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身录史仲彬
- 格式:docx
- 大小:21.33 KB
- 文档页数:11
建文帝吴江行迹传闻始末■汝悦来明代建文帝出亡之谜,是著名的历史疑案,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答案。
作为正史资料的《明史》认为: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死于宫中说。
然而,一些非官方史料却主张,建文帝未亡,而是流亡外地,隐匿民间了。
至于流亡地域,目前尚有“江南说”、“云贵说”、“福建说”等等多种。
特别是《明史纪事本末》、《致身录》等书,对建文帝出亡以后的行迹,有详细记录,而且记载了建文帝多次到吴江的相关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这引起笔者对这段传闻的考证兴趣,通过查阅相关地方史志及文献,将这一段与吴江有关的传闻始末厘清,以供地方文化研究者们参考。
《明史纪事本末》的叙述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康熙初,对明史研究而言,有较高史料参考价值。
其书卷十七《建文逊国》一章,对建文帝失国出亡经过有专论,记载了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燕兵自南京金川门入,建文帝剃发为僧人,由随护护送从密道出城……接下来的事情就与吴江有瓜葛了:随护中有一位“徐王府宾辅史彬”是吴江人。
就是史彬所雇的船,载了建文帝一行,“取道溧阳,八日,始至吴江之黄家溪史彬家。
”《明史纪事本末》记录的建文帝到吴江,共有四次,除以上首次外,还有三次,分别是:(永乐)二年(1404)春正月,建文帝离云南,由重庆抵襄阳,六月入吴,八月八日,复至史彬家……(永乐)二十二年(1424)春二月,建文帝东行,与史彬相遇与旅店,言及榆木川,稍色喜。
史彬问道路起居状,答曰:“近来强饭,精爽倍常。
”即同彬下江南,至彬家……(宣德)九年(1434)夏五月,建文帝复至吴江史彬家,程济从。
时彬已死,帝悲悼之,慰劳其子倍至。
从内容看,甚至连人物对话都有,记述详细,近乎实录了。
谷应泰(1620~1690年),字赓虞,别号霖苍,直隶丰润人。
顺治四年进士。
顺治十三年,任提督浙东浙西地方的学政佥事。
他在杭州浙江提学任上,公务之余,潜心学术研究,《明史纪事本末》就是他的重要学术著作。
《千忠录-惨睹》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千忠录-惨睹》原文及鉴赏【导语】:【倾杯玉芙蓉】 (生、小生合)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
乾隆时期文人评明崇祯帝:性愎自用不能辞亡国之咎【原编者按】明朝灭亡,崇祯帝有多少责任,如何评价崇祯?朱允炆是自焚而死,还是出宫逃亡,其生死之谜何解?如何评价贰臣洪承畴?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做客澎湃?问吧,为读者解答相关疑惑。
摘要部分精彩回答,以飨读者。
13信高宣传委员:樊教授你好,请问从客观来讲崇祯皇帝的性格是不是导致明朝灭国的一项原因呢?如果是就一位帝王来说是什么养成了这样一种可以说偏执的性格?(对于性格的解读来自《罗辑思维》不知道正不正确),谢谢您。
樊树志: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但是明朝确实亡在他手上,他有责任,不能辞其咎。
一个来说,崇祯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启用温体仁做内阁首辅,使得朝纲日坏。
所以有崇祯皇帝遭瘟一说。
瘟,就是指温体仁。
这个问题,我在《明代文人的命运》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另外,崇祯有很多内堂,就是小金库,但是他不拿出来。
辽东的军队发不出军饷,兵士们没有斗志,所以打不过清军。
明朝灭亡,崇祯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皇色葡萄球君:如何评价崇祯?樊树志:看到有很多读者都在问关于崇祯的问题,我就在这里一并说说我对崇祯的看法,诸君也可以参看我的两本书《崇祯传》和《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清查魏忠贤阉党逆案,拨乱反正,营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从万历到天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弊政,压垮了明朝的统治架构,内忧与外患同时袭来。
朱由检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无奈时运不济,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王朝走向了末路。
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入北京,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演出了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乾隆年间在文坛颇有声望的历史学家全祖望,写了一篇《明庄烈帝论》,基调是:庄烈(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乾隆时编纂完成的《明史》,对朱由检的评价似乎同情多于谴责,说他继承万历、天启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敦煌本《庄子》残卷叙录
杨思范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庄子》残卷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有大批的研究成果问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本《庄子》作了详细叙录,确定了一些残卷的抄写年代,介绍了它们在文献、校勘上的价值,并纠正了前贤的某些疏误.
