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表应用实例
- 格式:docx
- 大小:76.58 KB
- 文档页数:2
§ 12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表。
在任何一个层次上、为了任何一个目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表的原理以表1-2-1所示的假想的某年某国封闭经济的4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介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
该表将国民经济系统分为4个部门,并且假定不存在进出II。
1-行与列的含义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行表示“产出”,即该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的分配与使用。
有多少作为中间使用?被哪些部门使用?有多少作为最终使用?其中作为用于消费和用于投资的高为多少?例如第一行表示部门1的总产出为1600亿元;其中659亿元作为中间使用,被部门1自己使用96亿元,被部门2使用224亿元,被部门3使用179亿元,被部门4使用160亿元;941亿元作为最终使用,894亿元用于消费,47亿元用于资本形成。
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列表示“投入”,即该部门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的数量。
有多少属于中间投入?分别由哪些部门提供?有多少属于最初投入?其中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各为多少?例如第一列表示部门1的总投入为1600亿元;其中480亿元属于中间投入,由部门1自己提供96亿元,部门2提供16亿元,部门3提供320亿元,部门4提供48亿元:1120亿元属于最初投入,劳动投入为952亿元,资本投入为168亿元。
2.各个象限的含义如果按照双线将表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称为彖限。
左上为第一彖限,反映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是投入产出表最重要的一部分。
右上为第二彖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用于最终使用的情况。
左下为第三彖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所“消耗”的最初投入的情况。
右下为第四彖限,主要反映转移支付,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一般不收集这部分数据。
3.几个平衡关系将表1-2」中的数字用符号表示,并将部门数量扩充到n,见表1-2-2。
齐舒畅: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情况简介中国统计信息网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投入产出技术的不断发展,投入产出表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具备了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和投入产出分析两大功能。
正是由于投入产出表具有这种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编制了本国或本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同时结合数量经济方法进行的分析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一、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状况我国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始引进投入产出技术的,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研究的重点是投入产出技术的分析应用。
1982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组织有关部委编制了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被称为MPS式投入产出表,即物质产品投入产出表,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MPS统计体系的产物,符合计划经济体制宏观管理的需要。
顾名思义物质产品投入产出表的核算对象是物质生产活动,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将物质生产活动划分为26个产品部门,表的规模较小。
1981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包括146种实物产品,是我国编制的第二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编制过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国家和地区还比较少。
我国第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是1973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该表包括61种实物产品。
1974年8月,为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原北京经济学院等单位联合编制的。
1984年,国家统计局在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统计、财务和业务等资料编制了1983年价值型投入产出延长表,该表包括22个物质产品部门,除农业部门外,其他部门与1981年完全一致,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农业活动被分为五个农业部门,而在1983年投入产出延长表中未对农业活动进行细划。
1988年3月,为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管理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为切实做好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工作,奠定宏观决策和编制“八五”计划的科学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投入产出专项调查,编制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以后每五年进行一次。
建筑服务业产出法与投入案例一、产出法案例。
# (一)背景。
想象一下,老王开了一家建筑服务公司,专门给人盖房子。
这次接了个大活儿,给一个小区盖10栋居民楼。
# (二)产出法的计算逻辑。
1. 确定衡量产出的指标。
对于这个建筑项目,最直观的产出衡量指标就是盖好的房子面积。
每栋楼的设计面积是1000平方米,10栋楼总共就是10000平方米。
随着工程的进展,每个月老王都要计算一下已经完成的建筑面积。
比如说,第一个月完成了1000平方米,那按照产出法,这个月的产出就是1000平方米对应的价值。
2. 确定产出的价值。
假设每平方米的建筑服务价格是3000元(这里面包含了材料、人工、利润等各种成本和收益)。
那么第一个月完成的1000平方米的价值就是1000×3000 = 300万。
随着工程的推进,到工程过半的时候,已经完成了5000平方米,这时候按照产出法计算的产出价值就是5000×3000 = 1500万。
3. 特殊情况的处理。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返工的情况。
比如说有一层楼的墙面砌得不合格,需要重新砌。
这部分返工的工作量,如果在计算产出的时候已经算进去了,那就得扣掉。
假设返工的这部分墙面面积是200平方米,那在计算当月产出的时候,就要从当月完成的总面积中减去这200平方米对应的价值,也就是200×3000 = 60万。
还有就是如果有一些额外的工程,像在小区里增加了一个小花园的景观建筑,这部分虽然不在最初的合同范围内,但是如果客户愿意付费,那也得把这部分产出算进去。
假设小花园的建筑服务价值是50万,那总的产出就得加上这50万。
二、投入法案例。
# (一)背景。
还是老王的建筑公司,这次承接了一个商业大楼的建设项目。
# (二)投入法的计算逻辑。
1. 确定投入的成本要素。
首先是人工成本。
老王请了100个工人,每个工人每天的工资是300元,这个项目预计要干200天。
