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2013整理版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7
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太师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皇宫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明清家具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霸王枨的一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木销钉固定,下端交带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头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
榫卯33式(动态演示)本文来源:百木汇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中国古代木匠不用钉子,全靠这些榫卯。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
榫卯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
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
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
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
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下列33种榫卯结构实物实拍动态图展示(涵盖了古代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结构):1、楔钉榫2、挖烟袋锅榫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4、扇形插肩榫5、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6、传统粽角7、双榫粽角榫8、带板粽角榫9、高束腰抱肩榫10、挂肩四面平榫11、圆柱丁字结合平榫12、圆方结合裹腿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14、圆香几攒边打槽15、攒边打槽装板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17、抄手榫18、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结合20、三根直材交叉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22、插肩榫变形23、平板明榫结合24、柜子底枨25、方材丁字结合(榫卯大进小出)26、厚板闷榫结合27、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抹头28、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29、直材交叉结合30、弧形直材十字交叉31、弧形面直材角结合32、走马销33、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榫卯结构」基础技艺:榫卯结构图文讲解(3-2)
榫卯结构,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续上
传统榫卯结构技术要求:榫头厚度小于榫眼宽度0.1-0.2mm,当榫头厚度大于榫眼宽度时由于挤压引起胶液流失从而降低胶合强度,装配时也容易使榫眼开裂。
榫头宽度比榫眼长度大0.5-1mm,硬材为0.5mm,软材为1mm。
榫头长度比榫眼深度小2-3mm并大于榫眼零件厚度的一半。
直角榫头的厚度:单榫接近于方才厚度的0.4-0.5,双榫的总厚度也需接近此数值。
榫头端头常做倒角处理以方便插入榫眼,若部件的横截面超过40mm×40mm时宜采用双榫。
榫结合采用基孔制,榫头厚度应调整到与方型套钻相符的尺寸,常用的厚度有6mm,8mm,9.5mm,12mm,13mm,15mm等规格。
古建榫卯结构解释榫卯结构,那可是咱中国古建筑里的一大绝活儿,就像一场木头之间的奇妙对话。
你看那一根根木头,就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
榫卯呢,就是它们之间独特的相处方式。
榫头就好比是一个小拳头,卯眼呢,就是专门为这个小拳头准备的小窝窝。
榫头不声不响地钻进卯眼,嘿,就这么严丝合缝地结合在一起了,这可比咱们现在用钉子、胶水什么的高级多了。
拿咱们平时穿衣服来打个比方。
榫卯结构就像是那种传统的盘扣衣服,不用拉链,不用按扣,全靠巧妙的穿插和咬合,稳稳当当的。
而用钉子或者胶水的建筑结构啊,就像是用别针随便别起来的衣服,看着是连在一起了,可哪有那种浑然天成的美感呢?榫卯结构种类可多啦。
有一种燕尾榫,你看它的形状,像不像燕子的尾巴呢?燕尾榫的榫头是大头小尾的,卯眼呢,也是这样的形状。
这就好比是一把特制的钥匙和锁,只有它们俩能完美匹配。
把燕尾榫插入卯眼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两个互相认定的伙伴紧紧相拥,特别牢固。
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这结构就稳稳当当的,就像一对恩爱的夫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离不弃。
还有那直榫,简单直接,就像两个直爽的手拉手就达成了合作。
直榫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在古建筑里的作用可不小。
好多大梁和柱子的连接就靠它呢。
这就像是一群人盖房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直榫这个直爽的家伙就承担起了这种简单又重要的连接工作。
斗拱也是榫卯结构里特别神奇的一部分。
斗拱就像是一群木头士兵搭起来的堡垒。
那些小木块层层叠叠,通过榫卯连接在一起。
