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0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9.01 KB
- 文档页数:2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0例疗效观察作者:蒋国印李慧卿王金萍周永红【关键词】小柴胡汤;胃食管反流;中药疗法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复发病,30%的患者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甚至食管腺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L西医学一般采取抑酸剂和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但花费较大,并且远期效果欠佳。
2005-01-2006-12,我们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GERD 30例,并与吗丁嗽合奥美拉哇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60例均为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消防支队门诊部患者,均经胃镜和X线检查确诊。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7. 5岁;平均病程3.1年。
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4. 2 岁;平均病程2.5年。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①症状:烧心,泛酸,打嗝,暧气及咽下困难或反流物刺激咽部口腔有烧灼感。
②内镜检查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表现,如食管黏膜可见条纹红斑、糜烂或溃疡等变化;X线锐餐检查可见食管黏膜皱璧增粗、不光滑,食管蠕动减弱,有的可见龛影或狭窄。
③食管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如24 h 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核素胃食管反流测定、激发试验等的阳性检查结果。
④ 排除消化道溃疡、心绞痛、食管癌和其他原因引起者。
1. 3治疗方法1. 3. 1 一般治疗2组均将改变生活方式作为治疗的基本措施。
①抬高床头15-20 cm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样可在睡眠时利用重力作用加强胃酸清除能力,减少夜间反流;②避免应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食物(脂肪、巧克力)和吸烟,因为这些因素可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张力;③避免应用引起胃酸分泌的强刺激剂(如咖啡、酒精);④避免睡前3 h饱食以减少夜间反流;⑤保持心情舒畅。
《脾胃论》之“平胃散”(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
甘草(锉,炒,二两)浓朴(去粗皮,姜制炒香)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
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如米谷不化,食饮多伤,加枳实;如胸中气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人参;如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朴,甘草减半;如遇夏,则加炒黄芩;如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遇有痰涎,加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外,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加半夏五分;如嗽,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
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如大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降胃汤治疗胃一食管返流性疾病60例
张世平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1(017)009
【摘要】@@胃一食管返流性疾病是指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胆汁等返流至食管导
致临床症状或并发炎症、溃疡、狭窄等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烧心及胃返流、泛酸、嗳气、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笔者自拟降胃汤治疗胃一食管返流性疾病60例,现报
告如下.rn1临床资料rn共12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
最小23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0年;伴胃十二指肠溃疡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 2例.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8年;伴胃十二指肠溃疡1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诊断标准按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的<现代内科诊疗手册>为准.
【总页数】1页(P12)
【作者】张世平
【作者单位】贵州112地质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自拟降逆和胃汤治疗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J], 牛兴东;徐敏和;牛克梅
2.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附西药治疗30例对照 [J], 范汉淮
3.自拟“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体会 [J], 张平
4.和降汤治疗胃—食管返流性疾病29例 [J], 魏承昌
5.清胃降逆汤联合中医护理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 [J], 鱼富丽;许栗晓媛;郑荣心;马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77 -*基金项目:辽宁省中医药管理局辽宁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辽中医药发〔2022〕1号)①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②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通信作者:吕冠华平胃散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孙宏宇① 吕冠华② 范颖①【摘要】 平胃散是历代医家处方用药的智慧结晶,且在医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充分反映了该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古籍进行梳理,总结古代及现代医家的研究经验,探索平胃散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该方提供临床参考。
笔者在文中阐述本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期为同道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平胃散 脾胃病 临床应用 doi:10.14033/ki.cfmr.2023.28.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28-0177-04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ingwei Powder i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SUN Hongyu, LYU Guanhua, FAN Ying.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28): 177-180 [Abstract] Pingwei Powder is 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by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 the past dynasties, and it has been enduring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of medicin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escrip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of ancient and medical practitioners by sorting out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ncient books, explore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condition of Pingwei Powder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provides clin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is prescrip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escription i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fellow students. [Key words] Pingwei Powder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Clinical ap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China 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本方可以利湿健脾化痞,健运消胀和中,为消导剂首方,也是治疗脾胃湿困的主要代表方,主治“胃气不和”[1]。
平胃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46例疗效观察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又容易引起食管溃疡、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及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
