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体制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当代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类型在当代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被认为是国家文化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它们通常由政府出资,负责推动文化建设,为公众传播有关当前事态的报道和信息。
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被划分为不同类型。
本文将讨论当代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类型。
一、集中式国家媒体公共广播电视体制集中式国家媒体公共广播电视体制通常由政府直接控制。
在这种体制下,公共广播电视台相对于其他媒体更有影响力和掌摑力。
它们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也相对较高。
该体制意味着政府拥有媒体产权进行直接管理和控制,因此不存在媒体间的竞争。
这种体制的代表国家通常是中国和朝鲜等国。
二、委员会制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在委员会制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媒体由委员会或董事会管理和控制。
该体制允许媒体在审查和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便更好地服务受众和广告商。
然而,委员会成员和董事会成员都由政府任命,这意味着政府的权威仍然是媒体的调控基础。
典型的代表国家是英国。
三、公共广播电视与私营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这种体制允许公共广播电视和私营广播电视在同一市场竞争。
私有广播电视公司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自主进行经济活动,这种方式使公共广播电视和私营广播电视之间存在较强的竞争压力。
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这种体制,如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
四、完全市场化的广播电视体制在完全市场化的广播电视体制中,私人媒体是市场竞争的唯一主体。
媒体不再由政府出资,而是完全由市场投资。
这种体制下,媒体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由于竞争的压力,公益性信息和文化主题的传播受到了影响。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国家。
综上所述,当代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存在不同类型,包括集中式国家媒体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委员会制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公共广播电视与私营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和完全市场化的广播电视体制。
这些类型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和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应用形态。
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比较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在以上五种体制中,国有国营、国有公营和社会公营的广播机构,通常被称为公共广播;私有私营、公私合营两种机构通常被称为商业广播。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五种经营管理体制中,国有公营体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该体制是欧洲各国多年来在广播电视经营管理方面奉行的标准模式,从而与美国广播电视业奉行的私有私营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二者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两大模式。
而我们这里研究的英国广播业正是国有公营体制的典范,因此,英国广播研究在世界广播事业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
英国选择了公共服务广播, 而美国却确立了完全不同的商业广播。
英国虽然在50年代引入了商业电视( 70年代引入商业广播)与公共台竞争, 但仍然以公共体制为主导。
英国公共广播强调“服务”观念。
对于两国广播制度的起源, 学者们进行了分别的论述。
斯坎内尔从文化角度分析了19世纪中后期在中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服务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兴起的公共广播事业, 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对广播制度形成的作用。
克里塞尔则认为频率资源的有限性对英国广播制度的制约, 强调的是技术的决定作用, 同时他也承认广播事业兴起之前的公共事业组织模式对广播事业的资鉴作用。
麦克切斯尼从社会阶层对广播利益的不同期许及其矛盾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商业广播制度形成的决定因素。
当本文作者对两个国家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原因做对比探讨时, 发现上述分析尚不足以解释它们之间差异的根源。
作者认为, 把它们放在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加以观照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一语境下, 商业力量和经济逻辑在形成美国广播制度中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这正是美国不同于英国的地方。
