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加强夜间的管理产奶多
- 格式:docx
- 大小:8.92 KB
- 文档页数:2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提高奶牛产奶量的饲养方法-奶牛养殖在奶牛生产实践中,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奶的品质一直是人们广泛学习的问题,并探索出许多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改善牛奶品质的措施。
在奶业产业链中,所有的食用奶和奶制品的正常加工,乃至所有以奶作为配料的其他食品加工都离不开优质原料奶的生产。
原料奶的奶量和质量,对整个奶业的健康发展,对广大民众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提高奶牛产奶量的饲养方法。
1、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品种、个体。
品种不好,再高的饲养水平,也不能实现高产奶量。
不同品种的奶牛,其产奶量、乳脂率也有不同,产奶量和乳脂率之间关系呈反比,即产奶量较高的品种,其乳脂率相应较低。
一定程度上,品种决定着奶牛产奶量的高低。
个体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产奶量的高低,相同品种的奶牛,即便处在相同的生理阶段,且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其产奶量和乳脂率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品种改良方面,由于是技术人员人为方面的原因,在进行人工授精过程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冻精,或同一种牛的冻精反复使用,漏配、误配等情况,这些都会造成奶牛后代产奶量不高。
饲养因素。
日粮配制不合理对奶牛生长发育及产奶水平影响较大,营养物质含量过低会影响奶牛生长发育的速度,营养物质摄入过多又会造成乳腺分泌组织受损。
特别是处于泌乳期的奶牛,由于其产奶量不断增加,身体能量不断消耗,如果此时日粮的营养水平较低,就会使其能量处于负平衡状态,还会诱发各种产后疾病的发生。
日粮中干物质含量和粗饲料的种类也会对产奶量有影响,粗饲料中粗纤维量要占日粮干物质总量的17%最好,不能低于13%,而粗饲料中的干草和青贮的干物质比例最好是1:1,不宜相差太多,因为青贮摄入不足影响干物质的摄入量,而干草不足会使粗纤维摄入量不达标,都会导致产奶量降低。
另外,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补充不足,也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
管理因素。
奶牛的饲养环境、卫生状况、日常管理等都会对奶牛的产奶量产生影响。
奶牛泌乳高峰期的几种饲养和管理方法奶牛的泌乳高峰期是奶牛生产周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保证奶牛的产奶水平和生产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在奶牛泌乳高峰期的饲养和管理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饲养管理1. 合理的饲料配方在奶牛泌乳高峰期,奶牛的饮食需要更加关注,饲养场需要根据奶牛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饲料配方。
可以适当增加含能和蛋白质的饲料,以满足奶牛产奶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2. 定期饲喂在泌乳高峰期,奶牛需要保持规律的饲喂时间,保证每天都能够按时、按量地喂食。
这样可以保证奶牛的胃肠道健康,防止因为饲料过多或过少导致产奶量下降。
3. 提供充足的水源水是奶牛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泌乳高峰期更是如此。
饲养场需要保证奶牛随时都能够饮用到清洁、充足的水源,以保证奶牛的身体健康和产奶水平。
二、健康管理1. 定期体检在奶牛泌乳高峰期,健康管理尤为重要。
饲养场需要定期为奶牛进行体检,包括体温、体重、泌乳量等指标的监测,以及疾病的检测和预防措施的采取。
2. 疾病防治泌乳高峰期的奶牛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因此饲养场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
定期消毒饲料槽、饮水设备等,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疾病的传播。
3. 合理的生产管理在奶牛泌乳高峰期,饲养场需要保持良好的生产管理,包括合理的泌乳间隔、定期更换产奶室的垫料、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奶牛受到过大的压力和惊吓等。
三、环境管理1. 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在奶牛泌乳高峰期,环境温度对奶牛的影响非常大。
饲养场需要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防止高温或低温对奶牛的影响,以保证奶牛产奶的水平。
2. 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泌乳高峰期的奶牛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饲养场需要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包括干净的牛舍、柔软的垫料、充足的休息时间等,以保证奶牛的身体健康和产奶水平。
