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_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6.28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学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学科领域:小学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理解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语言描述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了解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飞夺泸定桥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
4. 案例分析法:以飞夺泸定桥为例,分析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朗读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案例分析:分析红军的英勇顽强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红军的英勇事迹。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飞夺泸定桥》案例分析教学背景:《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是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
文章记叙了1935年红军战士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
教学主题:本文语言生动准确,富有强烈的动感,其中的好词佳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细节:一、教材分析课文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
按照“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顺利渡河”的思路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构条理非常清楚: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其中红军怎样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而“飞夺”一词也有两层含义:“飞”强调神速,而“夺”则强调红军的神勇。
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会概括课文,分层理解第5自然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抓住“飞”和“夺”,通过理解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过程与方法:一、创境激情,画面引入。
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炮火的轰鸣,战斗的惨烈,夺桥的壮举,将孩子们带入课文情境。
师: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于是,为攻夺天险,长征中一场最为悲壮的战斗打响了!(直观的画面、声情并茂的导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自然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回顾,问题导读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讲的?在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后,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内容抢时间、攻天险部分。
《飞夺泸定桥》课文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文《飞夺泸定桥》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1.2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五年级,通过学习本课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英勇事迹,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2 教学难点: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回家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5.2 拓展作业:让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通过课堂问答、朗读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回家作业和拓展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_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文章导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
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教法建议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课文。
本文通过对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描写,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克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
发,指头发。
千钧。
(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飞夺泸定桥》课文分析
抢时间攻夺天险《飞夺泸定桥》一课重点把红军抢在敌人两旅援兵之前到达泸定桥以及与敌人激战两小时一举夺下泸定桥关键环节交待清楚。
不仅能使学生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无畏革命精神有深刻认识而且还能够较好地领悟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事和突出重点写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抢时间原因和要求原因“敌人两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要求在“二十多个小时”内(即从“二十八日早上到二十九日早晨”以前)飞奔“二百四十里”抢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其次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有关段落使学生懂得红四团赶路途中所战胜种种困难并从中学习红军革命精神战胜困难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自然环境困难(山高路险、黑夜大雨);2.敌人造成困难(沿路阻击);3.红军本身困难(饥饿与疲劳)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红军战士战胜上述困难句子另外红四团与对岸援敌赛跑一段除了迷惑敌人一节要让学生读懂以外还应将大雨把两岸火把都浇灭后“敌人不能再走”和“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进行对比更可体现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精神攻夺泸定桥经过教学这一层可先提出问题:
课文写攻夺泸定桥经过可分为几个阶段重点写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课堂讨论夺桥经过可分下面五个环节:发起总攻;二十二位英雄奋勇夺桥;二连战士边前进边铺桥;勇士们穿过桥头熊熊
大火;消灭守城敌人二十二位英雄夺桥这一层重点整个过程可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2014《飞夺泸定桥》这一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条理清晰,思路工整,文题合一,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真实地记录了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为夺取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写下的诗句,“飞夺泸定桥”就是发生在这漫漫长征途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翻开课文,我们能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红军战士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感受到他们在生与死的关头,那种义无反顾的抉择。
读着,读着,我们的心灵会受到一种震撼与感动。
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
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
因此,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经历一次战火的洗礼,从而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幸福的可贵,体味到“英雄”二字的凝重与内涵。
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二点:其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让学生凭借文本在有限的时空里与红军战士进行心灵的对话。
其二,“飞”与“夺”是一个凝固的整体。
第一课时,教师重点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教师在学生动心动情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笔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读延伸到写,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困绕着我们的老师:课文长,课时少,怎么处理?特别是有些课文篇幅较长,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学生年龄又小,接受能力有限,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
如果逐段讲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
[语文课文飞夺泸定桥说课稿例文]飞夺泸定桥课文原文人教版一、教材编排的特点《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泸定桥的感人事迹。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局部。
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需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泸定桥;4—8节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泸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军夺取泸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
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泸定桥是重点内容。
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同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3、能运用“关键、浩浩荡荡”造句;4、背诵第6自然段;5、尝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6、能按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主要训练目标,同学已在前一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进行了一定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泸、湍、妄、溃”等7个生字。
操作目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天险”“关键”“浩浩荡荡”并造句;三是能背诵第6自然段;四是能依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情感教学目标是培养同学对红军敬重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关键”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地: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同学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同学对红军敬重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同学语感和其他语文能力。
