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心电图
- 格式:doc
- 大小:342.50 KB
- 文档页数:2
蛙心起搏实验的原理蛙心起搏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理学实验,用于研究心脏起搏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该实验通过刺激、记录和分析蛙心的心率和心律来研究心脏的起搏机制。
蛙心是一种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心脏,它中心有一个可以发放电冲动的区域,称为起搏点。
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起搏点会自发地发放电冲动,然后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传导到心房和心室,驱动心脏收缩和舒张,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蛙心起搏实验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动物准备:首先需要捕捉或购买健康的青蛙,将其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水中以保持其生理状态。
然后将蛙固定在实验台上,稳固地固定其四肢,以确保在实验过程中蛙不会移动。
2. 蛙心取材:使用无菌操作技术从蛙胸腔中取出心脏。
需要使用消毒的手术工具,确保取样过程的无菌。
3. 蛙心外温养:将取出的蛙心迅速转移到生理盐水或专用的缓冲液中,以维持其正常的动力学性质。
这个过程常称为蛙心外温养,目的是迅速使心脏适应新环境,以保持其正常的振荡和收缩功能。
4. 心率记录:将外温养好的蛙心放置在实验装置的电极上,电极通常是由针状电极组成的。
通过这些电极,可以将蛙心发出的电冲动传导到放大器中进行记录。
实验中常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的心电图。
5. 起搏点刺激:在记录心率的同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的方式操纵心脏的起搏点。
刺激通常通过电极或化学物质进行。
刺激可以模拟正常的起搏点活动,也可以模拟异常的活动,以研究心脏的激动性和传导性。
6. 数据分析和结果记录:通过记录心脏的电信号和刺激事件,可以分析心率、心律和心脏传导时间等参数。
这些参数反映了心脏起搏和传导机制的功能状态。
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对心脏起搏功能和其调节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蛙心起搏实验的原理是基于蛙心起搏机制的生理特点,通过刺激和记录蛙心的电信号,研究心脏起搏和传导机制的功能状态。
这个实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中,为我们深入了解心脏的功能和调节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离体蛙心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离体蛙心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离体蛙心的生理活动及其对不同药物的反应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准备好一只活体蛙,并进行麻醉和解剖操作,将蛙心取出,准备2%的盐水溶液。
2. 实验准备:将蛙心放入实验器皿中,添加适量的2%盐水溶
液使其完全浸没。
3. 实验组织:将心脏连接到心电图机上,记录基础心律和心率。
4. 操作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加入不同药物,如血管收缩药、血管扩张药、心脏兴奋剂等,并记录其对心脏的影响。
5. 实验记录:观察心室收缩、舒张、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并用心电图记录。
6.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血管收缩药:观察到心脏收缩幅度增加,心率增加。
2. 血管扩张药:观察到心脏收缩幅度减小,心率减慢。
3. 心脏兴奋剂:观察到心脏收缩幅度增加,心率增加。
实验结论:
1. 血管收缩药对离体蛙心具有收缩作用,可以增加心脏收缩幅度和心率。
2. 血管扩张药对离体蛙心具有舒张作用,可以减少心脏收缩幅度和心率。
3. 心脏兴奋剂对离体蛙心具有增强心脏收缩的作用,可以增加
心脏收缩幅度和心率。
实验总结:
通过对离体蛙心进行实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药物对心脏生理活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血管收缩药、血管扩张药和心脏兴奋剂对离体蛙心具有明显的影响,可以改变心脏的收缩幅度和心率。
这些观察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心脏生理与药物作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蛙心起搏点、收缩与电兴奋的关系及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的观测12级生物科学一班徐铭京 201200060051.实验目的1.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1.2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时相关系。
1.3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了解心肌收缩的生理特性。
2.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通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通过心电图表现出来。
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
心肌的机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
在心室收缩期给以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
在心室舒张期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期前(期外)反应。
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期前)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会收缩。
因此,在期外(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即代偿间歇。
3.实验对象与实验材料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蛙心夹,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滑轮,两个针形插入电极,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秒表,滴管,培养皿,纱布,棉线,橡皮泥,任氏液。
4.实验方法与步骤4.1蛙类心脏的起搏点观察4.1.1暴露动物心脏,观察其心脏的结构取一只蛙,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蛙板内。
一手持手术镊提起胸骨后方的皮肤,另一手持金冠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开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
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蛙类离体心脏灌流及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一、实验目的: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2、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时相关系;3、学习离体蛙心灌流法;4、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5、观察Na+、K+、Ca2+离子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6、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二、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