3. 保持牛舍的清洁保持牛舍的清洁卫生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一环。
饲养场需要定期清理牛舍,更换垫料,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牛舍内的细菌、病原体对奶牛的影响。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十七种方法(一)喂甜高粱秆法。
甜高粱秆出汁率达65%~70%,糖分含量18%~20%,蛋白质、脂肪分别比玉米高8.7%和17.6%,无氮浸出物比玉米高64%。
据试验,给奶牛喂甜高粱秆,每头牛每日比喂玉米增加产奶量0.5~1千克。
(二)喂含钾丰富的饲料法。
奶牛产奶要消耗大量的钾元素。
据测定,每天奶牛体内有20%~40%的钾进入奶中。
因此,多喂含钾丰富的饲料,如苜蓿等豆料植物和禾谷类精料,能增加产奶量。
(三)喂发酵桔叶法。
日本研制成一种柑桔叶发酵催奶饲料,用该料喂牛,产奶量可提高30%左右。
方法是:在初春对柑桔树剪枝时,将枝叶收集起来,洗净后切成碎片,再拌以少量啤酒作为发酵剂,放入储器内,发酵10天即成。
(四)喂松香草饲料法。
用松香草作为奶牛的配料,不但使奶牛能保持良好的口感,还比喂玉米每天多产1千克牛奶。
(五)喂秕壳葵花籽法用秕壳葵花籽喂奶牛,奶牛的产奶量明显提高。
在饲料中加入10%~20%的秕壳葵花籽,可提高产奶量。
(六)喂粥料法。
有资料表明,给奶牛喂粥料比喂干湿料提高产奶量13%。
加工粥料可先把粉状精料加少许食盐用少量水冲稀搅匀,待锅内水沸腾时倒入,搅拌5~10分钟即成。
(七)喂小苏打法。
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小苏打,能增强奶牛的食欲,有利于粗纤维的消化,提高产奶量,特别是对终年喂青贮料和精料偏高的牛,效果更佳。
喂法:奶牛产犊后开始补喂,到产奶期结束为止,每10千克饲料中拌入150~200克小苏打。
(八)添加胡萝卜素法。
在奶牛开始产奶后30天和92天的日粮中添加7克胡萝卜素制剂,每个产奶期能净增牛奶200千克。
(九)加喂磷石膏法。
国外以磷石膏作为奶牛饲料添加剂,在每头奶牛的基础日粮中添加71.5克磷石膏,可使产奶量增加,降低每千克牛奶的配合饲料消耗量。
(十)加喂脂肪法。
油脂产热性能高,能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在饲料中添加3%~5%的动物油脂,可提高奶牛对饲料的消化率,同时要适当提高饲料中钙的含量。
奶牛泌乳盛期的饲养管理要点-奶牛养殖赵亚茹(黑龙江省肇源县超等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大庆166513)作者简介:赵亚茹(1976-),女,黑龙江肇源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1奶牛泌乳盛期的体质变化由于奶牛在分娩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和能量,以致于处于泌乳盛期的奶牛体内的血钙降低,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
但是,此阶段奶牛的产奶量处于高峰期,产奶量的增加使得奶牛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其高产奶量的营养需求,奶牛就只能动用体内贮存的脂肪来为产奶提供能量,这就会导致奶牛体重下降,奶牛动用体脂的能力和时间不同,有的长达3个月,有的则2个月。
如果奶牛由于泌乳损失的体重过多,则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对奶牛的身体健康、繁殖性能以及奶牛后续的泌乳性能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奶牛患酮血病,发生产后瘫痪的现象,影响以后发情。
所以这一阶段的饲养任务主要是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恢复奶牛的采食量和消化功能。
2奶牛泌乳盛期的饲养要点随着奶牛产后体质的恢复,产奶量逐日增加,为了使其发挥最大的泌乳潜力,一般在奶牛产后的15d左右,采用“预付饲养”的方法。
此法是指根据奶牛的产奶量每天除了按规定的饲喂量饲喂奶牛外,再额外饲喂1~2kg的精料,以满足奶牛产奶量不断的增加。
并且随着产奶量的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也随之增加,直到产奶量达到平稳后再停止饲喂精料,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
同时还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青绿多汁饲料、青贮饲料和优质干草,这样可以有效增加奶牛的产奶量。
除了以上的饲养方法外,还可采用“引导饲养”的方法。
此法应从围产前期即从分娩前15天起,直到产后的泌乳量达到最高峰时,都饲喂高能量日粮,以减少酮病的发生,并且可以维持体重,提高产奶量。
在符合科学的饲养条件下,要尽可能多的饲喂精料,少喂粗料。
在分娩前15天,饲喂充足的青贮饲料,第一天饲喂2kg的精料,以后每天增加0.45kg,直到奶牛每100千克体重进食1~1.5kg精料为止。
奶牛泌乳高峰期的几种饲养和管理方法摘要:奶牛的泌乳高峰期是奶牛养殖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产奶量高,占整个泌乳期总产奶量的40%以上,并且此阶段的奶牛的体质发生着变化,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不但会导致奶牛无法到达产奶高峰期,产奶高峰期持续的时间短,还会影响到奶牛的健康。
