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案例 高一物理 邢春红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公开课教案4篇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公开课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撕纸游戏猜一猜: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
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高一的物理老师教案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奇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学问,而且得到艺术的观赏和欢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高一的物理教师教案,便利大家学习。
高一的物理教师教案篇1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整体设计圆周运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通过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圆周运动,让学生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作用,知道其存在的危害及如何利用.通过对航天器中的失重想象让学生理解向心力是由物体所受的合力供应的,任何一种力都有可能供应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通过对离心运动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离心现象,并能充分利用离心运动且幸免因离心运动而造成的危害.本节内容着重于学问的理解应用,学生对于一些内容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时留意用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或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来得到结论.留意引导学生应用牛顿其次定律和有关向心力学问分析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向心力的根底学问;娴熟驾驭应用向心力学问分析两类圆周运动模型的步骤和方法.熬炼学生视察、分析、抽象、建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实力;造就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应用实践实力和思维创新意识.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2.在详细问题中能找到向心力,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有关问题.教学难点1.详细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2.关于对临界问题的探讨和分析.3.对变速圆周运动的理解和处理.课时支配1课时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假如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会在详细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2.能理解运用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分析和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详细实例.3.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别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在变速圆周运动中运用,渗透特别性和一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实力.3.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造就学生的应用实践实力和思维创新意识;运用生活中的几个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求知欲和探究动机;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建立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科学观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赛车在经过弯道时都会减速,假如不减速赛车就会出现侧滑,从而引发事故.大家思索一下我们如何才能使赛车在弯道上不减速通过?课件展示自行车赛中自行车在通过弯道时的情景.依据展示可以看出自行车在通过弯道时都是向内侧倾斜,这样的目的是什么?赛场有什么特点?学生探讨结论:赛车和自行车都在做圆周运动,都须要一个向心力.而向心力是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供应的,由于摩擦力的大小是有限的,当赛车与地面的摩擦力缺乏以供应向心力时赛车就会发生侧滑,发生事故.因此赛车在经过弯道时要减速行驶.而自行车在经过弯道时自行车手会将身体向内侧倾斜,这样身体的重力就会产生一个向里的分力和地面的摩擦力一起供应自行车所需的向心力,因此自行车手在经过弯道时没有减速.同样道理摩托车赛中摩托车在经过弯道时也不减速,而是通过倾斜摩托车来到达同样的目的.下面大家考虑一下,火车在通过弯道时也不减速,那么我们如何来保证火车的平安呢?复习导入1.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n= =rω2=r( )2.2.向心力的公式:Fn=m an= m =m rω2=mr( )2.推动新课一、铁路的弯道课件展示视察铁轨和火车车轮的形态.探讨与探究火车转弯特点:火车转弯是一段圆周运动,圆周轨道为弯道所在的水平轨道平面.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向心力由铁轨和车轮轮缘的相互挤压作用产生的弹力供应).缺点:向心力由铁轨和车轮轮缘的相互挤压作用产生的弹力供应,由于火车质量大,速度快,由公式F向=mv2/r,向心力很大,对火车和铁轨损害很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联系自行车通过弯道的状况考虑)事实上在火车转弯处,外轨要比内轨略微高一点,形成一个斜面,火车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供应向心力,对内外轨都无挤压,这样就到达了爱护铁轨的目的.强调说明:向心力是水平的.F向= mv02/r = F合= mgtanθv0= (1)当v= v0,F向=F合内外轨道对火车两侧车轮轮缘都无压力.(2)当vv0,F向F合时外轨道对外侧车轮轮缘有压力.(3)当v内轨道对内侧车轮轮缘有压力.要使火车转弯时损害最小,应以规定速度转弯,此时内外轨道对火车两侧车轮轮缘都无压力.二、拱形桥课件展示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等)过拱形桥.问题情境: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形桥上以速度v行驶,假设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试画出受力分析图,分析汽车通过桥的点时对桥的压力.通过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画出汽车的受力图,推导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思路:在点,对汽车进展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由牛顿其次定律列出方程求出汽车受到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桥面受到的压力FN′=G可见,汽车对桥的压力FN′小于汽车的重力G,并且,压力随汽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思维拓展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汽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力大还是小呢?学生自主画图分析,老师巡回指导.课堂训练一辆质量m=2.0 t的小轿车,驶过半径R=90 m的一段圆弧形桥面,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1)假设桥面为凹形,汽车以20 m/s的速度通过桥面最低点时,对桥面压力是多大?(2)假设桥面为凸形,汽车以10 m/s的速度通过桥面点时,对桥面压力是多大?(3)汽车以多大速度通过凸形桥面顶点时,对桥面刚好没有压力?解答:(1)汽车通过凹形桥面最低点时,在水平方向受到牵引力F和阻力f.在竖直方向受到桥面对上的支持力N1和向下的重力G=mg,如下图.圆弧形轨道的圆心在汽车上方,支持力N1与重力G=mg的合力为N1-mg,这个合力就是汽车通过桥面最低点时的向心力,即F向=N1-mg.由向心力公式有:N1-mg=解得桥面的支持力大小为N1= +mg=(2 000× +2 000×10)N=2.89×104 N依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对桥面最低点的压力大小是2.101×104 N.(2)汽车通过凸形桥面点时,在水平方向受到牵引力F和阻力f,在竖直方向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mg 和桥面对上的支持力N2,如下图.圆弧形轨道的圆心在汽车的下方,重力G=mg与支持力N2的合力为mg-N2,这个合力就是汽车通过桥面顶点时的向心力,即F向=mg-N2,由向心力公式有mg-N2=解得桥面的支持力大小为N2=mg =(2 000×10-2000× )N=1.78×104 N依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在桥的顶点时对桥面压力的大小为1.78×104 N.