近年来,我们利用平胃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设立了对照组,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们先后治疗了胃食管反流性疾病216例,病程最长的3年,最短的5个月,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5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男性129例,女性87例;汉族67例,维吾尔族41例,哈萨克族38例,回族26例,蒙古族23例,其他民族21例;合并胃溃疡19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合并胃炎32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1例,并发食管狭窄的4例,并发Barrett食管6例。
1.2 治疗方法我们对就诊的病人按照接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平胃散加减,其药物组成是:黄芪25g,木香10g,枳实20g,厚朴10g,延胡索15g,金银花10g,枳壳10g,每日一付,加水煎煮2次,取汁600mL,放置于冷藏室内保存,每日分7~8次频服。
连续2周为一个疗程,隔3日后再开始第二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胃镜;对照组用奥美拉唑每次20mg,早晚各服一次,2周后改为每晚一次口服液,连用8周,胶体果胶铋每次200mg,每日三餐前40分钟口服,连用8周,多潘拉酮每次10mg每日三餐后口服连用8周,甲硝唑每次400mg和阿莫西林1000mg,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连用2周。
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
2 结果2.1 判断方法根据病人的自觉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因为胃镜检查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两组病人的胃镜复查均在第三疗程结束后。
2.2 判断标准病人的自觉症状如烧心(胸骨后或胸骨下端近剑突处烧灼感)反酸、胸痛、吞咽困难消失,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没有破损或破损愈合为痊愈;病人的自觉症状减轻或症状消失,但胃镜检查仍有食管黏膜破损或破损未痊愈为显效;病人的自觉症状未消失或减轻,胃镜检查食管黏膜仍有破损或破损无明显的缩小为无效。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
方法:选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加莫沙比利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停药3个月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Plus-minus in the treatment of reflux esophagitis. Methods: 120 cases with reflux esophag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Plus-minu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Omeprazole with Mosapride.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a course of 8 weeks,and observed the result after stopping the treatment for 3 month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0.0% vs 81.7%, P<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Plus-minus in treating reflux esophagitis is prominent.[Key word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Reflux esophagitis反流性食管炎(RE)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92%,故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年第5期(第15关 键 词:平胃散;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185(2008) 05-0029-01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本为湿困脾胃,阻滞气机而设。
笔者谨守病机,将原方化裁加减后,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病证,取得满意疗效。
兹举数例报告如下。
1 病案资料1.1 胃脘痛 患者女,39岁。
自述上腹胀痛、反复发作3年余,伴见纳呆食少、嗳气吞酸、口淡无味、身重倦怠。
经电子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见: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治宜燥湿健脾、行气止痛。
处方:苍术、陈皮、枳壳、白术、茯苓、香附各10g,炙厚朴12g,甘草、生姜各6g, 大枣5枚。
水煎,分3次温服,1剂/d。
嘱忌食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调养。
连服7剂后,胀痛缓解,诸症减轻。
前方加砂仁3g,再进7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上方加砂仁后改为散剂,9g/次,3次/d,开水冲服,连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
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例属胃痛证,系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而致。
故用平胃散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加白术、茯苓,以增强补气健脾之功;加枳壳、香附,以增强行气消胀之功;加砂仁,芳香醒脾,以助运化。
诸药并用,使湿邪去、滞气行,“通则不痛”,故不止痛而痛自止。
1.2 呕吐 患者男,42岁,农民。
呕吐反复发作3年余,或食后即吐,或见到污秽物即吐,严重时3~5次/d(自言其母曾有是症),伴见恶心纳呆,脘腹胀满,精神倦怠。
经电子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面色白,形体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辨为脾虚湿困证。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竹茹、生姜各10g,甘草、半夏、香附各6g,党参、白术各12g,砂仁3g,大枣4枚。
水煎,分3次温服,1剂/d。
嘱进食时勿急躁,忌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忌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乐观。
服药5剂后,呕吐止,再进7剂病愈。
平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自拟平逆汤)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药平逆汤治疗组(12例)及西药对照组(36例)。
治疗组服用平逆汤,1剂/日,水煎服。
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20mg,2次/日,西沙比利5mg,3次/日,维生素B620mg,3次/日,均为餐前半小时口服。
两组患者6周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48%、77.8%。
结论: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药临床观察目前已经确认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GERD患者,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诊断标准:GERD的诊断参照《全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论会》制定的标准[1]。
诊断方法:全部病例纤维胃镜检查均见胃内容物间歇涌入食管内,可见不同程度的黏膜粗糙,花斑样或条索状充血,炎症水肿,糜烂、萎缩或溃疡。
一般资料:共观察病例78例,均为本院2003年6月~2008年12月门诊患者,发病时间为1月~2年。
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4~55岁,平均36.8岁,发病时间1月~2年。
对照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26~58岁,平均37.3岁,发病时间1月~2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组采用自拟平逆汤:柴胡10g,郁金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半夏10g,生姜9g,白及10g,煅瓦楞子15g,枳壳10g,香橼10g,茯苓30g,大枣3枚。
偏热者加蒲公英15g,败酱草15g;偏寒者加白豆蔻10g,苏叶6g;病久兼瘀者加丹参12g,桃仁6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6周为1疗程。
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20例临床观察1. 引言1.1 疾病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的,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和炎症。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骨后灼热感、反酸、咳嗽、咽部不适等症状。
长期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易引发并发症,如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等。
目前,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已有一定经验积累,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辨证施治,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根治病因,避免复发。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为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促进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应用和发展。
1.2 治疗现状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酸水反流、咽部不适等。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和手术为主,但长期使用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手术风险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
