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通”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当前的台海形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建议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直为促进两岸交流,发展两岸关系而不断探索和努力。
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形势与方针政策都有相应的变化。
在两岸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后,更应该对当前形势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形势,趋势,建议台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想要完成统一的一大难题。
我国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按照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把握两岸协商进程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务实探讨和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南省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的讲话)一、台海的当前形势所谓的形势,“指在其周围环境中所处的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的相对的或综合的境况” 1%。
其内容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具有客观性、变化性、阶段性、相关性、规律性等特征。
如形势有其相应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会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而不同时期体现出来的形势之间都在不同的方面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律性。
1、台湾的地域形势台湾既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也是从海洋西进欧亚大陆的跳板与基地。
异常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使台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2、台湾的政治形势台湾的主流政治的两大阵营为以国亲两党为主的泛蓝阵营和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
台湾岛内的政党政治是一种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岛内政治生态。
具有岛内政党的“同根”特征、政治领导人对政党的个人影响力巨大、政党与黑社会势力的共存等特点。
3、台湾的经济形势台湾经济的形势受到了两方面的危险。
首先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威胁,使台湾经济面临边缘化危机。
因为中国大陆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成长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加之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整合盛行,韩国与大陆、日本东北产业合作方案等,东亚地区双边或三边贸易合作计划不断推出,这对今后的台湾出口将造成不利影响,使台更有边缘化的忧虑。
两岸“三通”:福建如何作为2008年12月15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台北签署的两岸之间海运直航、航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协议正式全面启动,两岸同胞企盼数十载的“三通”终于实现,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两岸“三通”,对全国来说是利多,对福建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有利于福建进一步拓展对台经贸交流,便于两岸的人员往来。
另一方面,福建原有的区位优势将受到明显的挑战,福建十多年所积累的优势将可能不复存在,作用被弱化,甚至有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机遇与挑战全面开放后,福建前沿效益不再那么凸显。
一是福建航点所辐射的区域范围会有所缩小,港口将无法形成对台的“漏斗”效应,加上空运航点与台湾航点之间没有实现直飞,在时间和价格上没有明显的优势。
二是未实现货运包机影响台商来福建投资的倾向。
福建这次未能成为货运包机的航点,对福建和台湾之间经贸联系的便捷化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福州和厦门在短期内无法成为货运包机的航点,可能会影响到来福建投资台商的投资倾向。
三是福建港口吞吐量会受到冲击。
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协议中,大陆开放了21个客运包机航点和63个港口,会直接导致“小三通”客运及马尾、厦门与高雄的“试点直航”受到冲击,其他省市一些本要通过福建港口转运台湾的货物现在可以直接运往台湾,将冲击到福建港口对台吞吐量。
四是福建通邮地位有被边缘化危险。
通邮协议中,尽管福建有2个互换局,占了这次通邮的1/4,但在实际邮路组划中,估计只有江西归福建,同时航空货运包机航点只有广州、上海,近期利用邮航飞机飞台湾的设想将无法实现,不仅不能体现福建的区位优势,更可能进一步被边缘化。
但福建当前也面临机遇:一是福建与台湾的“五缘”优势更受关注。
陈云林访台将大大推动两岸的交往与合作,也将增加台湾民众对福建的关注,相信将有更多的台湾同胞会到福建投资发展。
两岸“三通”直航后,两岸交流交往会带来新一波高潮,福建可以在“水涨船高”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二是福建做台湾南部民众工作有优势。
谈两岸三通的积极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正在肆虐的世界金融危机,两岸必须实施直接“三通”。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
今天,两岸跨入直接“三通”阶段是两岸抓住历史时机之壮举,只要两岸携手共进,必将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为中华民族复兴再造辉煌,为世界和平繁荣做出贡献。
我们期待的两岸三通终于实现,各界都在探讨它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在我看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大陆与台湾能进行直接的经济贸易交往,不需再辗转香港,双方都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就台湾而言,台湾每年仅在货运、空中客运、电信、电汇方面即可省下7.3亿美元,而每年台湾民众在香港或澳门的转机可节省许多宝贵时间。
其中,海运每年可节约8.2亿元新台币;空运每年节省132亿元、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货运每年节省8.1亿元、运输时间26万小时。
同时,还可以增强台湾的投资、市场、旅行的竞争力。
大陆商人也可对台湾进行第一次投资或扩大在台湾的投资规模。
这样就能减少没有实现“三通”前大陆许多拱手让给韩国、美国、日本的商机,而其中减少的商机就将会流入台湾,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能量。
第二,不仅能为台湾民众和台商节约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同时还能减低台湾这几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因为海峡两岸的交通顺畅后,不仅方便了大陆商人前往台湾投资,而且也方便了大陆观光客赴台湾旅游。
到台投资和赴台旅游这两项就能为台湾增加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让失业的台湾民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而且台湾民众也可以选择到大陆工作生活,毕竟大陆要比台湾大得多,就业的机会也就会比台湾多得多。
第三,会务实地推动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正常化,就可以通过大陆走向世界,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台湾经济全面的发展。
第四,是从增进两岸民众情感的长远意义上讲,两岸直接“三通”更有利于扩大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两岸关系已真正进入到一个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两岸直接“三通”将会更好地增进两岸人民对对方的了解与认识,尤其是减少或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两岸“三通”
“三通”是海峡两岸间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
早日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符合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
1949年以后的30多年间,由于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处于隔绝状态。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有利于两岸同胞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发展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从此,祖国大陆方面为实现两岸通邮、通航、通商(“三通”)进行了不懈努力。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此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开展,推动了“三通”进程。
两岸“三通”从无到有,在邮政、电信、航运、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两岸直接“三通”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均已解决。
但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和阻挠,两岸“三通”仍然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
十几年来,两岸关系历经坎坷、曲折,但是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始终保持发展的势头,推动两岸“三通”进程展现新的前景。
这充分说明两岸同胞同宗同文,有着不能割舍的民族感情,有着愈益深厚的共同利益。
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创造的丰硕成果,使得实现直接、双向、全面“三通”具有厚实的基础和内在的动力。
台湾各界要求尽快实现“三通”的呼声持续高涨。
两岸同胞在推动“三通”中,有过多次成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大陆方面已经为“三通”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三通”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