在20年代的英国, 准商业化的英国广播公司还没有形成今天意义上的广告经营形式, 广播只是用来促销收音机的手段, 走不走靠广告作为经济来源的纯商业化路线, 对组成广播公司的电器制造商销售收音机获取利益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温总理在今年《求是》第14期上,发表重要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给IT信产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为什么在《求是》上发表?“求”追求、探究;“是”,真也。
《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
但是许多人士乃至业内公众、业内专家,都说总理说的是真话,但也是被大家说了无数次的话,至今也没搞清楚广电发展的最大障碍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表面上说的是体制,实质是技术不能适应体制,只有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才是真“求是”。
一、体制是个不变量业内外人士、公众、专家、学者、教授、领导,都众口一词直指,广电的“体制问题”是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
我们反问一句凡持此类观点的人,你们认为要什么样的体制才不至于成为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大都是目瞪口呆,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
国家的体制是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规划和制定的,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是不可变更的,决不可能朝令夕改。
1、什么是体制?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
广电系的体制说的直白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也就是行业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而电信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工信部为核心集中、垂直的管理体制。
电信的属性:电信是纯企业,是大型国企,是以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唯一性。
所以是一张全囯性的大网,与当地政府毫无关系的严格的分级管理。
各省仅保留纯行政的电管局部门。
广电的属性:广电是党和国家的喉舌,隶属中宣部主管。
所以,一是具有国家垄断性;二是国家负于的宣传职能具有的公益性;三是具有服务获取合理盈利的经营性;这三种属性就决定了广电的地位。
各地都有广电局是政府执能部门,国家广电总局也是双重管理2、不可变的是体制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信息安全的政治需要是决不会改变,这是国家上层建筑问题,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
国家需要一个宣传喉舌的舞台,而无论文化产业的舞台、其他产业的舞台或者电信产业的舞台怎么动摇、改革、改变,这个最高意识安全领域的舞台绝不会动摇。
1.电视体制是电视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包括制度和体系两个部分,既包括理念和法规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
电视体制的属性主要取决于国家对电视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规定,特别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包括电视传媒机构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线、方针、政策。
2.三大体制⏹商业电视体制(以美国为例)⏹公共电视体制(以英国为例)⏹国家电视体制(以中国为例)3.美国商业电视体制三大网之间的关系:三大电视网鼎立局面形成NBC:全国广播公司以商业赞助和插播收费广告作为基本收入来源垄断性大企业为后台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27年)为与大公司大财阀垄断的NBC抗衡而建ABC:美国广播公司1943年出于反垄断的考虑,NBC蓝网改为美国广播公司4.网台之间的关系:•商业电视网+地方电视台(直属台O&O 25%和加盟台affiliate 75%)•电视网向电视台提供节目,并不直接面对观众。
加盟台是独立法人,独立经营,通常都分别隶属于自己的母公司,与电视网只是合同关系。
加盟台在规定时段(开机率高的时段)播出电视网节目,由此赚取“电视网补贴”;电视网则赚取广告。
•相互依存:电视网借助加盟台完成全国性网络覆盖,从而有了可靠的广告收入;加盟台依附电视网保证基本节目质量和威信,并获得经济上的实利。
合理配置电视资源(台虽多,节目却有限;既有高收视,以保障高价的广告受益,又有足够的资金,确保节目质量),适合高成本的现代电视传播。
5.市场区:与美国的州、县、市这类行政或社会的区划没有必然联系,是指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能够被一座大功率无线电视台覆盖(半径在60英里以内)的居民区。
其中既包括纽约、洛杉矶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和旧金山湾区这样的城市群,也包括阿拉斯加白令海峡沿岸地旷人稀的居民点组合,但不包括少数特别孤立的小居民点,因为后者观众人口太少,无法形成有利可图的电视市场。
