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19
幼儿急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者:刘芙蓉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02期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或7型(HHV-7)感染引起的.6-18月龄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
发病以春、秋季节为多。
成人可携带人类疱疹病毒6型、7型,通过唾液将病毒传播给宝宝。
1.发病急,突然出现高烧,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甚至更高。
部分宝宝可能是人生中第一次发热,发热持续时间一般在3-5天不等。
此后,宝宝的体温骤降或逐渐降至正常。
少部分宝宝可能高热时发生惊厥。
2.宝宝的年龄,绝大多数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3月龄以下的少见。
3.从精神状态的情况看,即便有高烧,多数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少部分宝宝会出现烦躁、食欲下降、轻微腹泻、轻微咳嗽等,检查常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4.从皮疹来看,发热3-5天热退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为躯干部红色的皮疹(直径2-5毫米),随后扩散到颈面部和肢体,按压褪色,皮疹持续1-2天后消退,皮疹消退后没有色素沉着或脱眉。
幼儿急疹的诊断一般是回顾性的臨床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进一步确诊呢?1.血常规。
幼儿急疹患儿血常规的特点是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和比例相对增多。
血常规检查简单方便,可以协助幼儿急疹的诊断。
2.血生化。
反复高热时可以检查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糖,部分可能发生肝功能及心肌酶轻微损害。
3.病毒抗原检测。
检测外周血、唾液或病变组织中病毒抗原,可早期快速帮助诊断。
4.病毒抗体检测。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的IgM和IgG抗体,是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
IgM抗体阳性,高滴度IgG以及恢复期IgG抗体4倍升高,说明感染存在。
当从脑脊液内测到IgM抗体或IgG抗体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存在。
IgM抗体一般产生于感染后5天,持续存在2-3周;IgG抗体于感染后7天产生,4周后达高峰,可持续较长时间。
5.病毒核酸检测。
幼儿急疹如患儿在1岁以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突然发热,精神、食欲好,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咽部症状轻,有前囟饱满,但无神经系统体征,白细胞总数偏低,以淋巴细胞增高,即使没有出疹,亦应考虑幼儿急疹。
人HHV – 6(疱疹病毒6型)在早期即可引起肺部改变,其原因可能:①人疱疹病毒6 型直接所致;②婴幼儿期气管、支气管腔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旺盛,肺泡数少,肺含气量少,易为黏液所阻塞;③此年龄阶段免疫系统发育不全。
幼儿急疹早期诊断:①突发高热T > 39℃(肛温) ,并且生后首次发热为主,虽高热,精神状态良好;②月龄4~21个月,尤其6~9个月高发;③发热早期体检可发现咽峡部对称性淋巴组织增生(对称性突起) ,对称性小疱疹或小溃疡、咽峡部及软腭上少量斑丘疹等任一体征;发热后期可在耳后,颈后、枕骨下触及肿大淋巴结;④辅助检查,发热第2天白细胞数降低(2. 5~4. 0) ×109 /L,以淋巴细胞为主;⑤伴随症状少且轻;⑥鉴别诊断: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及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前者突发高热少,常伴有咳嗽、流涕、鼻塞、精神差,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不规则:后者多为柯萨奇病毒所致,好发年龄1~7岁,夏秋季多见,咽峡部疱疹明显,吞咽时疼痛,拒食流涎,局部淋巴结一般不肿大,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
若具备以上6条,发热尚未出疹者,应考虑ES感染,若热退疹出,则可确诊。
①发病主要在春季或冬春、春夏季节转换时,年龄在18 个月内,尤其是3~8 个月,骤起高热,持续2~3 d 不退,精神、食欲等一般情况好。
②咽峡部对称性小溃疡和斑丘疹是ES 的一个早期体征,发热后期可在耳后、颈后、枕骨下触及肿大淋巴结,前囟隆起,患儿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③辅助检查:发热早期白细胞数升高,中性为主,2 d 后白细胞数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排除上感和疱疹性咽峡炎等发热性疾病。
前者突然发高热者少,咽部充血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