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表
- 格式:docx
- 大小:13.27 KB
- 文档页数:1
区段编号II III危险性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该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红河水系。
地形地貌复杂程度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中等。
出露第四系残坡积层( Q4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J2h),岩土工程地中等。
出露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层( Q4 d l+el),下伏侏罗系中统和平乡组质条件中等。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中等( J2h),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评估区内断层不发育,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江区段特征中等复杂,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墨江- 江城稳定区。
城稳定区。
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隙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境扰动和破坏程度较小。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为中等。
综合判定为中等。
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现状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边坡、地裂缝、地面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降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评估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只要表现为坡面侵蚀和风化,现状危险性小,危害小。
场地整平挖方范围内挖方边坡在降雨情况下容易产生表层土体或强风化层失稳现象,诱发挖方边坡坍塌、滑坡,由于场地开挖深度较大,地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害性中等。
质工程建设时开挖,将产生开挖弃渣,若处置不当,降雨条件下可能灾预测产生小型渣体坍滑或坡面泥石流,可能对场地下缘道路、耕地掩埋等危该区域未设计工程建设活动,加之均远离拟建场地,害,其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挖方或填方施工均会破坏坡面植工程引发、加剧地质灾害或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危害害评估危被,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破坏坡体应力平衡,导致坡体失稳,引发坍性小,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评价分析摘要:根据岩土分区、布格异常、地壳厚度、地壳升降速率、断裂活动性、叠加断裂角、大地热流值、温泉、地震能量、地质灾害评价指标,通过模糊数学计算结果,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分区划分为:相对稳定区(a)、相对较稳定区(b)、相对较不稳定区(c)、相对不稳定区(d)。
关键词:地表稳定性;评价分区;评价结果1 地表稳定性评价的意义在广大范围进行小比例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中,往往以构造稳定性评价为主,即以研究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其有关灾害为主,不考虑地表稳定性,随着研究地区范围的缩小,不考虑地表稳定性,就无法走向实地应用、不能较好地进行稳定性分区。
闽南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区划,通过单因素判别法和综合判别法,厦门地区隶属于沿海区基本稳定区(ⅱ)范围内。
本文是在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划的基础上对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进一步区划。
2 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评价分区地区地表稳定性表现突出,岩土分区、活动断裂、地质灾害、软土震陷和沙土液化等评价指标,其重要性通过扩大这些指标的权重分配值予以体现。
厦门区域内评价单元按5公里×5公里矩形地理格网共划分74个基本统计单元,列为待评区。
2.1 稳定性定量评价指标选择依据必要条件,影响厦门地区地表稳定性定量化评价指标有12项:f1指标——岩土分区(得分0-10)f2指标——布格异常(得分0-10)f3指标——地壳厚度(得分0-10)f4指标——地壳升降速率(得分0-10)f5指标——断裂活动性(得分0-10)f6指标——叠加断裂角(得分0-10)f7指标——大地热流值(得分0-10)f8指标——温泉(得分0-10)f9指标——地震能量e(得分0-10)f10指标——地质灾害(得分0-10)f11指标——软土震陷(得分0-10)f12指标——沙土液化(得分0-10)2.2 十二项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按照定量化评价要求,各指标应满足满分总得分为10原则,依据各指标对地区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必要的计算分析,12项评价指标权重分配如表1,评价指标权重总和应为100%。
第3章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二、区域地壳活动深部构造特征三、区域现代地壳活动性特点四、区域断裂活动特征五、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及特征六、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七、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区)及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岩石壳内,正在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作用对地壳表层及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即是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地壳形变、断裂位错形成的地质灾害影响人类和工程建筑的安全程度。
•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在地壳内动力作用下,城市所处区域由于现代地壳变形、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岩浆及火山活动等影响下,地壳相对稳定程度以及对城市工程建筑的影响程度。
一、区域地壳稳定性因素•1. 地壳结构和组成•2. 地壳的动力条件•3. 现代地应力场•4. 现代地壳变形•5. 活动断裂•6. 地震活动•7. 火山活动•1. 地壳结构和组成•地壳厚度、组成、分布及变化情况以及深大断裂及其分布、活动性等•2. 地壳的动力条件•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如重力梯度带、布格异常变化带、地热场的变化—高热流值带以及压强变化等。
•地球的重力场是重力势的梯度,可以通过重力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和观测人造地球卫星轨道的扰动来求得。
由于重力均衡作用,重力场可以反映地幔以及地壳、地幔边界的起伏状况,称之为地壳均衡。
•地球重力场:地球上由于物质密度各处存在差异,使得地球重力场并不均匀。
NASA“葛雷斯”重力探测卫星得出的地球重力分布图,红色代表高重力区域,蓝色则代表低重力区。
地热场•火山、热泉以及成矿热流体都表明地热是客观存在的。
地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温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认为:板块运动、地震,还有高山的隆升等等都是由地热的差异引起的。
•地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放热形成的,主要通过传导和对流扩散的方式向外传递,在此过程中出现矿物相转变、地幔对流、岩浆喷发等地质作用。
