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28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药物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代谢途径和药效特点等。
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直接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而影响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药效。
首先,药物化学结构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离子性以及脂溶性等因素可以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解离、溶解和吸收。
药物分子的大小、电荷等特点也决定了药物是否能够穿透细胞膜,进而进入细胞内发挥药效。
其次,药物化学结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药物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部分、药物分子的离子性以及蛋白结合性等特点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分子的极性可影响药物通过血脑屏障或胎盘屏障的能力,从而影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或胎儿的影响程度。
此外,药物化学结构还影响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药物分子含有特定的官能团和化学键,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如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
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活性和药理效应,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代谢过程的选择性和速度也有一定影响。
最后,药物化学结构决定药物的药效特点。
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与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药物分子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非共价作用和共价作用。
药物分子的大小、形状、电荷分布等特点决定了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空间匹配程度,进而影响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药物与靶点的结合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起到关键作用,药物化学结构对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药物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药物化学结构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药效特点,对药物的药效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在药物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药物化学结构设计是重要的策略之一,通过合理设计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可以调控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药效特点,以达到更好的药物治疗效果。
第一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一)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33分钟1.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解离度和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2.药物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与立体结构电子云密度和立体结构对药效的影响3.键合特性药物和生物大分子作用时的键合形式对药效的影响药物具有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药效,结构决定功能。
影响药物产生药效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1.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物服用〉进入血液循环〉组织分布2.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后,与受体形成复合物,产生生理和生化的变化,达到调节机体功能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一方面依赖于药物特定的化学结构,以及该结构与受体的空间互补性,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药物和受体的结合方式。
药物和受体的结合方式有化学方式和物理方式。
药物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物的药效作用主要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而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关系较少;另一类是结构特异性药物:药物的作用依赖于药物分子特异的化学结构,该化学结构与受体相互作用后才能产生影响,因此化学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其药效。
而大多数药物属于结构特异性药物。
结构特异性药物中,能被受体所识别和结合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又称为药效团。
受体与药物的结合实际上是与药物结构中药效团的结合,这与药物结构上官能团的静电性、疏水性及基团的大小有关。
(钥匙和孔)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和药效的关系(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解离度和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在对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活性。
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一、药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在人体中,大部分的环境是水相环境,体液、血液和细胞浆液都是水溶液,药物要转运扩散至血液或体液,需要溶解在水中,要求药物有一定的水溶性(又称为亲水性)。
而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包括细胞膜)时,这些膜是由磷脂所组成的,又需要其具有一定的脂溶性(称为亲脂性)。
第二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本章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主线,重点介绍药物产生药效的决定因素、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和新药的开发途径及方法。
第一节药物化学结构的改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长期以来所探讨的问题。
由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量子有机化学和受体学说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药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一、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药物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的研究中,把具有外层电子相同的原子和原子团称为电子等排体,在生物领域里表现为生物电子等排,已被广泛用于药物结构的优化研究中。
所以把凡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都称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利用药物基本结构的可变部分,以生物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改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理论称为药物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中常见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分为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和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两大类。
(一)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1.一价原子和基团如F、Cl、OH、-NH2、-CH3等都有7个外层电子。
2.二价原子和基团如O、S、—NH—、—CH2—等都有6个外层电子。
3.三价原子和基团如—CH=、—N=等都有5个外层电子。
4.四价基团如=C=、=N+=、=P+=等都有四个外层电子。
这些电子等排体常以等价交换形式相互替换。
