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憩室病的临床诊治及病理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58.58 KB
- 文档页数:2
Meckel憩室23例分析【关键词】 Meckel憩室Meckel憩室是最多见的小肠先本性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
最先由Hildamos于1598年报导,1809年闻名学者Johann Meckel详细论述并命名。
临床上往往无病症,直至显现并发症才就医,大多是手术中或腹腔镜探查时才得以确诊。
我院自1980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23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 23例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4~69岁,平均岁。
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6例,肠套叠3例,肠阻塞2例, 2例在其他手术中发觉。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12例表现为脐周痛或右下腹痛,伴发烧、局部肌紧张、白细胞升高,3例表现为反复性右下腹痛,B超提示腹部肿块,2例表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1例显现黑便。
医治 23例均急诊手术。
术中见Meckel憩室距回盲部15~80cm,平均。
憩室均充血水肿,有的被大网膜包裹并与肠管粘连。
其中憩室外被脓苔5例,憩室穿孔1例,致肠套叠3例,憩室较长反折压迫回肠致肠阻塞、回肠局部坏死2例。
17例行单纯憩室楔形切除,6例行含憩室的肠管切除对端吻合。
均于术中将阑尾一并切除。
2 结果23例均顺利恢复,术后1周拆线,伤口甲级愈合,未显现并发症。
术后病理报告憩室均为炎性改变,其中憩室中有胃黏膜组织异位10例,有胰腺组织异位1例。
切除阑尾18例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例为慢性阑尾炎。
3 讨论Meckel憩室是卵黄管未闭畸形中最多见的,一样位于距回盲瓣15~100cm的回肠壁上。
绝大多数憩室的基底部开口在肠系膜对侧壁,但5%的病例开口在肠管的系膜侧。
徐恩多依照尸身解剖统计发觉,Meckel憩室距回盲瓣最小距离为,最大距离为85cm,平均距离为(+)cm[1]。
憩室犬牙交错,但其管径一样小于小肠,长度那么在10cm 以下。
依照其外观可将Meckel憩室分为2型。
Ⅰ型:憩室位于对系膜缘的肠壁上,基底阔,呈锥形,较长,无系膜,极易诱发肠套叠和出血。
dica憩室分级
正文:
憩室分级是指根据憩室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将憩室分为不同的等级。
憩室是指在消化道管壁的肌层上形成的小囊状结构,通常是由于消化道肌肉层的薄弱区域产生的。
憩室可以出现在食道、胃、小肠和结肠等消化道部位。
根据憩室的发展和临床意义,目前将憩室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无症状憩室:这是最常见的憩室类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不适感。
这种类型的憩室通常是偶然发现的,可以通过胃镜、结肠镜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2. 症状性憩室:这种类型的憩室会引起一些不适感和症状,例如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和呕吐等。
患者可能会在进食后出现症状,这是因为食物在憩室中积聚并导致炎症和不适感。
3. 并发症憩室:如果憩室发生炎症、感染或穿孔等并发症,就属于这种类型。
并发症憩室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症状,例如剧烈的腹痛、高烧、腹膜炎和全身感染等。
这种情况需要紧急治疗,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4. 恶变憩室:这是一种罕见的并且严重的憩室类型,憩室内的细胞发生恶性变化并形成癌症。
恶变憩室可能会导致出血、肠梗阻和腹痛等症状,需要及时确诊和治疗。
对于不同等级的憩室,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无症状憩室,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只需随访观察。
对于症状性憩室,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减少压力、调整生活方式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对于并发症憩室和恶变憩室,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憩室。
总结起来,憩室分级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憩室的临床意义和治疗策略,并指导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方案。
对于憩室患者来说,定期的随访和检查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憩室相关的问题。
梅克尔憩室:从病理角度解析临床表现梅克尔憩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发育异常,属于憩室病的范畴。
憩室是指内脏器官壁的局部突出,梅克尔憩室则是胃肠道壁的憩室。
它通常发生在小肠,尤其是空肠,但也可能出现在结肠和胃。
