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 格式:doc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5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选择题1.纤维素、纤维素酶和控制纤维素酶合成的基因,其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 ) A.葡萄糖、葡萄糖、氨基酸B.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C.氨基酸、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D.淀粉、蛋白质、核酸解析:选B 纤维素是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纤维素酶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基因是DNA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下列有关培养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基质B.培养基仅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解析:选A 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基质;按照其物理状态培养基分为三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了凝固剂,故加水也不能配制成液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很多个菌体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3.下列关于刚果红染色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需要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B.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可在培养皿中先加入1 mL CR溶液后加入100 mL培养基C.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刚果红D.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形成透明圈解析:选D 刚果红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需要洗去浮色,A错误;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分别灭菌,按一定的比例将刚果红加入到培养基中,然后倒平板,B错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C错误;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形成透明圈,D正确。
4.(2019·芒市一中期中)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B.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D.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解析:选C 由图可知,微生物A的碳源是纤维素,故要想得到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图②过程表示生产乙醇的过程,常用微生物为酵母菌;微生物A碳源为纤维素,B碳源为葡萄糖;微生物A之所以能够利用纤维质原料是因为其含有纤维素酶,故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作用。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选择题1.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能将下列哪些物质染色( )①纤维二糖②葡萄糖③纤维素④弹性纤维A.①③ B.①②C.②③ D.③④解析:选D 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与纤维素类的多糖反应形成红色复合物。
2.下列有关纤维素酶作用的验证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报纸、复印纸来代替滤纸条B.两支试管中所加缓冲液的量相等C.在一定范围内,滤纸条的分解速度会随着纤维素酶含量的增加而加快D.振荡会加快滤纸条的分解解析:选B 在验证纤维素酶作用的实验中,两支试管所加缓冲液的量分别为10 mL和11 mL,加入10 mL缓冲液的试管中还需滴加1 mL的纤维素酶,而另一支试管则不加。
3.下列对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B.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C.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D.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混合后再灭菌倒平板解析:选D 刚果红染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长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一种是配制好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时加入经灭菌处理的刚果红,再接种微生物培养,直至产生透明圈。
4.加工橘子罐头时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
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
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不能产生所用酶的是( )A.生长在麦麸上的黑曲霉B.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C.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D.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解析:选B 根据题目分析可知需要的酶为纤维素酶,黑曲霉、平菇、木霉分别以分解麦麸、棉籽壳、木屑为生,故能产生纤维素酶,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不能合成纤维素酶。
5.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分离( )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B.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C.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D.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解析:选B 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可与伊红和美蓝结合,使菌落呈黑色并带金属光泽;圆褐固氮菌能自行固氮,可用无氮培养基选择。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理一理判一判1.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纤维素可以水解成葡萄糖。
(√)2.纤维素分解菌能利用纤维素的根本原因是它们能产生纤维素酶。
(√)3.纤维素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
(√)4.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5.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透明复合物,所以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6.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中,应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取土样。
(√)7.刚果红染色法只能在培养微生物的时候加入刚果红。
(×) 8.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刚果红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
(√)9.在刚果红培养基上有透明圈的菌落一定是纤维素分解菌。
(×)悟一悟1.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利用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成分充分消耗,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因为需要在培养基上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菌落。
2.在上述选择培养基中能以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而其他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而在上述鉴别培养基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可以正常生长。
3.利用选择培养基可选择出某种微生物并通过培养增加数量,而利用鉴别培养基可鉴别微生物种类。
4.在使用顺序上,一般先使用选择培养基培养,梯度稀释后再用鉴别培养基鉴别。
感悟体会:练一练1.[2019·江苏高考题]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长营养B.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C.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解析:应该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只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存活,A项错误;木材、秸秆中富含纤维素,故可以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菌,B项正确;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后,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C项正确;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以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提高饲用价值,D项正确。
课后分层检测案6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基础巩固练]1.下列哪种物质可以被纤维素酶分解( )A.牛肉片B.鱼片C.滤纸条 D.塑料条2.微生物体内能够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的酶是( )A.C1酶和C X酶B.C1酶和葡萄糖苷酶C.C X酶和葡萄糖苷酶D.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3.关于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B.可以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C.所用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D.选择培养可以省略,但不可以重复操作4.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设计,正确的是( )A.土壤取样→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发酵培养B.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C.土壤取样→梯度稀释→选择培养→挑选菌落D.土壤取样→梯度稀释→涂布平板→选择培养→挑选菌落5.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时,可以使用刚果红染色法,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常用方法,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结果是( )A.均会出现透明圈B.方法一出现,方法二不出现C.均不会出现透明圈D.方法一不出现,方法二出现6.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物质配制而成的,这些物质是( )A.指示剂或化学药品B.青霉素或琼脂C.高浓度食盐D.维生素或指示剂7.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研究发现,秸秆还田的过程中施加外源纤维素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纤维二糖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B.纤维素分解菌主要分布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常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定C.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可以反应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酶的多少D.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生纤维素酶的实验8.为了从牛的瘤胃中分离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下列实验操作及叙述,不科学的是( )A.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即为纤维素分解菌B.将培养基和实验器材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C.将提取的胃液进行稀释后接种培养D.接种后在适宜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培养9.纤维素分解菌能够产生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习目标1.掌握纤维素酶的种类和作用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
