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其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40
没有影响;事件发生的频率要记录特定的失效原因和机理多长时间发生一次以及发生的几率。
如果为10,则表示几乎肯定要发生,工艺能力为0.33或者ppm大于10000。
5.2检测等级是评估所提出的工艺控制检测失效模式的几率,列为10表示不能检测,1表示已经通过目前工艺控制的缺陷检测。
5.3计算风险优先数RPN(riskprioritynumber)。
RPN是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检测等级三者乘积,用来衡量可能的工艺缺陷,以便采取可能的预防措施减少关键的工艺变化,使工艺更加可靠。
对于工艺的矫正首先应集中在那些最受关注和风险程度最高的环节。
RPN最坏的情况是1000,最好的情况是1,确定从何处着手的最好方式是利用RPN的pareto图,筛选那些累积等级远低于80%的项目。
推荐出负责的方案以及完成日期,这些推荐方案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一个或多个等级。
对一些严重问题要时常考虑拯救方案,如:一个产品的失效模式影响具有风险等级9或10;一个产品失效模式/原因事件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很高;一个产品具有很高的RPN值等等。
在所有的拯救措施确和实施后,允许有一个稳定时期,然后还应该对修订的事件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检测等级进行重新考虑和排序。
在设计和制造产品时,通常有三道控制缺陷的防线:避免或消除故障起因、预先确定或检测故障、减少故障的影响和后果。
FMEA正是帮助我们从第一道防线就将缺陷消灭在摇篮之中的有效工具。
FMEA是一种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方法。
它实际上是FMA(故障模式分析)和FEA(故障影响分析)的组合。
它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以便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消除这些风险或将这些风险减小到可接受的水平。
及时性是成功实施FMEA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事前的行为',而不是"事后的行为'。
为达到最佳效益,FMEA必须在故障模式被纳入产品之前进行。
FMEA实际是一组系列化的活动,其过程包括:找出产品/过程中潜在的故障模式;根据相应的评价体系对找出的潜在故障模式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列出故障起因/机理,寻找预防或改进措施。
新版fmea案例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厂中,由于近期发生了多起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公司遭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受损,高层管理层意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产品的质量。
因此,他们决定引入新版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来提前预防可能的失效模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损失。
以下是一种新版FMEA方法的案例:首先,公司成立了一个由不同岗位的员工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负责进行新版FMEA分析。
该团队包括设计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品质控制人员以及售后服务人员。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失效模式和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团队首先收集了各个部门的历史数据,包括产品质量记录、客户投诉和售后服务的问题反馈。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他们确定了几个重要的失效模式,包括产品组装不良、材料使用不当和设备故障等。
接下来,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
他们根据每个失效模式的可能性、严重性和检测能力来对它们进行评估。
例如,对于产品组装不良这个失效模式,他们评估了造成客户事故的可能性、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生产线检测装置的能力。
在评估每个失效模式之后,团队开始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他们首先关注一些高风险的失效模式,采取主动的控制措施来减轻损失。
例如,对于产品组装不良的失效模式,他们决定增加更为严格的产品组装过程控制和检测步骤,以确保每个产品组装质量的稳定性。
同时,团队还制定了一系列培训计划,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意识。
他们认识到单纯的控制措施是不够的,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规范同样重要。
因此,他们组织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包括质量控制、产品组装和设备维护等内容,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最后,团队设立了一个监控机制,定期对已经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
他们收集相关的数据,并根据事故和客户投诉的情况调整控制措施。
这种迭代的过程使得FMEA分析更加灵活和有效。
通过引入新版FMEA方法,该厂成功地改进了产品质量并减少了损失。
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分析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摘要汽车零件失效分析,是研究汽车零件丧失其规定功能的原因、特征和规律;研究其失效分析技术和预防技术,其目的在与分析零部件失效的原因,找出导致失效的责任,并提出改进和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汽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目录第一章汽车零部件失效的概念及分类 (1)一、失效的概念 (1)二、失效的基本分类型 (1)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 (2)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磨损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 (3)一、磨料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3)二、粘着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4)三、表面疲劳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5)四、腐蚀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5)五、微动磨损及其失效机理 (6)第三章汽车零部件疲劳断裂失效及其机理 (8)第四章汽车零部件腐蚀失效及其机理 (9)第五章汽车零部件变形失效机理 (10)参考文献 (11)第一章汽车零部件失效的概念及分类一、失效的概念汽车零部件失去原设计所规定的功能称为失效。
失效不仅是指完全丧失原定功能,而且功能降低和严重损伤或隐患、继续使用会失去可靠性及安全性的零部件。
机械设备发生失效事故,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汽车维修工程中开展失效分析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维修质量,而且可为汽车制造部门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汽车设计和制造工艺。
二、失效的基本分类型按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对是小进行分类是研究失效的重要内容之一。
失效模式是失效件的宏观特征,而失效机理则是导致零部件失效的物理、化学或机械的变化原因,并依零件的种类、使用环境而异。
汽车零部件按失效模式分类可分为磨损、疲劳断裂、变形、腐蚀及老化等五类。