因此,要加强奶牛泌乳高峰期的饲养管理工作,以奶牛的泌乳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尽可能的延长产奶高峰期的持续时间,从而提高产奶量,并且还要确保奶牛的健康。
奶牛的泌乳高峰期一般是指奶牛产后21~100天的这段时间,这一阶段奶牛的特点是食欲好,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多,采食量大,泌乳量高,如果此阶段的饲料供应不足会影响到奶牛泌乳功能的发挥。
泌乳高峰期是奶牛养殖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产奶量占整个泌乳期产奶量的40%以上,从而关系到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还关系到奶牛的健康。
加强奶牛泌乳高峰期的饲养管理是保证奶牛高产的关键,因此,要合理饲喂,加强管理,以促进奶牛泌乳性能的充分挥,并尽可能的延长泌乳高峰期的持续时间,确保奶牛的健康。
1 泌乳高峰期的体质变化特点奶牛在泌乳期体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在泌乳高峰期,产奶量大幅度提高,体质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经历了分娩,体质和体能都大量的消耗,如果是产程相对较长的奶牛,则表现的更为严重,再加上产后泌乳,会使奶牛体内的血钙随着乳汁大量的流出体内,从而导致奶牛消化功能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奶牛产后瘫痪。
而此阶段奶牛的产奶量正处于高峰期,产奶量的增加会导致奶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的营养物质并不能满足奶牛高产奶量的营养需求,此时奶牛就会动用体能来产奶,从而导致奶牛体重开始下降,如果奶牛长时间的营养供应不足,奶牛的泌乳高峰期体重损失过多,必然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后果,对于奶牛的产奶量、健康、繁殖性能以及今后的泌乳性能都会带来极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根据泌乳高峰期奶牛体质的变化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确保其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尽快的恢复体能。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4期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奶牛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等。
当前,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倡导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为奶牛养殖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养殖户而言,应积极实施相关政策,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优化生产方式,提高产奶量和品质,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分析了奶牛养殖发展现状,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以供参考。
1奶牛养殖现状奶牛养殖业是中国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0~2010年,中国奶牛养殖业开始逐渐发展。
据统计,2000年中国奶牛存栏量仅为1000多万头,而到了2010年,奶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了1400多万头,增长了40%左右。
同时,奶牛年产奶量也有所提高,由2000年的1600kg/头提升至2010年的2600kg/头。
2011~2020年期间,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
2016年,奶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了1700多万头,年产奶量也进一步提高,达到了3100kg/头。
2019年,中国乳制品产量超过3000万t,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国。
2021年以来,中国奶牛养殖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截至2021年底,中国奶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了1800多万头,年产奶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了3200kg/头。
总体来说,中国奶牛养殖业在近20年内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
2奶牛养殖存在问题2.1规模较小中国奶牛养殖业存在规模较小的问题,这是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目前,中国奶牛养殖场以小散户为主,大型奶牛养殖场比较少,小规模养殖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也无法获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
规模较小的奶牛养殖场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是生产效率低下。