2.理解并掌握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过程及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3.掌握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一、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①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根、茎、叶等器官中。
特别提醒纤维素的分布、主要性质和作用(2)纤维素酶 ①组成: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1酶、C X 酶、葡萄糖苷酶。
②作用:纤维素―――――――→C 1酶和C X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特别提醒除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外,在草食性动物牛、马、羊等的消化道内,也共生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其可产生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而人体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①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②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特别提醒方法一需要用NaCl溶液洗去培养基表面浮色后,再进行观察,方法二不需要。
(2)原理纤维素+刚果红→红色复合物↓纤维素酶纤维二糖和葡萄糖,不能和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纤维素酶能分解纤维素?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滤纸条和缓冲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纤维素酶,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蒸馏水,振荡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加入纤维素酶的试管中滤纸条被水解,而加入蒸馏水的试管中滤纸条没有变化。
2.两种刚果红染色法中哪种染色法更容易区分纤维素分解菌和其他杂菌?提示方法一更容易区分纤维素分解菌和其他杂菌。
即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所显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方法二中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也会使培养基上形成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1.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纤维素酶只有一种,只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B.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C.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D.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的答案 A解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至少包括三种组分——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C1酶和C X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课时跟踪检测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A.分解尿素的细菌B.硝化细菌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D.乳酸菌解析:选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将纤维素分解,则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使用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①制备培养基时②梯度稀释时③倒平板时④涂布时⑤长出菌落时A.①③D.②⑤C.③⑤D.④⑤解析:选C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长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最终,两种染色法都可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3.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纤维素酶只有一种,只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B.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C1、C x和葡萄糖苷酶三种C.纤维素可被纤维素酶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D.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真菌、放线菌,都是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的解析:选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至少包括三种组分,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
其中C1酶和C x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纤维素可以为以纤维素为碳源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提供营养物质。
4.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①稀释平板法②涂布平板法③单细胞挑取法④选择培养分离法A.①②D.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解析:选B分离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先进行选择培养,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然后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培养,最后单细胞挑取以获得纯种培养。
稀释平板法是先进行梯度稀释,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 ℃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菌的培养皿中,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
但此方法只适用于耐高温微生物的分离,不能用来分离纤维素分解菌。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微生物体内能够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的酶是( )A.C1酶和C X酶B.C1酶和葡萄糖苷酶C.C X酶和葡萄糖苷酶D.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解析:纤维素酶属于复合酶,至少包含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
其中C1酶和C 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
答案:A2.在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中,下列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选取深层的土壤作为样品B.可选取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作为样品C.可选取树林中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作为样品D.可把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天左右,再选取已烂的滤纸作为样品解析:深层土壤中纤维素含量少,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也少。
答案:A3.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A.加入伊红美蓝的鉴别培养基上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C.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D.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解析:在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纤维素分解菌能够生长繁殖,其他微生物不能生长繁殖。
答案:C4.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之前,一般先进行选择培养,其主要目的是( )A.完全除去其他微生物B.没有意义,去掉这一步更好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解析:选择培养基中只含有纤维素粉这一种碳源,主要适合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所以选择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答案:C5.欲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下列流程正确的是( )A.土壤取样→梯度稀释→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B.土壤取样→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C.土壤取样→梯度稀释→选择培养→挑选菌落D.土壤取样→梯度稀释→稀释涂布平板→选择培养→挑选菌落解析: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正确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 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说法,错误的是()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B.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C.纤维素酶可用于去掉植物的细胞壁D.纤维素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答案】B2. 在将样品稀释液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之前,先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A.完全除去其他微生物B.证明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C.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D.使纤维素分解菌充分长大【答案】C【解析】通过选择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故C正确。