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备受关注。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疗效显著。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注重整体调理,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等。
相比于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调理全身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复发率。
虽然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已经得到一定验证,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来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2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总结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治疗方案。
1.3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方案。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临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02-01T16:20:32.8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作者:谭小舟[导读] 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86 例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观察组中医内科治疗,对照组西医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内科;临床疗效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所有消化道疾病中占 30%左右。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食管腔过度接触或者是暴露在胃液中引起的临床胃食管反流症以及食管黏膜的损伤等疾病。
该病的临床表现有胃灼热、反酸、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是胃中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以及抗反流机制的降低[1]。
临床上采用西医治疗但是治疗效果有限。
本文中选取我院收治的 86 例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相关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8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2.5±2.7)岁,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3.2±2.4)岁。
86例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平胃散临床应用概况杨旭;王琦越;黄秀深【摘要】回顾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对平胃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加以总结,认为平胃散的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7(048)00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平胃散;临床应用;综述【作者】杨旭;王琦越;黄秀深【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平胃散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燥湿和胃的代表方剂,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近年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就其临床应用概况论述如下。
1.1 消化系统平胃散具有燥湿和胃,健脾之功。
白氏[1]用加味平胃散治疗胃痛200例,经1~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
杨氏[2]以六君子汤合平胃散为基础方对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最低有效率为86.21%,病理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变化。
张氏等[3]用四逆平胃散加减治疗结肠炎139例,腹泻、粘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腹胀腹痛明显改善,稀便、秘泻交替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时氏[4]将8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采用小陷胸汤合平胃散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每日1剂对照组30例,用奥美拉哇和吗丁琳口服,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9%和56.67%,观察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8.3%和26.7%,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杨氏[5]以平胃散加味治疗急性胃炎76例,治愈53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雷氏[6]用平胃散加减治疗特发性胃轻瘫综合征48例,取7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平胃散加减口服,对照组以莫沙必利口服,治疗1个月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6%,对照组总有效率65.2%,2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说明平胃散加减治疗特发性胃轻瘫具有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作用,同时兴奋精神,且疗效肯定,复发率低。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0例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方法:采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胃食管反流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吗丁啉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6.7%,而对照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临床疗效较为明显,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标签:小柴胡汤;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一系列的反酸、烧心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
由于胃内贮存着胃酸,而十二指肠腔内有胆汁液,这些都称之为消化液,是用来进行消化人体进食的食物[1]。
若胃液出现反流入食管腔,食管受到胃酸等消化液的侵蚀,黏膜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发生食管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小柴胡汤加减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此病,临床效果较好,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胃食管反流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48.2±3.7)岁。
病程1~5年,平均病程3.8年,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7~67岁,平均年龄(45.8±3.1)岁,平均病程3.5年,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7.8±3.5)岁,平均病程3.7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室检查胃食管反流病主要通过胃镜以及X线检查确诊,根据内镜下所见食管黏膜的损害程度进行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
启膈散化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0例临床观察(一)【关键词】胃食管反流;中医药疗法;启膈散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内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我科应用启膈散治疗60例,并与兰索拉唑片、吗丁啉片、小苏打片治疗6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0例GERD患者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22~76岁,平均(48.62±13.26)岁。
对照组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23~75岁,平均(47.41±12.53)岁。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治疗方案(试行)》[1]的标准。
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用启膈散化裁治疗基本方:沙参30g,砂仁6g,荷叶蒂3个,川贝15g,丹参30g,茯苓20g,郁金10g,麦冬10g,旋复花15g,代赭石15g。
随症加减:(1)伴纳呆、脘痞者加佛手10g,建曲10g,通草10g,鸡内金15g;(2)伴夜寐不安、多梦者加夜交腾30g,百合20g,浮小麦15g;(3)返酸明显者加白芨30g,煅瓦楞20g,海螵蛸15g。
用法:上方加水600ml,文火水煎取汁450ml,150ml每次,每日3次口服,日1付。
治疗1个月,停药3个月观察疗效。
1.3.2 对照组用兰索拉唑片(汕头经济特区鮀滨制药厂)每次30mg,每日1次口服;吗丁啉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小苏打片(泌阳盘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次1.5g,每日3次口服,治疗1个月,停药3个月,观察疗效。
2 结果2.1 疗效标准痊愈:烧心、胸痛、吞咽困难、反胃等症状消失,停药观察3个月未复发,胃镜检查食管炎分级降低1级以上;好转:烧心、胸痛、吞咽困难、反胃等症状部分消失,胃镜检查食管炎分级降低1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