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阅读题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3
高考《论语》试题精选(附解析)(四)16.(2020年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①子曰:“,鲜矣仁。
”(《论语·学而》)②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B组: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②子曰:“君子,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③子曰:“君子,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这道题大家背下来就可以,是最基础的内容。
答案:A组:⑴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⑵关于“仁”学思想。
“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⑴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⑵关于“君子”理想。
君子应具有中庸的品行,要内外兼修,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与人和谐相处,却不盲目附和;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17.(2020年石景山期末)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 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3分)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2分)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试题解读:①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
第4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立足文本(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然:……的样子。
【答案】D【解析】D项,然:同“燃”,燃烧。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A【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代词,代“治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樊迟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材料二: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
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书》曰:‘睿作圣。
’”宣王曰:“善!”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
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
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
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
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
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
”唐叔虞喜,以告周公。
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
”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
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
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仁者爱人【要点探究】1.孔子所讲的“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仁的根本:孝悌。
②仁的法则:忠恕,即尽心竭力,仁爱宽厚。
③仁之上:圣,即博施济众。
④仁之方法:能近取警,即推己及人。
2.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认识?【明确】(1)孔子观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思想表现:对以德待人、以德育人、以德治家、以德治国、德行天下、老有所养、友有所信、少有所怀、安居乐业、和谐幸福崇高理想的美好追求。
(2)颜渊观点:愿无伐善,无施劳。
思想表现:谦虚谨慎(3)子路观点: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思想表现:尚勇重义,朋友之间有福同享。
3.孔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实践“仁”的?【明确】①言志;②问人——重人不重财;③导盲——无徽不至地关心弱者;④待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尊崇礼;⑤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
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与孔子有什么不同?【明确】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别的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
一、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论语•颜渊篇》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材料2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篇》)1. 以上两则材料,可看出孔子“用人之道”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
(填两个成语)。
2. 结合两则材料,对孔子思想中的“用人之道”进行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1. (1). 知人善任,(2). 任人唯贤2. ①孔子主张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同时,要提拔重用正直的人,这样国家就会安定。
②孔子的这一用人思想,成为后世君主选才治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解读材料2结尾例子,“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是对“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解释。
可见用人首先要了解其人,任用贤人。
由此得出“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答案。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本题为评价文章体现的的思想。
先总结用人之道,再进行评价。
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知人”就是客观真实看待一个人,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用人就要用贤人,用正直的人。
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统治者说的,当然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由此得出答案。
【点睛】系统掌握传统文化,熟知儒家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孔子的求学、处事、修身、用人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
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
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
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
”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
”康子患盗,孔子日:“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公治长篇颜渊章阅读理解附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3题。
(4分)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
(2分)
盍各言尔志?
答:
13.请从文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其“志”的理解。
(2分)答:
12.何不(为什么不)各人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尔译为你不得分)
13.例如⑴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可看出他希望朋友之间重义气,轻财务。
(立足朋友层面,限于“个人”的狭义)
例如⑵颜回:不夸耀优点,不把辛苦的事儿推给别人。
可看出他希望每人加强自我修养。
(立足于自我修养,上升到任我互动的层面)
例如⑶孔子:老者得以安养,朋友互相信任,青少年得到照顾。
可看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照顾。
(兼济天下,最高境界)【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夸耀自己的功绩。
”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
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心。
”。
论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论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篇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答:参考答案:(1)D。
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
(3分)(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3分)论语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篇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阅读答案(精选9篇)篇1:《论语》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九则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谓能养()②游必有方()③德不孤,必有邻()④君子喻于义()3.“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2.①奉养②去向③亲近,做伴④明白,懂得3.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到日常的侍奉上,关心父母衣食冷暖,关注父母健康状况。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实社会依然可行。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子女远游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
4.君子以“义”行天下,心境平和而无限宽广;小人追逐私利,处心积虑,患得患失。
《论语》(颜渊)阅读题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
”(6.27)子曰:“奢则不孙②,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③。
”(7.36)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④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⑤斯语矣。
”(12.1)(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B、在孔子看来,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C、孔子说:“只要你有一天克服了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事,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仁人了。
”D、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2)在孔子看来,“仁”与“礼”二者关系如何?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C.孔子认为,仁应以礼为基础,礼应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D.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2)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的理解。
(3分)三、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12.1•颜渊》)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
B.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同时也靠别人来完成。
C.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的内容,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⑵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四、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五、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注】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平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2)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七、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八、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克制自己、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B.仁就在自己的身心上;修养仁德,既在于自己,也在于别人。
C.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D.君子践仁存礼,是一个基于仁和礼的人,也就是懂得爱与敬的人。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3分)九、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论语·颜渊》)(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答:十、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②不习乎?”(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7)司马牛③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B、曾子认为,作为君子每天应该多次反省自己是否尽力为他人谋事,对朋友是否诚实守信,是否认真温习名家著作。
C、孔子认为,见到贤者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则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不足。
D、孔子对心怀“忧”“惧”的司马牛说,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就可以成为一个君子。
(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段中强调的个人修养是“自省”,你认为这种方法对于放眼世界的现代人有何启迪?十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①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注释】①子夏:名商,“孔子十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