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治疗偏头痛98例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8.33 KB
- 文档页数:2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其种类复杂,诱因繁琐。
西医主张[1]针对偏头痛的诱因、症状分阶段给予相应治疗。
目前国内学者在运用中医理论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及防治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4例偏头痛患者,对其中52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同期单独采用西医治疗的52例相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4例,所有患者均经严格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或颅脑CT 等确诊,均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头痛国际分类第2版中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排除因感染、外伤、肿瘤、脑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等引起的偏头痛患者。
其中,男30例,女74例;年龄20~63岁,平均(30.7±9.5)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5.8±2.1)年。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发作期患者给予消炎痛25mg,3次/d;麦角胺咖啡因1片/次,无效重复,不超过6片/d;烦躁不安、失眠者予以安定1.25mg,3次/d。
缓解期患者给予心得安10mg,3次/d;苯塞啶1mg,3次/d;尼莫同30mg/d,3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论治施药。
①风寒外束型:治宜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
药用川芎、白芍、羌活、蔓荆子、荆芥、防风、白芷、藁本、细辛、甘草、蜈蚣等;②肝阳上亢型:治宜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方剂:平肝通络方。
药用白蒺藜、赤白芍、川芎、蔓荆子、夏枯草、合欢花、天麻、双钩藤、炙僵蚕、柴胡、焦山枝、全蝎等;③瘀血阻络型:治宜活血祛瘀,通络利窍。
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用川芎、赤芍、蔓荆子、桃仁、川牛膝、白芷、地龙、僵蚕、全蝎、红花等;④风痰阻络型:治宜熄风化痰,通络止痛。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茯苓、川芎、蔓荆子、天麻、白术、半夏、僵蚕、炙甘草、陈皮、细辛、蜈蚣等;⑤气血两虚型:治宜补养气血,升阳通络。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78例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1-12-22T11:51:10.9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5期供稿《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5期供稿作者:刘鑫树[导读] 偏头痛是一种颅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与血液中多种活性物质有关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刘鑫树(温岭市城西街道卫生院浙江温岭317500)【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5-0321-02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在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采用氟桂利嗪和阿司匹林,再加上中药疏风、通络、活血止痛、升清阳的药物,两者结合起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偏头痛疗效偏头痛是一种颅脑血管神经功能紊乱,与血液中多种活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徐缓激肽等)有关的反复发作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最令人丧失能力的慢性疾病之一。
美国和西欧每年有15%—18%的女性和6%—9%的男性受偏头痛的困扰。
在一项多国研究中,偏头痛导致人们每年19.5的工作日无法工作。
由于其病因复杂,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笔者从2008年5月—2010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7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本组78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26例,女52例;年龄16-65岁,平均39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
最长达15年,平均2.1年。
均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头痛部位多在一侧的顶、颞、额部,少数在颈部或双侧及全头部。
疼痛性质为搏动性或跳动性痛、钝痛或刺痛,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恶心、呕吐、失眠等,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由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诱发因素有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气候骤变、饮食不当、强烈刺激、烈日照射及女性月经来潮等。
所有病例全部经理化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2 治疗方法2.1 一般治疗合理作息制度,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接触各种过敏物质,保持胃肠道正常机能,禁烟酒。
中西医结合治疗典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的影响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症,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以偏头痛最为常见和普遍。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原发性头痛,患者常伴随着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多为双侧疼痛,少数患者为一侧疼痛,典型偏头痛在发作前存在运动、视觉及感觉先兆,且该类患者多伴有家族史。
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典型偏头痛的发病率正逐渐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在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前提下,将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并对社会造成影响。
典型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未对该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一个明确的阐述,急性期通常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患者在长期服药的前提下,容易产生较多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机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并导致药物依赖性的产生,目前,世界卫生组已经将典型偏头痛纳入至难治性疾病的范畴中,并认为中西医结合是诊治该疾病的理想方案。
标签:中西医;典型;偏头痛;疗效;脑血流偏头痛的治疗和诊断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和探讨的焦点,现代医学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作出明确的阐述[1],但多认为该疾病的发生和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西医治疗偏头痛以镇静、镇痛及缓解伴发症为主,常见的药物包括5-HT受体拮抗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等,以上药物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方面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但在用药过程中容易引起胃痛、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历史较为悠久,且在众多的中医著作中对偏头痛疾病的病机进行了阐述,中医治疗多以祛风、活血、通经为主,常见的中医汤剂包括吴茱萸汤、镇肝熄风汤、芎茶调散汤等,以上汤剂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多患者及医师的好评[3]。