3.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B.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释放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C.该实验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D.在用刚果红染色时只能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不能在倒平板时加入【答案】D【解析】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所以可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A项正确;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B项正确;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项正确;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二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D项错误。
4.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A.经选择培养后即可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B.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纤维素分解菌少C.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D.此实验中需设置对照组【答案】A5.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肯定错误的是()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全部分解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答案】C【解析】A、由题意可知,a组高压灭菌,没有微生物,b组不灭菌,存在土壤微生物,所以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正确;B、由题意可知,实验的自变量的有无土壤微生物,敌草隆的使用量、培养条件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所以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正确;C、b组的敌草隆不可能全部分解,C错误;D、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不同,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正确.6.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C.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D.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答案】D【解析】A、为防止土壤浸出液浓度过高,不能获得单菌落,要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A正确;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C、可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C正确;D、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D错误.7.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B.从土壤中分离含量较多的微生物时,选择培养可以省略C.该实验用到选择和鉴别培养基D.在用刚果红染色法中,若将微生物培养在事先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出现透明圈的菌落即所需菌种【答案】D8.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B.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D.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答案】C【解析】根据图解可知,微生物A的碳源是纤维素,故要想获得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A项正确;图中②过程表示生产乙醇的过程,常用微生物是酵母菌,B项正确;微生物A所用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B所用碳源为纤维素降解物,C项错误;微生物A之所以能利用纤维质原料是因为其含有纤维素酶,故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D项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六)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纤维素酶可以将下列哪种物质分解( )A.牛肉片B.鱼片C.滤纸条D.塑料条C [纤维素酶只能使纤维素分解,本题中只有C项滤纸条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所以可以将滤纸条分解。
]2.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能将下列哪些物质染色( )①纤维二糖②葡萄糖③纤维素④苏木精⑤弹性纤维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D [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与纤维素反应形成红色复合物,在动物组织制片中用来染神经轴、弹性纤维、胚胎材料等,在植物制片中可以跟苏木精作二重染色。
] 3.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B.纤维素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C.纤维素酶可用于去掉植物的细胞壁D.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D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
纤维素在C1酶和C X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纤维二糖,再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但葡萄糖苷酶不能直接分解纤维素。
]4.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中酵母膏能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①碳源②氮源③生长因子④无机盐A.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C [酵母细胞的水溶液提取物浓缩而成的膏状物质为酵母膏,富含B类维生素,也含有机氮化物和糖类。
]5.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A.加入伊红美蓝的鉴别培养基上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C.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D.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C [要把纤维素分解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就要选择使纤维素分解菌能生存,但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其选择条件是以纤维素粉作为唯一碳源。
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够生存,其他微生物因不能利用纤维素而不能生存。
] 6.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产生的透明圈是( )A.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B.刚果红与纤维二糖形成的复合物C.纤维素分解后形成的葡萄糖导致的D.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D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1部分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应用创新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1.下列关于纤维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纤维素是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B.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C.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D.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均能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解析: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都不能分解纤维素,只有能合成纤维素酶的生物才能分解纤维素。
答案:D2.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产生的透明圈是( )[A.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B.刚果红与纤维二糖形成的复合物C.纤维素分解后形成的葡萄糖导致的D.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解析: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答案:D3.微生物体内能够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的酶是( )A.C1酶和C x酶B.C1酶和葡萄糖苷酶C.C x酶和葡萄糖苷酶D.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解析:纤维素酶包括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
前两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
答案:A4.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 )A.对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B.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量进行测定C.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解析: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常用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即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答案:B5.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
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
回答问题:(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
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选择题1.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能将下列哪些物质染色( )①纤维二糖②葡萄糖③纤维素④弹性纤维A.①③ B.①②C.②③ D.③④解析:选D 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与纤维素类的多糖反应形成红色复合物。
2.下列有关纤维素酶作用的验证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报纸、复印纸来代替滤纸条B.两支试管中所加缓冲液的量相等C.在一定范围内,滤纸条的分解速度会随着纤维素酶含量的增加而加快D.振荡会加快滤纸条的分解解析:选B 在验证纤维素酶作用的实验中,两支试管所加缓冲液的量分别为10 mL和11 mL,加入10 mL缓冲液的试管中还需滴加1 mL的纤维素酶,而另一支试管则不加。
3.下列对刚果红染色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B.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C.既可以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也可以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D.可以将刚果红与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混合后再灭菌倒平板解析:选D 刚果红染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长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一种是配制好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时加入经灭菌处理的刚果红,再接种微生物培养,直至产生透明圈。
4.加工橘子罐头时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
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
