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240 人民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19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49(人民版必修1)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秦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官僚制度、郡县制度、赋税制度等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
两汉时期,继承和发展了这些基本制度,使各种制度趋向完备。
另外,西汉初年的封国制则从反面证明了郡县制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因此,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两汉时期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确立、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编户齐民及其封建国家的负担。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东汉末年刺史地位、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以及对汉承秦制而又有所损益的认识。
▲阅读理解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整体特征: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并对“秦制”有些损(苛法、重赋、繁役等)益(监察、选官、赋役)变化,使中央集权政治更加巩固。
知识点分解▲两汉时期的监察、地方行政、选官、统治人民、赋税等方面的制度分别是什么?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选拔官吏的制度——征召、察举制;役使(管理)百姓的制度——编户齐民制度一、对官吏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1、监察制度形成于何时?秦朝。
在中央设置御使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物2、西汉时期有何新发展?刺史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刺史级别和职责是什么?)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更为严密,形成了刺史制度建立: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视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3、东汉时期又有何变化(三点)?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东汉时,监察区域州,逐渐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
▲阅读教材35页材料: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
中兴所治有定处。
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了解“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确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学习中央集权制的内容,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其特点。
4、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更加有利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2、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今天中国的政治改革仍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统一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一)问题导入法:通过相关问题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解读历史故事法: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解读,既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法:对本课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五、课时设计与教具1课时,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历史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秦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短命的王朝,仅统治中国15年的王朝却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解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讲授新课(直观教法、解读历史故事法、合作探究法)1、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时,(教师介绍)最近几年的考古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多媒体展示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有关的文物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思考几组历史文物中蕴涵的历史信息。
历史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导学案一.秦始皇统一全国(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长期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3)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强大;4)嬴政的雄才大略。
5)法家思想适应统一需要。
(2)过程①统一六国:秦始皇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分别是韩、赵、魏、楚、燕、齐。
秦国于年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北伐匈奴:措施: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修筑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地区:措施:;。
秦在岭南置郡的意义:。
④将“西南夷”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措施:开辟;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
秦在“西南夷”部分地区委任官吏的意义:(3)意义:。
二、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的建立(1)溯源:时期出现;(2)秦统一之初的体制之争:代表人物及主张王绾:①主张:实行分封制②理由:六国刚灭,形势不稳,如不封王,否则中央政府无法镇扶地方。
李斯:①主张:推行郡县制度②理由:西周分封制造成诸侯争霸,郡县制是安定天下的方法。
结果: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扩到全国。
(3)主要内容①地位:郡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
②职官设置及职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管、、。
③与县同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县之下设、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亭负责地方治安并监管。
(4)特点: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B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的重要标志。
(6)西汉:郡国并存原因:刘邦错误吸取秦亡教训。
后果: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大一统”政体的巩固解决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三、专制主义----中央官僚体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1)特点:、、(2)弊端:在这种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司法。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48(人民版必修1)一、秦的建立 1、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2、巩固统一的措施二、秦的灭亡 1、秦的暴政 2.项羽、刘邦起义推翻秦朝三、大一统的汉朝1.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四、两汉经济的发五、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2.昭君出塞六、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教师要预设互动方案,为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
(1)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3同时,统一度量衡。
(2)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3)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1)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垦田戍边;后来,让蒙恬负责修建万里长城。
(2)统一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经济,兴修灵渠。
(3)秦朝疆域广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徭役和赋税繁重,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刑法残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3)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政治十分黑暗。
(1)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农民军进行反秦斗争。
(2)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3与此同时,刘邦攻占咸阳。
(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3)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史称“文景之治”。
人民版必修1历史学案: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教学重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形成自主学习思维磁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阅读这句话,并结合下面两幅图,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评价?(提示:秦始皇通过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相关问题将会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来了解和掌握。
)自我认知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始皇于公元前230——221年间,先后灭掉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
