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21 KB
- 文档页数:3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
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
【历史史料】晚清改革是辛亥革命的引路人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改革成为联系两个世纪的纽带。
戊戌年的腥风血雨尚未散尽,慈禧便继承了光绪的事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
晚清的新政改革限于当时国人的认识水平,仍不出早年戊戌变法的那些内容。
如果说当年的改革在今日已无影响,但是,作为伴随改革而来的辛亥革命,却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
一、改革与革命本是孪生兄弟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义和团以灭洋为帜,兴起于华北。
刚刚扑杀了维新变法的西太后因新旧之争而仇洋,因仇洋而排外,利益在守旧一边的朝臣嚣嚣然群起附和,朝廷遂挟义和团为重,下诏杀洋人。
等到八国联军长驱直入,曾经如潮水一般涌入北京的义和团,又如同潮水一般向四面八方退去。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被枪炮驱赶着西狩之后,满清权贵和守旧的朝臣大半成了祸首,杀、戍、革职、圈禁之后,气焰俱歼。
西太后既造其因,又食其果,千里踉跄于国将不国之际,身受的惊吓,一面使她排外之心消而媚外之心长,一面又非常奇特地变成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量的启蒙。
而后的痛定思痛,使一个极顽梗者在危势的逼迫之下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
于是而有了1901年初“预约变法”的上谕以及以后的筹备立宪。
有人说新政改革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继续,是慈禧完成了光绪和康梁未竟的事业。
把新政和变法这样联系起来看,正说明了新政和变法在实质内容上的一致性。
洋人的枪炮打破了新旧之间的隔膜,四十年来为隔膜所阻的种种纸上议论在后来的十年里,纷纷被搬入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演为改制与改作。
上个世纪末维新派所预言的“变亦变,不变亦变”,在庚子国难以后已成了一种可以看见的事实。
这种逼出来的变法,虽然既不自觉又不自愿,但它终究以诏书的力量造出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没有的规模和速度,使传统中国的“文物制度”在急匆匆的除旧布新中变得面目大异。
1905年新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废除科举。
科举作为宋代以来知识分子进入上层政治的一个主要渠道,长期以来起着为统治阶层输送人才,维护统治秩序稳定的重要作用。
浅谈对“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清末新政的延续”说法的认识
对这个观点,我是否定的。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出发点不同,所代表的阶级也有明显的区别。
而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有些可能与清末新政有相似之处,但有些影响是它永远也无法实现的。
首先清末新政是面对列强的压力,面对国人慢慢的觉醒和西洋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的一种妥协,起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
而辛亥革命是慢慢新起的资产阶级,迫切的需要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经济方面的统治两个代表者分别是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革命者,结局必然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那一方取得胜利。
所以,即使清末新政继续下去,它依然会是失败的一次自救运动,也必然无法真正的引领时代的浪潮,促进中国的发展。
其次辛亥革命确实给予了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而清末新政的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虽然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但它依旧无法真正将清朝封建统治完全推翻,或者说是连根拔起,因为意识到时态不利于清府之后,他们必然会终止新政的实施。
第三,清末新政是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辛亥革命本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所走方向不同,取得的成就本质也就不同,所以更不可能说辛亥革命是清末新政的继续。
因此,我不占成“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清末新政的延续”这一说法,以上就是我的三点理由。
浅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朝末期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政是清廷在对外压力和内部危机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辛亥革命则是带领中国走向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革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一、新政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清朝末期的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民族危机等问题严重,清廷试图进行改革,并于1901年开始推行所谓“新政”。
清朝新政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多个方面的改革,其主要思想是以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为主,以提高国家实力和人民素质为目的。
清朝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创办新式学堂、兴办海军和维新派实行的变法等。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条件。
革命领袖孙中山曾说过:“如果没有清朝的新政,就不会有辛亥革命。
”二、新政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市民阶层清朝新政的另一个影响是开始催生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阶层。
新政推行的改革包括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教育和媒体的发展以及新生的工商业的出现,这些都为寻求好的社会机会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像样的平台。
新政对土地制度和贸易加以改革,大量的商人和业主得以进入市场,导致了中国城市的迅速扩展,其中一个结果是大量的市民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市文化。
由此,中国开始崛起了一批有知识、开明、富裕、有地位和觉醒意识的市民。
这些市民成了反清起义和辛亥革命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新政增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清朝新政的重大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抵御侵略力。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科技、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比西方先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落后,这与西方列强的强大武力、技术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为此,清朝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成果,学习先进的工业、航海、冶金、通信和医学等知识。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的抗侵略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到了辛亥革命时,中国新兴的市民阶层已经在列强面前有了一些更积极权利的表现。
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间接推动作者:叶明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5期【摘要】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关键词】清末新政君主立宪间接推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指导和影响下爆发的,从1900年10月的惠州三洲田起义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接连不断的起义使得清朝统治难以为继。
与此同时,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于1901年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此后,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共和革命同以君主立宪为主要内容的清末新政形成相互竞争之势,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也间接推动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
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