【总页数】8页(P99-106)
【作者】杨思范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敦煌本《大智度论》残卷缀合八则 [J], 刘显
2.敦煌本《韩朋赋》写卷缀合及叙录 [J], 王惠;纳姗
3.敦煌本《七阶礼》残卷缀合研究 [J], 张涌泉;沈秋之
4.敦煌本《摩诃般若经》残卷缀合研究 [J], 关长龙;范丽婷
5.敦煌本《和菩萨戒文》残卷缀合研究 [J], 沈秋之;张涌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22种,存目179种,共201种)提要《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22种,存目179种,共201种)提要卷五十一?史部七○杂史类《杂史》之目,肇於《隋书》。
盖载籍既繁,难於条析。
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
故王嘉《拾遗记》、《汲冢琐语》得与《魏尚书》、《梁实录》并列,不为嫌也。
然既系史名,事殊小说。
著书有体,焉可无分。
今仍用旧文,立此一类。
凡所著录,则务示别裁。
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
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
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
若夫语神怪,供诙啁,里巷琐言,稗官所述,则别有杂家、小说家存焉。
△《国语》?二十一卷(户部员外郎章铨家藏本)吴韦昭注。
昭字弘嗣,阳人,官至中书仆射,《三国志》作韦曜。
《裴松之注》谓为司马昭讳也。
《国语》出自何人,说者不一。
然终以汉人所说为近古。
所记之事,与《左传》俱迄智伯之亡,时代亦复相合。
中有与《左传》未符者,犹《新序》、《说苑》同出刘向,而时复牾。
盖古人著书,各据所见之旧文,疑以存疑,不似後人轻改也。
《汉志》作二十一篇。
其诸家所注,《隋志》虞翻、唐固本皆二十一卷,王肃本二十二卷,贾逵本二十卷,互有增减。
盖偶然分并,非有异同。
惟昭所注本,《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
而此本首尾完具,实二十一卷。
诸家所传南北宋版,无不相同。
知《隋志》误一字,《唐志》脱一字也。
前有昭《自序》,称兼采郑众、贾逵、虞翻、唐固之注。
今考所引郑说、虞说寥廖数条,惟贾、唐二家援据驳正为多。
《序》又称凡所发正三百七事。
今考注文之中,昭自立义者:《周语》凡服数一条、国子一条、虢文公一条、常棣一条、郑武庄一条、仲任一条、叔云一条、郑伯南也一条、请隧一条、渎姓一条、楚子入陈一条、晋成公一条、共工一条、大钱一条、无射一条。
《鲁语》朝聘一条、刻桷一条、命祀一条、郊一条、祖文宗武一条、官寮一条。
《齐语》凡二十一乡一条、士乡十五一条、良人一条、使海於有蔽一条、八百乘一条、反胙一条、大路龙一条。
历史学论文格式历史学论文格式历史学论文格式1、题目:用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言反映论文的主旨,要求言简意赅,引人注目,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也可以加副标题。
格式要求: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副标题用小二号,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2、作者姓名:后面写上学号。
(三号楷体)与下面的摘要空一行3、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概述,让读者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而不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
包括:研究重要性;主要内容、使用方法;突出见解,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摘要”用四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4、关键词:从内容中选取出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3—5个。
“关键词”用小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5、引言:说明写作目的,范围,目前学术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6、正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叙述清楚,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四级标题:一(一) 1 (1)。
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间距20磅。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二级标题:黑体四号三级标题:黑体小四7、结论:对全文的总结,是写作本文的中心,要求准确、完整、清晰、精炼。
8、注释:采用脚注的形式,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也可以是解释性语句。
(注释在每页下端,与正文之间用短横隔开,注释编号每页重新编号,用小五号宋体)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汪疑今:《江苏的小农及其副业》,《中国经济》第4卷第6期,第22页。
