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联网与古建筑的预保护_以保国寺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为例_符映红
- 格式:pdf
- 大小:945.89 KB
- 文档页数:7
物联网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保护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手段较为有限、难以实时监控等。
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化保护手段。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一、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财富,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破损、盗窃和毁灭的风险。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主要包括人员巡逻、闭路电视监控等手段。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人员巡逻受制于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控。
其次,闭路电视监控需要人工操作,监控范围有限且无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因此,传统方法无法满足对文化遗产全面、及时、高效保护的需求。
二、物联网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1.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在文化遗产周围安装各种传感器,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可以监测文物周围的温度和湿度变化,避免因环境因素而对文物造成损害。
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云端,进行长期数据分析和存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的视频监控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远程监控。
通过将监控视频传输到云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时监控和录像回放。
同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对异常情况进行自动识别和报警,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准确性。
3.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和体验。
通过将文物的三维模型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如头盔、眼镜等,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同时,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游客行为进行监测和分析,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提供参考和改进。
三、物联网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1. 实时监控和预警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浅析古建筑保护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摘要】本文作者对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析,从技术层面上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力度。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古建筑保护;应用1、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重要性古建筑是我国特殊的文化信息载体,历经时间洗礼,古建筑成为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所以对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是我们当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为因素和自然损害使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损坏,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古建筑中大多是木质结构,容易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化,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损坏更是雪上加霜,古建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古建筑散落在全国各地,是当地特殊的文化资源,它们独一无二并且不可替代,古建筑中很多考究的工艺细节,给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民族元素。
目前掌握精湛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古建筑中特有的工艺元素也没有得到广泛学习和发展,其工艺手法渐渐失传。
古建筑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古建筑加以保护也是对我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我们应以历史记载为主要依据,参考当地其他古建筑中相同图案或元素进行复原,在尊重当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保留地方特色,体现出地方古建筑的多样性。
查询传统的纸质文献中记录古建筑的构造、工艺、历史背景等信息资料的方式具有一定缺点,原始的纸张和书籍等材料不但厚重还占有较大的空间,并且容易损坏,纸质文献中的图片资料也不够准确完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像技术的发展才使文化遗产信息的记录能够以图像和视频的方式得以保存,但是这些资料也出现难以长期保存和不够全面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且为古建筑信息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全面记录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字化技术首先解决了信息保存的问题,高精度和高逼真度能够使信息记录更加全面,还可将各类信息转化为计算机数据为不同地区间古建筑保护提供资源。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在尊重古建筑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古建筑的保护和展示工作。
《基于ZigBee与WiFi的文物保护系统》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物保护工作逐渐从传统的保护方式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的保护方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和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与WiFi的文物保护系统。
该系统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文物的实时监测、预警和保护,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架构该文物保护系统主要由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WiFi通信网络和后端服务器组成。
其中,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用于实现对文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WiFi通信网络用于将数据传输至后端服务器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存储。
1.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多个传感器节点组成。
每个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文物的状态和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同时,这些节点可以通过ZigBee 协议与其他节点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汇聚和传输。
2. WiFi通信网络WiFi通信网络主要用于将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至后端服务器。
在文物保区内布置多个WiFi接入点,实现无线信号的覆盖。
当传感器节点将数据传输至WiFi接入点时,数据将被打包并发送至后端服务器。
3. 后端服务器后端服务器是该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
当接收到WiFi 通信网络传输的数据时,服务器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文物的实时监测报告和预警信息。
同时,服务器还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存储和查询,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系统功能该文物保护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 实时监测:通过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测,获取文物的状态和环境参数。
2. 预警功能:当文物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将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发送至相关人员手机或电脑端。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后端服务器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文物的实时监测报告和历史数据报表。
4. 历史数据查询:用户可以通过后端服务器查询历史数据,了解文物的历史状态和环境变化情况。
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同时,文物保护对其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一种客观实际情况下,物联网技术与文物保护的有机结合,就有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客观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有水平,研发了专门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无线安防系统和文物保护环境监控系统,通过具体应用,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一、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定义物联网是利用条码,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
如果说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系统的融合,那么,物联网就进一步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融合,使人类对客观世界具有更透彻的感知能力,更全面的认识能力,更智慧的处理能力。
物联网技术,从感知层到网络层,再到应用层,将在工业生产、精准农业、公共安全监控、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安全生产、文物保护、环境监测、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针对文物保护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我国有数量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加强对这些具有极大价值的文物的保护,是摆在各级文物部门面前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如何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含量,提高文物保护的质量,更是目前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了文物保护无线安防与环境监测系统。
该系统包括无线安防和环境监测两个子系统。
1、文物保护无线安防系统(1)需求分析文物藏品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在历史见证、传承、再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文博单位收藏、陈列、研究、展出的物质基础.现今,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已成为对外展示地方经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发展势头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安全防范问题就摆在了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面前。
现代技术在保国寺大殿保护中的应用
符映红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保国寺大殿是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