6.节目辛迪加:是一个节目分销系统,节目分销商把同一个新节目或旧节目的播出权分别卖给不同的电视台以及某些全国有线电视网。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主要类型:1国有社会公营型:是以资产国家所有和经营活动中公司在社会参与下自主进行为基本特点.由于法律的明确规定或强大的文化传统,政府和国会都不能主导国有公营型广播电视公司最高管理机构的人选.(英国BBC)2社会联合公营体制:是以众方政治力量共同认可公共广播电视组织结构、领导人选和大政方针为核心特征的.1)公有制形态多样,主要有国家所有、地方所有、公众团体所有和社区所有等;2)经费来源更加多元,除了视听费、国家财政补贴和广告收入之外,还有公司、社团、个人捐资等;3)众方政治力量的共同认可发挥着主导性的政治调控作用,这可以说是此类广播电视体制的突出特点.(地方联合型(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社区/文化联合型(比利时公共广播电视)、党派联合型(荷兰公共广播电视)、公众团体联合型(美国公共广播电视))3国有国会主导型:与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的相同点:1) 国家所有;2) 以法确定公共广播电视的独立法人地位,以免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成为政府或国会及其它社会势力的附庸,从而保证其服务公众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性、多元性,维护其监督社会、动员舆论和传播信息的独立性.不同点:在国有国会主导型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国会是决定全国性公共广播电视的中心力量,在机构组建,尤其是公共传媒领导人选安排,或在日常行业行政监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而在以BBC为代表的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内,一般情况下,国会重在立法,而在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实际组建活动及其人事构成方面主要行使监督和同意权,另外国会也不直接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行业行政管理,而是让独立的国家广播电视行政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宏观调控.(1975年后的意大利和1980年后的西班牙公共广播电视体制)4国有政府主导型:是以中央政府作为最终向国会负责的主要角色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领导为基本特征.在此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虽然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原则上依法具有独立公益法人地位,但是中央政府首脑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也习惯于对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一方面在宏观上进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在微观上以行政手段主导其经营方式、财政收支、人员调动,甚至节目安排及其内容.而在其它当代西方广播电视体制中,不管是国有社会公营型,还是社会联合公营型和国会主导之下的国有公营型,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都是此领域的中心主体,政府一般不能左右其依法开展自主经营活动;另外,由于国会、法院以及其它社会政治势力广泛而又深入参与公共广播电视宏观层面的建构和运作(诸如高层领导任免、财政预算、各类节目传送比例等),形成政治调控关系的多元均衡态势,因此政府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而只能作为众多影响公共广播电视的重要一方,主要是发挥些宏观行政调控功能,并且还深受其它政治势力的制约.(80年代中以前的法国和葡萄牙以及澳大利亚,北欧的挪威和瑞士)【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精品文档交流。
世界上主要使用的电视广播制式有PAL、NTSC、SECAM三种,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PAL 制式,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与美国等欧美国家使用NTSC制式,俄罗斯则使用SECAM 制式。
中国内市场上买到的正式进口的DV产品都是PAL制式。
简介电视信号的标准也称为电视的制式。
目前各国的电视制式不尽相同,制式的区分主要在于其帧频(场频)的不同、分解率的不同、信号带宽以及载频的不同、色彩空间的转换关系不同等等。
电视制式就是用来实现电视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或其它信号传输的方法,和电视图像的显示格式,以及这种方法和电视图像显示格式所采用的技术标准。
严格来说,电视制式有很多种,对于模拟电视,有黑白电视制式,彩色电视制式,以及伴音制式等;对于数字电视,有图像信号、音频信号压缩编码格式(信源编码),和TS流(Transport Stream)编码格式(信道编码),还有数字信号调制格式,以及图像显示格式等制式。
由于我国数字电视制式标准还没有公布,所以这里我们暂时对数字电视制式先不讨论。
电视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实现电视的一种特定方式,称为电视的一种制式。
在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发展过程中,分别出现过许多种不同的制式。
彩色电视制式黑白电视制式黑白电视制式的主要内容为:图像和伴音的调制方式、图像信号的极性、图像和伴音的载频差、频带宽度、频道间隔、扫描行数等等。
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黑白电视制式有:A、B、C、D、E、F、G、H、I、K、K1、L、M、N等,共计13种(其中A、C、E已不采用),我国为其中的D、K制。
黑白电视制式通常是按其扫描参数、视频信号带宽以及射频特性的不同而分类的。
目前世界上的黑白电视制式大致分为13种,我国黑白电视属于D/K制。
黑白电视制式使用时间最长,现在的彩色电视制式也是在黑白电视制式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向下兼容,因此黑白电视制式到现在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的图1是全世界各国模拟电视制式的特性表(黑白电视与彩色电视兼用)。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将目前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分为三大类。