参考文献:这四个字用五号黑体加方括号,内容用五号宋体。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这对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不仅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大军的素质,而且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郑义门—江南第一家浦江江南第一家地处浦江盆地东部郑宅镇内,距县城12公里,面积10.6平方公里,大小景点25处。
郑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故名“郑义门”。
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亲赐封“江南第一家”明开国文臣宋濂,从求学主教东明,举家定居,致仕还乡,在此居住32年。
郑氏《家规》、《家仪》就是经宋审订,至今典籍尚存。
以“郑氏宗祠”为中心的主建筑景观群集。
1994年,全国首届宋濂暨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称其为“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儒学治家”的典范。
郑氏所崇尚的孝顺父母。
兄弟和睦、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1991年日本研究“越系文化”著名学者铃木满南教授一行,专程来此考察,其专论先后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发表。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郑氏宗祠坐东朝西,正门前是街,朝白麟溪。
偏门朝南,横挂“江南第一家”匾额。
始建于元初,占地6600平方米,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间经过明清时期数次扩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端庄严肃,古朴厚重。
祠堂内现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明太祖、明惠帝赐封的“孝义家”“孝义堂”匾额,明万历《翰林学士宋公碑记》《文侯赐祭之碑》和元明以来知名人士的榻联匾额,还有宋濂所植的9株苍劲古柏。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孝威泉在郑宅镇冷水塘沿,白麟溪南岸之溪边。
孝感泉井呈方形,纵横丈许,水清凉,井上建有歇山顶方亭。
据光绪《浦江县志》载,宋郑绮性至孝,母张氏嗜溪泉,值旱,凿数仞不得泉,绮拗哭其下,三日夜不息,水为涌出,俄顷,溢丈余,人以为孝感所致,凿旁石碑“孝感泉”三大字,明蜀献王书,御史王理铭之。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一口尚义,九世同居”碑在郑宅镇上大街白麟溪南,元至正壬辰(公元1352年)二月,翰林学土月禄贴木耳荣禄公为中书平章政事,行省江浙,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以赠,旋摹勒石碑,竖于同居炊址,示以垂戒后世。
明代笔记目录一、野史类云南机务抄黄明·张紞1卷《纪录汇编》本致身录明·史仲彬1卷《学海类编》本北征录明·金幼孜1卷东方学会铅印本北征後录明·金幼孜1卷《纪录汇编》本天顺日录明·李贤1卷国朝典故本否泰录明·刘定之1卷《纪录汇编》本北使录明·李实1卷《纪录汇编》本东征纪行录明·张瓒1卷国朝典故本北征事迹明·袁彬1卷《纪录汇编》本正统临戎录明·杨铭1卷《纪录汇编》本正统北狩事迹明·杨铭1卷《纪录汇编》本水东日记明·叶盛7卷嘉靖本抚安东夷记明·马文升1卷《纪录汇编》本医闾漫记明·贺钦1卷《纪录汇编》本平蛮录明·王轼1卷国朝典故本燕对录明·李东阳1卷国朝典故本西征日录明·杨一清1卷《纪录汇编》本制府杂录明·杨一清1卷《纪录汇编》本皇明纪略明·皇甫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近峰纪略明·皇甫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治世馀闻明·陈洪谟8卷《纪录汇编》本继世纪闻明·陈洪谟6卷《纪录汇编》本大同纪事明·韩邦奇1卷明臣宁攘要编本大驾北还录明·陆深1卷明刻本姜氏秘史明·姜清5卷豫章丛书本滇载记明·杨慎1卷《古今说海》本贤识录明·陆釴1卷明刻本病逸漫记明·陆釴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云中事记明·苏祐1卷《纪录汇编》本云中纪变明·孙允中1卷名臣宁攘要编本平濠录明·钱德洪1卷《学海类编》本今言明·郑晓5卷纪录汇编丛书本广右战功明·唐润之1卷金声玉振集本病榻遗言明·高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大同平叛志明·尹耕1卷明臣宁攘要编本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6卷广雅书局刊本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 10卷广雅书局刊本召对录明·申时行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窥天外乘明·王世懋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皇明典故纪闻明·余继登 18卷皇明典故本守郧纪略明·高斗枢1卷通行本幸存录明·夏允彝6卷上海涵芬楼藏钞本翦胜野闻明·无名氏1卷国朝典故本凤凰台记事明·马生龙1卷《稗乘》本天潢玉牒明·无名氏1卷明刻本皇明本纪明·佚名1卷国朝典故本北巡私记明·刘佶1卷云窗丛刻本革除逸史明·朱睦<木挈> 