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矿井地质构造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矿井现状开滦范各庄矿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
本井田于1955年4月进行普查勘探,1958年6月21日开始建井,1964年10月21日正式投入生产。
设计能力年产180万吨,到1970年,原煤年产量即达到196万吨,超过原设计能力。
1973年开始矿井改扩建,在主副井西施工直达-490米水平的混合井,新增设计能力220万吨/年,将矿井的设计能力提高到年产400万吨。
但由于唐山大地震及极复杂的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改扩建工程一再延误,直到1984年新混合井才投入使用,承担二水平的提升任务。
1997年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320万吨,1997年矿井年产量达到325万吨。
三水平延深工程正在施工。
• 一、•矿井技术边界• 范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之东南翼,属唐山市古冶区管辖境内,北距古冶火车站10.2公里,矿内铁路与京山线古冶站和林西矿接轨,有公路干线通过井田。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3度28分,北纬39度33分。
(附图1 开滦煤矿井田地理位置图)• 井田北部及西北部与吕家坨矿相接。
两矿的技术边界,经几次调整,最终确定表Ⅰ-1中的11个角点坐标联线为两矿技术边界(见表Ⅰ-1)。
西及西南部与钱家营矿相邻,两矿的技术边界未确定,暂以毕25孔与毕34孔联线,再经毕34孔与O15孔联线延至9煤层-800米等高线上,作为范各庄矿与钱家营矿的储量计算边界。
东部及南部以14煤层的基岩露头为界。
• 唐山市毕各庄煤矿位于本井田东南部的毕各庄区域,其分为甲、乙两区,甲区以两点坐标(385100、94185和385000、93600)•联线为北部技术边界,深部以各煤层-340米等高线为界,上至毕各庄风井工业广场煤柱线。
乙区为毕9孔和毕36孔联线向南延至煤层露头,向北延至各煤层-340米等高线,以东至F5断层部分。
• 上述圈定范各庄矿井田范围的角点坐标见表Ⅰ-2井田南北走向长12.25公里,东西最大倾斜长3.92公里,全井田总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
地质工考试试题及答案1、多选(江南博哥)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进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
()A.原勘探工程量不足,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B.经采掘揭露,水文地质条件比原勘探报告复杂C.矿井开拓延深或扩大井田范围设计需要D.专门防治水工程提出特殊要求E.补充供水需寻找新水源答案:A,B,C,D,E2、填空题在群孔和孔组抽水工程设计时,一般应把抽水孔布置在()和(),还要考虑利用抽水孔查明向矿床充水的可能水源和通道。
答案:首采区;富水地段3、填空题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按矿井涌水量峰值滞后于降水量峰值的时间长短来反映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快慢,用()来衡量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强度。
答案:涌水量季节变化系数4、问答题简述煤矿补充地质勘探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①煤矿补充勘探的时间安排必须考虑矿井生产接续的需要。
一般应安排在上一水平或老开拓区产量递减趋势出现之前并且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完成补充勘探设计、施工和提交报告。
②补充勘探一般应达到延伸水平开拓前的地质工作标准。
③补充勘探工程布置系统原则上应继承原有的勘探线系统加密勘探线应尽量与石门、采区上下山等主要井巷工程的位置和方向保持一致。
④补充勘探工程的密度应以普遍提高勘探程度满足水平延伸工程设计要求为准。
⑤补充勘探工程的布置要针对问题全面规划、合理布置充分利用矿井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面与井下相结合物探与巷探结合配套使用。
⑥每一个矿井原则上应有2个以上的钻孔进行地温、瓦斯测定和伴生矿产采样。
有地热和瓦斯危害的矿井其采样不应少于2条剖面线每条线上不少2个钻孔。
5、问答题何为重力勘探?答案:利用地球地壳内部各地层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变化来研究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等问题的一门技术学科。
6、填空题一般在煤层顶板岩石中含有较完整的植物()部化石。
答案:叶7、多选矿井涌水的主要水源有()。
A.大气降水B.断层水C.地表水D.地下水E.顶板水答案:A,C,D8、填空题采空区上方根据岩层破坏和变形情况,将岩层移动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段即:()、()、()。
桐梓县黄连乡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桐梓县黄连乡煤矿2013年3月桐梓县黄连乡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审核:总工:矿长:桐梓县黄连乡煤矿2013年3月二采区地质说明书一、矿井基本情况:(一)概况:1、黄连乡煤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黄连乡境内,地理位置在桐梓县北西部杨井附近,距桐梓县城给40公里,区内有210国道、兰海高速及川黔铁路以过,交通较为便利。
2、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6°57′31″~106º58′00″北纬:29º31′01″~29º31′56″。
3、矿井范围及边界:矿区长约1.7Km,宽约0.2Km,面积0.9344m2 ,开采深度+1780m~+1000m。
矿界拐点坐标表(北京坐标)拐点号X Y拐点号X Y1 3156249 363980878 6 3158700 363985402 3156242 36398850 7 3158940 363985403 3157944 36398274 8 3158940 363984004 3157945 36398200 9 3157945 363980935 3158700 36398440 开采深度:+1780m~+1000m。
(二)设计生产能力、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2、开拓方式:平硐;3、采煤方法: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4、顶板管理办法:全陷法管理顶板;二、采区划分情况全矿井布置四个采区:一水平(+1350m水平)划分三个采区(两个上山采区和一个下山采区,F断层以北+1350m水平以上划分为一采区,F断层以南+1350m水平以上为二采区;由于断层落差小,设计+1350m水平以下至+1165m水平为三采区,二水平(+1165m水平)划分一个下山采区(四采区)。
初期开采一水平,二水平为接替水平。
一水平设计两个上山采区,一个下山采区;二水平设计一个下山采区。
三、采区地质条件(一)矿井地层桐梓地区出露的区域地层较齐全,自震旦系上统至第四系沉积中,除泥盆系、石炭系缺失外,均有出露。
矿井地质规程第一章总则第1条矿井地质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
为此,必须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更好地研究与解决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
第2条矿井地质是指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
第3条矿井地质工作必须支持为生产服务的方向,根据矿井不同地质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第4条矿井地质必须坚持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并重的原则。
实见资料必须准确、完整;预测资料必须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第5条矿井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一、研究矿区(矿井)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和煤质的变化规律,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
二、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地质观测、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采掘工作中的地质问题。
三、计算和储量,掌握储量动态,提高储量级别,设法扩大矿井储量,及时提出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的意见。
