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12.23----13.13
- 格式:ppt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3
《论语》颜渊篇第⼗⼆:克⼰复礼为仁。
12.1 颜渊问仁,⼦⽈:“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说:“抑制⾃⼰,使⾔语和⾏动都⾛到礼上来,就是仁。
⼀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仁德要靠⾃⼰,难道是靠别⼈吗?”颜渊说:“请问实⾏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注释】克⼰复礼:克制⾃⼰,使⾃⼰的⾏为归到礼的⽅⾯去,即合于礼。
复礼,归于礼。
【华杉详解】颜回问⽼师,什么是仁。
孔⼦说,克⼰复礼就是仁。
《左传》记载,在评论楚灵王因不能约束⾃⼰⽽招祸⾝亡时,孔⼦说:“古也有志:‘克⼰复礼,仁也。
’信善哉!”可见克⼰复礼是古成语,孔⼦引⽤的。
“克⼰”,就是克制⾃⼰,约束⾃⼰。
杨雄《法⾔》说:“胜⼰之私之谓克。
”克⼰,就是要胜过⾃⼰的私⼼。
就这两个字,难了! “复礼”呢,并不是恢复古礼。
“复”,是反,反⼰之⾝的反,反求诸⼰的反,就是在⾃⼰⾝上践⾏礼,遵循礼。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天能做到克⼰复礼,则天下归仁。
克⼰复礼这么厉害?只需要⼀天,就全天下都归于仁了吗?不是这样理解。
是说仁在我的⼼中,我如果能做到了克⼰复礼,则天下尽归⼊我仁⼼之中。
钱穆说,⼈⼼之仁,温然爱⼈,恪然敬⼈。
礼则主于恭敬辞让。
⼼存恭敬,就不会对⼈傲慢。
⼼存辞让,就不会伤害他⼈。
那天下之⼤,⽆不尽归于我⼼之仁也。
世界在我⼼中,我⼼中有仁,则满世界都是仁,我⼼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
就像后来王阳明说的,⾛到⼤街上,看见满⼤街⾛的,都是圣⼈!因为你⾃⼰有⼀颗圣⼈的仁⼼。
所以,“为仁由⼰,⽽由⼈乎哉?”“为仁”,全在⾃⼰,跟别⼈没关系。
不要说现在社会怎么礼崩乐坏,⾸先你⾃⼰去爱她!颜回说,哦,是这样,“请问其⽬?”那么请⽼师指点⼀下具体条⽬,怎么去做呢?孔⼦回答了四条⽬:“⾮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颜渊第十二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能,克制。
复:返、归。
目:细目。
动:1、动容貌之动;2、行动;3、动心。
不敏:愚笨。
事斯语:事,从事、践行。
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高官贵人。
承:承担,承办。
大祭:指国家祭祀,如祭太庙,祭天等。
施:加,施加。
于:在。
在邦:指在朝廷做事。
在家:指在卿大夫家。
三、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宋国人,司马桓魋之弟。
訒:言语迟钝,形容说话吞吞吐吐,难于出口。
为之难:做起来难。
斯:那么,就。
言之得无訒乎:说这件事能不为难吗。
四、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内心反省自己,无愧于他人。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亡:无。
敬而无失:指做事,要尽忠竭智、无过失。
恭而有礼:指为人方面,要心存恭敬不失礼。
六、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譖:谗言。
愬:通“诉”,也指谗言。
浸润:水滋润皮肤。
肤受:尘垢污染皮肤。
不行:行不通。
明:明智、贤明。
远:远见。
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使.....充足。
兵:武器,指国防力量。
民无信不立:民众不信任(政府),国家就会灭亡。
【原文】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记】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笔记】“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
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原文】12·4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笔记】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本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一则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价:“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第二则矣。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价: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原文及解读【导语】:颜渊第十二共二十四章 12.1 颜渊问仁。
论语颜渊翻译【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
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
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
读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
为此,我很为他们苦恼。
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
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原文】12.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
高中论语十二章颜渊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中记录了颜渊与孔子的对话和言论。
1. 孔子问颜渊:“子游何以知礼?”颜渊回答道:“對曰:夫子
教我,又谓我舍京师。
故知礼。
”
这段对话中,颜渊表示他学习礼仪的来源是受到孔子的教诲,并且因为孔子要他离开京师去追随大道,所以他知道礼。
2. 孔子又问颜渊:“子游何以知圣人之道?”颜渊答道:“请问
孔子如何定义圣人?”孔子回答:“圣人是有德者。
”颜渊接着说:“夫子以言,始知圣人,以行,终知圣人。
吾从事乐,逐
仁也,由俭也。
起而行之,学孝乎!也。
”
这段对话中,颜渊询问了孔子对圣人的定义,孔子回答圣人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通过行动来认识圣人,他认为自己从开始从事乐,追求仁爱,然后通过俭朴的生活方式来实践学习孝道。
3. 孔子还问颜渊:“子游何以知君子之道?”颜渊回答:“请问
孔子如何定义君子?”孔子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接
着说:“夫子以言,始知君子,以行,终知君子。
吾从事乐,
逐仁也,由俭也。
起而行之,学孝乎!也。
吾闻之:君子学道十年,仁者九年,吾未达,夫子之言不学,其如迷也已。
”
在这段对话中,颜渊问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孔子回答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表示他通过学习和实践道德行为,特别是孝道,来实现君子之道。
他还提到自己听说君子学习道德需要十年,
而他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些对话和言论,可以看出颜渊对孔子的学说持有高度敬仰之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学习的决心。
颜渊篇第十二|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计24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
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
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原文】12 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原文】11 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