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教材精讲(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9
第9章侵犯1.你怎样理解侵犯的原因?怎样估价侵犯的普遍性问题?答:(1)侵犯的原因①情绪唤起水平a.个人的总体情绪唤起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一般化非特异性的唤起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b.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身体运动、性唤起等,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
如暴力色情的宣传会通过增加人们的性唤起水平的途径,增加人们的侵犯性。
②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a.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个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其以别人痛苦为后果的侵犯行为也就越难于发生。
b.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
当个人的责任行为意识增强,侵犯行为的强度会明显下降。
当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下降时,侵犯行为会明显增加。
③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a.研究表明,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这实际上证明了社会同一性(社会身份)同侵犯行为的关联。
当一种社会同一性与侵犯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性时,人们侵犯冲动的释放也会变得更容易。
b.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
群体的相互摹仿和激发,直接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而且群体的极化作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
④大众媒介暴力传播存在潜在危险,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模仿其中的情节而产生的侵犯行为。
(2)对侵犯的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经调查发现,从1945年到1990的2340个星期中全世界只有3个星期是无战事的和平日子。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的各种侵犯事件仍有增无减,并出现了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各种侵犯行为的新现象。
由此可见,侵犯行为的普遍性。
虽然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繁荣,财富在以级数增长的速度积累,但根据国内外侵犯行为的历史与现状,可以估价出侵犯行为可能会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①国外侵犯的普遍性问题。
2004年,美国包括强奸、谋杀、抢劫和严重人身伤害在内的各类暴力犯罪案件达136万起,2005年共发生139万起。
第15章领导者与下属群体15.1 本章要点●特质论、情境论、行为论对“为什么某些人能够成为领导人而有些人却只能作被领导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领导人具有对于别人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不同的领导人在影响他人的心理与行为时,其速度和效果是不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领导行为的类型和领导方式的特征。
●并不存在惟一“好”的领导方式,这是因为有必要考虑特定领导方式与群体特点、任务特点之间的匹配。
本章对阐述了社会群体为什么需要领导?其领导人都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人更可能成为领导人?领导人对别人的“领导力”或“影响力”都从何而来?什么样的领导行为会使领导工作更有效?等等问题。
15.2 重难点导学一、领导者与群体接受1.领导者及其地位领导者(leader)是在群体中处于法定或实际的领导地位,力图影响群体行为的人。
根据这一定义,领导者具有如下特点:领导者是所在群体的成员,但其权力地位高于其他成员。
担任领导职务,履行领导职能,运用领导权力,担负领导责任。
他对下属具有正式的影响权力。
领导者是群体的带头人,具有正确地辨明前进方向和制定行动路线的作用。
领导者是群体的带动者和激发者,按照适当的方式组织成员,促进和引导他们朝特定方向前进。
领导者是借助于一定途径和方法影响下属的心理与行为的人。
领导者是理念、价值和行为方式的创新者。
领导者与管理者(manager)有所不同。
(1)领导者的功能是“领”和“导”,根据外部环境和群体实际状况,确定群体行动的正确方向和行动策略,并且带领群体向这一方向顺利前进。
管理者的功能是“管”和“理”,处理群体的具体事务,理顺内部关系,进行配合协调。
领导者的工作是战略性、方针性、政策性的,管理者的工作是战术性、具体操作性的。
(2)领导者的领导对象是人,即群体和群体成员,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激励。
管理者的管理对象是人、财、物,以及信息、时间等,把它们结合与协调起来,达成群体目标。
2.领导者的产生和群体接受(1)特质论的解释特质论(trait theory)基于这样一种假定: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者,而其他人只能做臣民,在于他具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特质)。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A.证实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基本归因偏差D.自我服务偏差【答案】B【解析】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有时人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这种偏差,而有时虽不公开表露,心里却认为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更重要。
A项,证实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C项,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D项,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常常有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开脱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倾向。
3.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
[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A.生理自我B.物质自我C.社会自我D.心理自我【答案】D【解析】G·W·奥尔波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认为自我状态是逐渐发展的,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从3岁到青春期以前的十三四岁是社会自我的阶段。
这个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称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心理的自我的发展阶段,称为主观化时期。
第6章态度及其改变6.1 本章要点●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它由感情、认知与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所组成。
●态度与行为之间具有较复杂的关系。
合理行动理论表明,行为意向取决于不同信念引起的态度及主观规范两变量的相对强度。
它启发人对态度机制作更深入的思考。
●在态度形成方面,除学习论、诱因论外,较引人注目的是认知相符论,其中平衡论与认知失调论最为突出。
●当前,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研究得较多的是态度改变的过程、影响因素与各种变量及劝说方法等。
本章着重阐述了态度改变的模式和若干具体的实验研究,对维持或改变态度的劝说工作具有应用价值。
此外,还介绍了态度测量的一些常用方法。
6.2 重难点导学一、态度及其形成1.什么是态度(1)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对于这个定义应作几点说明。
①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propension)。
态度是指人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观点、对特定的事物在内心进行意义估量或凭直觉做出如何对待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潜在的心理状态。
②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它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如人(他人、自己)、物、事件、群体、制度、民族、国家以及代表各类事物的观念等。
③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估量(即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如重视或轻视、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趋向或回避、接受或拒绝,以及处于上述两极端之间的一种中性位置状态。
④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这称作态度的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对于态度究竟涉及哪些心理成分,通常有三种看法:第一种是单成分说,认为态度主要是感情(affection)的表现。
瑟斯顿认为“态度是对某种对象或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第10章亲社会行为10.1 本章要点●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同时对立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研究者提出三种不同的理论,即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进化理论。