体制类型代表国家或媒体体制主要特点主要优势主要劣势国有体制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国营台(1)媒体资产为国家所有;(2)政府将其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直接领导和管理;(3)媒体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活动受政府监督;(4)媒体运作经费大多由国家拨款。
(1)便于国家实施统一管理,有计划地安排人力物力财力;(2)合理安排各台设置,协调互补;(3)使广播业务更符合国家需要,从而使社会效益得到保证。
(1)广播事业受政治干预多,业务侧重于对政府、领导负责,忽视对受众多样化需求的满足;(2)行政化管理,高度集中,缺少激励机制,缺乏活力.公共体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台,如西欧的BBC、日本的NHK。
(1)媒体资产为国家所有;(2)电台保持相对独立性,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运作;(3)媒体领导者是该媒体的董事会,其成员由政府提名、国家元首批准;(4)媒体受到政府规范和监督,具体业务由电台自主决定;(5)媒体运作经费来自受众缴纳的视听费和国家拨款,辅之以广告收入。
(1)便于国家宏观调控,使广播业务符合国家整体需要;(2)媒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避免了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运作有活力;(3)董事会成员来自社会各界,有利于实现媒体的社会化管理;(4)收入来源以视听费为主,一方面使媒体经营运作有财政上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媒体始终受到受众监督,为受众服务意识强。
(1)由于国家介入媒体组织管理,媒体运作仍会或多或少有“行政化"倾向;(2)由于受到政府保护,财政来源有保障,因此媒体容易在社会上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不利于自身的改进,经营活力也会减小。
私营体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私立台,如美国三大广播公司ABC、(1)媒体资本为私人所有;(2)媒体在法律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行决定业务方针;(3)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进行宏观调控,不加行政和经济干涉;(4)媒体通常以营利为(1)媒体不受政府干预,可以千方百计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要;(2)媒体在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善于在激烈竞争中改善经营管理、更新技术。
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一、体制类型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将目前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分为五大类。
(一)国有国营体制。
国有国营型盛行于社会主义世界。
在奉行这种体制的国家,电视台、电波频道被视为国家财产,广电从业人员是国家干部,广电台是执政党、政府重要的宣传机构,并被置于执政党的严格管理之下。
广电传播与政府、执政党的高度一致。
前苏联是国营体制传播制度的代表,这一传播制度主要有如下特点: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在国营体制下,媒介的资金来源多是政府,政党的拨款或资助,一般不做广告或少有广告,不受控于商业利益媒介,自觉地站在政府或政党立场上。
其核心使命就是使政府或政党的政策、政令能够上情下达。
媒介在受众心中有很大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来自其身后的政党权威。
国有国营型体制下的媒体制作的节目品位高,严肃,少或无刺激性内容;广电传播配合政治动动、经济建设的展开,使媒介的社会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民主讨论的政治气氛;党委、政府对广电传播的管理过于严格,使广电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作用;过分重视政治宣传与政治功能,忽略其他功能;内容过分严肃,削弱了广电的社会作用。
总结如下:1、代表国家或媒体: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少数发达国家的国营台。
2、体制主要特点:(1)媒体资产为国家所有;(2)政府将其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直接领导和管理;(3)媒体领导成员由政府任命,业务活动受政府监督;(4)媒体运作经费大多由国家拨款。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体制和功能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传媒形式,它能够通过高效的传播方式将信息、新闻、娱乐等内容广泛传达给大众。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广播电视的体制和功能也各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它们通过独特的运作模式和各自的目标来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广播电视的体制多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业通常由私人企业或公共机构经营管理。
私人企业主要追求商业利益,通过广告、赞助和订阅费等方式维持运营;而公共机构通常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由政府或其他非盈利组织经营,主要通过政府拨款或公众捐款等方式获得资金。
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共机构,都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内容合规合法。
在一些国家,广播电视业也被政府严格管理,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监督运营。