梅克尔憩室的病理机制是由于胃肠道壁的肌肉层和黏膜层发育不全,导致局部壁的薄弱,形成憩室。
憩室的壁通常由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但梅克尔憩室的壁则较薄,缺乏完整的肌层和浆膜层,使得憩室易受胃肠道内容物的压力作用而突出。
在临床表现方面,梅克尔憩室的症状多样,且与憩室的大小、位置和并发症有关。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呕吐等。
腹痛通常是梅克尔憩室最常见的症状,多为中上腹部的隐痛或胀痛,有时可伴有压痛。
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腹胀、食欲不振、早饱等。
腹泻和便秘可能交替出现,这是由于憩室的存在影响了胃肠道的内容物流动。
梅克尔憩室还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鲜血便。
梅克尔憩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道钡餐造影、腹部超声、CT扫描等。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以显示憩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同时观察憩室周围组织的变化。
腹部超声和CT扫描则可以更直观地显示憩室的壁结构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确诊梅克尔憩室后,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梅克尔憩室的治疗取决于憩室的大小、位置和症状严重程度。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
饮食调整包括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高脂肪食物和过多纤维食物,以减轻憩室的负担。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消化酶补充,以预防和治疗感染和消化不良。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憩室切除术和憩室修补术。
憩室切除术是将憩室连同憩室周围的病变组织一并切除,憩室修补术则是将憩室突出的部分修补,以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在手术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憩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小肠多发憩室并出血1例诊治分析小肠多发憩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症状体征无明显特异性,只是在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穿孔等时才会引起患者重视,常规检查又难以发现,因而易被误诊为其他外科急腹症,延误诊断和治疗[1]。
近期我们收治1例小肠多发憩室并发出血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59岁,因“便血4小时”入院,患者诉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非喷射状,为暗红色血液,量约300~500ml,伴头晕、乏力、出冷汗,入院体查:P 96次/分, BP130/80mmHg;贫血貌,结膜苍白,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8次/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41g/l。
大便常规:颜色红色,隐血阳性。
入院后予以输血、止血、抑酸、补液等支持治疗,查急诊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A1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胸腹部CT(平扫+增强)未见异常;住院期间患者输注9u红细胞、600ml血浆,仍反复便血,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51g/L,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腹部血管DSA示: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均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
考虑患者反复便血,出血量较大,保守治疗无效,遂行剖腹探查术,探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表面可见溃疡瘢痕,自屈氏韧带约3cm处空肠至远端空肠约85cm处系膜缘可见多发憩室,肠腔内可见大量积存血液,余小肠、结肠未见明显异常。
提起胃壁,纵行切开胃壁,至幽门口,胃腔内未见明显血液,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可见一大小约0.5*0.3cm溃疡,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
自屈氏韧带挤压空肠,将小肠内积存血液排至结肠,空肠憩室两侧上肠钳约5分钟,观察可见小肠逐渐扩张,内可见血液,结合探查情况,考虑小肠憩室病并出血可能性大。
术中胃镜自胃切口、空肠断端探查见十二指肠水平部可见散在小憩室,未见出血点,遂行远端胃大部切除+十二指肠残端造瘘+小肠部分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
浅谈小肠憩室疾病的诊疗小肠憩室疾病并不多见,根据憩室壁的组织解剖可分为真性与假性憩室,前者为小肠壁全层突出,后者不含肌层。