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典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现报告如下。
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阐述1.1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西医阐述西医认为典型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总体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明确的阐述,但临床仍出现了较多的发病观点,常见的观点包括传统血管学说、神经元异常学说、神经血管假说等,近年来,影像学技术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神经生物学说在基因调节方面的研究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作出了新的阐述[4],该学说认为,缓解期会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皮质扩散后可以抑制触发先兆,头痛的出现和中枢疼痛调节系统的功能和三叉神经系统的兴奋异常有关,头痛发作时间和导水管周围灰质出现进行性受损有关,并且可能促使发作性头痛向慢性头痛转变。
偏头痛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5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
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偏头痛患者的分组依据,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采用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来完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任务,并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同水平的护理。
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并实施对比分析。
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治疗效果突出及治疗效果一般的人数分别为20人及24人,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及96.00%,组间对应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中均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概率为0.00%,(p >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远远高于西医治疗。
关键词:偏头痛;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前言:偏头痛在临床上出现概率较高,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治疗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反复性。
偏头痛患者会表现出偏侧头部疼痛、呕吐等症状,正常生活及工作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活质量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多是通过西医治疗手段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借助西药来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现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偏头痛患者治疗中受到了较高的关注,笔者在本文中研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对比了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表现,以期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优化调整后续偏头痛治疗方案。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本院就诊的5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研究人员完全了解本次实验的步骤、细节及风险,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研究。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均为偏头痛患者;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次实验原则;研究对象及其亲属充分知情本次实验原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配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观察组60例采用电针加西比灵配合治疗,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采用电针疗法。
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
结论针刺加西比灵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偏头痛电针疗法西比灵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是由于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搏动性头痛。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反复发作,常因劳累、紧张、天气变化、情绪波动、进食某种食物等诱发,发作时患者自觉视物不清,眼前有闪光点,约数分钟到一小时左右出现疼痛并逐渐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在安静环境内或睡觉后有缓解,止后如常人。
偏头痛至目前无彻底治愈永不复发的特效方法。
笔者近几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笔者收治的60例观察组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经系统查体及行脑电图及CT检查排出了其它疾患引起的头痛,其中女性:54例,男性6例,年龄6-45岁,病程1-27年。
并设电针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与治疗组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电针:上星+大椎+阿是穴。
前头痛+印堂,侧头痛+太阳,后头痛+凤池,头顶痛+百会。
上星穴平刺0.5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寸,针刺得气后接6805型治疗仪,选用连线波,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10-20分钟,电针频率200HZ,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根据病情再行第二疗程。
1.2.2 西比灵:小剂量2.5mg(半片),每晚睡前口服,疗程同电针组,连续服用。
1.2.3 电针对照组仅行电针疗法,10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显效: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半年内未见复发;有效:疼痛及伴随症状缓解,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减少或缩短,在劳累情绪或天气变化后仍有头痛,但不影响工作;无效:疼痛及伴随症状减轻,半年内复发3次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72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7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45例。
对照组单用西比灵,治疗组加用自拟养血祛风止痛汤。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75.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比灵。
标签:中西医结合;偏头痛;疗效中国分类号:R747.2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养血祛风止痛汤配合西比灵治疗该病7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0例,其中男44例,女76例;年龄16~55岁;病程最短7月,最长28年。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58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
①发作性搏动性头痛;②头痛局限于一侧或从一侧开始;③伴有恶心呕吐;④头痛在40岁以前发病;⑤家族中有同样发病史;⑥麦角胺治疗显效。
确诊标准:具备①项并同时具备②~⑥项中的4项。