(3)设汽车速度为vm时,通过凸形桥面顶点时对桥面压力为零.依据牛顿第三定律,这时桥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也为零,汽车在竖直方向只受到重力G作用,重力G=mg就是汽车驶过桥顶点时的向心力,即F向=mg,由向心力公式有mg=解得:vm= m/s=30 m/s汽车以30 m/s的速度通过桥面顶点时,对桥面刚好没有压力.说一说汽车不在拱形桥的点或最低点时,它的运动能用上面的方法求解吗?汽车受到重力和垂直于支持面的支持力,将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支持面和垂直于支持面的两个分力,这样,在垂直于支持面的方向上重力的分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供应向心力.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索与探讨”中提出的问题情境,用学过的学问加以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上面“思索与探讨”中描述的情景其实已经实现,不过不是在汽车上,而是在航天飞行中.假设宇宙飞船质量为M,它在地球外表旁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航天员质量为m,宇宙飞船和航天员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他们在地面的重力.试求座舱对宇航员的支持力.此时飞船的速度多大?通过求解,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其实在任何关闭了发动机,又不受阻力的飞行器中,都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环境.其中全部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四、离心运动问题: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的作用,它会怎样运动呢?假如物体受的合力缺乏以供应向心力,它会怎样运动呢?结论:假如向心力突然消逝,物体由于惯性,会沿切线方向飞出去.假如物体受的合力缺乏以供应向心力,物体虽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去,但会渐渐远离圆心.这两种运动都叫做离心运动.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物体做离心运动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离心运动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你能说出这些例子中离心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吗?参考答案:①洗衣机脱水②棉砂糖③制作无缝钢管④魔盘嬉戏⑤汽车转弯⑥转动的砂轮速度不能过大汽车转弯时速度过大,会因离心运动造成交通事故水滴的离心运动洗衣机的脱水筒总结:1.供应的外力F超过所需的向心力,物体靠近圆心运动.2.供应的外力F恰好等于所需的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3.供应的外力F小于所需的向心力,物体远离圆心运动.4.物体原先在做匀速圆周运动,突然间外力消逝,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例1如下图,杂技演员在做水流星表演时,用绳系着装有水的水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大家探讨一下满意什么条件水才能从水桶中流出来.假设水的质量m=0.5kg,绳长l=60 cm,求:(1)点水不流出的最小速率.(2)水在点速率v=3 m/s时,水对桶底的压力.解析:(1)在点水不流出的条件是重力不大于水做圆周运动所须要的向心力即mg≤ 那么所求最小速率v0= m/s=2.42 m/s.(2)当水在点的速率大于v0时,只靠重力供应向心力已缺乏,此时水桶底对水有一向下的压力,设为FN,由牛顿其次定律有FN+mg= FN= -mg=2.6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水对桶底的作用力FN′=FN=2.6 N,方向竖直向上.答案:(1)2.42 m/s (2)2.6 N,方向竖直向上提示:抓住临界状态,找出临界条件是解决这类极值问题的关键.课外思索:假设此题中将绳换成轻杆,将桶换成球,上面所求的临界速率还适用吗?课堂训练1.如下图,在水平固定的光滑平板上,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P,与穿过中心小孔H的轻绳一端连着.平板与小孔是光滑的,用手拉着绳子下端,使质点做半径为a、角速度为ω1的匀速圆周运动.假设绳子快速放松至某一长度b而拉紧,质点就能在以半径为b 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求质点由半径a到b所需的时间及质点在半径为b的圆周上运动的角速度.解析:质点在半径为a的圆周上以角速度ω1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线速度为va=ω1a.突然松绳后,向心力消逝,质点沿切线方向飞出以va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线被拉直,如下图.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s=,那么质点由半径a到b所需的时间为:t=s/va= /(ω1a).当线刚被拉直时,球的速度为va=ω1a,把这一速度分解为垂直于绳的速度vb和沿绳的速度v′.在绳绷紧的过程中v′减为零,质点就以vb沿着半径为b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依据相像三角形得,即.那么质点沿半径为b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ω2=a2ω1/b2.2.一根长l=0.625 m的细绳,一端拴一质量m=0.4 kg的小球,使其在竖直平面内绕绳的另一端做圆周运动,求:(1)小球通过点时的最小速度;(2)假设小球以速度v=3.0 m/s通过圆周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多大?假设此时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分析与解答:(1)小球通过圆周点时,受到的重力G=mg必需全部作为向心力F向,否那么重力G中的多余局部将把小球拉进圆内,而不能实现沿竖直圆周运动.所以小球通过圆周点的条件应为F向≥mg,当F向=mg时,即小球受到的重力刚好全部作为通过圆周点的向心力,绳对小球恰好不施拉力,如下图,此时小球的速度就是通过圆周点的最小速度v0,由向心力公式有:mg=解得:G=mg= v0= m/s=2.5 m/s.(2)小球通过圆周点时,假设速度v大于最小速度v0,所需的向心力F向将大于重力G,这时绳对小球要施拉力F,如下图,此时有F+mg= 解得:F=-mg=(0.4× -0.4×10)N=1.76 N假设在点时绳子突然断了,那么供应的向心力mg小于须要的向心力,小球将沿切线方向飞出做离心运动(事实上是平抛运动).高一的物理教师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更.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5.了解四种根本相互作用【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自主学习】一、力和力的图示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更、使物体发生形变。
高一物理教案6篇高一物理教案篇一1、知识与技能(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极限法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
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如何去分析有关问题;(2)体会有了线速度后。
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
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2)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
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新课导入建议在我们周围,与圆周运动有关的事物比比皆是,像机械钟表的指针、齿轮、电风扇的叶片、收音机的旋钮、汽车的车轮……在转动时,其上的每一点都在做圆周运动。
你即使坐着不动,其实也在随着地球的自转做圆周运动。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29.79km,公转一周所用时间为1年,月亮绕地球运转速度为每秒1.02km,运转一周所用时间为27.3天,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快,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慢,你怎� 若篮球正绕指尖所在的竖直轴旋转,那么篮球上不同高度的各点的角速度相同吗?线速度相同吗?提示篮球上各点的角速度是相同的。
但由于不同高度的各点转动时的圆心、半径不同,由v=ωr可知不同高度的各点的线速度不同。
1.基本知识(1)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它的运动轨迹为圆,圆周运动为曲线运动,故一定是变速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比较2.思考判断(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一定是变化的。
(√)(2)角速度是标量,它没有方向。
(×)(3)圆周运动线速度公式v=Δt(Δs)中的Δs表示位移。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优秀6篇高一的物理教案教学篇一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