2卷钱熙祚锡之甫校梓本东朝纪明·王泌1卷《稗乘》本两湖麈谈录明·许浩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旧京遗事明·史玄1卷双肇楼丛书本北平录明·佚名1卷金声玉振集本复斋日记明·许浩2卷通行本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佚名1卷盋山精舍印行本倭变事略明·朱九德1卷上海书店本民抄董宦事实明·无名氏1卷笔记小说大观本庚申纪事明·张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诏狱惨言明·燕客具草1卷借月山房汇抄本酌中志明·刘若愚 24卷明抄本玉镜新谭明·朱长祚10卷北京图书馆藏足本东江始末明·柏起宗1卷通行本先拨志始明·文秉2卷痛史本烈皇小识明·文秉 10卷明季稗史汇编本明朝小史明·吕毖 18卷玄览堂丛书本湖西遗事明·彭孙贻1卷明刊本纪梦明·朱元璋1卷《纪录汇编》本椒宫旧事明·王达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龙兴慈记明·王文禄1卷《续说郛》本复辟录明·杨瑄1卷《纪录汇编》本武宗外纪清·毛奇龄1卷西河合集本矶园稗史明·孙继芳3卷《涵芬楼秘笈》本谈氏笔乘清·谈迁18篇上海图书馆藏抄本蜀碧清·彭遵泗5卷通行本二、杂记类星槎胜览明·费信2卷国朝典故本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县笥琐探摘抄明·刘昌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石田杂记明·沈周1卷《学海类编》本寓圃杂记明·王锜 10卷玄览堂丛书本菽园杂记明·陆容 15卷墨海金壶本琅琊漫抄明·文林1卷《学海类编》本听雨纪谈明·都穆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枝山前闻明·祝允明1卷明刻本野记明·祝允明1卷历代小史本蓬窗类记明·黄暐5卷明抄本馀冬序录明·何孟春6卷通行本君子堂日询手镜明·王济2卷国朝典故本停骖录摘抄明·陆深2卷《纪录汇编》本蜀都杂抄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溪山馀话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同异录明·陆深2卷《宝颜堂秘笈》本金台纪闻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七修类稿明·郎瑛 51卷清刻本七修续稿明·郎瑛7卷通行本古今风谣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世说旧注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古今谚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投瓮随笔明·姜南1卷说郛续本风月堂杂识明·姜南1卷通行本东谷赘言明·敖英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慎言明·敖英2卷《宝颜堂秘笈》本庚巳编明·陆粲 10卷《纪录汇编》本奇闻类记明·施显卿4卷《纪录汇编》本祐山杂说明·冯汝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世纬明·袁袠2卷通行本译语明·岷峨山人1卷《纪录汇编》本炎徼纪闻明·田汝成4卷《纪录汇编》本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 38卷通行本备倭记明·卜大同辑2卷《学海类编》本西堂日记明·杨豫孙1卷明刻本北虏纪略明·赵时春1卷明经世文编本耄馀杂识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长水日抄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病榻寤言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清暑笔谈明·陆树声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松窗梦语明·张瀚8卷武林往哲遗书本晏林子明·赵釴5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蒹葭堂杂著摘抄明·陆楫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5卷通行本谈辂明·张凤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夷俗记明·萧大亨1卷四库全书本闽部疏明·王世懋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二酉委谭摘录明·王世懋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见闻杂记明·李乐 11卷通行本春雨逸响明·田艺蘅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玉笑零音明·田艺衡1卷清两江总督采进本冥寥子游明·屠隆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晋录明·沈思孝1卷《学海类编》本西南夷风土记明·朱孟震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贤弈编明·刘元卿4卷《宝颜堂秘笈》本意见明·陈于陛1卷《宝颜堂秘笈》本谷山笔麈明·于慎行 18卷通行本豫志明·王士性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广志绎明·王士性5卷台州丛书本珍珠船明·陈继儒4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笔记明·陈继儒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读书镜明·陈继儒 10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书蕉明·陈继儒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狂夫之言明·陈继儒5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客座赘语明·顾起元 