其次,广播电视的功能多元。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首先,广播电视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实时地传递各类新闻、事件、政策等重要信息,让人们了解国内外的动态,促进社会的信息流通和知识的普及。
其次,广播电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播放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广播电视能够传播各类文化内容,推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广播电视也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
通过播放各类评论性节目、访谈节目等形式,广播电视能够引导公众舆论,影响社会思潮,形成共识,并且提供平台给公众表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
此外,广播电视还能提供娱乐休闲的功能,播放各类音乐、综艺节目、运动赛事等,使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另外,广播电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广播电视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威性地位。
通过专业化的团队和设备,广播电视能够提供高质量、权威性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服务,使公众对其内容和观点产生信任,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在一些国家,政府也加强对广播电视的管理和监管,以保证广播电视业健康发展,传递正确的信息和价值观。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运营体制名词解释一、概念解析1.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是指通过电波传播声音和图像信息的传媒形式,广播电视行业包括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等。
2. 运营体制:运营体制是指一个行业内运营管理和组织运作结构的体制。
3.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运营体制:指广播电视行业内常见的三种主要运营管理体制,包括公共广播电视、商业广播电视和公共与商业混合广播电视。
二、公共广播电视1. 公共广播电视的特点:公共广播电视依托政府或政府支持的机构进行运营管理,它通常被赋予推广公共价值观、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保护文化遗产等使命。
公共广播电视瓶道大多数为非盈利性质,由政府拨款或征收电视费来维持运营。
2. 公共广播电视的代表性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公共广播电视的代表性机构包括英国的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澳大利亚的ABC(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等。
这些机构在各自国家的广播电视行业中拥有重要地位,其节目内容涵盖新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商业广播电视1. 商业广播电视的特点:商业广播电视的运营模式主要依靠市场化运作,其节目内容主要以吸引广告商和观众为目的,以盈利为导向。
商业广播电视台通常通过广告投放、赞助、收费服务等方式获取收入,其节目内容更加趋向于娱乐和流行文化,以吸引大众观众。
2. 商业广播电视的代表性机构:全球范围内,商业广播电视的代表性机构有美国的CBS(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我国的湖南卫视等。
这些机构通过市场竞争,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吸引广告商和观众,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四、公共与商业混合广播电视1. 公共与商业混合广播电视的特点:公共与商业混合广播电视是指同时具有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特点的运营体制。
这种运营体制下的广播电视节目既要满足公共价值观的传播,又要具备商业效益的考量,节目内容通常呈现公共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一章1、广播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
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电视纪实创作、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第二章1、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3、1906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
宣告了广播的诞生.4、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
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1)、开办广播:1920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如:1919年英国、1920年美国、1923年德国、中国,1925年日本)初期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广播时间短,主要是对国内广播。
2)、对外广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开始利用对国外广播。
3)、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苏、美、英、等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电波战"(广播战)。
温总理在今年《求是》第14期上,发表重要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给IT信产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为什么在《求是》上发表?“求”追求、探究;“是”,真也。
