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交响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湘文艺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交响乐器基本特点和演奏技巧,理解乐曲创作背景;2.能够听懂乐曲主题和情感,并理解音乐中的表现手法;3.能够感知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4.能够用简单的乐器演奏并合奏乐曲。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大声播放莫扎特《塞尔克兰颂歌》等一些动感的交响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交响乐的魅力和独特性。
2. 引入新教材(10分钟)将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简要介绍,让学生了解乐曲创作背景及作曲家贝多芬的表现手法。
同时,介绍具体的演奏乐器和分解要素。
3. 听音乐(30分钟)放映乐曲演奏视频,在放映前提示学生关注乐曲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曲家在音乐中表现的手法。
4. 分组进行小合奏(40分钟)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小组练习演奏已准备好的乐曲,要求每个小组先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这首歌的感知和理解。
5. 班级合奏(20分钟)让各小组指定代表前来参加班级合奏,并进行合奏排练,要求学生在演奏时更好地体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增强演奏的感染力。
三、教学要点1.了解乐曲背景,理解作曲家在音乐中表达情感的手法;2.听音辨识,感知乐曲的主题和情感;3.分组进行小合奏,培养学生演奏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4.班级合奏,增强演奏的感染力,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教学的细节处能更好地影响整体效果。
在选择乐曲、音乐导入、演奏和合奏等方面要提前准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另外,对于学生们具体的乐器演奏技巧,我们也要更加关注,针对其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以确保学生们学有所得。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湘文艺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辨别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和乐章间的衔接2.学生理解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表达的情绪和主题3.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并欣赏交响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表达的情绪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整体结构和情感暗示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交响乐基本结构和乐章间的衔接。
2.播放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
第二步:学习(20分钟)1.播放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完整片段,让学生聆听整个乐章。
2.引导学生分析乐章的整体结构,尤其是主题的变化和乐器的运用。
3.提醒学生留意乐章所表达的情绪暗示,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实践(30分钟)1.让学生将所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模仿演奏某个乐器或唱歌。
2.引导学生分析演奏中的主题和情绪暗示。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辅导学生对刚才的表演和分析做出总结。
2.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进一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乐章的感受和理解。
3.提醒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鉴赏中的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成果评价1.学生的分析和表演能力2.学生发言和表述能力3.学生理解和欣赏交响乐的能力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表达的情绪和主题。
除了让学生听,看,实践和分析乐曲,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希望本节课对于学生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启蒙和提高能有所裨益。
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这首交响曲由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是他的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交响曲,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认识简单的音符和简单的乐理知识。
但他们对交响乐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对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交响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通过学习这首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
2.感受交响乐的特点,理解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以及交响乐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播放交响曲,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3.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欣赏,相互交流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关于《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教学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交响曲。
3.相关资料:准备关于海顿和交响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乐段,让学生熟悉交响曲的结构。
课题:《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榆次区花园路小学王靖教学目标:1、在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熟悉音乐主题。
2、能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分辨交响曲中四次变奏;3、参与音乐活动表现音乐的强弱,了解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情绪,熟悉音乐主题,参与音乐活动,分辨交响曲中四次变奏。
教学难点:参与音乐活动表现音乐的强弱,了解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组织教学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同走进音乐课堂。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同走进音乐厅去聆听交响乐,让我们一同聆听《第九十交响曲》首先音乐家们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音乐片段,让我们认真聆听,在这段音乐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听1次)师:这个很大的声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师:当你受到惊吓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惊讶呢?生……让我们再次聆听,当你感受到惊讶的情绪时,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
2听切换幻灯片师:这里出现的这个强音,在音乐中用什么力度记号来表示呢?力度 forte 缩写f fortissimo 缩写 ff整个乐队在此处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起。
创作背景:其实在这段音乐创作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在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贵族们的一种社交礼仪,他们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作曲家知道后,故意在安详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强奏,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于是后人也将这首交响曲称为《“惊愕”交响曲》。
师:有同学知道这部交响曲由哪位作曲家创作呢?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来自奥地利作曲家,并有着“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创作的《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部分。
那下面让我们听听这段音乐主题在力度上有怎样的变化?第一乐句,第二乐句 p第三乐句,第四乐句 pp ff师:让我们跟随音乐通过拍腿的方式表现出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惊愕”。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作品概述】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
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常用的力度记号。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初听):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
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
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能够辨认交响乐的音色、演奏方式和节奏。
•能够通过听赏,对交响乐作品进行感性的理解和表述。
•能够运用基本的音乐语言,描述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辨认交响乐的音色和节奏,并进行专业术语的表述。
•培养学生对交响乐作品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和表述能力。
3. 学习活动活动1:了解“交响乐”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常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快速的第一部分,较慢的第二部分,舞曲的第三部分和快速的第四部分。
首先,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自己心中对交响乐的概念。
然后带领学生了解交响乐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交响乐的更多细节。
活动2: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交响乐的特点,我们选用了《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首先,让学生进行预备知识的学习,探讨交响乐的构成要素,并解释交响乐创作的特点。
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听赏的方式感受音乐,感受交响乐的音色、节奏、速度、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并在听赏完后,与学生讨论并总结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