10卷通行本蓬窗日录明·陈全之8卷上海书店影印本五杂俎明·谢肇淛 16卷台北大学藏版本瓶花斋杂录明·袁宏道1卷《学海类编》本泉南杂志明·陈懋仁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飞凫语略明·沈德符1卷《学海类编》本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30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万历野获编补遗明·沈德符4卷姚氏扶荔山房刻本秋泾笔乘明·宋凤翔1卷清浙江巡抚采进本读书止观录明·吴应箕辑5卷贵池先哲遗书本益部谈资明·何宇度2卷《学海类编》本玉堂荟记明·杨士聪2卷借月山房汇抄本寒夜录明·陈宏绪3卷《学海类编》本赤雅明·邝露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山左笔谈明·黄淳耀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两粤梦游记明·马光1卷明抄本闽小记明·周亮工4卷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读书偶见明·吴骐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马氏日抄明·马愈1卷《学海类编》本百可漫志明·陈鼐1卷《纪录汇编》本苹野纂闻明·伍馀福1卷《学海类编》本海槎馀录明·顾岕1卷国朝典故本文昌旅语明·王文禄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丘隅意见明·乔世宁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机警明·王文禄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方洲杂言明·张宁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宛署杂记明·沈榜 20卷尊经阁文库本云间据目抄明·范濂5卷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济南纪政明·徐榜1卷泾川丛书本淞故述明·杨枢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碧里杂存明·董穀2卷《宝颜堂秘笈》本三馀赘笔明·都卬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朱良叔犹及编明·朱元弼1卷盐邑志林本戏瑕明·钱希言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花里活明·陈诗教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雨航杂录明·冯时可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汝南遗事明·李本固4卷守山阁丛书本崔鸣吾纪事明·崔嘉祥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见只编明·姚士麟3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南中纪闻明·包汝楫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天变邸抄明·无名氏1卷明刻本吴乘窃笔明·许元溥1卷道光十九年刻本木几冗谈明·彭汝让1卷明刻本桑榆漫志明·陶辅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山行杂记明·宋彦1卷《宝颜堂秘笈》本广客谈元·徐显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西轩客谈明·无名氏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原李耳载明·李中馥1卷通行本徐襄阳西园杂记明·徐咸2卷盐邑志林本新知录摘抄明·刘仕义1卷《纪录汇编》本瀛涯胜览明·马欢1卷国朝典故本悬笥琐探明·刘昌1卷《续说郛》本青溪暇笔明·姚富2卷今献汇言本林泉随笔明·张纶言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江汉丛谈明·陈士元2卷《艺海珠尘》本峤南琐记明·魏濬2卷《砚云乙编》本宦游纪闻明·张谊1卷《续说郛》本病榻手吹明·杨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对客燕谈明·邵宝1卷《粤雅堂丛书》本客座新闻明·沈周1卷《续说郛》本快雪堂漫录明·冯梦桢1卷《说库》本戒庵漫笔明·李诩1卷《常州先哲遗书》本经籍会通明·胡应麟4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丹铅新录明·胡应麟8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史书佔毕明·胡应麟6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艺林学山明·胡应麟8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九流绪论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四部正讹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三坟补逸明·胡应麟2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二酉缀遗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华阳博议明·胡应麟2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