•3. 现代地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现代应力场特征、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剪应力的分布、大小、方位变化等。
山东省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评价万中杰【摘要】潍坊市位于沂沭断裂带北段东西地堑之间,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性强,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对潍坊市城市建设及远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综合断裂、地震地质、构造应力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以ArcGIS为平台,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方法,对潍坊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市以不稳定区为主,面积约8139.053km2,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两侧、端部、转折等部位;其次为稳定区,面积约4915.455km2,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区以及南部山区;不稳定区面积2328.811km2,主要分布在鄌郚-葛沟断裂和昌邑-大店断裂间中南部地段;较稳定区面积约1648.077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山区、断裂之间.【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7(033)009【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模糊数学;潍坊市【作者】万中杰【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 2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质及人类活动诱发或叠加的地质灾害等对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现今地壳及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以地球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1-3],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在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会处[4-5],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有许多大型交通建筑,且沂沭断裂带从研究区中部穿过,纵贯全区,因而对其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开发。
该次在潍坊市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潍坊城市地质调查,2015年。
新疆库尔勒铁门关崩塌危岩体稳定性研究作者:***来源:《新疆地质》2023年第04期關键词:崩塌;危岩;GIS;RocFall崩塌是一种多发于山区的地质灾害,具点多面广、快速突然和随机分布特点。
在地质作用及外界作用综合影响下,崩塌运动方式包括一块或多块岩石离开原来位置,随后以坠落、滑动、滚动、弹跳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运动形式组合[1-2]。
新疆地区崩塌地质灾害较普遍,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崩塌稳定性分析、崩塌运动学特征研究及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方面[3-15]。
新疆库尔勒铁门关景区为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在旅游旺季时,景区道路车流量可达2~4辆/分钟,人流量10~20人/分钟。
景区道路位于霍拉山低中山孔雀河峡谷中,两侧山坡陡峭,岩体结构面发育,易发生崩塌落石地质灾害,威胁来往车辆和行人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亟需对新疆库尔勒铁门关崩塌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
1 工程概况1.1 地理位置研究区位于新疆库尔勒市天山街道双拥社区铁门关生活片区北侧,铁门关景区公主墓西侧区域,中心地理坐标东经86°11′28.83″,北纬41°49′6.44″。
研究区距库尔勒市区约9 km,有柏油道路相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1.2 气象水文研究区属暖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冷热差异悬殊,温度的年、月变化大,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差约36 ℃,日气温变化差平均17 ℃~18 ℃。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61.26 mm,年平均蒸发量1 674.56 mm。
研究区西部为孔雀河,发源于博斯腾湖,流经焉耆盆地西南,由东向西南经铁门关峡谷,全长785 km,年平均径流量11.872 4×108 m3。
1.3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区地处霍拉山低中山区,微地貌为孔雀河下切冲蚀霍拉山形成的峡谷地貌,地貌类型分为两类,分别为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和侵蚀峡谷地貌。
区内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震旦系和第四系。
潍坊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位才波【摘要】该文在充分收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潍坊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工程建设适宜性、区域地壳稳定性、地下水质量、地下水富水性等单地质环境要素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潍坊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潍坊市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分为好区、较好区、较差区和差区等4个等级,好区面积350.39 km2,主要分布于城区北部一带;较好区面积562.68 km2,主要分布于质量好区外围;较差区面积1 004.70km2,主要分布于央子街办外围及峡山水库一带;差区面积687.23 km2,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区域及萧家营、老坊子区一带.【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8(034)009【总页数】9页(P67-75)【关键词】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地壳稳定性【作者】位才波【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 261021;山东省地矿局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山东潍坊2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3地质环境质量是地球演化的产物,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发展,人类所有的经济—工程活动都是以地质环境为背景而展开的[1]。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评价城市的地质环境质量状况,为合理地利用地质环境优势,控制地质环境劣势,治理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而为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提供依据[1]。