汽车零件失效分类一个零件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失效模式或失效机理。
研究失效原因,找出主要失效模式,提出改进和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三、零件失效的基本原因引起零件是小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为工作条件(包括零件的受力状况和工作环境)、设计制造(设计不合理、选材不当、制造工艺不当等)以及使用与维修等三个方面。
汽车维修工程习题第二章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模式及分析一、名词解释1.汽车零件失效:指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零部件逐渐丧失原有的性能或技术文件所要求的的性能,从而引起汽车技术状况变差,直至不能履行规定的功能。
2.混合摩擦:两摩擦表面间干摩擦、液体摩擦和边界摩擦混合存在的摩擦,称为混合摩擦。
3.磨料磨损:摩擦表面间存在的硬质颗粒引起的磨损,称为磨料磨损。
4.边界摩擦:两摩擦表面被一层极薄的边界膜隔开的摩擦,称为边界摩擦。
5.磨损:零件摩擦表面的金属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不断损失的现象,称为零件的磨损。
6.穴蚀:与液体相对运动的固体表面,因气泡破裂产生的局部高温及冲击高压所引起的疲劳剥落现象。
7.疲劳断裂:零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经过较长时间工作而发生的断裂现象。
8.失效度: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丧失规定功能(即发生故障)的概率。
9。
粘着磨损: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由于固相焊合接触表面的材料发生转移的现象。
二、填空题1、汽车早期失效期的基本特征是开始时失效率( )。
2、汽车失效类型有(磨损)、(疲劳断裂)、腐蚀、变形、老化。
3、微动磨损一般发生在交变载荷或振动作用的()配合表面部位。
4、腐蚀按机理不同,可分为()腐蚀、()腐蚀。
5、润滑油中加入适量的活性添加剂,可以()磨合过程,提高磨合质量。
6、引起零件失效的原因分为工作条件、设计制造以及()。
7、粘接剂的种类有环氧树脂胶、酚醛树脂胶和( )。
8、汽车零部件腐蚀失效分为化学腐蚀失效和( )失效。
9、影响汽车零件磨损的因素有()、()、()。
三、判断题1、低温条件下随着温度下降,汽油粘度、相对密度增加,发动机启动困难()四、简答题1、什么是干摩擦?其磨损特征是什么?在汽车上,一般将摩擦副表面间完全没有润滑油或其他润滑介质时的摩擦称为干摩擦。
其特征是:摩擦表面直接接触,产生强烈地阻碍摩擦副表面相对运动的分子吸引和机械啮合作用,消耗动力,转化为有害的摩擦热。
伴随着强烈的摩擦副表面磨损。
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的失效模式分析摘要: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存在各类失效模式,对于各类失效的充分识别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保证发动机装配质量。
文章通过对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供从业人员参考。
同时针对可能导致批量不良的严重问题以及特殊特性问题的防错方式进行探讨总结,希望可以避免严重质量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装配失效模式分析、防错手段、批量质量问题、特殊特性发动机作为影响汽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它的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发动机装配过程中,一般都采取多机型混线生产的方式,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装、漏装等潜在质量风险,从而影响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为了确保装配的准确性,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识别各类失效模式并通过防错技术保证发动机的装配质量。
1、装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漏装:包括漏拧紧、漏压入、漏涂油、漏检测、漏拆卸工装等位置错误:包括安装顺序错误、未安装到位等方向错误:包括安装方向正反错误、相位角度安装错误等规格错误:包括零件型号装错、类似部件混入装错等嵌入不良:包括线束端子嵌入不良、连接器嵌入不良拧紧不良:包括扭矩不足、斜着拧入、螺栓拉伸、带垫片螺栓未安装垫片等压入不良:包括压入尺寸不良、斜着压入等铆接不良:包括铆接不足、铆接过头等选择不良:包括轴瓦等级、活塞等级、挺柱等级选择等涂胶不良:包括断胶、胶量过多或过少、涂胶位置不良等钢印打刻不良:包括钢印号重号、刻印缺少、刻印不清等密封圈夹入不良:包括O型圈、橡胶密封圈的异常夹入等其他:包括损伤、变形、磕碰、异物、多装、表面机油、污垢、生锈等以上所有不良情况,在日常生产中都会出现。
针对每一种不良,都需要有完备的防发生、防流出手段,确保发动机出厂质量。
2、各类失效的防错手段防错技术起源于日本,是由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学者森口博士提出,他根据长期从事现场质量改进的丰富经验,首创了POKA YOKE的概念[1]。
在工艺方案制定初期,对于影响质量的各个工序进行分析找出所有的失效模式,从防发生和防流出两个角度制定相应的对策。
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汽车不断普及,机械设备故障也随之而来,汽车的安全和稳定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
基于此,本文针对汽车零部件失效原因和磨损失效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为汽车制造行业对汽车进行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使确保汽车零件的使用安全,有效预防汽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模式汽车零部件的稳定运行是保障汽车行驶安全的前提,社会各界人士对汽车使用安全和可靠性的关注度提高,因此需要对汽车零部件失效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改善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和工艺,强化汽车结构设计,确保汽车零件的安全运行,保障汽车整体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一、汽车零部件失效的概述(一)汽车零部件失效的概念汽车零部件的失效是指零件的性能与设计预期不符,从而影响汽车的整体性能,影响汽车的使用,零部件失效会使零件的原本性能丧失,各项功能逐渐下降,零件出现大面积损伤等,如果长期使用受到损坏的零件,汽车的使用安全将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零件的长期使用,其自身性能将会出现变化,因此需要对零部件性能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掌握零部件变化过程中性能的变化情况,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方案,维护零部件的整体性能,有效改善零部件性能失效对汽车运行的影响,这种方法也能够有效强化汽车的技术水平,确保零件生产和制造的整体质量,有效预防因零件失效而造成的汽车安全事故。
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汽车零件失效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掌握造成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零件维护计划,并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保障零件自身作用,为汽车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二)汽车零部件失效的分类根据失效模式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磨损,主要包括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磨料磨损、微动磨损、腐蚀磨损,如齿轮表面和滚动轴承便面的麻点、曲轴“抱轴”等。
第二类是疲劳断裂,包括低应力高周疲劳、高应力低疲劳周疲劳、热疲劳、腐蚀疲劳,如齿轮轮齿折断、曲轴断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