●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情境、被助对象的特点和助人者的特点等。
●由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要创设一定的社会条件来影响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本章阐述了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阐述了亲社会行为培养与品德教育的有关理论和研究。
10.2 重难点导学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1.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1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的回报,甚至没有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义。
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它也包括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所以它是一个比利他行为更宽泛的概念。
“亲社会侵犯”的概念,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
例如,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适当的惩罚等。
2.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①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相互作用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
人们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偿的交易。
助人行为有隐藏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树立形象,得到赞许或友谊;解除或减轻我们内心的烦扰。
通过对与艾滋病患者交朋友的志愿者动机的调查可以将这些志愿者的动机归纳为如下六种:知识:更好地了解人们或学习技能;职业:通过经验和交往增强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成为群体的一员并得到赞许;自我防卫:减轻内疚或逃避个人问题;提高自尊:提升自我价值和信心;价值表达:表达个人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关怀。
第10章亲社会行为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答:“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关于助人行为的生成有哪些理论?对这些理论你有何评价?答:(1)拉坦内和达利(1970)的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拉坦内和达利的研究发现,其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干预的可能性。
他人在场情境的一个重要效应是责任分散。
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表明,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即使是在明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
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责任扩散,即存在能提供帮助的他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小了,而把责任分给了众人。
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尽管干预的人数不同,但总会有人干预。
虽然情境是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2)摩根和帕克(1989)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cost—reward model of helping)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
当助人得到的报偿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
代价包括所有助人行为带来的负面的结果,如钱财、时间和精力的损失和可能带来的麻烦或危险;报偿包括物质的报偿、社会强化、同情、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等。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
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3)施瓦茨(1977)的利他主义模式与规范激活论施瓦茨认为,个人是否产生利他行为,有赖于其所形成的个人规范的性质。
如果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就会做出利他行为;反之,尽管社会要求提倡和鼓励,他们也不会表现出利他行为。
对于已经具有助人的个人规范的人们在紧急事件中也可能表现为不行动的原因,施瓦茨提出“规范激活理论”,通过对道德义务感的激活以及对利他行为需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后果的评估等的分析,来预测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利他行为。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讲师:乔红霞课程学时:22视频数量:18目录说明:本课程共包括18个高清视频(共30课时)。
序号名称1 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1)2 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2)3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4 第3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5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1)6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2)7 第5章归因与决策01:32:158 第6章态度及其改变(1)9 第6章态度及其改变(2)10 第7章沟通与人际吸引11 第8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12 第9章侵犯13 第10章亲社会行为14 第11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5 第12章合作与竞争16 第13章从众、服从、依从17 第14章社会认同18 第15章领导者与下属群体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网授精讲班,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讲解教材章节内容。
说明:本课程仅提供第1-15章视频内容。
【辅导内容】(1)精讲教材核心考点。
按照教材篇章结构,讲解教材的重难知识点。
(2)串讲名校考研真题。
通过分析历年考研真题,梳理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名校考研真题出题思路。
考虑到课时的需要以及相关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于一些简单的、考试不易涉及的知识点,本课程不予以讲述或一带而过,故建议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提前复习一遍教材。
注:本课程的学员可以下载电子版讲义打印学习。
【讲师简介】乔红霞,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二级),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研究。
所授课程主要有:《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
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编《社会心理学》教材一部,参与省、校级课题若干项,获省级奖励一项。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1.了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意义与学习的必要性。
答: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先后提出了许多新理论。
这些理论大体上是沿袭心理学四大学派的传统观点,并在各自系列研究或争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四大学派是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或认知学派)及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1)了解理论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各学派对于种种社会心理实质或社会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
掌握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①可以使人对许多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
具体问题的研究总是十分具体而生动的,其论说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的,但如果人们知道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属于某一学派,并把这一具体研究与学派理论体系联系起来并纳入其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意义。
理论还可以使各项具体研究摆脱零散与孤立状态,构成系统加以理解。
②可以对后继研究或行动起定向或参照作用。
理论是对特定现象内各种关系的一般表述或设想,它虽不能代替其中许多细节的具体研究,却能从全局中指出某些知识的空缺与亟待检验与实证的部分,因而能促使人们去作进一步填补性研究或验证性探讨。
任何研究在开题前,必须有理论上的设想,然后通过一定的操作步骤加以实证。
这种理论上的设想,可以从各个学派的理论中寻找立脚点,也可以从中找出某些合理部分加以综合构成新思路。
有无一定理论作依据或参照,往往决定着一篇论文报告及其讨论的深浅度。
