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90.57 KB
- 文档页数:3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措施探究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发生因素与预防措施。
方法:分析引起输液大厅中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规避措施。
结果:输液大厅输液过程中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操作因素等。
结论:输液微粒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高度重视,加强输液大厅的相关管理。
【关键词】:微粒污染;规避措施;相关因素;输液大厅静脉输液是一种相对迅速有效的给药方法,因为其生物利用度高和起效快的特点,所以静脉输液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普及[1]。
但是,一些细菌污染反应、液体配伍和护理操作等问题,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自身的不溶性颗粒或外来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这种情况尤其是在类似于输液大厅的开放性场所,污染几率更大,所以,加强质量管理减少输液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对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输液大厅进行输液治疗的125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与患者入院前治疗的病情无关的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咽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共计185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07例,年龄范围在3-76岁,平均年龄(40.37±5.73)岁。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系统分析出现感染患者病情,并进行化验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测试,查找出输液患者出现感染的原因。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3.1微粒污染相关因素①静脉输液配置环境因素:输液配置的环境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输液大厅的开放性人口流动非常密集,空气中的细菌、微生物等含量非常高,在配药和输液时很有可能导致针孔和排气管进入其他液体导致污染。
②操作因素:在配药过程中难免有个别的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是因为操作不当,也很有可能引起输液微粒污染。
因此在输液操作中规范化操作也是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2]。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19-02静脉用药是临床治疗抢救患者的常规手段,随着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提高,加强对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得到了医院和病人的重视微粒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只有1~15μm,也可为50~300μm或更大的颗粒。
肉眼只能见到50μm以上的微粒。
1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1.1 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
1.2 玻璃屑:切割安瓿而产生。
1.3 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1.4 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另外pvc内的添加剂的渗析也是药液的微粒来源。
1.5 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湿度变化、ph值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
1.6 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
1.7 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
2 微粒产生的原因2.1 药液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药品质量、容器、输液器具、操作规程、输液技术及操作环境不洁净等。
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原料、生产条件的动态变化均可能对药液中微粒的含量产生影响。
在国内,中草药注射液由于配备工艺不够理想,所含成分复杂,受ph值、贮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澄明度往往发生变化,药液中存在大量的不溶性胶体微粒2.2 输液器具方面:2.2.1 输液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产生微粒污染,如:车间空气洁净度过低。
2.2.2 空气过滤装置质量低,空气污染是造成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多种药物合并用药注射引起ph值变化,而形成不溶性物质及物质结晶微粒。
2.4 输液环境及操作过程中引起的微粒污染:2.4.1 在执行无菌操作中,违反操作规程,治疗室空气污染,可使液体中微粒增加2.4.2 药时安瓿颈未消毒就锯割掰开,因玻璃的脆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随瓶内负压而吸入安瓿造成污染。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操作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对患者疾病的恢复,甚至生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加强输液操作环境微粒监控显得极为重要。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方法。
一、输液微粒的定义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在 50 微米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
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输液微粒是指在药液的生产或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所污染的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 1µm 至 25µm 之间, 10µm 以下的微粒占输液中微粒总数的 98 %以上,而大于 10µm 的微粒仅占 1.6 %。
二、微粒的种类1. 粘土微粒:粘土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2. 尘埃微粒:包括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3. 有机微粒:腐烂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碎屑、植物花粉、昆虫的鳞片等;4.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氯化锌颗粒、炭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等。
三、输液微粒来源(一)药液中微粒污染物的来源1. 药液生产过程中微粒污染:在整个药液的生产过程中,其每一生产环节和因素都可能产生微粒污染,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用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厂房(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洁净程度等)、生产工艺标准、生产、卫生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等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微粒污染。
2.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聚氯乙烯塑料袋每袋( 500ml )约含有 150 万个微粒,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含有 10 ~ 40 万个微粒。
(二)在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1. 切割安瓿: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每一支安瓿可产生近万个微粒,这些微粒一经进入人体,将无法消除;2. 注射针穿刺胶塞:穿刺胶塞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 2µm 的微粒平均增加 5~7 倍, 5-10µm 的微粒增加 20~27 倍,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3.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污染药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4.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5. 操作人员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其预防和处理日益受到医、药、护人员的重视。