小规模的养殖场由于设施条件不足、设备陈旧、饲料质量差等原因,往往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量少。
而且,小规模养殖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法达到规模效应的优势,生产效率往往会更低。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与措施1.增加光照法。
据国内外科学家试验研究证实.在奶牛泌乳期的初期60天内.不需要增加饲料或改变饲料配方.让牛每天接受16小时的光照,可比在冬季仅接受自然光照的奶牛多产奶达10%以上。
2.喂粥料。
据试验,给奶牛喂粥料,比喂干湿料可提高产奶量13%。
因为粥料适口性好,奶牛爱吃,既增加了采食量.又易消化吸收,因而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
夏季粥料内加入大量冷水,可为奶牛防暑降温,冬季饲喂380C左右的热粥料.可增强牛体的抗寒力,提高产奶量达10%。
3.调整分娩期。
奶牛产后3-8周是产奶的黄金期间。
夏天气温高、蚊蝇多.牛产奶量低、发病率高,奶牛夏季分娩.日产奶量要比其他季节少约10公斤。
因此,应采取计划配种,使奶牛分娩产犊期避开炎热的夏季,可提高产奶量8%-10%。
4.添喂胡萝卜和甜菜。
据国外试验证明,在产前30天和产后92天的奶牛日粮中,将胡萝卜和甜菜洗净切碎后.在饲料中加入15%.可提高产奶量25%以上。
5.添喂小苏打。
据美国饲料周刊报道.给奶牛喂小苏打,可使产奶高峰大大提前.并在32周内持续高产不衰。
具体做法是:将小苏打拌在饲料中喂给泌乳牛.整个泌乳期每天每头奶牛喂小苏打150克。
国内有人试验.在60%的粗饲料、40%的精料平衡日粮中.添加1 50克的小苏打和0.8%的氧化镁混合后喂奶牛,每头每天可增加产奶量2.8公斤。
6.定期驱虫。
日、美、英等国利用噻苯咪唑驱除奶牛消化道内的线虫,每头用药量为45克,经驱虫后在300天泌乳期中.平均每头奶牛可提高产奶量409公斤。
7.添喂尿素。
按奶牛体重每100公斤加喂尿素15-20克,可提高产奶量10%。
尿素的添加量一般占混合精料的1.5%~2.0%.或占总干物质的1%为宜。
8.定期修蹄。
定期进行正确的削蹄,可防止肢蹄障碍和疾病的发生,确保蹄底全面负重.使牛保持正确的站立姿态,延长繁殖年限。
研究证明,修蹄比不修蹄.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可增加206公斤。
奶牛加强夜间的管理产奶多
(一)适量加喂夜食。
奶牛是反刍动物,采食量大,消化快,除白天喂给足量的草料之外,夜间10 时左右还应喂适量的草料,但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其消化不良,然后让其饮足清水,饮水做到冬暖夏凉。
这样不仅能满足奶牛体能消耗需要,而且还能增强其抗逆能力,使产奶量明显提高。
(二)夜间要刷拭牛体。
每晚10 时左右,在挤奶之前,用刷子将牛体自上而下,
由前到后,细致地刷拭1次,这样既能保持牛体皮毛清洁光顺,又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体温,使奶牛舒适过夜,可提高产奶量。
(三)要延长光照时间。
可采用白色荧光灯照明,使光照由原来的9--10 小时,延长到13--14 小时,这样可提高奶牛的新陈代谢力、消化率和饲料的利用率提高,产奶量也随之增加。
(四)要保持夜间安静。
奶牛喜欢安静的环境,尤其是在夜间害怕惊扰。
如果在夜间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吓,可导致产奶量下降和牛奶酸度增高。
(五)要注意夜间冷暖。
奶牛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为8--21 °C。
冬季夜间应做好防寒保暖,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
这样,有利于提高奶牛产奶量。
(六)要按摩乳房。
不少奶牛场有在晚上挤奶 1 次的习惯,如果坚持在挤奶前用温水按摩奶牛乳房,可提高产奶量10%左右。
(七)要将睡床垫好。
奶牛在夜间趴卧时间较长,如果让其整夜趴卧在又湿又硬的地面上,不仅影响其产奶量,而且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如肢蹄障碍,乳房炎等。
另外,当牛舍内空气湿度高于70%时产奶量会明显下降。
因此,每晚在给奶牛挤奶后,应把牛舍的粪便清扫干净,然后在奶牛趴卧的地方垫上一层软草,潮湿的地方撒些草木灰或石灰粉,使牛舍清洁干燥,让奶牛在夜间睡得舒适。
(八)增加夜间运动。
有条件的养牛户,在夜间 1 2时左右可把奶牛赶到户外场地上活动 1 小时左右,但在恶劣天气时不要出去,这样能提高奶牛的消化能力,增加食欲,提高产奶量10%左右。
(九)注意做好夜间观察。
观察并发现母牛发情,是饲养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提高产奶量至关重要。
多数奶牛都在夜里开始发情,饲养人员应抓住下半夜这一关键时刻,认真检查母牛的发情、休息、反刍、精神状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防因观察检查不力而造成奶牛空怀期延长而影响产奶量。
专利查询
制度说明
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
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
只有通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的标尺。
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
是执行力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