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能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能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能过心电图表现了来。
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梦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对应关系。
心肌的机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
在心室收缩期给以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中后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期前收缩。
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静脉窦传来下一个兴奋才会收缩。
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即代偿间歇。
三、实验材料:蛙、蛙心套管、套管夹、支架、蛙心夹、双凹夹、蛙板、滑轮、常用手术器械、秒表、滴管、棉线、任氏液、肝素、5%Nacl溶液、2�cl2溶液、1%Kcl溶液、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两个针形插入电极四、实验步骤:1、蛙心搏的观察与描记:1)暴露动物心脏:取一只蛙,双毁髓后背位臵于拉盘内,剪开胸腔,创口呈倒三角形;一手持眼科镊,提起心包膜,另一手用眼科剪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2)观察心脏结构:先从腹面观察心室、心房、动脉圆锥、左右主动脉、房室沟;再从背面观察静脉窦、窦房沟、前后腔静脉。
实验九蛙心搏、期外收缩和蛙类离心脏灌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蛙心的解剖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观察蛙心的搏动过程。
2. 了解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舒张过程,以及期外收缩的产生机制。
3. 熟悉蛙类离心脏的实验操作,并观察各种药物对心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蛙类的心脏是由一颗位于胸腔前部的三室心组成。
其中,右心房和左心房各有一条静脉,分别将经肺静脉和腺肾静脉传来的氧合和未氧合的血液输送至心脏内。
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收缩和舒张是由房室瓣的开合控制,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开合也由同样的机制控制。
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则由心室肌的兴奋-收缩-舒张过程控制。
心肌细胞内的兴奋-收缩-舒张过程是由钙离子的参与而实现的。
在兴奋过程中,钙离子通过钙通道进入心肌细胞内,激活钙离子释放通道。
随后,大量储存于肌浆网内的钙离子被释放,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完成收缩过程。
而舒张过程则是通过钙离子的泵出和重新储存,中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过程实现的。
3. 期外收缩的产生机制期外收缩是指心脏在一次收缩之后,未等到下一次正常的收缩期间,发生的非正常收缩。
其产生的机制有多种,例如亢进性心脏不全、电解质紊乱等。
常常以不适当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出现,是导致心脏病态的一种常见表现。
4. 蛙类离心脏的实验操作蛙类离心脏实验是一种通过将心脏从蛙身体内取出,放置于丁字管内进行灌流的实验方法。
可以通过此方法观察心脏的生理特性和药物对心脏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蛙心将待解剖的蛙取出,用无菌针和剪刀顺着蛙体的腹部进行切割,取出腹腔内的全部器官。
将心脏取出,用手术刀切开心房腔,观察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2. 观察期外收缩将蛙心摆放于活体镜下,使用生物放大镜观察其搏动过程。
在正常收缩的期间,使用心电图记录下搏动;而在期外收缩的出现时,同样使用心电图记录下其搏动过程。
将蛙取出,用针头在腹腔内进行穿刺,将心脏的左心室和肺动脉连接起来。
在心脏的左侧,放置一个温度计和液压传感器,调整其高度,使其处于代表静脉回流的位置。
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蛙心起搏点实验报告引言: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来调控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保证血液的循环。
蛙心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心脏的起搏点和心脏节律的调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蛙心的起搏点活动,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蛙心、显微镜、心电图记录仪等。
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置在显微镜下,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以便观察到心脏细胞的细微变化。
然后,将心电图记录仪连接到蛙心上,记录心脏的电信号。
最后,通过给蛙心施加一定的刺激,观察蛙心的起搏点活动。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蛙心起搏点活动表现为周期性的电信号波动。
起搏点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舒张期和收缩期。
在舒张期,起搏点的电信号较弱,心脏肌肉松弛,允许心腔充盈。
而在收缩期,起搏点的电信号增强,心脏肌肉收缩,将血液推向全身。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当蛙心受到外界刺激时,起搏点的活动会发生变化。
刺激的方式可以是机械性的,如轻轻触摸蛙心,或者是化学性的,如给蛙心注射一定浓度的药物。
这些刺激可以引起起搏点的频率增加或减少,从而改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节律。
这说明起搏点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蛙心起搏点的自律性。
即使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蛙心的起搏点仍然能够产生电信号并调控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这表明起搏点具有自主生成电信号的能力,而不依赖于外界刺激。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蛙心的起搏点活动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心脏起搏机制的基本原理。
实验结果表明,起搏点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此外,蛙心起搏点具有自主生成电信号的能力,不依赖于外界刺激。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起搏点活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起搏点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
实验七蛙期前收缩和心搏实验摘要:心肌的机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都是有效不应期。
在心室舒张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为期前收缩。
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使用在体蛙心进行刺激,于心室收缩期或舒张期的早、中、晚期分别给与刺激,观察不同时间段的刺激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暴露青蛙的心脏,观察可得其心脏由一个心室和两个心房组成。