2.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3.公元前220——214年,征讨岭南地区时开凿了灵渠,也是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4.秦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秦朝统一全国后,力拒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称为“道”。
3.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力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在中央设立协助皇帝的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和负责监察系统的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还在中央各部门设立各负其责的“九卿”。
结合史实说明秦始皇废分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地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
题目多从分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防止大臣专权自恣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审准题目,具体分析目,避免受课本观点影响。
教材。
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46(人民版必修1)读《汉武大帝》之有大谋略堪称国器的韩安国韩安国是汉初名将,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
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
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
他不仅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时有功,而且在后来对匈奴的作战中也是重要的将领。
他极富才能,但是大器晚成,中年之后才得赏识,他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为梁孝王出使朝廷时,因在汉景帝面前,替梁孝王辩护而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
随后虽曾因犯法免官,但由于窦太后的关照,竟一下子从狱中囚徒提升为二千石级的梁国内史。
武帝初年,外戚田蚡掌权,韩安国向其行贿,被召至京师,从此青云直上,不断升迁官至御史大夫。
田蚡死后,韩安国逐渐失势,不断被疏远降职,最后抑郁而死。
汉武帝称之为“有大谋略堪称国器”。
他的任途生涯以外戚田蚡掌权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窦太后的赏识和田蚡的举荐,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田蚡死后,他开始走下坡路。
韩安国为人精明,工于心计,谙于为官之道,善于调和统治者内部关系。
他明知窦太后喜爱梁怀王,也深知太后不见梁使,是由于景帝的缘故,于是他就去找了大长公主为梁怀王说情辩护,他也预料到大长公主会将他的辩护转告太后。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辩护正中太后下怀,所以受到赏识。
后来,梁怀王的两个亲信为帮怀王争皇位继承人而杀了袁盎,景帝派人来抓,但罪犯被梁怀王匿藏。
韩安国听到后,便去劝说梁怀王,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怀王,迫使两个罪犯自杀。
缓和了梁怀王与朝廷的紧张关系,既受到梁怀王的感激,又进一步得到了景帝和窦太后的垂青。
韩安国有远身避祸的本领。
当他力排王恢,主张与匈奴和亲不久,汉王朝以马邑城诱敌深入,企图一举消灭时,消息意外泄露,诱敌失败。
作为这次行动的主将韩安国丝毫没被触动,而作为韩安国部下的王恢,却被皇帝追究责任,被逼自杀。
韩安国其事1)七国叛乱时的韩安国御史大夫韩安国,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1)北方: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与长城。
(2)南方:平定岭南地区,凿灵渠,置郡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了“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历史认识]秦结束了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现象,也是秦始皇主要的历史功绩,为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海内为郡县1.实行:秦统一后,秦始皇把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概况(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西汉继续推行,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误区警示]郡县制形成于春秋后期,并非形成于秦朝,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创立者,其主要功绩是将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秦始皇晚年时遭破坏。
4.“汉承秦制”(1)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1)建秦朝:公元前______年,秦相继攻灭六国,建立秦朝。
(2)定北方: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3)平岭南:修筑______,平定岭南,设置岭南郡。
(4)收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
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思考1 简要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海内为郡县1.实行:秦始皇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结构:“____”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______”隶属于郡。
3.特征:中央______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______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______政治的重要标志。
思考2 想一想郡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________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三公:即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______、主管军事的______和负责监察系统的____________。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制度: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大事,备皇帝裁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
思考3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是什么?探究一皇帝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
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
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
但没人敢承认。
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3)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探究二秦统一措施图一秦虎符图二秦圆形方孔钱图三秦铜量图四秦铜权问题四幅图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措施?应怎样评价秦始皇的这些措施?探究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一皇:大,伟大,人们把祖先或者神明称作为是“皇”;帝:通“蒂”,最根本,是上古时人们想象出来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神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课
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
时备
课
教
师
徐英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能力目标: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目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
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
情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学生(小
组)活动
设计意图
观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总结秦灭六国的过
程
分封制与郡县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概括能力
皇帝制度
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特点提升概括能力
当堂检测及作业
小结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
(二)海内为郡县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3.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特色
课后反思。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自主学习资料一、【课标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二、【知识框架】前提: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的建立建立地方:郡县制度三、【重难点突破——自主预习】1、秦的统一需要思考的问题链如下:①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和疆域拓展的?②疆域拓展之后,秦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的管理?③如何理解“秦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这句话?2、皇帝制度①第一位采用“皇帝”称号的人是谁?②其拥有怎样的地位和权力?3、郡县制度①郡县制度是何时出现的?②秦朝地方行政区划具体是怎样划分的?③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秦朝与周代的最主要差别在哪里?④这样的差别在政治领域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四、【填空训练】1.秦于年完成兼并六国的统一大业。
随后,秦为拓展疆域,在北方,派将军_____进攻匈奴,收回______地区,并修筑长城和______来加强北部边防;在岭南地区,在军事征服过程中,为了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质,秦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_____,平定后,又通过实施军事镇守和________,首次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管辖;后为统一西南地位,开辟“”,并在期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也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秦朝的统一和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3.早在_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朝确定了以______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乡、里等。
其中,“郡”设____、_____和监御史等职官,分掌握行政、兵事、_______职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_。