潍坊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会处,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多,潍坊城市地质环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因此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对潍坊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范围以潍坊市城区为主,涉及14个1∶5万图幅,总面积2605km2。
1.1 气象水文研究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具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征,北部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距海洋较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具有海洋与内陆气候的特点;南部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收稿日期〕2002-03-04〔作者简介〕张继淹(1938-),男,1962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及管理工作,优秀高级工程师。
现已退休。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张继淹(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 541003)〔摘 要〕文章简述了广西现代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特征及地震活动概况,将广西地质构造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活动3个一级区和相应的10个二级带,提出今后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地区。
〔关键词〕活动构造;地震;构造稳定性〔中图分类号〕P 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61(2002)03-0001-7广西地壳是否稳定?今后是否会发生含7级以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在承担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广西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第8个课题《广西地质构造遥感综合调查及区域稳定性评价》时,根据遥感解译成果及各种成果资料,对广西新构造时期的构造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划分了不同的稳定区和稳定带,编制了相应的成果图件和报告。
现将主要认识及成果撰写成文,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1 活动性构造基本特征第三纪以来(距今70Ma 以来)仍在活动着的地质构造称为活动性构造或新构造。
活动性构造总是通过现代地形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地震活动、地壳形变、温热泉、古地温、崩塌滑坡、海平面升降等表现出来,认真分析它们的活动情况和规律,对查明地质构造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1 现代地貌反映的新构造特征广西位于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区,是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活动带的西南端,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平呈盆地形态,热带岩溶峰林广布,山地多平原少,起伏不平。
此种地貌轮廓与新构造运动关系极为密切:①不同方向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促使其间地块发生差异性断块升降,形成越城岭、大瑶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凤凰山、都阳山等众多断块山系及其间的断陷盆地或谷地,形成一系列隆、陷相间排列的现代地貌景观。
根据拟建场区地震烈度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一览表(表6-1),确定拟建场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属基本稳定区Ⅱ,工程建设条件适宜,但需做抗震设计。
表6-1 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和判别指标一览稳定性地壳结构新生代地壳变形火山、地热迭加断裂角α布格异常梯度Bs(105ms·km2)最大震级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工程建设条件稳定区Ⅰ块状结构,缺乏深大断裂或仅有基底断裂,地壳完整性好缺乏第四系断裂,大面积上升,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毫米/年,缺乏第四纪火山。
0-10°70-90°比较均匀变化,缺乏梯度带M<5.5 ≤Ⅵ≤0.05 良好基本稳定区Ⅱ镶嵌结构,深断裂连续分布,间距大,地壳较完整存在第四纪断裂长度不大,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0.1-0.4毫米/年,缺乏第四纪火山。
11-24°51-70°地段性异常梯度带Bs=0.5-2.05.5≤M≤6.0Ⅶ0.1-0.15适宜但需抗震设计次不稳定区Ⅲ块状结构,深断裂成带出现,长度以大于百公里,地块呈条形、菱形地壳破碎发育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来活动断裂,延伸长度大于百公里,存在近代活动断引起的M>6级地震,第四纪地壳沉降速率大于0.4毫米/年,存在第四纪火山,温泉带。
25-50°区域性异常梯带Bs=2.0-3.06.0≤M≤7.0Ⅷ-Ⅸ0.20-0.4中等适宜,须加强抗震和工程措施不稳定区Ⅳ区域性异常梯度带Bs>3.0M≥7.25 ≥Ⅸ≥0.4不适宜。
辽宁区域地质地壳稳定性分析发表时间:2014-09-03T16:40:54.35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6期下供稿作者:于淑杰[导读] 区内构造以纬向、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断裂为主,且以压性、压扭性居多,从西南至东北,断裂逐渐不显,二多褶皱,中间有一宁静地带。
辽宁省工程技术学校于淑杰摘要:简述辽宁西部区域地质地壳稳定性分析的区域地质概况;影响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地壳稳定性分析关键词:区域地质;地壳;稳定性;分析一区域地质概况辽宁区域地质这里指的是辽西走廊山海关至锦州一线的北东—南西向的狭长地带。
在地质构造位置上,处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与第二沉降带的东南边缘。
区内地层主要有太古界大营子组、小塔子沟组,下元古界瓦子峪组,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区内岩浆岩有太古代绥中花岗岩,中生代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等。
区内地貌形态以石山—锦县—王家窝卜为分界线,西受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控制,长期处于整体上升,以大面积分布的构造剥蚀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标高200—400m到5—10m,呈阶梯状降低。
东南沿海诸河平原,低缓开阔。
该线以东,属下辽河平原的一部分,其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山前倾斜平原和沿海低平原,地面平坦。
区内构造以纬向、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断裂为主,且以压性、压扭性居多,从西南至东北,断裂逐渐不显,二多褶皱,中间有一宁静地带。
从总体趋势看,锦州以西丘陵区构造较复杂,下辽河平原区断裂切割深度较大。
在绥中—山海关之间,即兴城沙后所西南一带有大面积绥中花岗岩出露,断裂切割深度较浅。
在兴城—锦西高桥间,分布有中晚元古界—太古界沉积岩,以及侏罗纪火山岩。
锦州—阜新断裂带通过本区,并每隔0.5—4km 出现一条断裂。
锦州—义县盆地中生代地层强烈挤压成向斜状,除北北东向锦州—阜新断裂通过外,尚有双羊店—杏山背斜和数条逆冲断裂。
断裂破碎带中碎裂岩、糜棱岩和挤压片理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