那么人工成本总共就是100×300×200 = 600万。
§2.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这里所谓编制方法,是指收集数据的方法。
根据§2.1介绍,通常是按列收集收据,第一列的数据只需向一个“部门”作调查,调查该“部门”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产品、劳务、和活劳动的数量。
例如,编制纯部门价值型表中“钢铁产品部门”列,只需向该部门所包括的产品的生产者作调查,编制产业部门价值型表中“钢铁工业部门”列,只需向该部门所包含的企业作调查。
按列收集数据显然具有工作量小、数据准确、方法灵活(可以作普查,也可以作重点调查)等优点,它是世界各国编制投入产出表(包括价值型表和实物型表)时普遍采用的途径。
按列收集收据,仍然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引发了关于收集收据方法的研究。
目前应用中的方法主要有产品法、企业分解法和推导法。
一、产品法产品法是日本和其它西方国家编制纯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按列收集数据的传统方法,也是所有国家编制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获取列数据的一般方法。
1. 产品法的要点以纯部门价值型表的某一列为例,用产品法获取该列数据的要点是:将该纯部门所包含的各种产品的总产量与其价格相乘后求和,即得到该部门的总产出量(也是总投入量);将各种产品生产或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物质产品和老的务的价值量按纯部门归类,填入相应的中间投入行中;将与各种产品的生产或经营过程相联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利税等填入第三象限相应的行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总产量”是全社会总产量,包括企业自产自耗而没有出厂的部分;这里的“中间投入”中也包括企业自产自耗部分。
这正是产品法与下面要介绍的企业分解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 调查方法视具体需要与可能,可以采取普查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也可以对产品的主要生产者进行重点调查,许多产品的主要产量集中于少数生产者中,对这些为数不多的大户进行重点调查,然后按构成外推,数据也是比较准确的;还可以将产品的生产者按生产规模或技术水平或生产工艺分类,在每类中选取若干个典型生产者进行典型调查。
案例二: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一)案例背景投入产出的编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世界各国的投入产出表一般每隔5年编制一次,而各5年期间的投入产出表则是在前一次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正。
直接消耗系数的修正方法按修正的全面程度,可分为全面修正法和局部修正法。
全面修正法通过重新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全面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局部修正法只选择变化较大的直接消耗系数,根据技术、经济、自然等因素和有关统计资料,局部地进行调整。
世界大部分国家一般都在5年左右重新编制,在编制新表期间则采取局部调整,RAS则是一种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局部调整的常用方法。
RAS法,也称适时修正法,是英国经济计量学家R·斯通提出的。
本案例运用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根据投入产出法分析2001年A市投入产出情况、预测2002年A市的中间投入和最终产品。
(二)案例分析1.数据:2000年A市40个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2001年A市统计年鉴提供的16个产业部门的总产出(见附表一)。
2.部门分类调整与合并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
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
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
对2000年我国A市投入产出进行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
因此,本案例不按行政管辖系统或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分类,而是以产业性质为基础,进行产业部门分类,将40个部门合并为16个部门。
2000年我国A市合并后投入产出的部门分类如表3.1:3.RAS法修订2001年A市直接消耗系数(1)RAS基本原理RAS是一种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局部调整的常用方法,也称适时修正法,是英国经济计量学家R·斯通提出的。
投⼊产出实例matlab,利⽤MATLAB进⾏基础的投⼊产出表分析实验报告.doc利⽤MATLAB进⾏基础的投⼊产出表分析实验报告学 ⽣ 实 验 报 告学 院: XX学院课程名称: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法与模型专业班级:姓 名:学 号:学⽣实验报告学⽣姓名学号同组⼈实验项⽬分析07年投⼊产出表□必修 □选修 □演⽰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操作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实验地点实验仪器台号指导教师实验⽇期及节次⼀、实验综述1、实验⽬的及要求学会投⼊产出表的数据分析掌握基础的MATLAB矩阵运算2、实验仪器、设备或软件MATLAB7.0⼆、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1.2007年投⼊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 x=[6877.2 24657.5 259.3 379.7 1784.7 385.610248.3 326099.9 37925.5 10912.9 8849.6 27220.211.3 159.8 598 122.9 127.6 980.3797.5 11705.8 4737.4 2264.7 2817.8 2798.1851.7 12336.3 2022.7 789.6 1407.4 5811.21447.9 19918 2665.3 2978.2 5761.8 14103.6] %输⼊x矩阵x =1.0e+005 *0.0688 0.2466 0.0026 0.0038 0.0178 0.00390.1025 3.2610 0.3793 0.1091 0.0885 0.27220.0001 0.0016 0.0060 0.0012 0.0013 0.00980.0080 0.1171 0.0474 0.0226 0.0282 0.02800.0085 0.1234 0.0202 0.0079 0.0141 0.05810.0145 0.1992 0.0267 0.0298 0.0576 0.1410>> X=[48893 514859.1 62721.7 32430.9 43648 116306.3] %输⼊X矩阵X =1.0e+005 *0.4889 5.1486 0.6272 0.3243 0.4365 1.1631>> for i=1:6,a(:,i)=x(:,i)/X(i);end %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a =0.1407 0.0479 0.0041 0.0117 0.0409 0.00330.2096 0.6334 0.6047 0.3365 0.2027 0.23400.0002 0.0003 0.0095 0.0038 0.0029 0.00840.0163 0.0227 0.0755 0.0698 0.0646 0.02410.0174 0.0240 0.0322 0.0243 0.0322 0.05000.0296 0.0387 0.0425 0.0918 0.1320 0.1213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列昂惕夫逆矩阵)b1>> I=eye(6); %定义数据全为1的6阶矩阵>> b1=inv(I-a); %对(I-a)矩阵就逆>> b1b1 =1.2128 0.1772 0.1260 0.0886 0.1030 0.06130.8230 3.0700 2.0412 1.2440 0.8933 0.92520.0016 0.0030 1.0126 0.0065 0.0057 0.01100.0472 0.0889 0.1457 1.1172 0.1040 0.06170.0481 0.0900 0.0992 0.0703 1.0712 0.08790.0893 0.1641 0.1732 0.1854 0.2149。