如普鲁卡因(3-1)酯键上的氧以NH取代,替换成普鲁卡因胺(3-2),二者都有局部麻醉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在作用的强弱和稳定性方面有差别。
(3-2)(3-1)O NHCH 2CH 2N(C 2H 5)2O C H 2N CH 2CH 2N(C 2H 5)2OCH 2N(二)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常见可相互替代的非经典生物电子等排体,如—CH =、—S —、—O —、—NH —、—CH 2—在药物结构中可以通过基团的倒转、极性相似基团的替换、范德华半径相似原子的替换、开链成环和分子相近似等进行电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找到疗效更高,毒性更小的新药。
第⼗七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按作⽤⽅式分:⾮特异性结构药物:活性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与结构关系不⼤特异性结构药物:活性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结合⼒,即化学结构本⾝。
多此药物发⽣药效的决定因素: 1、药物在作⽤部位的浓度 2、药物和受体的相互作⽤⼒第三节药物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 ⾮特异性结构药物)⼀、溶解度、分配系数:分配系数P⼤,脂溶性⾼,能通过⾎脑屏障。
⼆、解离度:⾮离⼦化易吸收。
第四节电⼦密度分布与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电⼦密度分布:美沙酮和苯海拉明与受体的负电荷相互吸引形成复合物产⽣效应。
⼆、官能团:1、烃基:睾酮17位引⼊甲基得甲睾酮因位阻增加,可⼝服。
增加作⽤时间2、卤素:很强的吸电⼦基引⼊增强作⽤3、羟基:增加⽔溶性。
取代在脂肪链上,活性毒性下降;取代在芳环活性毒性增加* 巯基:增加脂溶性,作为解毒药4、醚和硫醚:亲脂亲⽔,增加吸收速度5、磺酸、羧酸、酯: * 磺酸基:使化合物的⽔溶性、解离度增加羧酸成酯:增加脂溶性6、酰胺:与受体结合,显⽰结构特异性7、胺类:碱性基团,表现出多样的活性基团第五节键合特性对药效的影响氢键:氨基和羟基、羧基和羟基之间可形成氢键共价键:不可逆的键合疏⽔键:两个⾮极性键合⼀、氢键对药效的影响:与溶剂形成氢键,增加溶解度;分⼦内形成氢键,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电荷转移复合物:分⼦健化合物,是在电⼦相对⾮富的分⼦与电⼦相对缺乏的分⼦间发⽣。
具有给电⼦基取代基的芳环可形成电⼦转移复合物,增加稳定性和溶解度。
氯喹可嵌⼊DNA双螺旋的某些碱基对间,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
三、⾦属螯合作⽤对药效的影响:反式铂⽆此作⽤。
⼆巯丙醇作为解毒剂⽣成重⾦属螯合物。
第六节⽴体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官能团间的距离⼆、⽴体异构:1、⼏何异构:⽣物活性有差别:泰尔登(反式强于顺式、⼰烯雌酚2、对映异构:旋光体抗坏⾎酸、⿇黄碱、丙氧芬、异丙嗪3、构象异构:多巴胺反式有效光学异构有差别:抗坏⾎酸、肾上腺素、⼄胺丁醇、氯霉素、丁溴东莨菪碱、氢溴东莨菪碱、萘普⽣、氯苯那敏。
药物化学第十九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对其药效的发挥方式、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特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与生物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
药物与目标的相互作用通常通过分子间的化学键完成,例如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与目标结构之间的亲和力、选择性和稳定性。
不同的化学结构可能导致药物与不同的靶点之间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药效。
其次,药物的化学结构对药代动力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影响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例如,疏水性的化学结构可以增加药物在脂质双层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其吸收率。
另外,药物的化学结构还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速率,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
此外,药物的化学结构也与药物的毒理学特性相关。
药物的毒性是指在其中一剂量下,药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能力。
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影响药物的毒性。
例如,一些结构具有较强的电子亲和性,可以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从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此外,一些化学结构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会生成毒性代谢产物,增加药物的毒性。
因此,合理设计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降低其毒性,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最后,了解药物的化学结构对药物的设计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来探索。
通过对一系列类似化合物的结构进行改良和优化,可以发现药效相关的结构特征,进而设计出更具药效的新药物。
此外,结合计算化学方法,如分子对接模拟和量子化学计算,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指导药物的设计和改良。
总之,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药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特性。
合理设计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提高其药效,降低毒性,并为药物的设计和改良提供指导。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关系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程度,或根据作用方式,宏观上将药物分为非特异性结构药物和特异性结构药物。
前者的药理作用与化学结构类型关系较少,主要受理化性质影响。
大多数药物属于后一类型,其活性与化学结构相互关联,并与物定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决定药效的主要因素有二:(1)药物必须以一定的浓度到达作用部位,才能产生应有的药效。
(2)药物和受体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产生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的变化。
依赖于药物的特定化学结构,但也受代谢和转运的影响。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结构和结构改造用相似的药物结构也多相似。
在构效关系研究中,对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剖析其化学结构中的相同部分,称为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可变部分的多少和可变性的大小各不相同,有其结构的专属性。
基本结构的确定却有助于结构改造和新药设计。
第二节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理化性质影响非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起主导作用。
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取决于其与受体结合能力,也取决于其能否到达作用部位的性质。
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必须通过生物膜转运,其通过能力有赖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分子结构。
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影响较大的性质,既有物理的,又有化学的。
一、溶解度、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药物转运扩散至血液或体液,需有一定的水溶性(又称亲水性或疏脂性)。
通过脂质的生物膜转运,需有一定的脂溶性(又称亲脂性或疏水性)。
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相对大小一般以脂水分配系数表示。
即化合物在非水相中的平衡浓度Co和水相中的中性形式平衡浓度Cw之比值:P=Co/Cw因P值效大,常用lgP。
非水相目前广泛采用溶剂性能近似生物膜、不吸收紫外光、可形成氢键及化学性质稳定的正辛醇。
分子结构的改变将对脂水分配系数发生显著影响。
卤原子增大4~20倍,—CH2—增大2~4倍。
以O代-CH2-,下降为1/5~1/20。
羟基下降为1/5~1/150。
脂氨基下降为1/2~1/100。
引入下列基团至脂烃化合物(R),其lgP的递降顺序大致为:C6H5 > CH3 > Cl > R > -COOCH3 > -N(CH3)2 > OCH3 > COCH3 > NO2 > OH > NH2 > COOH > CONH2引入下列基团至芳烃化合物(Ar),其lgP的递降顺序大致为:C6H5 > C4H9 >> I > Cl > Ar > OCH3> NO2 ≥COOH > COCH3> CHO > OH > NHCOCH3> NH 2 > CONH2 > SO2NH2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需较大的脂水分配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