术和科学价值,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60余年来,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批专家学者对保国寺北宋大殿进行了缜密的研究与审慎的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开展了一系列课题项目的合作。
为了能够更有效和有预见性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殿及其环境进行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分析与展示。
近几年大殿保护中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包括三维激光扫描、有限元分析、热红外成像、阻力仪、超声波等。
【总页数】4页(P160-163)
【作者】符映红
【作者单位】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浙江·宁波 315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7
【相关文献】
1.宁波保国寺大殿风振性能研究 [J], 韩宜丹;淳庆
2.宁波保国寺大殿残损分析及结构性能研究 [J], 淳庆;喻梦哲;潘建伍
3.宁波保国寺大殿宋柱现状监测的无损与微损检测技术研究 [J], 陈琳;符映红;居发玲;戴仕炳;;;;
4.宁波保国寺大殿宋柱现状监测的无损与微损检测技术研究 [J], 陈琳;符映红;居发玲;戴仕炳
5.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的实践与经验——以宁波保国寺大殿为例 [J], 曾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VR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这项技术,其中文物保护事业也不例外。
VR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同时还能为文物展示与教育带来全新的体验。
VR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让人们可以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感受文物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通过VR技术,不仅可以让人们更详细地观察文物,还可以让人们与文物互动,参与其中。
例如,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悠久,代表了文化和科技水平的高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古代建筑的保护变得困难。
这时,VR技术可以为文物保护事业提供许多可能性。
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可以通过3D扫描技术进行数字化重建,再通过VR技术实现互动展示。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经利用这种方式,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建筑进行了高精度的数字化重建,并通过VR技术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参观故宫的各个场景以及各个宫殿。
此外,VR技术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恢复历史遗址、丰富文物展览、呈现历史场景等方式,使文物成为有生命的存在,更好地呈现出文化的特征和历史的背景。
例如,位于江苏金山的古代村落石塘镇,利用VR技术,让游客可以穿越历史,观察到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以及文化特征。
在国外,欧洲的一些博物馆也开始利用VR技术让游客可以穿越到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参观古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了解更多真实的历史背景。
总之,VR技术在文物保护的应用正日益成为热门话题,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这项技术仍然面临着挑战和不成熟的地方,但它肯定有助于更好地享有传统文化遗产并推广地方文化,有助于加强各国人民文化交流和推广世界和平和融合的夙愿,也有助于更好地让人们深入了解和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
文物保护科技应用案例分析封面图:一幅展示传统文物的图片,表达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1. 引言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文物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为文物的保存和展示提供了许多可能。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文物保护科技应用的案例,探讨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和价值。
2. 案例一:数字化展示与保护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文物的数字化展示与保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以故宫为例进行分析。
故宫博物院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拥有的珍贵文物,采用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技术。
首先,故宫对其馆藏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整理和建档工作。
每一件文物都被精确地测量、拍摄,并且进行了三维建模和数字化存储。
这样一来,文物在数字化平台上得以保留,不仅方便了文物的查阅和学术研究,同时也降低了文物被触摸和破坏的风险。
其次,故宫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对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观众可以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仿佛置身于故宫内,与珍贵文物亲密接触。
这种数字化展示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同时也减少了将文物直接展示在光线和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的风险。
通过数字化展示与保护,故宫成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文物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3. 案例二:激光清洁技术文物保护中,激光清洁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以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为例,这些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文物的瑰宝,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使其表面积累了大量灰尘和污染物。
然而,使用传统的手工清洁方法可能会对兵马俑本身造成损害。
因此,文物保护专家采用了激光清洁技术对兵马俑进行了清洁处理。
激光清洁技术利用激光的高压力、高温度和高能量,将灰尘和污染物从文物表面脱落,而不会对其造成物理和化学损害。
通过激光清洁技术,陕西秦始皇兵马俑焕发出原本的光彩,不仅恢复了其本来面貌,同时保护了文物的完整性。
4. 案例三:纳米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中。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观体验。
本文将探讨一些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案例。
1. 虚拟博物馆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统的博物馆展览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物理空间来存放文物,同时观众的参观体验也受到时间、空间和人流量的限制。
然而,虚拟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文物数字化展示,解决了传统博物馆的这些问题。
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或手机APP,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展览,近距离欣赏各种文物。
这不仅节省了时间和金钱,同时也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2.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参观体验在传统博物馆,观众只能通过展示柜的玻璃观看展品,无法亲身体验文物的魅力。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增强现实的方式,可以让观众与虚拟的文物进行互动。
例如,在一个交互式虚拟展厅中,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引导下,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古代建筑的风貌,参与历史事件的重现,甚至亲身穿上历史人物的服饰,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风华。
这种互动的方式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
3. 虚拟现实技术使文化遗产旅游更加便捷文化遗产旅游是一个全球广受欢迎的旅游形式。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时间和资金等限制,许多人无法亲身前往参观文化遗产。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实现文化遗产的全景呈现,让观众可以在家中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远程参观文化遗产。
例如,一个在中国的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远程参观埃及的金字塔,无需亲身前往。
这不仅方便了观众,同时也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4. 虚拟现实技术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科学精确的技术和手段。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扫描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修复算法,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模拟环境,帮助他们了解文物的状况,并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
计算机技术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开始受到重视。
这是一种以数字化手段为手段的古建筑保护方式,可以帮助保护者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
本文将重点讨论计算机技术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一、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古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古建筑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但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和自然力量的摧残,许多古建筑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古建筑,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世界各地的组织和个人已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古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常是将古建筑的各个方面数字化,包括设计图、建造过程记录、图片和视频、建筑结构和规模等信息。
这些信息会录入计算机中,并通过一些软件和应用程序,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等,重建这些古建筑的复制品或是模型。
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保护人更好地了解古建筑的构造和历史,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修复古建筑。
二、计算机技术在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的优势1、提高了效率由于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考古、测量和设计工作,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数字化保护,相比传统人工方法更高效。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量,可以快速准确地记录古建筑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
2、提高了精度通过数字化手段收集的古建筑信息,比传统人工工作更精确。
在人工测量中,因为人的眼睛和手的不准确性,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借助于传感器和摄像头等工具,对古建筑的信息高精度采集,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3、降低了成本古建筑的保护,必须进行人才、工具和材料等大量的投入,这些成本开支非常昂贵。
而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需要的成本低、工作效率高,数字化保护比人工测量方法更便捷、经济。
在一些长期项目的计划中,数字化手段更加能够保证项目的长期持续性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