反击八国联军的失败使慈禧的执政能力受到极大质疑,而1908年光绪、慈禧的相继去世,使得形势更加恶化,清政府也失去了稳定和控制社会政局的最有力法码。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试列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晚清“新政”研究的新观点。
(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一)清末新政的性质。
长期以来,对清末新政的定性基本上是负面的,近年来也出现了更多的新认识。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否认清末新政的反动性质,转而给予较为正面和积极的评价。
如王守中认为“是清政府所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虞和平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化“正式启动阶段前夕的准备阶段”,而萧功秦称清末新政“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二)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
对清末新政的重新定位更多的是通过对清末新政与其前后其他历史运动和重大事件的关系进行比较和重新评估体现出来的。
在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王守中认为清末新政“实际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在清末新政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郭大松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致使民族危难进一步加深,增强了实行新政的力量,且清除了实行社会变革的最大阻力,从而为清末新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
(三)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侯宜杰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清廷“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意见,措施保守而迂缓”;二是“缺乏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政府腐败透顶”。
(四)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李泽厚提出:“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认为“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结果造成了“不断革命”的局面,而“‘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
(2)马勇认为,辛亥革命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和矛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不是不应该发生,而是因为志士的觉悟太早了些,人为的力量太大了些,如果按照革命党人所反对的天演的规律持续发展,次序推开”,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辛亥革命式的社会变动肯定在中国迟早要发生”,不过结局会“好得多”。
【历史史料】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都强调暴力革命而忽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成效,许多辛亥革命史与近代通史论著要么对“新政”不屑一顾,鲜有提及,要么照搬当年革命文豪陈天华的思路,斥责“新政”为“假维新”、“伪变法”,充其量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新政”之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近十余年来,基于改革开放的现实感召,加上中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与史学研究的深入,以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视角重新审视清末“新政”的论著不断涌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与有关真相也渐次浮出水面。
可以说,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突破。
不过,在价值评判的层面上,又有人以批判“激进主义”、倡导“权威主义”或“保守主义”为名,偏爱改革而轻视革命,惋惜“新政”的中断而指责暴力反清斗争乃多此一举,试图从根本上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必要性和合理性,由此引起的学术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平心而论,无论是一致否定“新政”还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尽管彼此的结论南辕北辙,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基于顾此失彼或非此即彼、厚此薄彼的极性思维,从而也就忽视了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把复杂的历史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结果使读者无所适从。
应当承认,经过八国联军血洗京师的沉重打击与奇耻大辱,曾经双手沾满“戊戌六君子”鲜血的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因而,我们不能因为“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否定“新政”本身。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新政”中有关改革的深度与成效超过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这是没有疑义的。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
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
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
同时,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即开国会)。
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
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
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
新政与辛亥革命——改革是否必然引发革命自打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问世以来,旧制度在变革中更易引发革命,在近年的学界,成了一种流行论点。
美国政治学者斯考切波(Skocpol,T)的有关俄国、中国革命的宏观论述,更是强化了这种观点。
中国的辛亥革命,已经成了一个改革引发革命的典型案例。
[①]似乎改革成了旧体制迫在眉睫的催命符,不改还好,一改,死得更快。
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就是,不改是等死,改是找死。
宁肯等死,不要找死。
的确,辛亥革命似乎很能印证这个观点,这场革命,的确发生在清朝最后,也是最认真的一场改革过程中,打响第一枪的新军士兵,本身也是改革的产物。
多少年来,对于中外的研究者而言,一个流行的观点就是,新政的改革,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破坏了原有的社会政治结构,因而引发了革命。
客气一点的说是操作不当,不客气的干脆等于就是说,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一改必死。
其中,新政诸项改革中,最令人争议的就是废科举,在许多学者看来,这项改掉了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制度的改革,不仅打掉了士子们上升的渠道,而且切断了民间精英跟朝廷的联系。
也导致了大批士子没有出路,倾向革命。
所以说,革命发生,土崩瓦解,势所必然。
然而,新政真的造成了清朝统治的危机,造成了革命的形势吗?如果真的是改革激成了革命,那么,清末新政有那一项改革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弹,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危机呢?新政期间,所有跟新政有关的民变,比如抗捐抗税,抵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都是零星的,小规模的。
连废科举,都波澜不惊。
以至于当时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莫理循乐观地说:“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1905年9月2日皇帝敕令从1906年开始废科举——注释),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
”[②]原来一直认为是专门针对废科举的民间骚动,山西的干草会的所谓“烧先生,打学堂”之举,现在发现其实好些只是平常的吃大户行为。
跟新政没有任何关系。
第31卷第4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1No.4 2011年8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Aug.2011略论“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影响①郝宏桂(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摘要】“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与辛亥革命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因果联系。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1)04-0019-05为了应对庚子政局的困境,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上谕,表示清政府应顺应形势,“极意维新”[1],慈禧太后被迫推动了晚清的体制改革,“清末新政”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上谕中,朝廷还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弊病进行了概括:“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
