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54.50 KB
- 文档页数:8
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3.4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认识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和条件;2.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纸巾、干冰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你们之前学过物质的三态变化,那么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还有其他的状态变化吗?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例如:展示冰块融化后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以及洗衣粉在被洒在地上后逐渐消失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现象,并与之前学过的物质三态变化做对比。
1.升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2.升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干冰在常温下升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3.凝华的定义和现象:–定义:物质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现象: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无需经过液态的过程,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
4.凝华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条件:温度和压力(如蒸馏水在冷凝管内凝华)。
–影响因素: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实验演示与讨论(15分钟)1.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将干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其升华、将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观察其凝华等。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实验演示中的现象、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分子运动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章物态变化《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PPT展示】学生讨论:霜冰雹冰花雾凇等是怎样形成的呢?[设计意图]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引入新课题,提升学生兴趣。
播放视频关于:霜冰雹冰花雾凇【学生接触图片利用视频兴趣提升】讲授新知一实验: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然后把试管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学生帮助老师一起实验,请学生观察并回答】1.固态碘在热水中变成紫色的碘蒸汽2.碘蒸汽在冷水中又变回碘固态探究点一升华和凝华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发生转化的,液态和气态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验证。
1.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在烧瓶中放人适量的碘,塞好塞子,晃动烧瓶,让学生听听烧瓶中的声音。
(1)烧瓶中的碘是什么状态?【教师点拨:固态】(2)固态碘在烧瓶中慢慢会变为气态,但缓慢,不容易观察,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短时间内看到碘从固态变为气态呢?【你的办法(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用热水加热】抽学生讲清楚原因(4)烧杯中加入热水,把烧瓶放在烧杯中,一会,让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1.烧瓶底部有没有液态碘?2.烧瓶内部有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回答】[设计意图]用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的方式引入新课题,提升学生兴趣。
(5)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1.你看见什么现象?2.这个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教师引导归纳】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那么,什么叫凝华呢?【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升华现象】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同时点拨:怎样形成的呢】探究碘升华和凝华现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固态碘碘锤实验观察要求:1.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锤加热,观察杯中发生的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2.停止加热,在烧瓶碘锤里会发生什么现象?1.加热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汽充满碘锤,无液态碘出现2.停止加热,紫色碘蒸汽逐渐消失,内壁出现紫色的碘分析与论证:A.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B.为什么要使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8篇)初二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相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2、相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实力目标视察试验,相识物体改变,形成初步的视察、试验实力情感目标了解物理学问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育学习物理的爱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试验引入课题,学生视察碘升华的试验,分析试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干脆变成了气态、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须要吸热,凝华须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教法建议本节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的学习,注意视察和试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许多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碘的升华试验,要学生留意视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干脆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视察的问题,学生边视察边思索、升华和凝华的吸热,肯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留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升华和凝华课题:升华和凝华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改变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和推断实力、要弄清起先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依据物态改变的定义来推断是属于何种物态改变、教学过程分析:一、引入课题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改变的学问,所以可以干脆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改变的图解,学生思索有固态干脆变成气态和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依据所学的学问,干脆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二、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方法1、老师试验,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要说明清晰碘是从固态干脆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索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依据原来学到的学问,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试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干脆变成的气态,这里干脆两字是教学的重点、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视察试验,老师提出思索问题,学生带问题视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试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试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三、吸热和放热的状况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意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方法2、可以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实现,供应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试验的方法,并实施试验,得出一些结论、板书设计:第七节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由固态干脆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2、凝华:物质由气态干脆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二、一些现象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2、物态改变的分析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探究活动:试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改变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改变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安排与设计试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知道升华是吸热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
(3)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利用建立的概念解释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规律及升华和凝华概念建立后,综合利用知识分析生产生活实例。
三、教学分析(1)学生在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之后,已经了解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但对于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物态变化尚无认知,甚至可能会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正是本节课程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思维上与原有的认知形成激烈的碰撞,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2)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但动手能力相对薄弱,观察现象的能力还不够全面。
本节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新课:师播放吉林雾凇视频导入二、新课教学(一).分组探究请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64页中的“想想做做”,并试一试.1、将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看到什么现象?2、放入冷水中,在管内壁看到了什么现象?3、有无液态碘出现?4、通过实验你能说一下实验中的物态变化吗?(二).探究成果1、物质从固态_____变成气态叫______。
2、物质从气态_____变成固态叫______。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问:碘的熔点是113.7摄氏度,但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到500摄氏度,怎么样能让碘在不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呢?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上加热。
(持续.......大概20s)学生思考,多数同学回答:应该用热水给它加热,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
认真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
拔出塞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子底部变成紫黑色。
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
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碘。
二、分析现象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是不是一致?(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态。
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固态的。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培养团队意识。
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一、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根底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怀环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观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商量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六、教具: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复习总结,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
