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 格式:docx
- 大小:14.08 KB
- 文档页数:6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一、背景介绍
飞夺泸定桥,又称泸定桥之战,发生于1935年5月,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那时,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要克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为争取革命胜利艰苦奋战。
二、泸定桥的概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横跨在大渡河上。
这座铁索桥在当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桥长约300米,由13根铁链组成,两侧设有桥栏,桥面铺有木板。
三、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1.红军决定夺取泸定桥: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红军领导层决定夺取泸定桥,打通前往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2.红军强行军:红军官兵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强行军近200公里,仅用两天时间就赶到了泸定桥。
3.激烈的战斗:红军兵分两路,一边作战,一边铺桥。
在战斗中,红军勇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激战。
4.胜利夺取泸定桥:经过艰苦努力,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并迅速打通了前往陕北的道路。
四、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红军英勇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而且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
锁,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和后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飞夺泸定桥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英勇传奇。
这场战役展示了红军官兵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飞夺泸定桥故事“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它发生在清朝末年的1900年,当时中国正遭受八国联军的侵略,国土沦丧,百姓疲惫不堪。
"飞夺泸定桥"的背景是华西地区的一片动荡不安,川滇、川黔、川陕交界处的泸定桥,是唯一的要道,各大洋洲的侵略军也在这里集结兵力,意图夺取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军队和百姓们一起,展现出了中国人民最浓郁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志。
"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川军总指挥刘湘的两个儿子刘文藻和刘文辉。
1900年6月,刘湘率领的川军在抗击多国联军的战斗中被打败,撤退到了泸定桥附近。
这个时候,多国联军的战舰顺利进入了乌江打响了“打通中缅公路”的战斗,而川军却被困在极为危险的困境之中。
泸定桥成了唯一的希望之所在。
那时,为了防止川军在泸定桥遭遇惨败,在此危急关头,川军军制作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刘文藻和刘文辉听命而行,提出了这个惊天动地的计划,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这个计划十分危险。
当时的泸定桥是一座桥长约100米、宽约4米,横跨川滇交界的澜沧江,河流奔腾湍急,洪水激湍,桥梁穿行于峭壁之间。
桥上有一个桥头堡,由四位机枪手守卫,多国联军的主力也驻扎在桥头堡内,可以全面控制桥梁。
尤其是多国联军还有一门叫“机枪炮”的新式武器,这种武器火力十分凶猛,一旦轰鸣开火,就可以毁掉整座桥。
在这样的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计划显得艰巨而又危险。
可是,刘文藻和刘文辉并不退缩。
在深夜里,他们渡河爬上了峭壁,在另一端设法将多国联军诱到桥的另一端,自己却不顾一切地跑到了桥头堡战场,用刺刀和手枪打伤了值守机枪炮的监视员,让川军也爬上了峭壁,用枪指着机枪手,几乎不断地射击机枪手的间隙。
随后,川军利用机枪狙击手的火力配合,把多国联军的桥头堡卫兵全部消灭,后来许多官兵拍打桥面,爬滚过去,最终击退了多国联军。
在这个过程中,刘文藻因中弹牺牲,刘文辉也负伤濒于死亡,白色的裤腿染成了鲜红色,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的舍身保泸、保国保家的决心,以自己的生命安息,也化作了永久传承的精神之火。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500字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当时,中央红军在四川境内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决定从大渡河上抢夺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全长约100米,由13根铁链组成,每根铁链长约8米,宽约1米,上面铺有木板供行人通过。
然而,这座桥已经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了一部分,只剩下几根铁链悬挂在空中。
中央红军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了一支突击队,由林彪率领,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穿过敌人的防线,到达泸定桥,并且要在敌人增援之前将其夺取下来。
突击队员们冒着枪林弹雨,攀爬着铁链,冲过了敌人的防线,成功地到达了泸定桥。
他们在敌人的炮火下,用石头、木棍等武器攻击敌人,最终将国民党军队赶出了桥头堡,成功地夺取了泸定桥。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中央红军打开了通往川西北的道路,也为整个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七律·长征》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
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
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
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
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一、生字词1.重点字词读音-泸定桥(lú dìng qiáo)-湍急(tuān jí)-高山峻岭(gāo shān jùn lǐng)-击溃(jī kuì)-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2.词语解释-水流湍急:形容水流非常急。
-高山峻岭:又高又陡的山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心惊胆寒: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二、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2.第二部分(2-5):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前面到达泸定桥。
-(2)写红军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沿着山路跑步前进。
-(3)写红军战士与对岸增援的敌人赛跑,不分昼夜地奔袭。
-(4)写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泸定桥。
-(5)写红四团到达泸定桥后,发现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3.第三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夺桥。
-(6)写红军战士发起总攻,敌人用机枪、大炮阻击。
-(7)写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冲过铁索桥。
-(8)写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三、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写作特点1.场面描写生动-课文对红军夺桥的战斗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红军战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例如“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3.语言准确简练-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如“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既交代了红军的行动,又突出了红军的英勇。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内,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古老石桥。
这座桥建于1701年,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这座桥上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事件。
1935年5月,国共两党为了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达成了抗日合作的协议。
然而,日本军队并不甘心中国的统一,一直企图破坏国共合作。
1935年8月,日本军队趁机向四川进攻,企图占领重要的交通要道,包围中国军队。
泸定桥作为连接川滇两省的重要通道,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重要战略要地。
然而,泸定桥守军实力薄弱,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此时,中国军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死守泸定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民用身体和鲜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与日寇周旋了几个月之久。
最终,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采取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术。
1935年9月,中国军队在夜幕降临之际,突然发动了猛烈的夜袭,一举夺回了泸定桥。
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中外,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国军队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抵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成为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不仅是中国军民的壮举,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的生动写照。
中国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无比的勇气,向日本侵略者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一个缩影。
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用热血书写了民族的壮丽史诗。
这段历史不仅教育了后人,更激励着整个民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英雄史诗。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1. 泸定桥畔火如荼,勇士争先岂畏途。
就像那无畏的飞鸟,向着目标拼命扑。
例子:当我们面对困难时,难道不应该像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像飞鸟冲向蓝天一样坚定吗?
