调查和计划,并评价完成的作品。
而对学生要在方案实施前教他们在电脑室里用电子百科全书,并让他们7解基本的因特网搜索和查询技能。
2.教学过程方案的具体实施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圣歌、艺术作品和音乐。
(1)圣歌部分主要由社会学科教师、语言艺术教师主持其教学活动。
国外部分地区信息技术课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普遍意识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获取知识、从事工作及享受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此,世界各国都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工作,竞相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
以下,我将结合所查阅资料列举国外部分地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并总结其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1.美国:1996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一项“教育技术行动”。
行动纲领指出:到2000年,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的技术文化中受到教育,该行动提出这次挑战的四大支柱是:(1)把所有教室和图书馆都连接到信息高速公路上;(2)让所有老师和学生均可在教室使用新型的多媒体电脑;(3)使优秀软件及在线学习资料成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4)培训和支持所有老师以帮助学生使用电脑和上网学习。
美国政府将用20亿美元推动所有中小学生使用电脑,整个计划每年开支达100亿至200亿美元。
自1995年美国国会前技术评估办公室发布《教师与技术》以来,己有约40个州将信息技术能力纳人教师资格认证或续证要求,同时各州也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信息技术标准。
美国的国际教育技术学会也出台了所谓的《全国教师信息技术标准》。
教师教育认证机构如全国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也将信息技术纳人对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标准之中。
由此而来,各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以及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营利或非营利机构也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学校以及公司和一些基金会为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投人了大量的经费。
2.英国:英国是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较早的国家。
早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1988》中就把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了全国的统一课程中,并于1994年10月正式把信息技术(IT)作为一门国家基础课程,从“设计与技术”科目中分化出来,成为与历史、地理同等地位的课程。
整合实践整合实践在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目前的一个热点。
广大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各种课程整合的模式,理论工作者也从思辨的角度对课程整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及其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尚处于研究探索试验阶段。
美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这里以《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一书中的“名人墙”学习为例,对其作初步分析,以期对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同时对我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名人墙”学习案例1.课程描述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著名人物,利用书本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和手段查询关于名人的生平及资料,分析名人的生平及他们之所以伟大之处,然后制定关于评价名人的标准,最后以书面网页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向他人介绍。
(该专题是面向小学3-5年级的学生,所涉及的学科包括*语言艺术美术信息技术等。
)2.教学过程(1)教师提供给学生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一些著名人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选择感兴趣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2)学生阅读名人的传记,并通过各种文献网站多媒体光盘查找该人物的信息,(3)思考一个人为什么著名或伟大,然后小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加以记录,以作为后面成果展示阶段的资料;(4)设计代表该名人业绩的符号,然后将符号和人物图片贴在教室里的”名人墙(纪事年表上,或放在电子文档中;(5)基于小组的发现,在班级内提出界定“著名或伟大”的标准,在以后的活动中基于此标准选择新的著名人物,并对标准不断加以修订;(6)制作电子作品,以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展示名人的照片生平事迹以及他们之所以伟大的地方;(7)学生相互评价关于某名人的演示作品,并邀请家长学生和其他教职人员参与学生的作品展示活动,在无提示的情况下请家长将传记人物的姓名和”名人墙(纪事年表上的符号进行匹配,检验学生所设计符号的有效性。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述评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特色,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述评一、起步早、发展快、普及率高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最早的国家。
这与该国科技、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领先世界一步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普莱西(S.L.Pressey)就开始制造帮助教师改卷的机器,1924年成功地制成第一台教学机器。
50年代,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1954)、《教学机器》(1958),从而在美国掀起一场有理论有实践的程序教学运动,为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奠定基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从此,许多专家开始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探索。
1958年,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所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
该系统由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组成,通过电传打字机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提问、接收学生的回答与反馈。
其所教内容为二进制算术。
196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研制出自动程序逻辑教学系统(ProgrammedLearningAndTeachingOperation,简称PLATO)。
该系统使用了专门的终端设备与学生进行教学会话活动。
至80年代初,发展至PLATO-V型,其网络系统储有150个专业近万个课时的教材,有4000个终端可供学生使用,每年能提供约1000万人“人/学时”的教学量,具有授课、答疑、测验、分析、布置作业及辅助教师编制教材等多种功能。
1967年,美国弗城学区给13~14岁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此后,该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在美国各中小学逐步推广。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简称AAAS)发起了有关教育改革长期规划的研制工作。
学习资料: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一、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
1.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1967年,美国费城学区给13-14岁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此后,该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在美国各中小学逐步推广。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发起了有关教育改革长期规划的研制工作。
该机构聘请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题为《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Project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这是一份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的教改纲要。
第一次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仍只能纳入到科学教育体系中,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办法,为“信息素养”概念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教育部发表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式报告——《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作好准备:面向信息素养的挑战》,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全国所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斑竹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要得到支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每一间教室都要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将有效的软件和再现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
2000年,发表《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报告。
2005年,发表《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报告。
2.美国信息技术课程形态美国的教育分权制,使得各州、新洲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主权。
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制定、教科书的选择等方面,拥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多元化格局。
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校而异,各式各样,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并不强调学科系统。
/zt/view.aspx?id=38&zid=12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综观美国现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校没有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在数学或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知识;第二类,学校除在科学课程中的某些部分教授信息技术知识之外,还开设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必修或选修;第三类,学校提供不只一种信息技术科学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多门课程,其中某些列为选修,某些列为必修。
[b]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b](1)Big6 技能方案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Mike Ei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z博士共同创立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由于它为成功的信息问题解决提供了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因而该系统方案又得名为Big6技能。
Big6技能简述如下:确定任务:确定信息问题:确定为解决问题所需求的信息。
信息搜寻策略:确定信息来源范围: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源。
信息的检索和获取: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源中查找信息。
信息的使用:在信息源中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的信息。
集成:组织信息;呈现信息。
评价:评判学习过程;评判学习效率目前,信息问题解决方案——Big6技能已作为一门课程在美国中小学中推广普及开来,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满足信息需求的一组技能,使学生需要使用信息解决问题(不管是学术的问题,还是个人的难题)、完成任务、作出决策时都能应付自如。
这门课程需要图书馆媒体专业人员、计算机教师和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包含计算机技能、通用的信息技能和课程内容的教学单元及学生合作项目。
(2)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美国2000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标准(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美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80年代早期,一些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他们认为非常乐观的预测.到90年代将会有数百万部个人计算机出现在美国的各级学校。
1995年,全美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中,已经拥有了近一千万台电子计算机(包括终端),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数居世界第一,对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依赖程度.美国也居世界前列。
由于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计算机越来越充塞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电脑账单、网络通讯、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新功能不断涌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上各种媒介不断地报道和宣传新的计算机功能,以致人们意识到掌握计算机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直接刺激学校教育出现了针对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
当然,在学校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教育界普遍确信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在人们的未来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角色。
如果现在的在校学生具有了这方面的素质,他们将来可以更容易地适应各种技术革新,也更容易在未来的信息时代获得成功。
一、美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现在美国正尝试运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使用这项新的科技产物以达到下列教育目标:1.运用模拟、实验来进行高层次知识技能的教学;2.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训练与教学;,3.建立与应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4.通过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与设计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5.运用计算机加强个别化教学、偏远地区教育.以落实教育机会均等原则;6.运用计算机加速完成班级、学校及各教育行政机构信息的搜集与共享;7.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新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基于以上目标,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各种新型的电子计算机、视听设备、卫星网络、电传设备等信息技术产品互相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理想,已经成为美国各级学校争相发展的趋势。
由于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