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水解的复习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3
盐类水解的复习课件一、理论知识1. 盐类水解的定义盐在水中溶解时,会发生离解,产生阴离子和阳离子。
若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则会发生水解反应。
盐类水解是指盐在水中分解为酸、碱或氧化还原物质的化学反应。
2.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阴离子的性质•阳离子的性质•溶液的 pH 值3. 盐类水解的类型盐类水解按照阴离子酸性或阳离子碱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阳离子为碱性金属离子的盐的水解•阴离子为酸性根离子的盐的水解•阴离子为碱性根离子的盐的水解•阳离子和阴离子均存在水解的盐的水解二、盐类水解的实验1. 实验一盐酸铵的水解实验材料•盐酸铵•PH 试纸•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步骤1.取一小部分盐酸铵溶于水中,用 PH 试纸测定其 pH 值。
2.在 pH 较高的条件下,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盐酸铵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NH4Cl + NaOH → NH3↑ + H2O + NaCl实验过程中,盐酸铵溶液的pH值较低,为4.5左右。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的 pH 值增加,观察到氨气的气味,并且 PH 试纸显示为鹼性。
实验结果表明盐酸铵发生了水解反应。
2. 实验二氯化亚铁的水解实验材料•氯化亚铁•PH 试纸•氨水实验步骤1.取一小部分氯化亚铁溶于水中,用 PH 试纸测定其 pH 值。
2.在 pH 较高的条件下,加入氨水,观察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氯化亚铁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FeCl2 + 2NH3 → Fe(OH)2↓ + 2NH4Cl实验过程中,氯化亚铁溶液的 pH 值较低,为酸性。
加入氨水后,溶液的 pH 值增加,同时观察到出现了棕红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
实验结果表明氯化亚铁发生了水解反应。
三、总结盐类水解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概念。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对盐酸铵和氯化亚铁的水解反应的观察,了解了盐类水解的反应特点和条件,认识了其在生活和工业过程中的应用。
对于化学学习的深入,盐类水解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在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中认真掌握。
盐类水解的复习课件
盐类水解的复习课件
20xx年12月11日星期五,吴xx卓越教师工作室送教xx中学。
期间,张x老师(xx中学)、覃xx老师(x四中)先后上课,课题均为《盐类的水解》复习课。
现将观覃老师课记录整理如下。
一、课前确定观察点
课前,与覃老师及工作室成员讨论教学设计,确定了本节课的观察点:
1、是否基于学情、关注教学起点
(1)课前,通过“自主复习”诊断学习基础,对诊断结果的利用(2)是否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平衡观
3、怎样帮助学生形成盐类水解认识的基本思路
二、课堂观察记录
1、“一探究竟”引出课题
覃老师出示一瓶NH4Cl溶液,引导学生分析:氯化铵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从宏观(可见的一瓶NH4Cl溶液)到微观(NH4+、Cl-、H2O、H+、OH-、NH3·H2O),逐步回顾NH4Cl溶液中存在的各种微粒及其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等。
以此发展学生的微粒观。
学生参与积极、反映热烈。
2、激励评价,促进学习
课前,通过“自主复习”督促学生回顾有关盐类水解的知识,覃老师连夜统计学生在“自主复习”中的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态度,寻找复习教学的起点,实现复习课“查缺补漏”的功效。
课堂教学中,当大屏幕上出现“郑圣珊,符方华,谢一晓,钟学贤”等23位表现较好的学生名单时,学生们兴致盎然、翘首观望,热切地寻找自己的姓名,覃老师趁热打铁,带头鼓掌,将课堂氛围推向了一个高潮。
可见,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赞美。
此
言不虚!
3、设置活动,凸显主体
本节课,覃老师通过4个教学活动,承载“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的应用”的复习。
问题设置符合学情,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参与积极。
课后,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统计,4个教学活动中,时间分配如下:
(1)盐类水解的原理
①思考交流,7:36—10:55,用时3分29秒。
②分享交流,10:56—16:30,用时3分34秒。
(2)盐类水解的应用
①迁移应用,16:56—20:30,用时3分34秒。
②分享交流,20:31——28:45,用时8分14秒。
(3)情境素材解读,由学生解释素材中运用原理。
师生交互,先后有3位学生解答问题。
33:26——36:03,用时2分37秒。
(4)高考试题赏析
①独立思考,38:00——39:46,用时1分46秒。
②师生交互,39:46——41:40,用时1分54秒。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多样,既有课前的自主复习,又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书写相关的离子方程式等。
统计结果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8分49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时间为16分19秒。
刘良华教授曾说:有效教学有时需要教师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过多地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
教师的使命,更多地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课程资源。
复习课中,教师更需要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思考的时空。
4、借助导图,形成思路
归纳总结时,覃老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认识盐类水解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把杂乱、琐碎的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和
结构化。
由于时间较短,此处未能展开。
相信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尝试做一做,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共同的思考
本节课,在“步骤1:思考交流”环节,除了展示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解答之外,更需要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表达的机会,暴露其思维过程。
惟其如此,方能实现教师指导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