该制度与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该制度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40(人民版必修1)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百官公卿资料卡片“九卿”的职能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史料显示的信息:资料清晰地显示了秦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中的“九卿”各自的官名及职务。
问题设计与解析:三公九卿的设置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措施,指出“三公”的名称及职责。
解析: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材料阅读与思考西汉儒学宗师董仲舒说:“秦……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始皇前叹韩非之书,后惑李斯之议,燔五经之文,设挟书之弊。
……殄贤圣之文,厥辜深重,嗣不及孙。
”概括指出汉代两位学者的主张。
指出“挟书律”与秦朝短命而亡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董仲舒认为秦朝严法治国,禁止私学和民间藏书,使人们逐渐抛弃礼仪传统而轻于犯法,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王充认为秦朝焚烧五经典籍,禁止民间藏书,极大地破坏了圣贤所确立的优良传统,使秦朝的统治无法长久持续下去。
关系:秦自商鞅以后,一直奉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策略。
法治使秦国走向强盛,并最终统一中国。
但“焚书”“坑儒” “挟书律”等残酷的思想专制手段又使秦朝出现了“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的局面,导致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溃,最终以“暴秦”的形象载入史册。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法令出一资料卡片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写道:“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海内百亿万之生命,握于一人之手。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之极哉!”史料显示的信息:唐甄抨击了皇帝制度及君主专制制度,反对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中。
问题设计与解析:自秦朝至明朝,历代统治者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汉朝:汉承秦制又稍有变化,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度材料阅读与思考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
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是如何“分宰相之权”?答案提示: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内阁制度的形成资料卡片《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史料显示的信息:《皇明祖训》是朱元璋留给子孙后代的家法,是为了巩固朱明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诫。
材料中“不许立丞相”,反映了朱元璋想永远解决君权、相权矛盾,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决心。
朱元璋对历史上丞相制度作用的评价是不科学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问题设计与解析: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目的何在?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但此后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内阁的职权有哪些?解析:1.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皇权。
2.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材料阅读与思考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材料中“隐然执政之府”的说法是否就能说明军机处已具有实权?军机处设置有何作用?答案提示:不能,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资料卡片(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
——[清]梁廷枏《夷氛闻记》史料显示的信息:材料形象地描述了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场景。
问题设计与解析: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解析: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资料卡片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左宗棠史料显示的信息:1871年7月,沙俄侵占伊犁。
1879年10月,清政府钦差大臣崇厚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又称《交收伊犁条约》,中国以极大的领土、商贸代价,收回了伊犁九城。
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上奏清廷,表达了他对“崇约”的“叹息痛恨”,提而用出“先折之以议论,委婉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的对俄方针,表达了先以外交,再以军事,不收回伊犁决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
问题设计与解析:左宗棠在伊犁问题上有哪些贡献?解析:左宗棠在新疆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并在在他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以争,1881年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材料阅读与思考材料一吾人对于中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国》(三)材料二……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国》(三)材料三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国》(三)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原因。
答案提示:中国人民在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是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美梦的杀手锏,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根本原因。
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1.侵华日军的罪行资料卡片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
使世界知东亚为我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田中奏折》史料显示的信息:资料清楚地展示了日本欲发动侵华战争的既定国策:先征服满蒙,再征服支那,继而征服世界。
问题设计与解析:20世纪以来的哪些史实印证了《田中奏折》中日本的侵略野心?解析: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资料卡片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史料显示的信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运动,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问题设计与解析: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思想引领下,主要有哪些斗争活动?解析: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成为抗日战争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1940年的百团大战,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壮大起来。
3.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资料卡片中国的抗战拖垮了日本1940年以后,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被迫实行配给制。
1941年,成人每人每天的粮食定量为330克。
到1943年,这个定量也难维持,不得不以杂粮掺食,蔬菜、鱼、肉十分匮乏。
1945年7月,日本每人每日供应定量仅有280克,其中尚有17.8%的杂谷、薯类等代用品。
史料显示的信息: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也同样使得日本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问题设计与解析: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为巩固占领区,采取哪些措施?解析: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资料卡片干王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
他很了解英国及欧洲列强所以强盛的奥秘,……但是他是孤立的,没有人来支持他来付诸实施。
其他诸王及领导人都出征在外。
他说,他深知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但是任何一项措施,都必须经过多数人同意之后,才能实行。
在其他人回来前,一切不能决定。
——容闳:《我在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追忆》史料显示的信息:材料对洪仁玕的评价较高,认为其见闻超过洪秀全,但是他的思想得不到众人的支持。
问题设计与解析: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如何看待其进步意义?解析: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2课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资料卡片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
近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
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耶?……故谓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决不信也。
嗟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宁有憾哉?——林觉民史料显示的信息:这是1911年同盟会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前林觉民鼓励战友的一段话,表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献身革命的坚强决心。
问题设计与解析: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解析: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中华民国的建立资料卡片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
——孙中山资料卡片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林伯渠史料显示的信息:1.孙中山重申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