可先天性也可后天获得。
小肠憩室以十二指肠憩室最多,在胃肠道钡餐检查中发现率3%~7%;空回肠憩室少见,发现率低于1%;回肠段Meckel憩室的尸检发生率约为1%。
空回肠憩室是一种后天性憩室,与先天性Meckel憩室不同,空回肠憩室多发生在小肠系膜缘,而Meckel憩室多发生在系膜对侧缘。
空回肠憩室以多发居多,而Meckel憩室系单发。
空回肠憩室缺乏肌层,发病机制不清,多认为与后天体力劳动及饮食量大、粗糙有关。
一、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憩室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关,是由于十二指肠壁局限肌层缺陷所引起。
多发生在胆管、胰管、血管穿过的肠壁处,因为上述部位较易有缺陷。
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仅在X线钡餐检查、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
本病多发生在40~60岁病人,30岁以下较罕见。
其发病率在性别中无差异。
【临床表现】1.十二指肠憩室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发生的症状多是因并发症而引起。
2.上腹部饱胀是较常见的症状,系憩室炎所致。
伴有嗳气和隐痛。
疼痛无规律性,制酸药物也不能使之缓解。
恶心或呕吐也常见。
3.当憩室内充满食物而呈膨胀时,可压迫十二指肠而出现部分梗阻症状。
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其后为胆汁,甚至可混有血液,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4.憩室并发溃疡或出血时,则分别出现类似溃疡病的症状或便血。
5.憩室压迫胆总管或胰腺管开口时,更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或梗阻性黄疸。
6.憩室穿孔后,呈现腹膜炎症状。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及体征。
2.胃肠钡餐检查。
3.低张十二指肠造影能发现一些较小而隐蔽的憩室。
【治疗方案及原则】1.非手术治疗没有症状的十二指肠憩室无须治疗。
有一定的临床症状而无其他病变存在时,应先采用内科治疗,包括饮食调节、制酸剂、解痉药等,并可采取侧卧位或更换各种不同的姿势,以帮助憩室内积食的排空。
2.手术治疗仅在内科治疗无效并屡次并发憩室炎、出血或压迫邻近脏器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憩室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憩室炎是指一个或多个球状囊(憩室)发炎、感染或两者均有,通常累及大肠(结肠)。
患者常出现左下腹痛、触痛和发热等典型症状。
诊断依据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憩室炎发作后所做结肠镜检查的结果。
轻度症状的患者可采取休息、吃流食和口服抗生素等治疗措施,而重度症状的患者需住院接受抗生素静脉输注,有时需手术。
憩室炎常见于40岁以上患者,尤其是那些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老年人,感染危险性增加,包括结肠感染。
在须手术治疗的憩室炎患者中,50岁以下患者男女比例为3:1,而70岁以上患者男女比例为1:3.憩室炎的病因是憩室形成小孔,使肠内细菌被释放,进而引发憩室炎。
憩室炎最常累及乙状结肠,这是大肠的最后一部分,位于直肠之前。
目前已不被认可的观点是,憩室炎是由进食坚果、种子、玉米或爆米花所致。
憩室炎的典型症状是左下腹疼痛和/或触痛,伴有发热、恶心和呕吐等。
不过,憩室炎一般不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憩室炎的并发症包括瘘管、脓肿和腹膜炎等。
瘘管是一个器官与另一个器官或皮肤之间形成的异常连接通道,憩室炎可导致大肠与其他器官之间形成瘘管。
如果憩室破裂,肠道内容物,包括细菌和血液会流入腹腔,常引起感染。
脓肿是一个脓袋,发炎憩室周围可形成腹腔脓肿,引起疼痛和发热加重。
在进行3/4面的手术后,通常需要等待10至12周或更长时间,等炎症消退、患者病情好转后,才能进行后续手术,将肠道断端进行吻合,最终完成结肠造口的关闭手术。
治疗瘘管的方法包括切除瘘管起始的肠段,将结肠断端进行吻合,并修复其他受累的部位,如膀胱或小肠。
有些患者在咨询医生后可以选择择期手术,即可以推迟一段时间进行的手术,以控制憩室病。
病;(2)症状为发作性,发作间歇期患者完全正常;(3)脑电图为发作异常和棘波等癫性放电;(4)抗癫痫治疗有效。
腹痛型癫痫易和肠蛔虫、胃肠炎、阑尾炎等病症相混。
我们认为有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腹痛,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资料效果欠佳,尤其是儿童患者,应考虑腹型癫痫。
需要肯定的是,脑电图检查可作为诊断腹痛型癫痫的必要依据,特别是过度换气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幼儿,应尽量取得其合作,教给患儿正确的方法,必要时予以示范,连续不断的深而快的呼吸应持续3m in。
由于过度换气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可能引起低血碳症,造成暂时性大脑神经细胞缺氧而诱发出慢波、棘波,故此脑电图异常率较高,为诊断腹痛型癫痫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1] 冯应琨.临床脑电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58266.收稿日期:2005205225;修回日期:2005206224 责任编辑:郭怀勇小肠憩室病的临床诊治及病理特点翟会侠【主题词】 小肠 病理学;憩室 病理学【中图分类号】 R5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05)1021875202 我院1980~2005206共收治经术中证实的小肠憩室病27例,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8例,女9例,年龄18~75岁,平均45岁。