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推行新政就是要打破这一困境,主张“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2]4601。
从1902年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之时到1908年11月她去世为止,“她下令进行许多项意义深远的改革,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148。
新政内容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力、奖励实业等方面,它是晚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关于“清末新政”的推行及其影响,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多强调暴力革命的作用而忽视清末统治者的改革成效,许多辛亥革命史与近代史论著要么对“新政”不屑一顾、鲜有提及,要么照搬当年革命文豪陈天华的思路,斥责“新政”为“假维新”、“伪变法”,充其量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背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新政”之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4]。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长河中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相辅相成的同时,也相互对立,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台,清末新政又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阶级、社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武装力量等,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导火线。
同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有着不同的目的,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近代化发展以及封建帝制结束的速度。
一、对抗革命是清末新政推出的首要目的
就清末新政而言,是清王朝主持的一场改革,较大的规模、涉及范围广等是其显著特征,清王朝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是该清末新政所处的时代背景。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处于平行状态,清末新政的出台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避免革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
以“戊戌变法”为例,尽管并没有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利于对抗革命的同时,加快近代化发展步伐。
辛亥革命是在革命的基础上,优化完善生产关系,推动我国近代化,而新政是在改革的作用下,科学转变生产关系,维护皇统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
也就是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具有鲜明的一致性特征,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抗革命才是新政的根本所在,但组长革命也是新政的关键性功能。
二、清末新政全面推动近代化
在清末新政作用下,清末经济逐渐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清末政治不断朝着“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清王朝以近代化方向为基点,出台了相关政策,农业、矿业、商业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工业改革方面,清王朝制定了奖励政策,来促進工业持续发展;在商业方面,清王朝颁发了一系列谕令,比如,奖励商业、保护商业;在教育方面,清王朝废除了构
建的科举制,构建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在历史长河,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有着相同的作用,为全面推动近代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异曲同工
1.经济改革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清末新政的政治、经济、法律体系、司法制度等改革都对辛亥革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经济改革便是其中之一。
抵制辛亥革命,维护帝制是推行清末新政的关键点,而将腐败的清王朝推翻,构建全新的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说明二者属于对立关系。
由于覆灭清王朝是清末新政推行的根本结果,这符合辛亥革命的基础性目标,推动我国近代化是二者共同任务,这符合辛亥革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客观要求。
辛亥革命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不断受到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的一批分子发起的,“经济、阶级”两大基础薄弱,思想文化方面也有待完善,清末新政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辛亥革命的缺陷,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以及阶级基础,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阶级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同时,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落后的帝制,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顺利完成,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较强的资产阶级力量。
如果没有清末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的作用更小,这是因为在清末新政期间,加快了经济改革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
但清末新政的经济改革对辛亥革命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官僚、地主逐渐转变为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也具有鲜明的封建性。
2.政治改革
在清末新政政治改革作用下,清末阶级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官僚、地主纷纷投资厂矿,加上经济利益不断变化,他们的政治态度有了全新的变化,大都支持
清政府立宪。
在清末新政作用下,清政府和地方督抚之间的矛盾日渐激烈,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地方官僚权力受到限制,支持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辛亥革命。
同时,在政治思想方面,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利于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末新政下爆发的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属于对立统一关系,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清末新政作用下,西方政治思想不断被传播,利于启蒙社会大众思想,使其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积极、主动参与到辛亥革命中,不断发展壮大辛亥革命队伍。
但在政治改革方面,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壮大革命队伍的同时,人员混杂,也导致辛亥革命具有鲜明的不彻底性特点,辛亥革命成果有所缩小。
3.教育改革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清末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成效非常明显,各类新型学堂不断出现,科举制被废除,加快了封建文化的瓦解速度,培养出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核心力量,对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一定位置,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经验以及知识。
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研究者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评价清末新政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体系等改革对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辩证看待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者的关系。
以此,为优化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等提供重要参与依据,不断加快我国依法治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