庄岳委谭明·胡应麟2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玉壶遐览明·胡应麟4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双树幻钞明·胡应麟3卷广雅书局重刊《少室山房集》本霏雪录明·刘绩2卷《四库全书》本虎苑明·王穉登2卷《艺术丛书》本敝帚轩剩语明·沈德符3卷《学海类编》本汴京鸠异记明·李濂8卷《申报馆丛书》本胜朝彤史拾遗记清·毛奇龄1卷扫叶房石印本溶溪杂记明·佚名1卷《续说郛》本女侠传明·邹之麟1卷《续说郛》本一瓢道士传明·袁中道1卷《续说郛》本义虎传明·祝允明1卷《续说郛》本李公子传明·陈继儒1卷《续说郛》本杨幽妍别传明·陈继儒1卷《续说郛》本拙效传明·袁宏道1卷《续说郛》本麈馀明·曹宗1卷《昭代丛书》本遵闻录明·梁亿1卷《续说郛》本柞林纪谭明·袁中道1卷明天启刻本谈言明·江盈科1卷《续说郛》本猥谈明·祝允明1卷《续说郛》本无用闲谈明·孙绪1卷《续说郛》本雪涛谈丛(摘抄)明·江盈科1卷《续说郛》本异林明·徐祯卿1卷《续说郛》本幽怪录明·田汝成1卷《续说郛》本语怪编明·祝允明1卷《续说郛》本玉池谈屑明·徐泰1卷《续说郛》本西墅杂记明·杨穆1卷《续说郛》本笑禅录明·潘游龙1卷《续说郛》本续巳编明·郎瑛1卷《续说郛》本三、掌故类元故宫遗录明·萧洵编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古穰杂录明·李贤1卷续说郛本彭文宪公笔记明·彭时2卷明刻本震泽纪闻明·王鏊1卷历代小史本吴中故语明·杨循吉1卷明刊本苏谈明·杨循吉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都公谭纂明·都穆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双溪杂记明·王琼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前闻纪明·祝允明1卷《纪录汇编》本已疟编明·刘玉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畜德录明·陈沂1卷《纪录汇编》本愿丰堂漫书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玉堂漫笔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燕闲录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後渠杂识明·崔铣1卷明刻本新倩籍明·徐祯卿1卷通行本半村野人闲谈明·姜南1卷艺海珠尘本说听明·陆粲2卷万历刻本北窗琐语明·余永麟1卷明刻本觚不觚录明·王世贞1卷通行本玉堂丛语明·焦竑8卷万历本重印本云蕉馆纪谈明·孔迩述1卷国朝典故本沂阳日记明·无名氏1卷明刻本金陵琐事明·周晖4卷明刊本耳新明·郑仲夔8卷砚云甲乙编本謇斋琐缀录明·尹直8卷邓辑本初潭集明·李贽 30卷通行本儿世说明·赵瑜1卷《续说郛》本舌华录明·曹臣 18卷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明廷杂记明·陈敬则1卷《续说郛》本先进遗风明·耿定向1卷《续说郛》本霞外麈谈明·周应治 10卷《笔记小说大观》本水南翰记明·张衮1卷《续说郛》本损斋备忘录明·梅纯2卷《学海类编》本暧姝由笔明·徐充1卷《藏说小萃》本明夷待访录明·黄宗羲 12卷通行本吴中往哲记明·杨循吉1卷《续说郛》本蓬轩吴记明·黄暐1卷古今说部丛书本吴风录明·黄省曾1卷《学海类编》本吴社编明·王穉登1卷广百川学海本曲中志明·潘之恒1卷《续说郛》本夜航船明·张岱辑 20卷清观术斋钞本四、文学类春雨堂随笔明·陆深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国琛集明·唐枢2卷明刻本婆罗馆清言明·屠隆2卷丛书集成初编本续婆罗馆清言明·屠隆1卷通行本梅花草堂笔谈明·张大复 14卷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陶庵梦忆明·张岱8卷粤雅书局本西湖梦寻明·张岱7卷通行本秋园杂佩明·陈贞慧1卷粤雅堂丛书本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32卷通行本江上杂疏明·彭宗孟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偶谭明·李鼎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会仙女志明·郦琥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高坡异纂明·杨仪3卷古今说部丛书本泾林续记明·周元1卷通行本巫娥志明·无名氏1卷明刊本涉异志明·闵文振1卷明刻本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100卷通行本尧山堂偶隽明·蒋一葵7卷通行本香案牍明·陈继儒1卷《宝颜堂秘笈》本太平清话明·陈继儒2卷《宝颜堂秘笈》本群碎录明·陈继儒1卷《宝颜堂秘笈》本农田馀话明·张翼2卷《宝颜堂秘笈》本谰言长语明·曹安2卷《四库全书》本金声巧联明·冯梦龙1卷通行本奇联摭萃明·赤心子1卷通行本艾子後语明·陆灼1卷通行本杂纂三续明·黄允交1卷通行本效颦集明·赵弼2卷明宣德间刻本西湖游览志馀明·田汝成 26卷嘉靖初刻本焚书明·李贽 10卷国粹丛书本续焚书明·李贽7卷原刻本闲情偶寄明·李渔9卷通行本。
论宋初抒情言志赋
刘培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宋初许多文人喜欢以辞赋来抒情言志.一些沉浮于宦海的文人,多以赋来抒发自己谋于稻粱、身为形役的苦闷;一些有志于挽救世道人心的文人,则以赋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抨击失之于道德的"小人". 宋初的抒情言志赋围绕着感慨自身遭际和表现人格理想两大主题展开.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刘培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宋初颂美讽谕赋的新变