③可以推动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每一种理论都有一批拥护者,表明它们有一定的合理性或吸引力;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有批评者或质疑者.并带来争论,表明它们并非都尽善尽美,也总含有片面性甚至错误。
理论的评析争辩有助于推动开展各自的理论性研究,同时也能促进理论本身的发展。
(2)学习理论的必要性理论是经验的概括,研究的总结。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渐进性与相对性,有些观点只能以假说的方式存在,需要通过不断的验证来充实或完善。
理论产生于实践(实验),并在为实践服务或通过反复实验得到发展。
第11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个体(individual)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
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
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
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
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2.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答: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
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
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
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
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
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
3.群体思维与群体极化机制的异同点是什么?答: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是群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2.1 本章要点
●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心理学的几大学派对社会心理实质与社会行为产生原因的探讨、解释和研究深化的结果;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大致包括刺激反应理论、模仿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大致包括格式塔理论、场论与群体动力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归因理论、认知情感相符理论等);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大致包括精神分析论(人格结构论、补偿说)、新精神分析论、文化因素论、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及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大致包括符号相互作用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
本章简要地阐明了心理学四大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并重点介绍了其最新的发展及新理论。
2.2 重难点导学
影响比较广泛而长远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1.刺激-反应理论
2.模仿论
3.社会学习理论
4.社会交换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
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
”
华生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20年,因桃色事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而被迫改行从事广告商业活动,直至1945年退休。
但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还著书立说宣扬行为主义,做了大量心理学普及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宣布了行为主义学派的三个原则:
1.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比如观察法;
3.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1.刺激一反应理论
最初是由桑代克、斯金纳等人所始创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
故也称联结理论(theories of connection)。
后来又对练习律和效果律作了修订:认为练习只有知道反应的结果是对或错时,才有助于改进;满足或奖励所起的积极作用比烦扰或惩罚所起的制止作用更明显。
由于这里强调强化作用,所以也称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后来把这种联结理论或强化理论应
用到人类的学习。
认为联结不仅有动作之间的联结,还有观念之间的联结,也有动作与观念之间的联结,一切联结的总和就是心理行为的总体。
联结理论不仅是行为主义理论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而且也是许多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与探讨社会学习与社会行为发生机制的一种依据。
联结(association)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望梅止渴
谈虎色变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Pavlov,Ivan Petrovich 1849~1936)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
强化(reinforcement)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斯金纳,伯尔赫斯·弗雷德里(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1990)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
原理,他所设计和发明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在6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属行为矫正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2.模仿论
模仿(imitation)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六十多年前,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的,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模仿也是习得的,它在解释儿童如何学会社会行为和谈论时占有中心位置。
模仿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
后来,这个理论也被用来解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一侵犯、以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等现象。
模仿(imitation)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他人、群体、文化规范或风俗习惯等)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观察学习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对信息的注意;(2)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
(represented),即转换成意象(images)和言语符号(verba1symbols)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强化,或仅需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示范行为受到强化而产生自身的强化作用)和自我强化(即依据本人所建立的标准、信念或预期进行内部语言的评价);(3)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时动作再现或延迟性的动作再现;(4)动机通过结果的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
观察学习论比经典的联结说有许多新进展,第一,它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acquisition)和执行(performance)加以区分;第二,发展了“强化”的概念。
班杜拉还提出了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
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不仅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而且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产生结果的认知与调节功能的提高;人的行为不仅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
所以,人不是完全自由、可以为所欲为的实体,因为他受制于环境与社会;但同时,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反应者,因为他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以认知为中介的自我调节系统,它们是交互决定的。
社会学习论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有相当大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现在的行为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特定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行为成为习惯。
当再次处于同样的环境时,人们倾向于以相同的习惯的方式行动。
学习的机制
-联结(经典条件反射)
-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