其中十二指肠憩室4例,空肠憩室8例,回肠憩室15例。
十二指肠憩室4例均为单发憩室,术前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确诊。
位于十二指肠降部3例,十二指肠水平部1例,最大憩室直径5 c m,其内有1枚杏样大小结石;空肠憩室8例距屈氏韧带5~70 c m,最大憩室直径6c m,多发憩室2例,最多憩室数3个;回肠憩室15例均为单发,距回盲部8~65c m,最大憩室直径7c m。
空、回肠憩室23例术前均未确诊,剖腹探查时确诊20例,其他手术时发现3例。
剖腹探查的20例空回肠憩室病术前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5例,腹膜炎5例,小肠梗阻4例,急性阑尾炎3例,腹部包块3例。
本组小肠憩室病的临床并发症见表1。
表1 小肠憩室并发症憩室出血憩室穿孔小肠梗阻憩室肿瘤憩室结石十二指肠憩室10001空肠憩室11110回肠憩室343101.2 方法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
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7例,术后均行常规病理检查。
十二指肠憩室4例中行憩室切除2例,行憩室内翻缝合术和转流术各1例。
空回肠憩室23例中,术中2例快速冰冻切片证实为憩室恶性肿瘤,平滑肌肉瘤(空肠憩室)1例,类癌(回肠憩室)1例,2例均行小肠恶性肿瘤根治术。
其余空回肠憩室21例中,行憩室切除术16例,部分小肠切除5例。
术后病理:本组小肠憩室均有炎症改变,有溃疡10例,恶性变2例(平滑肌肉瘤1例,类癌1例),空肠憩室2例和回肠憩室8例中有胃黏膜组织。
2 结果术后痊愈25例,死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
3 讨论3.1 小肠憩室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生率并不低,尸检统计可高达22%。
由于它很少引起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并不常见[1]。
十二指肠憩室发生于降部的占60%~70%[2]。
空回肠憩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2%[3]。
小肠憩室多为先天性,获得性憩室罕见(0.1%~0.4%),组织学上与先天性憩室的区别在于先天性憩室壁缺少肌肉层[4]。
小肠憩室一般不引起症状,症状都继发于并发症,当憩室有炎症时可出现腹痛,进食后有饱胀感,并出现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也可出现慢性消化不良、巨红细胞贫血、便秘、腹泻等。
当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如出血、穿孔、梗阻、恶性变或伴有结石,临床上就表现出相对应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往往以急腹症就诊。
本组中十二指肠憩室4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确诊;而空回肠憩室23例中,剖腹探查术中确诊20例,其他手术中发现3例。
本组小肠憩室病产生的严重临床并发症比例较高(17 27),空回肠憩室中出现出血、穿孔、梗阻严重并发症的比例近似。
3.2 小肠憩室的病理特点 文献[5]报道,在切除的有症状的回肠憩室中,含有异位组织的比例高达61%,其中含有胃黏膜组织的占88%,含有胰腺组织的占7%。
本组有并发症的回肠憩室含有异位组织的比例为53%(8 15),其异位组织均为胃黏膜。
回肠憩室产生严重并发症较多的原因与憩室内异位组织有关。
本组3例回肠憩室出血的憩室中,均含有胃黏膜组织;4例憩室穿孔的憩室中亦含有胃黏膜组织。
憩室中胃黏膜存在,可使憩室溃疡,继发出血、穿孔。
小肠憩室伴有肿瘤和结石的罕见。
本组1例空肠憩室肿瘤因大出血术中探查发现,快速冰冻切片证实为平滑肌肉瘤,1例回肠憩室肿瘤因破溃穿孔术中探查予以发现,快速冰冻切片证实为类癌。
憩室内的结石形成可能与憩室段肠功能紊乱有关,从而导致含有胆汁的食物潴留淤积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
本组中共1例十二指肠憩室伴有结石。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应用,十二指肠憩室更易明确诊断。
空回肠憩室无特异临床表现,并发症又具多样性,术前很难确诊。
本组空回肠憩室23例中无1例术前做出明确诊断,剖腹探查证实20例,其他手术中发现3例。
对于空回肠憩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消化道钡餐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同位素扫描。
Poulsen等[6]认为应用腹腔镜检查安全有效,且可以行憩室切除。
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腹痛、贫血、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的患者要考虑到是否存在小肠憩室,并进一步检查。
3.4 小肠憩室的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小肠憩室无须治疗;对于憩室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消化不良、贫血等先行内科保守治疗,包括调节饮食、抗酸、解痉、抗炎和利用体位引流等;对于引起穿孔、出血、梗阻及经内科长期治疗而症状不能控制的小肠憩室要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憩室的手术方式常采用憩室切除术、憩室内翻缝合术及转流术。
