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危险性分析(PHA).pdf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10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预先危险性分析(PHA)——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一)定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
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分级标准如下: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三)基本危害的确定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
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
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一)定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
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分级标准如下: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三)基本危害的确定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
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
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编号:SY-AQ-00680(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预先危险性分析(PHA)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定义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
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分级标准如下: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三)基本危害的确定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预先危险分析表(PHA)日期: 2010-12-19制表单位: xxx事危潜在危险触发发生触发故险防范事故因素事件⑴条件事件⑵后等措施果级一、故障泄漏一、控制与消除火源1. 贮罐、槽、1.严禁吸烟、火种和塔、器、管线一、明火穿带钉皮鞋、不带阻火阀门、法兰等 1. 火星飞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破损、泄漏;溅; 2. 违章区; 2.严格执行动火2. 罐、槽、塔、动火;3. 外证制度,并加强防范措器、管、阀、来人员带入施; 3.易燃易爆场所表等连接处火种; 4. 物一律使用防爆性电气泄漏,泵破裂质过热引设备; 4.严禁钢性工或转动设备发; 5. 点火具敲击、抛掷,不使用密封处泄漏;吸烟; 6. 他发火工具; 5.按标准3. 罐、槽、塔、处火灾蔓装置避雷设施,并定期管、阀等因加 1. 易燃易延;检查; 6.严格执行防工、材质、焊爆物蒸汽7. 其它火物料静电措施; 7.加强门可燃接等质量不压达爆炸源。
跑卫,严禁机动车辆进入爆物好或安装不极限; 2.二、火花损、火灾、爆炸危险区;质(如当而泄漏; 4.易燃易爆 1. 金属撞击人员8.运送物料的机动车天然罐、槽、塔、物料泄(带钉皮伤辆必须配戴完好的阻火灾、气气器、阀门、泵、漏;3.易鞋、工具碰亡、IV火器,正确行驶,不能爆炸体等)管道、流量燃物质遇撞等); 2.停级发生任何故障和车祸;泄露,计、仪表连接明火; 4.电气火花;产、9.转动设备部位要保压力处泄漏; 5. 撞存在点火 3. 线路老化造成持清洁,防止因摩擦引容器击或人为损源、静点、或受到损严重起杂物等燃烧; 10.周爆炸坏造成容器、高温物体坏,引燃绝经济围居民点在一定范围管道泄漏,以等引发能缘层; 4. 短损失内不能燃放烟花爆竹。
及贮罐、槽等量。
路电弧;二、严格控制设备及其超装溢出; 6. 5. 静电; 6.安装质量由自然灾害雷击; 7. 进1.罐、槽、塔、器、(如雷击、台入车辆未戴泵、阀、压机、冷机、风、地震)造阻火器等管线质量; 2.压力容成设备破裂(一般要禁器、管道及其仪表要定泄漏。
日期:2010-12-19预先危险分析表(PHA潜在事故危险因素触发事件⑴发生条件触发事件⑵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火灾、爆炸可燃爆物质(如天然气气体等)泄露,压力容器爆炸一、故障泄漏1. 贮罐、槽、塔、器、管线阀门、法兰等破损、泄漏;2. 罐、槽、塔、器、管、阀、表等连接处泄漏,泵破裂或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3. 罐、槽、塔、管、阀等因加工、材质、焊接等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泄漏;4.罐、槽、塔、器、阀门、泵、管道、流量计、仪表连接处泄漏;5.撞击或人为损坏造成容器、管道泄漏,以及贮罐、槽等超装溢出;6. 由自然灾害(如雷击、台风、地震)造成设备破裂泄漏。
二、运行泄漏 1.超温、超压造成破裂、泄漏;2.安全阀、防爆膜等安全附件失1.易燃易爆物蒸汽压达爆炸极限;2. 易燃易爆物料泄漏;3.易燃物质遇明火;4.存在点火源、静点、高温物体等引发能量。
一、明火 1.火星飞溅;2.违早动火;3.外来人员带入火种;4.物质过热引发;5.点火吸烟;6.他处火灾曼延;7. 其它火源。
二、火花1.金属撞击(带钉皮鞋、工具碰撞等);2. 电气火花;3.线路老化或受到损坏,引燃绝缘层;4.短路电弧;5.静电;6. 雷击;7.进入车辆未戴阻火器等(一般要禁止驶入);8. 手机、BP 机火花,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
物料跑损、人员伤亡、停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IV级一、控制与消除火源1.严禁吸烟、火种和穿带钉皮鞋、不带阻火器车辆进入易燃易爆区;2 .严格执行动火证制度,并加强防范措施;3 .易燃易爆场所一律使用防爆性电气设备;4 .严禁钢性工具敲击、抛掷,不使用发火工具;5.按标准装置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查;6 .严格执行防静电措施;7•加强门卫,严禁机动车辆进入火灾、爆炸危险区;&运送物料的机动车辆必须配戴完好的阻火器,正确行驶,不能发生任何故障和车祸;9•转动设备部位要保持清洁,防止因摩擦引起杂物等燃烧;10.周围居民点在一定范围内不能燃放烟花爆竹。