你要是仔细看,会发现它们的连接就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这斗拱啊,既能够支撑起屋顶的重量,又像是房子的装饰品。
它就像一顶华丽的帽子戴在房子头上,让房子一下子就变得气派非凡。
在古代啊,工匠们就是靠着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把榫卯结构玩得炉火纯青。
他们没有那些高科技的工具,全凭经验和对木材的熟悉。
每一个榫卯的制作,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工匠们就像舞蹈编导,指挥着木材们如何完美地结合。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半个木匠原创33种榫卯结构名称和实物照片(高清多图)自从2014年8月在“木工爱好者论坛”发布帖子《传统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系列之一到之三十三》以来,受到大家热情的关注,有些帖子在论坛里曾一直是置顶热帖,在QQ空间发布了《亲手做榫卯之1到之33》,朋友们的热切关大家反馈和反响很多,也给了我更多的热情和思路创意,自己琢磨着要把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榫卯结构做全,可凡事想想容易,做做就难,要想做全,首先就得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推出这第一批33种榫卯结构后,除了中间又做了一个鲁班锁,没有继续更新,主要忙于制作第二批新的榫卯结构。
在这期间很多朋友询问能不能出售、能否定做,鉴于询问很多,本人没有足够的精力一一予以回复,而大家又有这样的需要,所以本人决定制作一些榫卯结构实物模型,满足需要和喜欢的朋友。
现在已经完整推出了一套榫卯实物模型---33种榫卯结构,把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择取其中主要、实用、精华的部分,完整系列地制作成榫卯模型,以供朋友们学习、演示、欣赏、收藏。
后来我又将已发过的榫卯结构(有些拍照时还没做漆,略显粗糙,或阴天光线不好,不够清楚)新拍了做漆效果,重新发布,看着很美观,以便更清楚地展现传统家具榫卯结构之美。
照片名称:木工爱好者论坛发帖截图照片名称:木工爱好者论坛发帖截图全套的传统家具榫卯模型,共有33种,基本涵盖了古典家具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款式,网友们反映比较热烈,大家想知道具体都有哪些种类,33种榫卯结构名称如下:1.楔钉榫2.挖烟袋锅榫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4.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5.扇形插肩榫6.粽角榫7.双榫粽角榫8.带面板粽角榫9.高束腰抱肩榫10四面平家具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11.圆柱丁字结合榫12.圆柱十字交叉榫(此款替代为榫卯结构34: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13.圆柱二维丁字结合榫14.圆香几(攒边打槽)15.攒边打槽装板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17.抄手榫18. 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19.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20.三根直材交叉21.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22.插肩榫变体(牙条里面开槽挂销)23. 圆方结合裹腿24. 平板明榫角结合25.柜子底枨(两枨互让各大进小出)26.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大进小出)27.厚板闷榫结合28.厚板出透榫及拍抹头29.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30直材交叉结合(床围子十字相交小格肩)31.弧形面直材十字结合32.弧形面直材角结合33.走马销34.方材丁字形结合榫卯用大格肩(此款代替榫卯结构12:圆柱十字交叉榫)朋友们如果想详细地了解33种榫卯结构的名称、构件细节、实物组装图片,可以看我QQ空间的日志---亲手作榫卯系列文章,图纸到成品!实物图、组装图、高清大图详解榫卯结构!传统家具的系列榫卯结构,要把图纸变成真正的实物榫卯结构,只有亲自动手制作。
营造技艺丨传统木结构建筑角梁榫卯图文解析本文导读当木结构建筑中各种横向、竖向构件相互搭接时,需要用一种方法来让这个搭接点连接牢固,使整个木构架成为一体。
于是,聪明的人类在生活实践当中就想出了利用木材材质的特性及易加工的特点,在一个构件上凿出一个榫眼,又按卯眼的尺寸在另一个构件上做出榫头来,当榫头入位卯眼后,榫头的锚固(卡口)等方法;加之继而出现的燕尾、箍头、银锭等各式榫卯的进化,使同方向的构件任意加长,不同方向的构件任意组合,这样,就能把一个比较完整且相对牢固的木构房屋建造出来,这就是榫卯的形成原理。
在中国传统建筑“木作”中,最难的属于角梁中的榫卯连接了,本篇我们介绍角梁榫卯中的划线方法及关键要点。
角梁各部位榫卯名称注:角梁桁(檩)椀用于老角梁与挑檐(正心、金)桁(檩)相交部位。
不带斗栱建筑角梁带斗栱建筑角梁注:通过比较,分析带斗栱和不带斗栱角梁的区别角梁榫卯:老、仔角梁通檩椀平、立面位置的定位(一)a、b点位的平、立面关系、位置角梁榫卯:老、仔角梁通檩椀平、立面位置的定位(二)正身檐步架与斜向檐步架相互关系角梁榫卯:老、仔角梁桁(檩)碗平、立面位置的定位(三)檩椀定位的平、立面关系角梁榫卯:老、仔角梁通桁(檩)椀划线方法角梁桁(檩)椀放样方法如下:1.定a点2.按步、举架尺寸定b点3.b点下返老角梁高与a点连线为老角梁下皮并依次上返划出老角梁上皮,即仔角梁下皮线及仔角梁上皮线。
4.以a点、b点为基准点从搭交檩平面位置图中上引各檩椀相关轮廓控制点并按各桁(檩)的实际尺寸依次划出檩椀加工线,角梁桁(檩)椀放样完成。
角梁榫卯:老角梁有桁(檩)椀槽齿(闸口)榫划线方法注:做法说明:此种做法对于搭交桁(檩)来说损伤最小,做法相对简单;但对于角梁而言伤损过大,从大木结构来说不太合理,且由于角梁需要做出桁(檩)椀,做法略显复杂。