1.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1.1橡胶微粒:由于穿刺胶塞产生;1.2 塑料微粒:产生于药物包装;1.3 玻璃微粒:源于安培的切割;1.4 结晶体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置放与配伍;1.5 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来源于室内环境、配药环境与输液器的自污;1.6 碳黑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1.7 脂肪微粒:置放乳剂乳化不完全。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2.1可导致肺功能低下及局部组织栓塞或是坏死:输液微粒的直径大多在30um以上;而生理上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 12u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 5um,这些微粒通过血液循环经过肺组织时,沉积下来,轻则可致肺功能降低,重则可致肺组织纤维化。
当微粒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轻则致血管堵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若长时间不通,或微粒在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
2.2可导致静脉炎,尤以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明显:当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夜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聚集,导致静脉炎。
严重者在体表可见一条沿静脉输液血管分布的红色线痕,伴有较剧烈的疼痛。
2.3 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
2.4 产生输液反应:药品从厂家生产到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慎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或将未灭活的致病菌带入人体内,刺激脑下垂体的发热中枢,而可生输液反应。
2.5 其他严重者可导致肉芽肿,引起肿瘤样反应或是引起肿瘤。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一)关键词:静脉推静脉推注或静脉输液时滴注药物,输液反应已普遍引起重视;但关于静脉用药中的微粒危害,还未引起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1微粒的来源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
直径一般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以看见。
微粒污染的途径主要为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环境空气污染。
1.1一次性输液器现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也存在硅胶屑、黏合剂和其他一些不溶性微粒,甚至还有50~100μm的大微粒存在,而且这些微粒大多是未塑化的高分子微粒异物,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一旦输入对人体危害很大。
1.2环境污染主要与空气洁净度差、物品消毒不严、陪护探视人员过多有关。
1.3在静脉输注药物前的配液操作中引起的微粒污染1.3.1开启安瓿时落下的玻璃屑砂轮与玻璃摩擦会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
割锯越长,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也随之增多。
1.3.2加药时穿刺橡皮塞切下的橡皮屑静脉给药治疗,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
2微粒对人体的危害静脉给药时,带入人体内的微粒,作为一种异物,既不能被机体代谢吸收,也不受体内抗凝系统的影响,所以其危害是严重和持久的。
进入体内的微粒越大、数量越多,对人体的危害性越严重:(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2)微粒滞留在肺部由巨噬细胞包围和增殖形成肉芽肿;(3)红细胞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或引起静脉炎;(4)微粒碰撞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甚至造成出血;(5)某些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性肿块;(6)引起热源反应和过敏反应。
3预防措施3.1改进输液加药针头将针头的尖端做成封闭圆锥形,在针头旁侧开方形针孔,据称可一定程度的避免穿刺胶塞时带入微粒,但需进一步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加以证实。
3.2装输液终端滤器以截留各种途径来源的微粒这是目前预防和减少微粒侵入人体内的最理想的有效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常见原因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正确执行消毒程序:静脉输液前,护士或医生应该正确执行消毒程序,包括洗手、戴手套、清洗输液瓶等器具。
如果消毒程序没有得到正确执行,细菌或其他污染物可能会进入输液液体中。
2. 输液瓶或配件污染:输液过程中,输液瓶或配件污染是导致微粒污染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输液瓶、输液针头或输液管道等配件可能事先没有得到彻底的消毒处理,或者在输液过程中遭受了二次污染,比如受到了细菌或灰尘等微粒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会直接进入输液液体中,造成微粒污染。
3. 不合格的药品质量:输液液体中微粒的来源之一是药品质量的问题。
药品生产或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可能会导致药液中微粒的产生。
比如,制药过程中未能过滤净化药液中的微粒,或者长时间储存的药液中微粒未能沉淀和去除。
4. 输液技术不当:静脉输液是一项专业技术,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微粒污染。
比如,插入针头时没有遵守正确的穿刺角度和深度,容易受到外部细菌或其他污染物的污染。
另外,不正确的输液速度和压力,也会使药液出现过大的涡流和振荡,从而造成微粒的污染。
5. 用药或存储不当:有些药物在高温、高湿等不适宜储存条件下容易分解或产生微粒,比如脂质乳剂等。
如果药物在存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和控制,也可能导致微粒的污染。
为了减少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加强培训和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输液微粒污染的认识和对消毒程序的重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定。
2. 严格执行消毒程序:医护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必须按照规定正确执行消毒程序,特别是对手部和输液瓶等直接接触药液的部位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3. 做好药品质控:医院应从源头上抓好药品质量的控制,严格遵循药品生产和采购的标准,确保药物的质量合格,并能对药物进行必要的过滤和净化处理。
4. 强化输液间隔时间:为避免药物在输液过程中因长时间悬挂而产生微粒,应适当安排输液间隔时间,减少悬挂时间,以免药物分解或生成微粒。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注射方法.在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中发现,大量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会经静脉输注机体,引起肺、脑、肝、肾等器官的损害,乃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如何在防止不溶性输液颗粒进入机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成为近年来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静脉输液、输液微粒、危害、预防措施1.输液微粒的概念输液微粒是指直径约为1~15um,少数较大的不溶性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1]。
我国2000年版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液体中直径大于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大于25u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2]。
输液微粒主要包括玻璃屑、纤维、晶体、碳化物、药物结晶、细菌孢子等[3]。
2.输液微粒的来源2.1药液的生产制作由于药物液体加工生产和保存不严格,加入其他异物或不溶性微粒,如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等。
2.1环境与空气目前大部分医院临床上配药和加药在普通治疗室中进行 ,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毛絮、纤维、烟雾、细菌等空气悬浮微粒会在抽吸药液过程中混入药液。
据大量实验证明,普通天然环境与净化环境相比,不溶性颗粒平均增加22.6倍[4]。
因此,病房和治疗室的空气洁净程度不容小觑。
空气环境的污染是输液微粒污染中最常见、最严重的污染。
2.3切割安瓿用砂轮切割安瓿会产生玻璃碎屑。
玻璃碎屑污染水平与砂轮切割后是否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再掰开抽取有关。
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切割后未再次消毒直接掰开或直接用器械敲开,是切割安瓿中产生玻璃碎屑最多最严重的方法[5]。
2.4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静脉输液时常需加多种药品,反复穿刺橡胶塞就会有许多的碎屑颗粒甚至是肉眼可见的颗粒产生.橡胶塞不干净,碎屑在药液中停留时间越长,药液污染越严重。
2.5输液器及注射器输液器、注射器的生产环境不洁净.临床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大多无滤过装置,不能过滤微粒,因此不可避免的使微粒经一次性输液器进入机体,造成器官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