第一章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也被称为投入产出法,在日本被称为产业关联法,而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曾经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
所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抽去它们在经济理论上的不同解释,就其作为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来说,原理是一致的。
§1.1 投入产出分析本节主要介绍投入产出的定义、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概念,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可以用一句话给出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这里的“经济系统”,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是地区、部门和企业,也可以是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国家。
所谓“部分”,是指所研究的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般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所谓“投入”,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在其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
例如工业部门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有资本、劳动等最初投入和原材料、燃料、劳务等中间投入。
所谓“产出”,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的的产出量的分配与使用。
例如工业部门的产出量中一部分作为本部门的投入,一部分作为其它部门的投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作为资本品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出口。
根据上述对“投入”和“产出”的定义,可以想见,一个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由这些关系将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通过对这些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就可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把握经济系统。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⒈世界范围内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Wassily Leontief)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国1919年、1929年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1936年他发表了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36.8.);1941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在1942-1944年间,他又主持编制了193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1966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
投入产出表应用实例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经济分析工具,用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通过记录和分析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投入和产出数据,帮助我们了解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的情况。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如何使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将以一个虚构的国家为例,探讨其汽车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
我们将使用一个基于2019年数据的投入产出表,以了解该国汽车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
1. 行业分类及投入产出关系投入产出表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之间存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在我们的例子中,汽车产业被划分为独立的行业,同时与其他行业存在着多种联系。
例如,汽车产业需要从钢铁产业购买钢材,并将其作为生产要素转化为最终汽车产品。
此外,汽车产业还消耗燃油、橡胶及其他原材料,同时与销售、维修、保险等服务行业有着联系。
2. 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分析通过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了解汽车产业对于国家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从中分析产业链的关联性。
在我们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汽车产业对钢铁、石油及橡胶等资源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汽车制造过程中,还涉及到相关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
例如,汽车维修、保险等行业将受益于汽车产业的发展。
3. 就业与经济增长投入产出表还可以提供有关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信息。
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汽车产业在就业方面的贡献。
例如,汽车制造业可能是该国重要的雇主之一,创造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
此外,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增长,进一步促进全国经济的增长。
4. 对策和政策制定投入产出表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在我们的实例中,如果该国政府希望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他们可以通过支持钢铁、石油、橡胶等原材料行业的发展来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他们还可以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以便汽车制造业以及相关服务行业能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一个地区价值型投入产出分析的实例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应用广泛且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于1936年创立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理论和方法均比较成熟,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效显著。