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同学的内心现象,继而达到入境使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发明。
重点之二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概括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培养同学概括能力的最高体现,但与同学实际概括能力尚有距离,所以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本文教学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同学对红军的敬重之情,让同学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2014一、说教材《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度过大渡河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时惊心动魄的战斗。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紧紧围绕飞和夺展开故事情节,结构条理非常清楚。
全文分四个部分:1、为什么夺泸定桥。
2、是怎样与敌人抢时间。
3、红军怎样夺天险。
4、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
其中飞和夺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内容,飞强调神速,夺强调神勇,可谓飞中见智,夺中见勇。
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3、熟读背诵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4、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崇敬的情感,继而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忠于革命的精神。
三、说重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这一重点的确定主要目的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红军崇敬的感情,而且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和其他语文能力。
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红军的崇敬之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教学设计下面,我主要谈谈本节课的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教师先简单介绍事件背景,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引出课题,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感染学生的情绪,为本节课教学确定情感指向。
然后设问:围绕课题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这一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同时,为本节课学习进行目标定位。
(二)理清文章顺序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夺桥的原因,理解重点词语“天险”,学生读书,屏幕出示大渡河地形图,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夺桥的必要性。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中的关键词语飞和夺给文章分清层次,通过同桌交流解决问题。
此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
人教版
文章导读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
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
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教法建议
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课文。
本
文通过对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描写,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对“飞”与“夺”内容的感知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
可以先请学生整体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哪部分内容与“飞”有关?哪部分内容与“夺”有关?然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相关内容。
这是学生独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解决疑惑。
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中能展开画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怎样的艰难赶路?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象读给大家听。
也可适时地播放录像,使学生进入情境。
在学生朗读、评读中,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着红军能否继续北上抗,关系着红军生死存亡,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而更好的感悟红军战士大智大勇,勇往直前的精神。
注意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了解时代背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的理解、感知课文。
学生对长征途中的故事可能有一些了解、感知课文。
词语注释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
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
近义词:崇山峻岭。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
近义词:阴谋、奸计。
关键: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本课指对夺取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击溃:打垮,打散。
课文中是把敌人打垮、打败的意思。
索性:干脆,直截了当。
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声音很大,就像要把耳朵震聋似的。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
发,指头发。
千钧。
(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诡计——奸计索性——干脆阻拦——阻挡
疲劳——疲倦击溃——击败霎时——刹那
奔赴——奔向高山峻岭——崇山峻岭
反义词:
密集——稀疏胜利——失败疑心——相信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句段赏析
l.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国民党反动派已调了两个旅赶去泸定桥增援,如果红军不能赶在他们前边到达泸定桥,援兵和原来防守泸定桥的敌人汇合,红军要夺桥和渡河就更困难了。
所以抢时间是战胜敌人的关键环节。
2.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这句话突出表现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可以不顾饥劳,夜以继日地行军与作战。
3.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同样的天气,同样的漆黑,类似的泥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我军“仍旧摸黑冒雨前进”。
最后终于把敌人抛在后面。
这个“抛”字,突出了红军的神速,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说明红军在跟敌人抢时间的关键一仗中取得了胜利。
4.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这几句话写出了泸定桥的“险”。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指的是桥面上铺木板时的情况,现在敌人把木板抽掉了,过桥的困难就更难以想象了。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千钧一发”,犹如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势万分危急。
这时,战士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冲过熊熊烈火……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6.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凭着”是依靠、借助的意思。
“凭着天险”是说敌人把天险泸定桥作为坚
实的后盾。
“飞过来”从侧面突出了泸定桥的险要,说明红军无法通过泸定桥。
这句话一方面写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企图借助天险泸定桥,阻止红军前进;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泸定桥是险要之地。
全句表现英勇的红军无坚不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7.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军能否夺下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说夺下了泸定桥是长征中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课后题解
2、课文讲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红军决心夺下泸定桥;(2)红四团接到夺取泸定桥的命令;(3)红军提前到达泸定桥;(4)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5)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3、课文对抢时间的经过写得比较详细,因为时间是这场战斗的关键。
课文对攻天险写得最为详细,从两个方面突出“飞夺”:一是夺桥的困难;二是夺桥的经过。
这样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结构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
第二段:(第2自然段)我军命令红四团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段:(第3至5自然段)写红四团与敌人援兵“赛跑”,像飞一样行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第四段:(第6至8自然段)红四团英勇战斗,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第9自然段)写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写作特点
1.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作者先交代了要北上抗日,就要夺取泸定桥的原因,然后从两个方面叙述了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最后点出了我军胜利渡河,继续北上抗日这个必然的结果。
全文中心明确,层次分明。
2.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详细叙述的是红军如何跟敌人抢时间、攻无险、夺取泸定桥,开头(原因)和结尾(结果)部分则略写。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英雄业绩。
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培养自己热爱红军、向红军战士学习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英勇夺下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