角梁榫卯:老角梁无桁(檩)椀槽齿(闸口)榫划线方法注:做法说明:此种做法于角梁来说做法简单且损伤最小;从大木结构来说也最为合理,只是相对搭交桁(檩)来槽卯刻去部分的损伤较大,在制作搭交桁(檩)的十字卡腰榫时,需要按老角梁刻槽后的实际保留高度的1/2做十字卡腰,做法略显复杂。
带你了解实木家具的榫卯结构1、楔钉榫用于弧形材连接,上下两片出榫头,中间插楔钉,使连接材上下左右不错移,多用于圈椅扶手。
2、挖烟袋锅榫横竖材角接合,横的一根尽头造成转项之状向下弯扣,中凿方形榫眼,与腿上端的方形榫头接合。
状似烟袋锅,故名。
常用于连接弯形材,如南官帽椅或玫瑰椅,搭脑和后腿连接处以及扶手和鹅脖连接。
3、插肩榫案形结体的两种基本造法之一。
腿足上端出榫并开口,形成前后两片。
前片切出斜肩,插入牙条为容纳斜肩而凿剔的槽。
拍合后腿足表面与牙条平齐。
扣合严密,结构稳固。
4、高束腰抱肩榫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的常用卯榫构造。
5、圆柱丁字结合榫圆材的丁字形结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里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
常用于如椅凳或桌案矮老与直枨接合、床围子攒接品字栏杆或井字栏杆。
6、攒边打槽装板常用于桌案面、柜门等,攒边的造法可使薄板当厚板使用,且可以使家具的构造稳定坚实,不受面板的胀缩影响。
7、一腿三牙方桌结构“一腿三牙”是无束腰方桌的一种形式,构造上的特点是腿子不安在方桌的四角而稍稍缩进一些,形制在带吊头与不带吊头之间。
腿子下端有挓,侧脚显著。
腿子之间安牙条,牙条之下有罗锅枨。
在腿子上端安牙头,支撑着桌面边抹格角相交的地方,将90度的桌面恰好平分为二。
8、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裹腿做的凳、桌也属无束腰结构。
在面子的边抹下常加“垛边”。
每根垛边两端均格角并凿透榫眼。
腿足顶端的长短榫须先贯穿垛边上的榫眼,然后再与面子四角的榫眼拍合。
9、圆香几(攒边打槽)常用于圆香几的几面接合,圆桌的桌面或坐墩的座面接合。
用弧形弯材打槽嵌夹板心的边簧。
弯材一般为四段,攒边的方法除用楔钉榫外,常用逐段衔夹的造法,即每端一开口,一端出榫,逐一嵌夹,形成圆框。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
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
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
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
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
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
明式太师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
圈椅、皇宫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套榫:明清家具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
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
霸王枨的一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木销钉固定,下端交带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头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
中国榫卯结构详解榫卯,读作sǔn mǎo榫剡木入窍也榫卯,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榫眼)我国古代木匠们不仅有巧手,还有聪慧的大脑。
他们为中式木结构制造留下来了宝贵的财富和经验。
神奇古老的榫卯结构除了运用在家具中,同样运用于建筑。
当你看到世博会中国馆---头重脚轻的“东方之冠”时,也许会很惊讶:它怎么能够支撑起来呢?!原来,它也是采用了神奇的榫卯结构,斗拱层层叠加,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着难以估量的承受力,可以托起千钧之重。
金属幕墙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榫卯结构是一项精湛的木工技艺,中国榫卯结构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日本则是可以追溯到第七世纪。
在日本,工匠们日复一日用复杂的互锁接头连接木块和木梁,这种美学现在仍然可以在现代大师坂茂、隈研吾的作品中经常看到。
他凭借自学成才的木工技能和Autodesk的fusion360机械设计软件,创建了一系列的GIF动画,以分解展示这些不使用钉子、螺丝或粘合剂连接的联锁木接头。
木工是一个垂死的艺术,我想通过创建这些动画留存一丝希望。
“3D打印和木工机械使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创建复杂的形式”他说,这表明木作技术已经大量的应用于数字加工以及制造业。
“我着迷于强大的传统榫卯技艺,我想组织所有的细木工技术,并创建它们的合集。
”(以下全动图,请点开慢慢欣赏)以下20张是榫卯结构实物动态图,展示古代榫卯结构当中最主要、实用、经典的结构1、楔钉榫2、挖烟袋锅榫3、夹头榫(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4、扇形插肩榫5、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6、传统粽角榫7、双榫粽角榫8、带板粽角榫9、高束腰抱肩榫10、挂肩四面平榫11、圆柱丁字结合榫12、圆方结合裹腿13、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14、圆香几攒边打槽15、攒边打槽装板16、一腿三牙方桌结构17、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18、三根直材交叉19、抄手榫20、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