2. 铁索摇晃险中求,英雄气概冲斗牛。
恰似那出海的蛟龙,气势磅礴展风流。
例子: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精神,不也恰似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们那如蛟龙般的气概吗?
3. 枪林弹雨何足惧,飞夺泸定写传奇。
好比那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不放弃。
例子: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怎能不像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们一样,像烈火般顽强呢?
4. 奔腾江水证征程,热血男儿显豪情。
仿佛那展翅的雄鹰,翱翔天际任我行。
例子:看到那些为了理想不断奋斗的人,不就如同那飞夺泸定桥如雄鹰般的战士们吗?
5. 飞夺泸定震天下,坚毅精神传万家。
如同那闪耀的星辰,永远璀璨放光华。
例子:那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不也是像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如星辰般闪耀吗?
6. 桥板摇摇谁敢上,红军战士挺脊梁。
犹如那倔强的骏马,奋力奔腾向前闯。
例子:当我们面临挑战犹豫时,想想飞夺泸定桥那如骏马般倔强向前的战士们呀!
7. 硝烟散尽英名在,泸定精神永不败。
好似那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人人爱。
例子: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不正像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如高山般让人敬仰吗?
我的观点结论:飞夺泸定桥是一段极其震撼和感人的历史,它所展现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200字
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飞夺泸定桥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在这样条件下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飞夺泸定桥故事介绍500字
摘要:
一、飞夺泸定桥的背景介绍
二、飞夺泸定桥的过程详述
三、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四、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内涵
正文:
【一、飞夺泸定桥的背景介绍】
飞夺泸定桥,发生在1935年5月,是我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当时,红军为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正面临着敌人严密的封锁和围追堵截。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连接大渡河两岸的唯一通道,具有极高的军事战略价值。
【二、飞夺泸定桥的过程详述】
红军长征途中,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中央军委决定夺取泸定桥。
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生死,勇往直前。
战斗中,红军先是用火炮摧毁了敌人桥头的防御工事,随后,红军勇士们沿着光溜溜的铁链,攀爬向对岸。
敌人在对岸疯狂射击,红军战士们鲜血染红了铁链,但仍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最终,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主力北上打开了通道。
【三、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飞夺泸定桥,是我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英勇战斗,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信仰和英勇的精神。
此次战斗,不仅打破了敌人封锁红军北上的企图,
还为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成为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四、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内涵】
飞夺泸定桥精神,是一种勇敢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是一种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英勇战斗,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仰。
课文飞夺泸定桥一、课文背景1. 历史时期飞夺泸定桥发生于1935年5月,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处于长征途中。
2. 战略意义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它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夺取泸定桥,红军就能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打开通往川西的通道,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课文内容1. 起因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国民党军队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
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才能继续北上。
2. 经过行军红军接到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路程却有120公里。
红军战士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冒雨行军。
他们克服了饥饿、疲劳等重重困难,与敌人的援兵赛跑。
战斗泸定桥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桥身木板被敌人抽掉,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
红军战士们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毫不畏惧。
22位勇士组成突击队伍,手持短枪,背着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后面的战士们则边冲边铺木板。
敌人在桥头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阻止红军,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经过激烈的交火,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3. 结果红军成功夺取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继续向川西进发。
三、人物形象1. 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红军战士们在面对泸定桥险恶的环境和敌人强大的火力时,毫不退缩。
22位勇士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明知冲在前面危险重重,却毅然决然地攀着铁链冲向对岸。
坚韧顽强: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克服了山路崎岖、饥饿、疲劳和恶劣天气等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夺取泸定桥而努力。
团结协作:突击队员在前面冲锋,后面的战士则忙着铺木板,大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夺取泸定桥的任务。
四、写作特点1. 情节紧凑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接到命令、急速行军到激烈战斗、夺取泸定桥,情节一环扣一环,没有多余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气氛。
2. 描写生动环境描写:对泸定桥的描写,如“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飞夺泸定桥的主要内容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1941年5月攻克四川泸定桥时,日军在撤退时炸毁了泸定桥的桥梁。
中国军队为了追击日军,只得在短时间内修复了泸定桥,以便继续追击日军,这一壮举被誉为“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南约20公里处,横跨大渡河,是连接四川和西藏的重要通道之一。
泸定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泸定桥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
1941年5月,日军侵占了四川泸定桥,中国军队迅速做出了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最终攻克了泸定桥。
然而,日军在撤退时炸毁了泸定桥的桥梁,这给中国军队的追击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军队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决定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修桥行动。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军队组织了大批官兵,他们日夜兼程,不顾一切地修复泸定桥。
由于时间紧迫,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创新的修桥方法,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充分发挥了官兵们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泸定桥的修复工作。
修复完成后,中国军队顺利通过泸定桥,继续追击日军。
他们最终在巧峰山一战中,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鼓舞着他们勇往直前,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一壮举不仅让世人见识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智慧,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他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万里长征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传奇》
嘿,咱今天来讲讲那万里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事儿啊!那可真是惊险刺激得很嘞!