活动3:运用音乐语言描述音乐特点在活动2中,我们已经让学生通过听赏的方式感受交响乐的音乐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再运用音乐语言,描述音乐的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用音乐语言来描述音乐中的主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交响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4. 课后延伸•让学生自主了解交响乐家的经典作品,了解更多关于交响乐的特点和历史事件。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响乐音乐,让学生辨识出不同的乐器的音色,同时感受交响乐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自行创作交响乐,让学生动手学习,提高创造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5.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基础上,了解了交响乐的基本特点及表现手法。
同时,让学生善于用音乐语言,描述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并培养了学生感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经典曲目。
这部交响曲由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欣赏性的作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欣赏并学习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第二乐章为行板,采用降E大调,4/4拍子。
乐曲开头是一个简单的降E大调主和弦,接着引入了富有表现力的小调旋律。
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生动,富有张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音乐概念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交响乐的认识尚浅,对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乐曲。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背景知识,包括作曲家、创作年代、乐曲结构等。
2.通过欣赏和学唱第二乐章,使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和声。
2.针对重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乐曲,帮助他们理解乐曲的特点和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学唱、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利用多媒体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海顿及其作品《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播放第二乐章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3.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和声,分析乐曲的特点。
4.学唱:教授乐曲的旋律,让学生跟随琴声学唱,增强音乐表现力。
5.讨论:学生讨论乐曲的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心得。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被誉为“交响曲之父”。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部作品,让学生了解交响曲的基本知识,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但他们对交响曲的了解还较浅薄,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对交响曲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海顿这位作曲家的了解也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交响曲的基本知识,如交响曲的构成、发展历程等。
2.让学生感受《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艺术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海顿这位作曲家,了解他的音乐风格。
4.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交响曲的基本知识。
2.《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旋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3.海顿音乐风格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生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作品。
2.对比教学法:通过与其他音乐作品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特点。
3.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交响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音乐术语。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音乐演奏、合唱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用于营造生动的音乐氛围。
2.乐谱:准备《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奏。
3.教学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用于示范和演奏。
4.录音机、音响等设备:用于播放音乐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顿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然后播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部作品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交响曲的基本知识,如交响曲的构成、发展历程等。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特别是第二乐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这首古典音乐作品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乐曲的旋律、歌词和相关信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认识简单的音符和节奏。
但是,对于古典音乐和交响曲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美妙之处,激发他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同时,学生可能对乐曲中的某些乐理概念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背景和特点。
2.能够正确地演唱第二乐章的旋律。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特点,能够正确演唱旋律。
2.教学难点:乐曲中的某些乐理概念和节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乐曲的背景、乐章的特点和相关的乐理概念。
2.示范法:教师演唱或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跟唱和欣赏。
3.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
2.音响设备:播放录音的音响或多媒体设备。
3.乐谱:准备《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乐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妙。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讲解乐曲的背景和乐章的特点。
解释乐曲中的某些乐理概念,如调性、节奏等。
引导学生跟唱旋律,感受乐曲的韵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段教授旋律,学生跟唱。
针对乐曲中的难点节奏和乐理概念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是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进行作品赏析以及相关音乐基本知识的教学。
(二)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渗透在审美体验活动之中,在过程里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和习惯。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纵观整个初中三年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以欧洲音乐部分为例,每个学期都会按照欧洲音乐的发展脉络安排一个单元来学习,比如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巴洛克风格》,主要介绍巴洛克时期代表的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初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是《古典精品》,主要介绍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本课的教学内容——《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正是第十四册第五单元“古典精品”的一节欣赏课的内容。
《惊愕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品。
《惊愕交响曲》是一首变奏曲,由主题和主题的四次变奏另加12小节的尾奏组成。
四次变奏分别通过改变主题的音色、调式、节奏、音区、结构等手法突出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体现了海顿幽默、乐观的作品风格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极弱的力度演奏而后突然全乐队的强奏是这一作品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段,这样的变化产生的效果在当时看来可谓一大创举。
1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优势:他们很喜欢听音乐,而且非常喜欢上音乐课,思维比较活跃。
经过入学以来一段时间的音乐学习,他们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基本的乐理知识等有了一些积累。
2.劣势:有关这部作品中涉及的变奏曲式及变奏手法也只是在小学三年级时接触过,与初一年级时隔较长;另外接触的作品也比较简单,不像本课的《惊愕交响曲》,作品相对复杂。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课堂教学主要是讲授式、体验式和探究式。
1.讲授式主要是教师简单介绍作曲家海顿,《惊愕交响曲》名称的由来,在学生充分体验、赏析作品后小结变奏曲式,作品采用的变奏手法以及作品的音乐特点;
2.体验式主要是学生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感受主题部分旋律和与教师合作模仿作品的第一次变奏部分,感受音乐作品,学习增加旋律衬托的变奏手法;
3.探究式主要是学生聆听、体验、模仿、赏析作品,自主探究作品采用的变奏手法及音乐特点。
(四)技术准备
1.教师的范唱以及钢琴弹奏主题旋律,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主题旋律。
2.特意制作的“移动的小熊”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第二段旋律,通过直观的动画,帮助学生记忆旋律的跳跃、起伏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对海顿的作品产生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古典主义时期乃至其他音乐时期音乐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愿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聆听音乐、学唱歌曲主题旋律、模仿音乐片段、分析理解作品、感受海顿的音乐风格——的过程。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变奏曲式以及变奏手法,并能对出现的变奏手法进行判断;了解海顿的代表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主题旋律并理解作品采用的变奏手法
2
(二)教学难点
1.分析作品在配器、调式上进行的变奏。
2.掌握主题的第二段旋律
五、教学过程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