2.从抒情寄意到述行序志——浅析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意义转换
3.士人的自觉意识——扬雄抒情言志赋之研究
4.张衡《思玄赋》对《离骚》的模拟及二者精神主旨之异同——兼谈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意义
5.论汉代的抒情言志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身录》史仲彬致身錄(明)史仲彬致身錄(明)史仲彬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辛卯,建文帝即位。
冬十一月,史仲彬以明經除翰林院侍書。
先是洪武二十四年,彬應詔執貪,縱官吏廷見高皇帝,條其若干言,俱赴法司論死。
高皇帝主政戶部,彬恐錢谷事重,頓首固辭,更訪治道,稱旨,賜酒,撰於廷及鈔四百鋋,驛舟傳歸。
建文帝即位,越五月,詔起山林才德士,有司以名聞,適監察御史劉有年上《儀禮》十八篇,並敘彬明經,特詔所在,禮請來京。
十一月十八日,陛見,試《四書》,疑一道,欽授翰林院侍書。
建文元年春正月,遣往衡山,告即位也。
元旦,上受朝賀畢,謂侍臣曰:「朕奉天地山川之靈以登大寶,政元伊始,將告五嶽神祇。
」其命儒臣以往,閣臣擬彬衡山。
初六日,陛閱,三月報命。
夏四月,更定官制。
疏諫不報,用壽州訓導劉亨言,乃與方孝孺等議,大加更定,彬具疏大略,以安靜法祖為言。
會金華樓璉亦上疏,稱引孟莊子之孝,上於樓疏批:「此與昨史仲彬疏同意,此正所謂知其一未知其二者,六卿果可卑於五府耶?祭酒果可任太仆下耶?假令皇祖而在,當必以更定為是。
」群臣勿復言。
秋七月,廷斥監察御史尹昌隆為奸黨,因薦魏國公徐輝祖,上嘉納之。
時燕藩已稱兵兩月矣,昌隆手疏面奏,勸上讓位守藩,廷臣愕然。
彬執笏麾之曰:「天下乃太祖之天下,非皇上所得私授者。
一人逆命,遂舉而授之,尤而效之,又何以焉。
選得募兵,今日急務,臣竊魏國公徐輝祖,忠義性直,智勇絕人,以當一而燕可平也。
昌隆狂言惑世,請速加誅。
」上曰:「人臣之義,當以仲彬為正。
昌隆素有敢言之氣,其勿為罪。
」二年春三月,疏均江浙賦役,從之。
時建文帝正值更制,彬乃上疏曰:「國家有雜正之供,賦役不均,非所以為治。
江浙本賦重,而蘇松嘉湖又以籍人沈萬三、史有為、黃旭、紀定准租起稅,此以繩一時之頑,豈得據為定則。
乞悉減免,以蘇民困,竊照各處起科,畝不過鬥,即使江南地饒,亦何得倍之,奈有重至石餘者。
臣往軍而奏先帝,賦斂太重,蒙旨嘉勞。
特以臣本蘇人,而史有為又臣之族屬也,恐坐以私,未敢盡言,幸逢皇上明聖,每事從寬,敢竭愚忠,伏聽采擇。
」上詔:「可。
」蘇松准各處起科,蘇松人仍官戶部。
夏五月,改彬為徐王府賓輔,仍兼原官。
時三王未遣之國,長史以下諸員直宿內閣,參議事宜,多見親幸,故壬午削籍盡焉。
三年春正月,副工部尚書嚴震直督餉山東。
閏三月,彬歸報命,轉餉已專責嚴震直矣。
副之者曰:「敵情虛實並將士強弱,密偵以報。
」閏三月十八日,還朝。
見上於文華殿,奏夾河之役非戰之罪也。
盛庸智深勇沈,當今將略還為第一。
至莊得、張能、楚智、平元斬將搴旗,力戰以死,宜急加恤,典以為風勵。
燕王用兵變化不測,用強恃壯,親勍我陣,幸庸結陣甚堅,屹不可動,復以單騎逼營,越宿鳴角,穿營而去,蓋恃勿殺叔父之諭也,軍中眾謂,皇上失之太仁。
帝曰:「奈何已有是命,不可返也。
」默然者久之,便奏幾密事十二條。
帝叱左右曰:「勿洩。
」因誦:「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之句。
叩首而出。
冬十一月,以省親還鄉,隨賜敕命。
自轉餉歸,請告凡四,不許。
至是得請,適皇少子以十三日生查京官,歷三年滿者,得一百五十二人。
帝親制詞,彬以前二日滿考,皇帝敕曰:「國家建官,文武殊局,中外分曹等,最辨職難兼也。
爾徐府賓輔兼翰林院侍書史仲彬,用明經起家,矢盡忠報國,或校書、或轉餉、或密疏、或面陳,文材兼武略俱隆,轉藩與襄帝並茂。
朕資啟沃,實用宏多,階爾承德郎,妻沈氏為安人,追厥所自父母,有教育之恩,忠孝本一致之理,爾父居仁從爾階,爾母黃氏從爾妻階,給假歸家,以申寵錫。
父母深恩,今已展矣。
國家多事,爾毋忘焉。
」特敕十八日奉旨發中書謄寫與他。
二十一日辭朝,限三月以裡來京。
」四年三月,彬入京,陛見,口授翰林院侍讀。
時北兵日迫,詔勤王者分道四出,遂依。
限單騎入京,戒其子曰:「而父官秩雖卑,被朝廷恩寵,見幾引避,非所願也。
萬一有難,守先帝孝悌力田之諭,以成家保身,毋為我慮。
」夏六月庚申,廷議避難。
彬請從方孝孺堅守之策。
燕兵渡江,李景隆往,許割地,不許,還報。
上愕然無措,群臣慟哭。
茹瑺等請幸湖湘,王韋等又請幸江浙,方孝孺謂當堅守京城,以待四方之援。
眾議嘩然不決,彬獨以方言為是。
婁璉亦言效死,勿去為正,上微首肯,群議乃定。
燕兵薄金川門,監察御史魏冕及彬請誅徐增壽,從之。
先是燕兵將薄城下,左都督徐增壽謀降,魏冕廷毆之。
至是在左順門語同列曰:「皇上必面縛出降乃可。
」魏冕與彬亟請加誅,帝怒甚,下殿手刃之。
復請誅李景隆,手詔召來,未至而金川門已獻矣。
大內火起,帝從鬼門遁去,從者二十二人。
時六月十三日未時也。
帝知金川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
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
」少監跪進曰:「昔高皇升遐時,有篋遺。
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
」奉先帝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
俄而昇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內。
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
帝曰:「數也。
」程濟即為上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亦願祝髮,隨亡。