德信诚培训网生产场所预先危险性分析PHA表序号危险源危险因素事故类别可能的事故模式(或事故原因)事故后果严重度等级可能性等级安全技术措施1 可燃物料热能火灾在生产场所,堆放大量的可燃物质,如遇明火、高温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分析如下:明火源:违章吸烟,焊接或维修设备时违章动火,外来人员带来火种。
火化或高温源:电气火花,雷电火花,静电火花,电器超负荷运行产生的高温,线路底下,或灯具底下放置可燃物。
人员受伤财产损失Ⅲ~ⅣD1.控制和消除火源:①作业区内严禁吸烟、禁止携带火种。
②动火必须按动火审批手续进行,并采取防范措施。
③按规定要求采取防静电措施,安装避雷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测,保持装置有效性。
④严禁设备超负荷运行。
⑤定期检查线路,及时更换老化的电气线路。
2.加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①禁止在生产场所堆放大量的可燃物。
②禁止在线路底下,灯具底下堆放可燃物。
③杜绝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序号危险源危险因素事故类别可能的事故模式(或事故原因)事故后果严重度等级可能性等级安全技术措施④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要求职工及管理人员严格遵守。
⑤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
3.消防设施配备齐全完好(如灭火器材、消防栓)。
2 机械设备机械能机械伤害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防护的缺陷,导致工作人员身体部位进入危险区,而造成机械伤害。
分析如下:1.机械装置的设计缺陷。
2.机械装置在制造或安装阶段的失误。
3.机械装置的可动部分的防护装置缺乏或失效。
4.平面布置上存在缺陷致使人员无处躲避伤害或为躲避伤害时发生碰撞。
5.操作时体位不正造成伤害。
6.工具不适。
人员受伤Ⅲ C1.选用具备资质的单位设计、制造的设备。
2.设备的安装应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
3.按照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装置或设施和防松脱措施,并加强维护检查,保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4.操作时要集中注意力,注意观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5.操作人员应正确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日期:2013.3.15分析人员:危险因素形成原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预防措施二硫化碳气体泄漏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1.反应炉密封不好,二硫化碳气体泄漏;2.反应炉进出管线损坏;3.加硫、脱硫处液封高度不够。
碰撞、摩擦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等火灾爆炸、中毒人员伤亡、财产损失III级1.加强设备维护管理,严守操作规程;2.确保设备密封,发现泄漏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3.定期检查、修复或及时更换;4.检修前必须进行彻底置换、吹洗,动火分析,确认合格后方可动火。
易燃液体泄漏设备、管线等损坏,造成易燃液体泄漏。
碰撞、摩擦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等。
火灾爆炸中毒人员伤亡、财产损失III级1.加强设备维护管理;2.严守操作规程;3.定期检查,修复或及时更换;4.保证安全质量,确保设备密封,发现泄漏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违章动火 1.动火前未作动火分析;2动火手续不齐全,不办理动火证,违章动火切割、补焊。
违章动火火灾爆炸中毒人员伤亡、财产损失III级1. 动火前未作动火分析;2.要按规定办理动火证等相关手续,并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
管道破裂泄漏1.输送易燃液体、气体的管道、管件、阀门、法兰等部件腐蚀、变形、移位和破裂;2.超压;3.静电积聚。
管道腐蚀、变形,超压,振动,管道内易燃液体、气体流速过快火灾爆炸中毒人员伤亡、财产损失III级1.输送易燃液体、气体的管道、管件、阀门、法兰等部件应保证无腐蚀、变形、移位和破裂以及保温层完好;2.应定期检查管道,腐蚀严重的管道应及时更换;3.严格控制工艺指标,不得超过设计压力运行,严禁强烈振动;4.消除管道静电、控制流速。
未与生产系统隔绝1.不与生产系统隔绝动火;2.检修前后未按规定抽堵盲板或盲板质量不合格;3.检修后未及时抽调盲板而造成运行中超压。
动火时未与生产系统隔绝火灾爆炸中毒人员伤亡、财产损失III级1.动火前与生产系统隔绝;2.所用盲板质量应符合要求;3.检修后按规定抽堵盲板。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本文作者佚名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
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
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等;(4)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辐射屏蔽等;(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约束条件,如:坠落、冲击、振动、极限、温度、噪声、接触有毒物、静电放电、雷击、电磁环境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
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
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
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分级
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
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
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
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