憩室较小或开口于乏特氏壶腹部附近的憩室采用内翻缝合术,但有继发性病变的憩室不宜采用。
较大的憩室内翻可能引起肠梗阻。
对于伸入胰腺、解剖困难,或靠近乏特氏壶腹的巨大憩室不能做内翻缝合或切除术时,要采用转流术。
空回肠憩室手术方式有憩室切除术、部分小肠切除术。
必要时术中行病理检查。
若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证实为憩室伴有恶性肿瘤,要按小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处理。
术中根据憩室大小,是否多发,病变累及小肠的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单纯憩室切除术,或者部分小肠切除术。
对于其他手术中发现的小肠憩室是否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由于憩室的并发症多,而且憩室手术比较简单,只要患者术中条件许可,尽量一并行憩室切除术。
【参考文献】[1]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53.[2]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33.[3] L ongo W E,V ernava AM.C linical i m p licati ons of jejuno ileal diver2ticular disease[J].D is Co lon R ectum,1992,35(4):382.[4] H ugueninA,T irveilli o t F,D ell E rba U,et al.A cquired jejunal andileal diverticula[J].A nn Ch ir,1999,53(6):522.[5] St2V il D,B randt M L,Panic S,et al.M eckel′s diverticulum in ch il2dren[J].J Pediatr Surg,1991,26(11):1289.[6] Poulsen KA,Q vist N.Sodium pertechnetate scintigraphy in detec2ti on ofM eckel′s diverticulum[J].Eur J Pediatr Surg,2000,10(4):231.收稿日期:2005206211;修回日期:2005206230 责任编辑:郭怀勇淋巴细胞的制备及对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治疗张晓丽,张伟,李建斌【主题词】 流产,习惯性 治疗;注射,皮下【中图分类号】 R7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6647(2005)1021876202 我们自1996年以来开展淋巴细胞的制备并对原发性习惯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do rti on,R SA)36例皮下注射淋巴细胞,已正常分娩31例,妊娠成功率为86.11%,无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和仪器 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产)(FH)密度1.076~1.077,无菌无热原含有A CD2B保养液采血袋、无菌无热原50m l空袋(上海产),0.9%氯化钠注射液(上海产),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德国产)。
1.2 对病例的选择 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夫妻间有2个或以上相同的HLA抗原;无抗父系淋巴细胞毒抗体;对男方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 L R无反应,而对无关系第三者的抗原刺激有反应;月经周期正常,丈夫精液正常;妇科检查子宫无异常、输卵管无畸形;T3、T4正常,孕酮、雄二醇等内分泌检查正常。
1.3 对供者的选择 患者的丈夫及他人的血液均可,但必须检测H bs A g、抗2HCV、抗2H I V、AL T、R PR,各项指标合格方可献血。
1.4 淋巴细胞的制备方法 (1)采集血液:使用无菌无热原含有A CD2B保养液采血袋,在无菌操作下采集献血者静脉血40~50m l,轻轻摇匀;(2)分离提取:将采集的全血平衡后置入大型低温离心机离心,22℃、2500r m in、离心5m in。
在百级净化间内,去除上层1 3的血浆及下层1 3的红细胞,取中层富含淋巴细胞的血液。
先将淋巴细胞分离液30m l加入50m l无菌空袋内,再将富含淋巴细胞的血液缓慢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液面上。
平衡后置入大型低温离心机离心,22℃、1500r m in、离心20m in。
离心后提取淋巴细胞分离液界面与血浆之间的白色液体,即为淋巴细胞;(3)洗涤浓缩:将0.9%的生理盐水加入淋巴细胞袋内,22℃、2000r m in、离心7m in,离心后分离出上清液。
重复上述步骤洗涤3次,最后将袋底的淋巴细胞浓缩到约1.5m l。
1.5 治疗方法 (1)用1m l注射器吸取淋巴细胞,在患者的双侧上臂三角肌部位,严格消毒皮肤后,每侧皮下注射3个点位,每个点位0.1~0.2m l;(2)于妊娠前2个月开始,每2周1次,3~4次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嘱患者可在3周内受孕,3周内未怀孕者再加做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