四、调查、研究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利用价值。
第6条开展矿井地质科学研究,积极引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第二章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第7条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为主要依据,以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为辅助依据。
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规定见表1。
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标准表1注:大、中型断层系指采区无法跨越的断层一、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原则上应以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三个因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准。
其综合评定的标准是:地质构造不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者为一类;地质构造对采区的合理划分有一定影响者为二类;地质构造影响采区的合理划分,只能划分出部分正规采区者为三类;由于地质构造复杂而很难划分出正规采区者为四类。
二、煤层稳定性的评定:薄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其参照指标见表2。
矿井地质规程第一章总则第1条矿井地质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
为此,必须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更好地研究与解决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
第2条矿井地质是指从矿井差不多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终止为止这一期间的全部地质工作。
第3条矿井地质工作必须支持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依照矿井不同地质条件,按照生产建设各个时期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第4条矿井地质必须坚持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并重的原则。
实见资料必须准确、完整;推测资料必须有理有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
第5条矿井地质工作的差不多任务:一、研究矿区(矿井)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和煤质的变化规律,查明阻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
二、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地质观测、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生产建设各个时期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采掘工作中的地质问题。
三、运算和储量,把握储量动态,提高储量级别,设法扩大矿井储量,及时提出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的意见。
四、调查、研究煤系地层中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形和利用价值。
第6条开展矿井地质科学研究,积极引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第二章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第7条矿井地质条件分类以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固程度为要紧依据,以其它开采地质条件为辅助依据。
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规定见表1。
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的标准表1注:大、中型断层系指采区无法跨过的断层一、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的评定:原则上应以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三个因素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准。
其综合评定的标准是:地质构造不阻碍采区的合理划分者为一类;地质构造对采区的合理划分有一定阻碍者为二类;地质构造阻碍采区的合理划分,只能划分出部分正规采区者为三类;由于地质构造复杂而专门难划分出正规采区者为四类。
二、煤层稳固性的评定:薄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其参照指标见表2。
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梨园矿郭庄井矿井地质报(修改稿)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梨园矿二0 0 六年八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4..第一节编制报告的目的和依据...................................... 4..第二节井田交通位置、范围、自然地理及气候........................ 5.第三节矿区勘探史................................................ 8...第四节矿井开发史................................................ 9...第五节井田内小煤窑开采情况.................................... 1.0第二章矿井地质....................................................................1.. 3.第一节井田地层及含煤地层....................................................................1.. 3第二节构造....................................................................2.. 4.第三节煤层....................................................................2.. 6.第四节煤质....................................................................3.. 8.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4.. 9.第一节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4.. 9第二节断裂带的水文地质特征与水文地质边界 (52)第三节充水因素分析.................................................................... 5.. 3第四节矿井涌水量预计.................................................................... 5.. 7第四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6.. 0第一节矿井瓦斯....................................................................6.. 0.第二节地温....................................................................6.. 0.第三节顶底板岩石物理特征........................................6..4第五章储量计算 ................................................................... 6..5.第一节储量计算范围及指标确定................................... 6.5第六章已采区探采对比.................................................................... 6.6.第七章结论 ................................................................... 6..7.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编制报告的目的和依据矿井地质报告是在全面总结从井田勘探、建井到开采活动及后期补充勘探各阶段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综合性报告。