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期末复习题复习题1
- 格式:docx
- 大小:22.82 KB
- 文档页数:10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毒辣(tuó)青涩(sè)谦逊(xùn)B. 沉沦(lún)璀璨(cuǐcàn)挑剔(tiāo)C. 残羹剩饭(gēng)毛骨悚然(sǒng)轻歌曼舞(màn)D. 摇曳生姿(yáo)美轮美奂(huàn)瞬息万变(shù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
B.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领先世界,成为国家的骄傲。
C. 他的演讲生动形象,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D. 为了提高成绩,他每天晚上熬夜学习,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星星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人间。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如同一个宝库,让人流连忘返。
C. 他的声音低沉,仿佛能够穿透灵魂。
D.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照亮了整个房间。
4. 下列词语中,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沉着与冷静B. 繁华与繁华C. 美丽与绚丽D. 欢乐与快乐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一直坚持锻炼,从不间断。
”B. “我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
”C. “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D. “我最近买了一本书,是关于历史的。
”二、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牛顿(1643-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牛顿小时候就表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他喜欢观察大自然,对天文现象充满好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蔓延(màn yán)毅力(yì lì)沉默(chén mò)B. 慷慨(kāng kǎi)倔强(jué jiàng)融化(róng huà)C. 沉浸(chén jìn)装饰(zhuāng shì)振奋(zhèn fèn)D. 稳定(wěn dìng)纠葛(jiū gé)感慨(gǎn kǎ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仍然不理想。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D. 她的演讲既生动又感人,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顽强意志坚强B. 诚实老实C. 热烈炽热D. 精彩优异4. 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雨后的天空像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清澈。
B. 他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D. 这座山势险峻,犹如一座巨兽。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B. 他的眼睛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就像一把锋利的剑。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让人感到温暖。
D. 她的声音婉转动听,宛如天籁之音。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旅行吗?”他问道。
B. 他喜欢阅读,尤其喜欢《红楼梦》这本书。
C.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多次获得全校第一名的荣誉。
D.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7.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表现非常出色,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汉字是中华民族非常独特的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通过表意字和表音字两种方式来表达意思。
因为汉字的造型独特、美观,又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
问题:汉字是如何表达意思的?答案:汉字通过表意字和表音字两种方式来表达意思。
2. 阅读下面一段小说,回答问题。
小明是一个天性乐观的孩子,他总能从生活中寻找到快乐和幸福。
他喜欢看书、画画和和朋友一起玩耍。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小明总会积极面对,并且勇敢地寻找解决办法。
他相信只要用心去努力,就一定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问题:小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怎样面对困难?答案:小明是一个乐观的孩子,面对困难他总会积极面对,并且勇敢地寻找解决办法。
二、写作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短文。
提示:假如你是班长,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你计划举办一个班级联欢会。
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向全班同学介绍并邀请他们参加。
1. 介绍班级联欢会的目的和意义;2. 说明活动内容和安排;3. 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美好回忆。
答案:尊敬的全体同学: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班长。
今天,我很高兴地向大家介绍一项重要的活动——班级联欢会。
班级联欢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为一个班级,我们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通过这次联欢会,我们将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友谊,让班级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艺表演、游戏互动、分享经验等。
大家可以自由发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我们还将组织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锻炼大家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我们将创造出美好的回忆,使这次班级联欢会成为一个让大家终身难忘的活动。
现在,我诚邀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参加我们的班级联欢会。
高考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恣意妄为一愁莫展涣然冰释B. 一视同仁一诺千金一见如故C. 风声鹤唳风起云涌风雨兼程D. 甘之如饴甘败下风甘之若素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需要进一步修改。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物”指的是外在的事物。
B. “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指的是旧的知识。
C.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的“老”指的是尊敬。
4-10. (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题目及选项)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1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______”三个部分。
1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______》。
1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文学家______的名言。
15.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______的名句。
三、阅读理解(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16.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17.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几个方面的论据来支持中心论点?请列举。
(6分)18. 请分析文中第三段的论证方法。
(5分)19.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20.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请给出你的理由。
(2分)四、古文翻译(共10分)21. 将下列古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
2.(10分)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正确(√)错误(×)…
3.(10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
4.(10分)简答题详细回答……
二、写作
1.(20分)作文题目题目:……
2.(10分)修改句子错误原句:…… 修改后:……
三、诗词赏析
1.(15分)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问题:……
2.(15分)鉴赏以下古文句子,理解其意义。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四、答案
1.阅读理解答案: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2.写作答案:
1.答案
2.答案
3.诗词赏析答案:
1.答案
2.答案