本文主要对投入产出的产生发展等内容做一简介,随后用一个价值型的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其反映的经济问题。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简介(一)投入产出分析的概念、产生及思想渊源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是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并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制定和经济控制等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并因此而荣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出分析产生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的《经济表》,但是更直接的影响是19世纪下半期法国的数理经济学派里昂.瓦尔多提出的《全部均衡论》及其数学模型和原苏联“1923与1924年度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有关概念和棋盘式表格的经验。
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分析是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有其复杂历史渊源的。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投入产出分析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已由提出时的由国家为对象发展到研究地区、地区间、部门、部门间、企业以及国际投入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早期的投入产出模型只是静态的投入产出模型,二、下面就以X地区X年的投入产出表为例,看一下投入产出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X地区X年的投入产出表(一) (一)反映本地区生产与分配使用的数学模型1nj xij =∑+c i+ki=X i (1)式中,x ij --本地区第j 部门生产中所消耗本地区第i 部门产品的数量;c i --本地区第i 部门的消费; k i--本地区第i 部门的积累; X i --本地区第部门的总产出。
投入产出分析在XX中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在xx的应用一、投入产出简介投入产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投入原材料和产出产品的平衡关系。
投入产出分析是由俄罗斯裔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1905-1999)创立的。
主要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
投入产出表是由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而成的。
前者反映各种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和剩余产品;后者反映各种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
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例如,产品平衡模型、价值构成模型等,用以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计划论证和经济预测。
应用最早的是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于1942- 1944年编制了美国1939年投入产出表,利用这张表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预测战后美国的钢铁工业的生产和美国的就业情况,制定战时军备生产计划,研究裁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得到了美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重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由于投入产出表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和应用投入产出表。
到1990年,除个别国家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编制了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原理也得到了发展,由静态模型向优化模型发展,并应用到各个方面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投入产出分析在我国的应用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步研究及引入阶段。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导下,经济理论界和一些高等院校开始研究投入产出理论。
"文革"期间,此项工作几乎中断。
2、快速发展阶段。
1974年,为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编制了1973年全国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应用实例
投入产出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以矩阵形式展示了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通过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投入产出表在具体实例中的应用。
一、产业结构分析
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就业人数等指标,从而揭示产业结构的特点和问题。
例如,如果某一产业的产值占比较高,但增加值率较低,则说明该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需要转型升级。
二、产业关联度分析
产业关联度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
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从而了解该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产业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
三、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的就业人数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产值,可以了解各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经济增长贡献。
这对于制定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评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比较各产业的资源消耗量和产值,可以计算出各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发现哪些产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
政府和企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贸易结构优化建议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可以用来分析贸易结构。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可以了解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哪些产业存在贸易逆差。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贸易结构优化建议,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