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正文编制提纲一、目录编排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第二节煤矿概况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第二章地质构造第一节地层和含煤地层第二节地质构造第三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第三章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第一节煤层赋存特征第二节煤种及煤质变化第三节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第四节煤层稳定程度划分第四章瓦斯地质第一节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第二节矿井瓦斯赋存规律第三节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第四节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第五节矿井瓦斯类型划分第五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第二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第三节矿井涌水量第四节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第五节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第六章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第一节煤层顶底板特征第二节地层产状要素第三节特殊地质因素第四节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第七章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第一节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第二节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第八章煤矿地质工作建议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件名称附件目录顺序号附件名称附表目录比例尺页码顺序号附表名称页码二、编制提纲(一)正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简要叙述现在矿权人名称、矿山名称及其变化过程。
矿井所在行政区划,经济属性,行业管理隶属关系,矿井设计单位、设计能力,建井、投产时间,最近核定能力。
编制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对该矿井地层、煤层、地质构造、煤种及煤质、水文地质、瓦斯地质、煤炭资源/储量估算及其它开采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分别对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评定,从而最终客观、准确的确定矿井地质类型,为煤矿生产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地质依据。
任务是根据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对煤矿地质类型进行划分。
本次报告所依据的现行主要法规、所依据的主要地质资料名称及批复文件。
第二节煤矿概况一、煤矿位置及交通简述矿井所在行政辖区及地理位置,矿井至邻近主要城镇或交通枢纽的方位及距离。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县××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单位二OO×年×月××县××煤矿采区设计工程编号:建设规模:××万t/a 设计单位(盖章):设计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煤矿(盖章):矿长:总工程师:二OO×年×月×日参与设计人员名单目录前言 (1)第一章矿井概况 (5)第一节概况 (5)第二节矿井现状 (6)第二章矿井地质 (8)第一节地层 (8)第二节地质构造 (8)第三节煤层、煤质 (9)第四节开采技术条件 (10)第三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3)第一节水平采区划分 (13)第二节采区储量 (14)第三节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第四章采区布置 (16)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 (16)第二节巷道掘进 (19)第三节采煤方法 (26)第五章通风与安全 (28)第一节概况 (28)第二节通风 (28)第三节通风设施及防止漏风、降低风阻措施 (37)第六章主要设备 (38)第一节提升设备 (38)第二节排水设备 (42)第三节通风设备 (43)第四节压风设备 (46)第七章采区供电 (48)第一节供电方式 (48)第二节电力负荷 (48)第三节采区供电 (50)第四节井下通讯 (50)第八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52)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54)第一节瓦斯灾害防治措施 (54)第二节综合防尘措施 (55)第三节消防火措施 (55)第四节水害防治措施 (56)第五节顶板事故防治措施 (56)第六节运输事故防治措施 (58)第七节提升事故防治措施 (59)第八节电气事故防治措施 (64)第九节井下安全监控系统及自救器配备 (65)第十节矿山救护 (66)第十章技术经济 (66)第一节建井工期 (66)第二节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68)第三节建设投资估算 (70)第四节采区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1)附录1、采矿许可证;2、煤炭生产许可证;3、煤矿生产能力复核证书;4、安全生产许可证;5、煤矿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证书;6、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7、煤尘爆炸危险性鉴定报告。
煤矿地质构造现场管理制度范文煤矿地质构造现场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煤矿地质构造现场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应用于所有煤矿地质构造现场,包括矿井开拓、巷道掘进、矿柱工程等作业。
第三条本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矿井地质构造安全,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条煤矿地质构造现场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管理、安全可控”的原则。
第五条所有从事煤矿地质构造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持有合格的作业证书。
第六条煤矿地质构造现场应配备必要的工具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确保作业安全。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七条煤矿地质构造现场主管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1. 负责制定矿井地质构造现场管理制度,并进行宣传和培训。
2. 组织制定矿井地质构造作业计划,并监督实施。
3. 负责制定煤矿地质构造作业工艺和技术标准,并监督执行。
4. 确保煤矿地质构造作业的合理布局和安全施工。
5. 组织进行煤矿地质构造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第八条煤矿地质构造现场作业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1. 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地质构造现场管理制度。
2. 配合主管人员进行作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按照要求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安全。
4. 熟悉和掌握煤矿地质构造作业的工艺和标准,准确地操作设备。
5. 及时上报发现的地质构造隐患和风险。
第三章安全生产措施第九条煤矿地质构造现场作业应做好以下安全措施:1. 清除作业区域和周边的岩层松动体,进行安全预处理。
2. 加强对地质构造现场的通风管理,确保作业区域的空气流通畅。
3. 配备稳定可靠的作业设备和工具,确保高效安全地进行作业。
4. 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5. 建立地质构造现场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地质构造的变化。
第四章风险评估与防范第十条煤矿地质构造现场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