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Stag,每日1次,睡前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养血祛风止痛汤,处方:川芎10g,当归15g,白芍15g,决明子30g,蔓荆子10g,白芷1g,香附lg,僵蚕10g,每日1剂,水煎服3次,7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2种疼痛分级法评定疗效。
①疼痛程度分级法:0级(0分),不痛;轻度头痛(1分),不影响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度头痛(2分),影响工作或日常生活;重度头痛(3分),影响工作或日常生活,需卧床休息②量表测量法:数字分级法(NRS,0~10分)。
0~10的数字代表来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1~3为轻度,4~6为中度,7~10为重度。
中西医联合论文步长头痛宁胶囊论文:中西医联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步长头痛宁胶囊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照组只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疗程均为1个月。
结果:治疗组可使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头痛持续时间缩短,头痛严重程度减轻,与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34例,女66例,年龄 16~68岁,平均35.5岁。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口服步长头痛宁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规格每粒0.4 g),每次3粒,每日3次,加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口服,10mg /次,睡前顿服,共治疗1个月。
对照组只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10mg /次,睡前顿服,疗程同观察组。
入选患者1个月前未服用其他防治偏头痛的药物,服药期间不用镇静止痛以及其它防治头痛的药物。
观察药物疗效、记录不良反应。
1.3 头痛分级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i级:不痛;ii级:轻度痛,但不影响活动;iii级: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动;iv级:重度痛,不能参加活动。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痊愈:头疼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疼痛强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头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为 90.0%,对照组为 70.0%。
两组患者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讨论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基础上使用中医针刺方法治疗,4周设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1个疗程。
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痊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22%;数据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偏头痛的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令人满意,值得医学临床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migraine.Methods: ninety migrain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two year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5 cases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orall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with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for 4 weeks, and a total of one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s: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22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0 cases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10 cases were effective, 3 cases were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3%; 8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control group, 19 cases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 10 cases were effective, 8 cases were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22%.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migraine is satisfactory and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migraine;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linical research前言:偏头痛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多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病,以一侧或两侧的颞部有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而且患者的头痛会反复多次的发作,左右两侧交替发生搏动性头痛,患者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视觉与感觉先兆,待疼痛的现象消失后又状如常人[1]。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5例偏头痛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针灸治疗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偏头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5例患者中,显效45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4%。
结论西医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
标签:针灸;偏头痛;疗效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指颞部发生反复搏动性头痛,并伴有呕吐、视觉改变等。
偏头痛好发于女性,其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患者一般在青春期发病,平均年龄25~34岁。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饮食、药物、情绪等因素有关,由于头痛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1]。
为了探究西医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5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针灸治疗的65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44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26.9±6.4)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0.8±0.4)年。
1.2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西药联合中医针灸疗法。
(1)西医治疗:发作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前列腺素抑制剂、镇静剂,发作间歇期应用甲基麦角酰胺。
同时嘱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以增强体质。
(2)中医针灸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对毫针进行常规消毒处理,根据患者头痛部位由近到远取穴:合谷穴、太冲穴、中渚穴、侠溪穴、天井穴、头维穴、率谷穴、太阳穴、正营穴及百会穴,其中前5处穴位均取双侧,后5处穴位均取患侧。
在针刺率谷穴及太阳穴时,应用沿皮刺法,此法速度快且疼痛感轻,一般捻针速度为200次/min,其他9处穴位均采用常规进针法。
患者针灸治疗时间为30 min/次,1次/d,病情较重者可增加至2次/d,1疗程为2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