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381.50 KB
- 文档页数:26
行为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因素如何影响身体健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行为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人们意识到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为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建议来促进身心健康。
一、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行为心理学关注个体的行为模式、习惯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身体健康。
例如,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个体行为的一个方面,而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饮食,会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行为心理学还关注个体的运动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身体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参与是一个人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积极的心理态度和定期的运动可以减轻压力、消除焦虑和抑郁,并提高个体的身体健康水平。
二、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健康心理因素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以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疾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此外,研究还发现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降低慢性疼痛的感知,并提高生活质量。
三、促进身心健康的实践建议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减少摄入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
2. 学会应对压力:积极的心理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减轻压力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例如,定期参加放松训练和冥想课程,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3. 建立社交支持系统:人际关系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参加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和孤独感。
4. 积极寻求专业支持:如果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或焦虑症,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医学考试范围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与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病和意外伤害等。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三、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4):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四、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3.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第二章医学模式一、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特点:1.产生的社会性2.存在的普遍性3.作用的广泛性4.发展的渐进性二、医学模式的演变(5):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三、影响人群的健康因素生物遗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四、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第三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概念: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DH)是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因素。
社会医学考试复习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概论(选择题+名词解释)1、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时候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是社会卫生变化规律)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
进行社会医学诊断;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因素、人口发展、生活劳动条件、医疗保障制度;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制定卫生政策;人群干预措施;社会处方。
(提出社会医学的“处方”)3、社会医学的发展(看书P4-8)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
德国是社会医学的发源地。
4、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提供保障,提前和滞后都不利。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水平提高具有基础性作用,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全面考虑人的整体性,注意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4.关注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资源的有限性,高危险性原则。
高危险性包括高危人群、高危环境、高危因素。
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依靠社会措施。
许多其他疾病也离不开社会措施。
分析社会病因,采取社会干预措施,降低和消除各种健康危险因素。
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卫生事业本质是“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大卫生观”。
政府应该明确其对人民健康的承诺,其次要解决如何通过统一、整合的社会政策来解决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