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4、受力分析的判断依据: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总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按次序画出物体实际受的各个力,为解决这一难点可记忆以下受力口诀: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新课标高一物理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高一的物理上册教案5篇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的物理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的物理上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2、力的分类[重点难点]1、力的分类[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
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
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
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
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
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
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高一物理教案怎么写(通用6篇)高一物理教案怎么写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高一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分享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在高一物理课堂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享。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期对其他物理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讲解物理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力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车实验。
在课前,我准备了一辆小车、一根坡道和一些不同重物。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调整小车上的重物质量来改变小车在坡道上的加速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还增强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引入生活案例物理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学科,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光学的反射和折射时,我引入了日常生活中的折光现象。
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水杯看起来较矮的情景,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学生成功解释了折光现象,理解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三、互动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倡导互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电路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活动。
我给每个小组分配了电流表、电阻、导线等实验器材,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电路图,自行组装电路并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协作,不仅提高了实验和测量的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引入一些实例和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
我会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物理实验视频,例如“米歇尔逊干涉仪”的演示视频。
这些多媒体材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评价和反馈教学案例分享不仅仅是教师的单向传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学生高一物理教案七篇学生高一物理教案七篇学生高一物理教案都有哪些?物理学与许多其他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地质学。
尤其是数学、化学、生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生高一物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生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基本情况分析:二个班共有学生135人,其中一班65人,二班70人,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
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1—17章。
四、教改措施: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具体措施: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教案5篇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问: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五、教学策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高一第一学期必修一物理教案通用5篇高一第一学期必修一物理教案通用5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代宇宙理论中起了中心的作用。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高一第一学期必修一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轻轻击打、拨动我们小组发现鼓钢尺皮筋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3.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教学案例
高一物理邢春红
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作为物理教师首先要做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本知识。
让学生愿意学习物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说到一些民谚、俗语及一些成语,这些生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如果平时能注意分析,了解这些语言,就可以在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学生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一些事例。
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子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
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像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这是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四、运动和力学方面1、四两压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秤砣的力臂很长,那么“四两”压千斤是完全可能的,难怪阿基米德会有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2、如坐针毡,快刀斩乱麻:刀刃越薄,受压的面积越小,要实现同样的效果——快刀斩乱麻,当然就省力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这个道理。
3、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是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
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了约为40003千米,约为八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科学地揭示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总之,有了热情,备课更像是策划,上课更像是导演,反思更像是品茶;有了热情,上班更像是种树,假期更像是采摘,学生更像是一颗颗饱满的水果。
热情可以使工作单调却不乏味,繁琐却不枯燥,辛苦而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