《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
但是许多人士乃至业内公众、业内专家,都说总理说的是真话,但也是被大家说了无数次的话,至今也没搞清楚广电发展的最大障碍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表面上说的是体制,实质是技术不能适应体制,只有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才是真“求是”。
一、体制是个不变量业内外人士、公众、专家、学者、教授、领导,都众口一词直指,广电的“体制问题”是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
我们反问一句凡持此类观点的人,你们认为要什么样的体制才不至于成为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大都是目瞪口呆,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
国家的体制是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规划和制定的,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是不可变更的,决不可能朝令夕改。
1、什么是体制?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
广电系的体制说的直白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也就是行业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而电信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工信部为核心集中、垂直的管理体制。
电信的属性:电信是纯企业,是大型国企,是以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唯一性。
所以是一张全囯性的大网,与当地政府毫无关系的严格的分级管理。
各省仅保留纯行政的电管局部门。
广电的属性:广电是党和国家的喉舌,隶属中宣部主管。
所以,一是具有国家垄断性;二是国家负于的宣传职能具有的公益性;三是具有服务获取合理盈利的经营性;这三种属性就决定了广电的地位。
各地都有广电局是政府执能部门,国家广电总局也是双重管理2、不可变的是体制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信息安全的政治需要是决不会改变,这是国家上层建筑问题,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
国家需要一个宣传喉舌的舞台,而无论文化产业的舞台、其他产业的舞台或者电信产业的舞台怎么动摇、改革、改变,这个最高意识安全领域的舞台绝不会动摇。
不要说下一届,就是再下一届也不会去动摇广电系的这一根本属性。
(1)四级办广电众所周知,我国有线电视是自发于闭路电规,而后广电行业实行“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政策,即将有线电视网大致划分省、地、市、县级传输网,号召执行一地一网、一城一网的网络建设,这样的体制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在数字电视整转以及三网融合的今天也是正确的,从上到下不应去否认、抵毁、怪罪“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政策、功绩,怪罪它的“散、乱、差”(这是強加之罪)。
广电就是一级一级的属地管理,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必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当地新闻谁又能剥夺。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障党和政府对广电系统的宏观调控扎实有效,籍以保证舆论导向正确;如何保障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如何增强经济实力,构建强势的主流媒体;这三个问题是未来广播电视生存、竞争与发展的三个支撑点。
这种体制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政令畅通,结合当地实际,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财、物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促进和繁荣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样的体制,谁能打破和改变。
这是党和国家的各级地方基础。
(2)监管体制很多人想让国家建立一个高于广电和电信管理部门之上的协调、监管机构。
这可行吗?绝对不行,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有中国的国情。
在舆论导向上在网络的安全上严保党和国家绝对正确性和安全性,这样的重任只有广电莫属,又起能傍落他人。
试问高于广电和电信管理部门之上的又是什么部门?是中宣部还是国务院,这可能吗?决无可能。
广电和电信管理部门自我拨高出一个部门,这不符合简政原则;况且这个部门行使的是什么性质的权利,归属监管,监管政治、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安全或者市场;最后这个部门是中宣部管,国家管,协会管,民间管,集体管还是向武汉一样轮流坐庄管理,还有什么横向监管、中立监管。
诸如美国的FCC、英国的OFCOM、法国的CSA和ARCEP,借鉴它们都会是水土不服,国情不容。
这个最高意识安全领域的舞台绝不会让第三方来管辖。
这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石。
(3)台网体制国函〔1998〕33号文规定:“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管理,应严格实行政企分开,成立企业化的广播电视传输公司”。
这就是所谓的体制改革:政企分离、事企分离的“台网分离”。
2010年3月22日,张海涛副局长在CCBN主题报告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和网两个积极性,台网联动,共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我们放眼全球,世界著名的电视网(不论是有线电视网、无线移动电视网还是卫星电视网)都是在通过收购、合并将内容制作与传输渠道联合起来以增加各自的竞争实力,而中国的广电系却在努力的“台网分离”,“台网联动”。