结扎窦房沟,则心房、心室均停止搏动,结扎房室沟,则心室停止搏动,一定时间后又相继恢复搏动。
关键词: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心脏心电图收缩Abstract:One of the enginery characters is that it has a longer refractory period, which includes the whole systole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diastole. Given a stimulus, w hich is above the threshold, during the diastole of ventricle, the heart will generate a contraction called premature systole or extrasystole. This contraction is not one of the regular rhythm contractions. Af ter premature systole, a longer pause w ill occur, which is named compensatory pause. Using the heart of frog to conduct this experiment, we s timulated the ventricle during systole and diastole and studied the eff ect of stimuli in diff erent phases.Exposing frog’s heart, w e can see that the heart is made of one ventricle and two atria. Ligating the vein betw een sinus a nd atrium, both ventricle and atria s top pulsating. Ligating the atrioventricular bundle, only the ventricle stops e computer sys tem to note the pulsating curve and the electrocardiogram. Analyze the time correlation betw een the electrocardiogram and the contracting w ave.Key Words:Premature systole (Extrasystole) Compensatory pause Heart E lectrocardiogram Contraction一、实验目的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观察蛙类心脏的结构,观察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2.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收缩活动的描记;3.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了解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代偿间歇的发生机理。
心电图与蛙心插管成功的教学方法改革心电图是心肌细胞在心动周期中生物电变化的结果,在生理学循环章和诊断学基础中都是一个重要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电图基础理论显得抽象,异常心电图表现多样,学生听起来容易混淆、难于记忆。
“离体蛙心灌流”是生理学血液循环章教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内容。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酸、碱、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理化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同时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及生理意义产生深刻的认识。
然而,离体蛙心灌流实验由于实验对象体积小,刚来到学校的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常常使此实验成为一个较难驾驭的实验。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而能否顺利地进行蛙心插管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笔者改进了心电图教学方法,并在分析导致蛙心插管失败的常见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提高蛙心插管成功率。
1.心电图教学方法1.1 用六轴系统对病灶定位1.1.1肢导联六轴将I、Ⅱ、Ⅲ导联经过平行位移,与aVR、aVL、aVF经过一个原点,形成了肢导联六轴(图1),结合心脏的解剖学关系,它反映了心脏上下左右的关系。
1.1.3定位根据上述导联轴的定位关系,再结合一个心脏模型,能够很直接地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Ⅱ、Ⅲ;aVF;下壁:I、aVL;左高侧壁;V1~V3;前间壁;V3~V5:左室前壁;V5~V6外侧壁;V1~V6:广泛前壁等。
1.2 异常心电图,对比共性与个性异常心电图的判断标准,大部分学生反映难于理解和记忆。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诊断学基础》中对异常心电图的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①房、室肥大心电图;②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③心急梗死心电图。
在教学中应根据波的形态特点对比个性与共性,加深理解和记忆。
1.2.1房室肥大心电图①左房与右房肥大。
共性:P波异常。
个性:左房肥大表现为P波电压增高。
②左室与右室。
共性:电轴偏移,胸导联左室霍右室高电压。
个性:左室肥大为电轴左偏,左室高电压;右室肥大为电轴右偏,右室高电压。
实验六、蛙心心搏曲线及起搏点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蛙心心搏曲线及起搏点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2.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两栖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atrium)、一心室(ventricular),与哺乳动物的两心房和两心室结构不一样。
静脉窦(vein antrum)的节律(rhythm)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所以两栖类心脏的起搏点(pacemaker)是静脉窦,这也与哺乳类的心脏起搏点为窦房结(sinoatrial node)不一样。
正常情况下,两栖动物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
与骨骼肌相似的是,心肌也有一个兴奋偶联的过程,但兴奋偶联的过程及机理与骨骼肌有明显的差异。
这使心肌兴奋和收缩呈现其固有的特性。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通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通过心电图表现出来。
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的时相关系,进而可以分析两者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心脏的活动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
哺乳动物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部位,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此时心脏的节律为窦性心律。
其他部位的自律性由于受窦房结冲动的控制,其自律性表现不出来,称为潜在起搏点。
但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或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异常增高,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将表现出来,代替窦房结成为心脏起搏点,此时心脏的节律称为异位节律。
两栖类动物如蛙,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