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5、汽化的两种方法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第4节升华和凝华【2022年版课标要求】1.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2.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认识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教法与学法】教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升华现象,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法: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将物理规律与生活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酒精灯、碘升华管、烧杯、热水、冷水、有关升华、凝华的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在易拉罐中装入三分之二的冰与三分之一的食盐的混合物后,大约半分钟的时间,其外壁和底部会出现霜。
对于这个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易拉罐外壁和底部的霜从何而来?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从而引出凝华与升华的概念。
二、新知学习(一)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创设情景:教师展示雾凇和舞台仙境的图片,提问:如此美丽的雾凇和舞台烟雾效果是怎么形成的呢?(附:图片)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说明: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颗粒,舞台白雾的形成与干冰密切相关,是干冰直接变成气态时,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就是说,物质可以直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变化。
展示PPT图片: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二)了解升华与凝华过程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实验前,你在碘升华管内看到什么状态的碘?2.水的沸点是多少?3.碘的熔点是多少?实验过程:用热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固态碘颗粒加热,提醒学生观察是否有液态碘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用冷水对封闭玻璃管中的紫色的碘蒸气降温,提醒学生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液态碘出现,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现象分析: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升华和凝华》教案篇1一、说教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学问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同学留意,学校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观察,而难于直接观看到。
本节是在同学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学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育他们的科学探究力量。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说教具同学:每组一个碘升华器、一个酒精灯、一盒火柴,老师:酒精灯,火柴,碘、细线、锥形烧瓶,铁架台,多媒体课件,新、旧白炽灯各一个三、说同学同学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学问,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老师应设计有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究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育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力量。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五、说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洁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同学进一步把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看、分析和概括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同学形成情愿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先播放《奇异的大自然》剪辑录象,片中有云、雨、露、雾、霜、雪、雹,然后让同学说出其中自然现象的名称,最终请同学分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未知的现象引发同学提出问题。
这样既复习了旧学问,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下有六个三级主题,其中第五个三级主题的第一点是要求同学通过试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知道相应的物态变化过程。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 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操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实验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干冰、碘、烧杯、酒精灯、毛巾、纸巾、实物展示台等。
2. 教师准备一些与升华和凝华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材及参考书籍:用于学生自我预习和参考。
4. 教室布置:准备用于实验操作的桌面,并准备好毛巾和纸巾,以防止实验物品弄脏学生衣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图片,如霜、冰雕、樟脑丸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
2. 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原理。
实验器材包括酒精灯、碘、干冰等。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
3.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教师介绍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工降雨、冷藏食物、舞台效果等。
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并尝试思考如何将升华和凝华原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4.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升华和凝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5.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升华和凝华的知识。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升华或凝华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和凝华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的过程。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常见现象。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过程的理解,区别于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
运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活和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实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段美丽的雪景视频,画面中有雪花飘落,同时还有冰雕在阳光下逐渐变小的场景。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个视频中,冰雕变小和雪花形成分别是物质的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华和凝华。
(二)讲授新课1.升华概念引入:讲解冰雕在阳光下直接变成水蒸气消失不见,这种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强调“直接”二字,即没有经过液态这一中间状态。
实验演示:在一个烧瓶里放少量碘,对烧瓶微微加热,观察到烧瓶内固态碘逐渐减少,同时有紫色碘蒸气出现。
停止加热后,碘蒸气又会凝华成固态碘附着在烧瓶壁上。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升华现象。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及升华吸热: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如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用久了的电灯泡灯丝会变细,是钨丝在高温下升华成钨蒸气。
讲解升华吸热的特点,如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来进行人工降雨。
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升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雨。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
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
上加热。
(持续.......大概20s)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
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
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
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现
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
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
拔出塞
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
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
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
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
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
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
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
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
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
子底部变成紫黑色。
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
导学案上。
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
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
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
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
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
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
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
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
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
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
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
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
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
态碘。
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两种
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我们一
起来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物态变
化。
结合其他四种物态变化
完善物态变化知识结构
图。
梳理物态变化知识形
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
系。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
生记忆。
反馈
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今天你到底学的怎么样呢
让我们一起完成导学案中的课
堂检测部分:
1.物质由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要
热。
2.物质由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要
热。
3.哈尔滨寒冷的冬天,公园里
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减小,这是
现象。
4.日光灯用久了,两头会发黑,
这是日光灯的灯丝()
A.钨丝先凝华后升华形成的
B.钨丝凝固形成的
C.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D.钨丝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
握情况,做导学案检测
题部分。
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
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
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
的知识点。
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
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
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