台网体制可有三种组合体制共选择,总的来说三种体制的实施对数字电视整转和三网融合的推进有影响但不大。
不过“台网分离”,“台网联动”则是要把内容和网络被分别孤立,这样的体制实为不利,从十多年的实践和现今三网融合来看,应该重新思考是分离、是联动、还是联(融)合。
像罗小布所直言:“笔和手要在一起不能分,台网要融合,而不是分离,否则就动摇了整个笔杆子”。
不然就会向电信一样撤销各级的广电局,谁会赞同这样的体制,让广电系的三性变一性。
所以体制是一个不变量,这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属性。
二、利益也是个不变量1、行业内部间利益行业内部间有利益纠葛吗?有!因为是四级办广播电视,现而今的四级非以前的四级,现为中央(总局)、省、市(地)、县四级,是双重管理,在业务上是重直纵向管理,一级管一级,上级管下级;在市场运营上是横向管理,受地方行政辖区管理,各级是独立核算,地方财税,为各地方辖区服务,各级广电行政领导任免由各级政府人大任免,地方说了算。
由此不难看出利益是横向的,业务是纵问向的,可以共享(都是有偿服务)。
广电系自身的传输媒介又多达四种,卫星电视、CMMB、无线(移动)电视、有线电视,这四种传媒利益平衡无不触动广电系内部的敏感神经,一定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缓有急。
笔者认为广电系在四种媒介中重点是有线,以有线为主,其它都是辅助,填空补缺,调料和葱花。
这些利益都是相对固定的,是不能隨意打破的。
现今整合就用行政(体制)手段去打破相对固定的利益,怎能无障碍。
假设体制是可变的,现行的技术是永恒不变的,那会是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广电在艰难地爬行。
整合,说到底是你动了别人的奶酪,小举一例,下面要一颗螺丝钉,一米线都要省公司层层批,下面还有积极性吗?人、财、物全部统到省公司,这样垄断的腐败最容易滋生,也是可怕的。
现行技术上的小孤岛又怎么联网,所以行业内部间利益也是个相对的不变量,不能隨意去侵占。
2,部门间有什么利益三网融合在中国已经提了10多年,但因为涉及广电和电信两个部门、两个行业的利益之争,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三网融合造就的新业态、新产业的巨大“蛋糕”,电信系和广电系都想独食,各自站在行业利益以及部门利益之上去争抢“蛋糕”。
电信系和广电系同属IT信产业,是IT信产业的两个分支,各自侧重不同,所以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
其中工信部占尽了宽带技术出口、网关、资费结算和资金优势,但广电总局对于节目源的控制,让在先进的技术和在强大的资金都无计可施。
因此,广电总局抓起手中的“宝剑”斩杀竞争对手的产业优势,好让自己的产业能站住脚。
工信部也要求参与到监管之中,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产业保驾护航,谋求长远的福祉。
而广电总局坚决不放权,总想以自身的某一种职能作为挡箭牌来阻滞改革,拒绝市场竞争,同时又需要工信部的渠道来推广自己的市场,表现为颁布许可证、牌照、入网证等。
而这些资源正是三网融合需要的资源,部门之间的限制会阻碍三网融合的推进,因此很有必要消除行业及部门之间的壁垒。
发改委史炜指出,“如果站在广电的角度,三网融合肯定是新媒体;如果站在电信的角度,三网融合肯定是增值业务”。
显然三网融合的“死结”不在于双方的体制,这与体制毫无关系,是和各自利益密不可分。
在三网融合中实际上这两个部门的利益也是相对固定的,是不会因体制而发生变化的,在三网融合中电信系和广电系在技术上互有优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只有各自发挥所长,相互谦恭合作,重新定位,共同去服务于老百姓,才会有两个部门各自的最大利益。
但广电在现行技术上不能给力不能给以双方利益均衡的保障,弥补不了广电自身的短处,自然不会有共同大方向,只能照旧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三网融合依然充满内耗,利益之争难免。
所以,部门之间的利益是个相对的不变量。
三、为什么会怪罪体制其实大家都知道体制是个不变量,要想变动体制谈何容易,但是可以用它来说事,让它阻挡一阵子,所以广电选中体制,怪罪体制,有其六大原由。
1、广电系老以喉舌垄断自居,但广电自身现行技术的无能,处处事事处于风口浪尖,数字电视三网融合历经“九年抗战”,进展沉缓。
给党给政府给全国人民总得有个说词吧,于是乎“体制”就成了挡箭牌,“体制”成了广电的一大障碍。
2、广电系的技术有它的先天不足,广电是一个点对面的单向树型宽带同轴线传输网。
但是广电系死抱着现行技术不放,总是标榜技术不是问题,现行技术很好。
于是乎“体制”就成了阻挡现行技术的绊脚石,现行技术就起到了借壳(体制)上市,来愚弄欺骗大众的宣传品。
就连工信部部长苗圩都在表示“三网融合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体制性的障碍。
”3、在看整合,为了整合。
首先是贬低自己,诸如广电是诸侯割据,一盘散沙,土豆一框,有系无統,什么散、乱、差等等,使舆论哗然,继而宣扬整合,全国要形成一張大网。
要成为全国性的第四张大网,不是采用技术(现行技术无能)手段操作整合,而是用大跃进的操作手法,采取行政的整合方针和政策推进整合,那绝对是大欺小,蛇吞象。
因为它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多方受阻后,只能抛出“体制”在阻碍整合的惯用杀手锏。
4、三网融合也已进行了十多年,实际已近“夭折”。
其因在温总理的文中已指出“体制问题是影响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此说是广电系长期忽悠的结果,好像总理在帮广电解围。
总理或许不知有无创新与时俱进的新技术,但也不赞成体制真是一大障碍的这一看法。
所以总理“认为融合的方向与技术路线还不太明确、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明明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应该扯不上体制的关系。
5、其实广电心知肚明不是什么体制问题,体制是不变量,而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才是变量,然而死抱现行技术既得利益不放,不是他们没有看到,而是旧的利益或既得利益的不舍中竭尽全力地以各种理由去拒绝牺牲和放弃落后的东西,竭尽全力地以各种方式贬低、底毁和刁难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