以上是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同学们认真答题,祝你们取得优异成绩!。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型大全题目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莫春者,春服既成(A. 莫:暮春)B. 浴乎沂(B. 浴:沐浴)C. 风乎舞雩(C. 风:风起)D. 咏而归(D. 归:回家)题目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3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3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题目3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染:沾染)B. 采菊东篱下(B. 采:采摘)C. 欲辨已忘言(C. 辨:分辨)D. 寄蜉蝣于天地(D. 蜉蝣:一种昆虫)题目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鸿雁长飞光不度(A. 度:度过)B. 西北望长安(B. 望:遥望)C. 回车欲下亭(C. 下:下车)D. 颇输写妙理(D. 输:输赢)题目4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客至不敢留,恐留宾主礼(A. 留:挽留)B. 移船相近邀相见(B. 邀:邀请)C. 相顾无相识(C. 顾:看)D. 唯见江心秋月白(D. 唯:只)答案:题目1:D 题目2:B 题目3:A 题目4:C 题目5:C 题目6:A 题目7:B 题目8:D 题目9:C 题目10:A 题目11:B 题目12:D 题目13:C 题目14:A 题目15:B 题目16:D 题目17:C 题目18:A 题目19:B 题目20:C题目21:D 题目22:C 题目23:A 题目24:B 题目25:D 题目26:C 题目27:A 题目28:B 题目29:D 题目30:C 题目31:D 题目32:A 题目33:B 题目34:C 题目35:A 题目36:D 题目37:B 题目38:C 题目39:A 题目40:D。
语文高考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C. 由于天气原因,飞机晚点了两个小时,给旅客带来了不便。
D.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真是“不假思索”。
B. 这次比赛,他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真是“刮目相看”。
C.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D. 他总是喜欢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真是“夸夸其谈”。
二、填空题3.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
”4. 请填写《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
”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5. 请简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
6. 作者在文中通过岳阳楼的重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作文题7.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一、选择题1. 正确答案:C2. 正确答案:C二、填空题3. 秋水共长天一色4. 奔流到海不复回三、阅读理解5.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因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希望通过重修岳阳楼来纪念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
6. 作者通过岳阳楼的重修,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四、作文题7. 略(考生需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创作)【注】作文题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作文。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解析+练习)全国甲卷语用题回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
做事一定要坚决。
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
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
‘破’和‘沉’都是动词。
‘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
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
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
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翱翔(áo xiáng)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毕恭毕敬(bì gōngbì jìng)B. 瞒天过海(mán tiān guò hǎi)眼疾手快(yǎn jí shǒu kuài)赴汤蹈火(fù tāng dǎo huǒ)C. 悬崖勒马(xuán yá lè mǎ)指点江山(zhǐ diǎn jiāng shān)青出于蓝(qīng chū yú lán)D. 欣欣向荣(xīn xīn xiàng róng)风和日丽(fēng hé rì lì)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激烈的辩论赛,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口才,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B.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C. 虽然他平时很低调,但关键时刻总是能够挺身而出,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
3. 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优美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之涣《登鹳雀楼》)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曹雪芹。
B.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该书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C.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以唐僧师徒取经为主线。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之、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
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
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
“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考语文期末复习题1---学生版一.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
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习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
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
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得()的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产量也不断增加,但仍然()。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在括号内补写正确的成语。
6.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8.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高考语文期末复习题1---答案版一.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
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1.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分析材料中的道理精神,确定写作中心。
写作中心:烟火(美好生活)国泰民丰奉献担当2.信息检索,相关的成语词语,名言,诗句,典型人物事例等成语词语:人间烟火国强民富安居乐业热爱生活热爱国家人间有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名言诗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典型人物事例: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习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
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
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
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
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
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由是全活甚众。
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
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
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参考答案:C“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中间不可断开,“上欲杀之”独立成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参考答案:B“抵极刑”并不会把犯人的尸体示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参考答案:D原文说的是“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
君臣如此,何得不亡”,由此可知,唐太宗认为炀帝无道和臣不尽忠导致了隋朝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参考答案:(1)但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可以,再依法裁决,这是忍受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全部都让门下省复查,有按照法令应判死刑而情况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
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得()的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产量也不断增加,但仍然()。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