我记得啊,当时咱红军那真是处境艰难啊。
敌人在前面堵着,后面还追着,就像那狗皮膏药似的甩都甩不掉。
这不,就到了泸定桥这地儿。
那桥啊,看着就吓人,几根铁链子摇摇晃晃的,下面就是湍急的河水。
咱的战士们可不含糊,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的,准备和敌人干一仗。
我当时就在旁边看着呢,心里那个紧张啊。
“同志们,冲啊!”一声大喊,战士们就像猛虎下山一样扑了上去。
对面的敌人一看,也慌了神,开始疯狂地射击。
“哒哒哒”,子弹就像雨点一样飞过来。
咱的战士们可不管这些,一边跑一边还击。
有个战士叫小李,他跑得飞快,边跑还边喊:“哈哈,敌人的子弹追不上我嘞!”旁边的战友打趣道:“你小子别跑太快,等等我们啊!”
就在这激烈的时候,突然一颗子弹飞过来,眼看着就要打中一个战士了,只见另一个战士猛地一扑,把他推开了,自己却中了弹。
“老张,你咋样啊!”大家都着急地喊。
老张咬着牙说:“别管我,继续冲!”
咱的战士们就这样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终于冲到了桥对面,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战斗啊,真是让我终身难忘。
咱红军战士就是这么英勇无畏,为了胜利啥都不怕!现在回想起来,都还觉得热血沸腾呢!这就是咱万里长征中那了不起的飞夺泸定桥啊!。
讲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飞夺泸定桥主要内容概况: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战役经过: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
当急之下,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
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精选5篇)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著名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篇1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
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飞夺泸定桥故事》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那时候,情况特别紧急。
红军战士们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尽快赶到泸定桥。
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不停地跑啊跑。
累了,就咬咬牙坚持;饿了,就吃点干粮继续前进。
终于到了泸定桥,可敌人在对面守着呢。
桥上的木板好多都被敌人拆掉了,只剩下几根铁链子,下面就是滚滚的江水。
但是红军战士们一点都不害怕。
他们组成了先锋队,一边爬着铁链,一边向敌人开火。
有个战士被子弹打中了,可他还是紧紧地抓着铁链,继续往前冲。
最后,红军战士们成功地夺下了泸定桥,为革命的胜利打开了通道。
同学们,红军战士们是不是特别勇敢?《飞夺泸定桥故事》同学们,咱们接着讲飞夺泸定桥。
敌人以为把桥上的木板拆掉,就能拦住红军战士。
可是他们想错啦!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
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夺下泸定桥。
有个小战士,年纪不大,但特别勇敢。
他爬在铁链的前面,敌人的子弹嗖嗖地从他身边飞过,可他一点都不害怕。
后面的战士们紧紧跟上,大家的喊杀声响彻山谷。
敌人被红军战士们的气势吓住了,纷纷逃跑。
就这样,红军战士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夺下了泸定桥。
同学们,咱们要向这些勇敢的战士们学习!《飞夺泸定桥故事》同学们,今天再来讲讲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那么危险,可是红军战士们没有犹豫。
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艰难地向前爬。
有的战士手受伤了,流着血,但还是不放弃。
其中有一位老班长,一直鼓励着大家。
他大声喊着:“同志们,冲啊,为了胜利!”大家听到他的呼喊,更加有劲儿了。
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战士们终于站在了泸定桥的对岸。
他们的胜利,为革命带来了希望。
同学们,我们要记住这些英雄,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