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不能产生所用酶的是( )A.生长在麦麸上的黑曲霉B.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C.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D.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解析:选B 根据题目分析可知需要的酶为纤维素酶,黑曲霉、平菇、木霉分别以分解麦麸、棉籽壳、木屑为生,故能产生纤维素酶,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不能合成纤维素酶。
5.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分离( )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B.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C.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D.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解析:选B 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可与伊红和美蓝结合,使菌落呈黑色并带金属光泽;圆褐固氮菌能自行固氮,可用无氮培养基选择。
6.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B.从土壤中分离含量较多的微生物时,选择培养可以省略C.该实验用到选择和鉴别培养基D.在用刚果红染色法中,若将微生物培养在事先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出现透明圈的菌落肯定为所需菌种解析:选D 刚果红能鉴别纤维素,可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从土壤中分离含量较多的微生物时,选择培养可以省略,但需要进行鉴别培养;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而形成明显的透明圈,故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不一定为所需菌种。
7.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中,先进行选择培养,再进行刚果红染色法筛选。
先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A.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B.除去杂菌,获得能分解纤维素的纯菌种C.杀灭不需要的微生物D.在形成的菌落上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种解析:选A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选择培养可以起到增加纤维素分解菌浓度的作用,但是不能得到单一菌种;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不能起到杀灭不需要的微生物的作用;该实验的选择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培养液中繁殖,不能获得目标菌落。
8.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 )A.对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B.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C.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解析:选B 测定纤维素酶的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9.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的氯化钠,可筛选出抗盐突变体植物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解析:选D 在只含有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10.实验测定链霉素对3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块平板上划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线均与图中的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 ℃条件下恒温培养3 d,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链霉素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B.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比对霍乱弧菌更有效C.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比对伤寒杆菌更有效D.链霉素可以用于治疗伤寒解析:选D 根据图示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链霉素对霍乱弧菌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结核杆菌更有效,而对伤寒杆菌则不起作用。
二、非选择题11.当今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日趋严重,人们希望能借助纤维素酶将地球上最丰富(占全球总生物量80%)、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转化为能直接利用的能源和资源。
纤维素酶可以从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培养液中提取。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鉴别培养(1)请补充实验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不到合适的取样环境,可采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硝酸盐、磷酸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该培养基为________(填“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其中加入的化合物A是______,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
(3)为了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和进一步纯化菌种,可以在鉴别培养基上加入________染液,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____________法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然后挑选产生____________的菌落作为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解析:(1)经选择培养后,需经稀释后才能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2)可用含纤维素的液体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3)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可与纤维素反应形成红色复合物;培养基中有分解纤维素微生物存在的区域,纤维素会被分解,将出现透明圈。
答案:(1)梯度稀释将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埋在土壤中(2)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液体纤维素碳源(3)刚果红涂布平板透明圈12.如图为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秸秆代替粮食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技术及废弃物利用的流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所需微生物可从土壤中获取,获取该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______________,选择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
纯化菌种时,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________________法接种到培养基上。
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过程中,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________能与培养基上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上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__________,可以此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图中②酒精发酵阶段接种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
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接种环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③产生的农作物废弃物,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但是酵母菌无法直接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原因是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利用图示中的发酵产物生产醋酸,常用的菌种为__________,则下一阶段的发酵过程中应通入______________,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___℃。
解析:(1)过程①加入了微生物,其作用是使固体的秸秆颗粒分解,从土壤中获取①所需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由于分离的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故选择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纯化菌种时,将菌液稀释后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培养基上;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常利用刚果红染色法,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酒精发酵阶段接种的微生物是酵母菌,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故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
在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接种环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高压蒸汽灭菌和灼烧灭菌。
(3)由于酵母菌细胞缺乏能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系统,故农作物废弃物无法被酵母菌直接利用。
(4)酵母菌发酵产物主要为乙醇,以乙醇为原料生产乙酸的过程为醋酸发酵,醋酸菌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故发酵过程中应通入无菌空气,并将温度控制在30~35 ℃之间。
答案:(1)分离纤维素稀释涂布平板刚果红染色刚果红透明圈(2)酵母菌18~25 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3)缺乏相应分解酶系(或缺乏能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4)醋酸菌无菌空气30~3513.(江苏高考)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为了增强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选项不需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酒精灯②培养皿③显微镜④无菌水(2)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试管内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如图)。
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的______________有关。
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填图中序号)。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J1和J4,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下图,推测菌株__________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