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
」亦祝髮,各易衣備牒,在殿凡五十六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
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
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究詰。
有等妻兒在任,心必掛牽,宜各從便。
」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
」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
帝至鬼門,牛景先以鐵捧啟之,若不用力而即瓦解者,而一舟艤岸以待,十人乘舟,舟人頓首。
帝問:「汝何人?何為至此?」對曰:「臣乃神樂觀道士,即前皇上賜名王昇。
昨夢太祖高皇帝緋衣南向御奉天門,令兩校尉縛臣詰曰:汝提點秩六品為何?臣頓首謝不知,曰:明日午時,可於後湖艤大舟至鬼門外伺候,汝周旋勿洩,後福未期,不然難逃陰殛,臣以是知陛下之來也。
今晚憩息觀中,徐議行五。
」舟止太平堤畔,王起導前閒步至觀,已薄暮矣。
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共二十二人。
兵部侍郎廖平,襄陽人;刑部侍郎金焦,貴池人;翰林院編修趙天泰,三原人;浙江按察使王良,祥符人;四川參政蔡運,南康人;刑部郎中梁田玉,定海人;監察御史葉希賢,松陽人;程濟,績溪人;中書舍人梁良玉,梁中節,俱定海人;宋和,臨川人;郭節,連州人;刑部司務馮淮,黃巖人;所鎮撫牛景先,沅人;王資、楊應能、劉申,俱杞縣人;翰林院侍詔鄭洽,浦江人;欽天監正王之臣,襄陽人;太監周恕、何洲及徐王府賓輔史仲彬,吳江人。
上曰:「今後俱師弟稱呼,不拘禮教。
」諸臣泣諾。
廖平曰:「諸人願隨,固也。
但隨行不必多,更不可多,就中無家室累並有膂為足扞衛者,多不過五人,余俱遙為應援為便。
」師曰:「良是。
」於是環坐於地,享道士夜餐,酌定左右不離者五人,比邱楊應能、葉希賢、道人、程濟。
往來道路給運衣食者六人,馮(氵隺),時稱賽馬先生,時稱馮翁,時稱馬翁,時稱馬二子。
郭節,時稱雪庵,後稱雪和尚。
宋和,時稱雲門僧,時稱稽山主人,時稱槎主。
趙天泰,適衣葛稱衣葛翁,時稱天肖子。
王之臣,家世補鍋,欲以此作生計,號老補鍋。
牛景先稱東湖樵,時稱東湖主人。
師曰:「吾今往滇南,依西平侯。
」彬曰:「大家勢盛,耳目眾多,況新主諒不釋然,能無見告,不若往來名勝,東南西北皆吾家也。
弟子中有家給而足備一夕者,駐錫於茲,有何不可。
」師曰:「良是。
」於是更舉七家:廖平、王良、鄭洽、郭節、王資、史仲彬、梁良玉。
師曰:「此可暫,不可久。
」況郊壇所在,明旦必行,將何所之,眾議浦江。
鄭亦曰:「族俱忠孝,可居也。
」夜分師足骨度不能行,微明牛景先與彬步至中河橋畔,謀所以載者,有一艇來焉,聞聲為吾鄉,急叩之,則彬家所遺以偵彬吉凶者也。
與牛大快,亟迎師,且至彬家,諸人聞之,且喜且悲,同載八人,為程、為葉、為楊、為牛、為馮、為宋,餘俱走散,期以月終更晤。
取道溧陽,依叔松隱所,不納。
八日始至吳江之黃溪,奉師居之西偏,曰「清遠軒」,眾出拜,師亦大適。
明旦改題「水月觀」,師親篆文。
閱三日,諸弟子至彬家相聚。
五日,師命歸省,新皇帝追彬敕命,師逸去,時八月十五日也,新皇帝即位之九日,遍籍在任,諸臣遁去者四百六十三人。
即日削籍,戒毋齒及。
八月,著禮部行文書各州縣,追繳革除誥命。
至是,蘇州府差吳江邑丞鞏到彬家追奪,且曰:「建文帝聞在君家?」彬曰:「未也。
」微哂而去。
明旦,師同兩比邱一道人入雲南,余俱星散,期以來年三月集於襄陽廖平家。
癸未正月,彬往襄陽。
正月二十日,為襄陽之行。
三月初三日,至廖平家,牛景先已先在矣。
閱六日,馮(氵隺)自雲南來,四人相對大慟。
馮告,師告留雲南之永嘉寺,亦甚安妥,明年來游天台,今年無煩往來。
復居停旬日,諸弟子俱會,惟梁良玉已物故矣,月終告歸。
甲申八月,大師同楊、葉、程來家。
先是七月牛景先來言,師將至矣。
至是八月初九日,天將暝,一師突至忠孝堂,彬及家人出拜畢,款至重慶堂,已舉燈矣。
而楊、程、葉亦至,舉酒半酣,師曰:「我明日當即去。
」彬惶悚曰:「弟子掃門而俟久矣,即有不肅,師當見原,本意欲留師幾月,奈何明晨之云乎?」師泣曰:「彼方覓我而圖我,昨於四安道中見冠蓋來者,瞪目而視,此臣我曾目善之,彼必有以奏也。
東南逋臣屈指先你我去,政為汝計。
」相對而慟久之,且曰:「此近宮闕,不便。
」彬曰:「亦不妨。
」視師衣履敝甚,固留三日,命家人製衣。
師服師用綿綢大小計十六件,楊、程、葉俱用綿布大小計三十有六件,白金十兩為資。
十三日清晨,彬隨師為兩浙之行,杭州計游廿三日,天台雁宕計游三十九日,會馬二子、稽山主人、金焦亦來於石樑間,且云諸友俱約於此一會,然終不一見。
時天氣已寒,師欲返雲南,固卻諸人而去。
丁亥春三月,同何洲往雲南謁師。
正月中,遣僮往海洲,請何洲同到雲南,三月終才到。
留五日,彬攜一僮,三人皆道入飾,行二月得至連州,訪郭節,適改翰林,簡討程亨在焉,相持痛哭;徐曰:「師在。
近來在重慶寺之大竹善慶里,有杜景賢築室與居,吾四人同往候之。
」留二日,遂行,至所謂善慶里,師不在,杜亦不在。
時朝建偵師密而嚴,有胡濴、鄭和數往來雲貴間,彬等夜則同宿,日則分行,相與行乞於市者旬有六日。
一日,彬於寺舍旁暫息,此邱程濟熟而視之,曰:「汝在耶?」彬起,彭掌曰:「是。
」急叩師,程曰:「已結庵白龍山深處矣,去此不遙。
」兩人下淚如雨,不敢出一聲。
比晚同諸人以往,程為導。
時七月十八日也,月色皎然,上下山阪逶迤曲折,約行十八九里而庵在焉。
天已微曙矣,扣扉而出者為楊應能,旋拜師榻前,師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蓋夏日患痢,因有戒嚴,不能時時出山,為膳狼狽至此,相對而慟。
隨問曰:「汝等帶得方物為我嘗否?」各為獻。
彬獨有僮而所獻豐,況當年職居禁近,知師所嗜若金華火肉、淡菜、金山魚膾、筍鯗鵝、豆、肉鬆六味,見之大喜,即命熟火,肉啟床頭,尊酒啖之,曰:「不嘗此已三年矣。
」謂於彬家嘗後,無之也。
翼日,師率遊山中,自近而遠,日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